馬 靜,王國偉
(濟南大學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22)
科考廢除與晚清知識分子的轉型*
馬 靜,王國偉
(濟南大學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22)
科舉考試作為一項選材制度,讓處于中下階層的知識分子有了躋身上流的機會;科考也深入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骨髓。然而1905年科考的廢止阻斷了知識分子由士入仕的道路,動蕩的社會以及逐步形成的商業(yè)社會使知識分子難以適應。在賴以信仰的科考無以為繼之后,士人們或經商辦報或投身于小說創(chuàng)作,鴛蝴派的出現使文學形態(tài)轉向消閑趣味化,稿費的制度化則促成了職業(yè)作家的出現。
科舉;士人;近代社會;小說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拔人才,從隋朝大業(yè)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歷時1300年。相對于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這種從民間提拔人材的考試制度無疑是相對公平的,它不但擴寬了政府選拔人材的基礎,還讓處于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分子,有機會通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通過科舉,大量人材被發(fā)掘和培養(yǎng),1300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大部分時間都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由士入仕的光輝前景推動了民間的讀書風氣,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薄白龉俚谝恢髁x,本來由儒家的政治哲學立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其充分的發(fā)揮,都是科舉制?!盵1]科舉使由士入仕變?yōu)楝F實?!俺癁樘锷崂?暮登天子堂”,太和殿唱名,午門外張榜,縱馬游街,瓊林盛宴,題寫碑銘,封妻蔭子,“榮華夸耀,聳動一時,使愚夫愚婦皆歆科舉之為美而勉其子弟以必得之?!盵2]“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俗語正是對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那時人家生了兒子,恭維他的吉利話,一概是進學、中舉、會進士、點狀元;婆婆看待媳婦之厚薄,會以兒子有無功名和功名大小為標準,丈夫有功名的,婆婆便捧在頭上,沒有功名的連傭人的氣都得受;農民的兒子如果考取秀才,便是一步登天,一生吃著不盡,在這樣的社會空氣中,在人們尤其是婦女的頭腦里,科舉當然是一件神圣的事業(yè)了?!盵3]“民間重科舉,婚嫁聘要,非此不貴。如江南人嫁女,必舉秀才,吉安士俗,非士族婦人不能躡紅繡絲履,否則嘩然訕笑,以為越禮。”[4]讀書人由士入仕的傳統(tǒng)道路在科舉廢除后遭到了毀滅,延續(xù)了1300年的科舉的廢止絕不僅是廢除了八股取士,更是廢除了士人賴以支撐的信仰。十年來寒窗苦讀,正是為了一朝聞名天下知,但科舉的廢止阻斷了入仕的道路,士人們無以為生,孔乙己正是那個時代讀書人境遇的真實反映。
科舉的廢止盡管發(fā)生在1905年,但絕非一時之行為,在此之前已經歷過漫長的準備階段,從龔自珍的批判科舉到科舉的最終廢止幾乎貫穿了整個清末。首先科舉作為一種考試選拔的方式,內容僅局限于四書五經八股文,實在過于狹隘,并且其本身是個制度問題,存在弊端是固然的。其次科舉之本來主旨是公平,但是從目的上看參加考試的人都是為了達到入仕的目的,可以說讀書就是為了當官??婆e考試出現以前選官是薦舉制,雖然這可能有被推薦的人跟推薦人之間有某種特殊關系的情況存在,但是推薦人多少也要考慮被推薦人在民間的聲望,而科舉考試則不用考慮這些,就算品行再差,只要沒有違反法律,就可以做官;再者,從效果看,知識分子做官后,會把官位看成自己奮斗賺來的私人成果,考試就是為了做官,考試賺來的官位當然要好好享受一把,所以貪污腐敗在所難免。正因如此,民間有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這種情況到了清朝后期越發(fā)嚴重??婆e制發(fā)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tǒng)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于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并且鴉片戰(zhàn)爭后,科舉的內容漸漸與時代的需要脫節(jié),加上西學東漸和學校教育的崛起,科舉制度漸漸衰落。光緒二十六年(1901)清政府宣布“變法”,實行“新政”:科舉流弊太多,決定從次年起,廢止八股文程式鄉(xiāng)會試改試策論和四書五經義。同時命令將各省書院改為學堂,并鼓勵游學。各省普遍辦學堂,留學人數也開始大規(guī)模增加。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1905年9月2日),清廷頒布上諭:“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其以前之舉、貢、生員分別量予出路,及其余各條,均著照所請辦理?!北缈剖窃ㄓ诠饩w三十二年舉行的科舉鄉(xiāng)試,這一上諭的發(fā)布標志著科舉時代的終結。
科舉的廢止促成了留學的熱潮和新式學堂的建立。中國的朝廷一向是傳統(tǒng)的文學中心,歷朝歷代也是重文抑武,選賢任能考察人之學識,因此在朝廷的周圍,凝聚了一大批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1905年士人入仕宣告終結,士子們對朝廷的絕望迅速轉變成一種對世俗生活的追求,他們遠離了私塾,進入新式學堂接受西式教育,由傳統(tǒng)的士轉變?yōu)樾率降闹R分子,人生道路的選擇也由入仕擴大為律師、財會、工商、新聞、出版、作家等多種選擇。許多幼年時接受科舉教育的人在科舉廢止后進入了新式學堂學習,如李大釗、蔣介石、林語堂等。沈鈞儒、陳煥章、黃運生等還以新中進士的身份赴日本或美國留學,此后的留學熱潮更是風靡于世。這些留學生們或成為了思想家、教育家,或成為了科學家、醫(yī)生。廣大士人越來越與中國士人科舉入仕的傳統(tǒng)道路背道而馳。1905年科舉走到了盡頭,但清政府1911年才宣布解體,在這六年的時間里,自奉詔廢科舉之后,各州縣紛紛奏請新學,學田、公車、書院等原為科舉而備的款項均撥給各地新興的學堂?!皳y(tǒng)計,到1909年在長江流域各省中,最少數之安徽也有學堂865所,最多數之四川學堂多達10661所?!盵5]與此同時,新式學堂的學生和留學生的數目也迅速增加,“據統(tǒng)計,新式學堂的學生在1904年有近10萬人,次年即遞增至近26萬人,1906年科舉廢除后猛增至55萬人,1907年復增至102萬多人,可見這幾年人數在連續(xù)增長,到1909年高達近164萬之眾?!盵6]“從1901到1905年間,留日學生由200多人猛增至8000多人,廢除科舉后更猛增至12000多人。去歐美國家的留學生也大幅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一二年,留美學生有650人,留歐學生有500余人?!盵7]這些新式知識分子接受的是西方人性解放的新思想,他們不再將忠君作為自己的人生信仰,而是用自己專業(yè)化的知識拯救自己,拯救民族危亡。如鴛蝴派小說家陳蝶仙,童年時入私塾,曾得優(yōu)貢生,后參與主編了《著作林》、《游戲雜志》、《女子世界》和《申報》副刊《自由談》,除去寫作、編輯之外,他還開設了公司,于1918年創(chuàng)立家庭工業(yè)社股份公司,發(fā)售無敵牌牙粉,后又分設釀酒、制汽水及碳酸鎂玻璃諸廠,活出了一個士人的精彩。
經商、入伍等的道路雖然多樣,然而畢竟是偏離了原來的專業(yè)方向,科舉廢止使得士人的身份由依附于封建政權的士大夫蛻變?yōu)榻洕毩⒌淖杂芍R分子?!爸R分子由單一的科考渠道突然置身于多元職業(yè)的選擇關口,救國新民的政治話語,促使他們紛紛投身于小說領域和出版界,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得到凸顯?!盵8]近代社會逐漸興盛的報刊業(yè)則為他們提供了舞臺和機會。19世紀50年代起,一些受過西方教育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開始辦報。1858年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第一份近代報紙《中外新報》在香港出版,這以后,陸續(xù)創(chuàng)辦的有《羊城采新實錄》(1872,廣州)、《昭文新報》(1873,漢口)、《循環(huán)日報》(1874,香港)、《匯報》(1874,上海)、《述報》(1884,廣州)等。19世紀70年代文學期刊登上歷史舞臺,《申報》主辦的《瀛寰瑣記》(1872)、《四溟瑣記》(1875)、《寰宇瑣記》(1876)等三個月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90年代以后,以上海為中心,創(chuàng)辦了一大批文學期刊,累計在50種以上,著名的有李伯元主辦的《世界繁華報》(1896)、《游戲報》(1897)、《繡像小說》(1903)、吳趼人主辦的《采風報》(1898)、陳去病主辦的《二十世紀大舞臺》(1904)等。梁啟超在東京創(chuàng)辦的《新小說》出版后,也送到上海發(fā)行。這些刊物以小說、戲曲、詩詞、散文為主要內容。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等著名長篇小說,都是在這些刊物上首先和讀者見面的。1897年在上海創(chuàng)刊的《萃報》是中國最早的文摘性期刊,稍后創(chuàng)刊的這類刊物還有《選報》(1902,上海)、《東方雜志》(1904,上海)等。科舉廢止以及報刊的興盛給士人提供契機以重置作文思想,并從體制上切斷了士人對科考入仕的依附性,引起士人身份的轉型,稿酬的出現也使職業(yè)作家的出現成為可能。在小說界,作者獲得稿酬的事古雖有過,如馮夢龍之做三言,但并不多見,士子們執(zhí)筆文學多因為他們需要傾吐心中慨當以慷的抱負,只是文學票友而已??瓶嫉膹U止,迫使無以為業(yè)的士子將目光投放到稿酬豐厚的小說上,誘使他們進入了這個從不被他們看重的領域。吳趼人在他的小品文《咬文嚼字》中不乏詼諧地說:“我佛山人,終日營營,以賣文為業(yè),或勸稍節(jié)勞。時方飯,指案上曰:‘吾亦欲節(jié)勞,無奈為了這個。’或笑曰:‘不圖先生吃飯,乃是咬文嚼字。’”[9]吳趼人所食之飯乃自己的文字換來,他完全以賣文為生,正所謂咬文嚼字。近代稿酬制度的形成,標志著作家作品高度商業(yè)化、社會化的形成。近代報刊出版業(yè)的興起、稿酬制度的形成使繁華的上海出現了第一批職業(yè)小說家,陸士諤便是科舉廢止后職業(yè)小說家的代表。1905年陸士諤到上海謀生,正值小說當行,他試寫幾篇竟一舉成名,成為宣統(tǒng)年間上海灘最走紅、最多產的小說家。眾多職業(yè)小說家的出現使小說創(chuàng)作由此達到高峰。晚清11年間(1900-1911)中國通俗小說出現了兩次高峰,一次是1903年(39部,為1900年的13倍),一次是1907-1909年間(1909年有104部,為1900年的34倍)。[10]當時創(chuàng)作的小說作品“記偵探者最佳,約十之七八;記艷情者次之,約十之五六;記社會態(tài)度,記滑稽事實者又次之,約十之三四;而專寫軍事、冒險、科學、立志諸書為最下,十僅得一二也?!盵11]
國事杌隉、社會失衡帶給知識分子的焦慮和迷茫使他們很難冷靜地面對現實,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被邊緣化的境遇促使他們忽視文學的藝術成就而流于形式地創(chuàng)作了大量批判小說,揭發(fā)時代的黑幕,近代興起的“譴責小說”就是在科考廢止的背景下文人對人生、對社會的思索和嘆息。除去針砭時弊,當延續(xù)了1300年的文化高壓一朝消失后,茫茫不知所往的士人們從盲目的“文以載道”自覺地轉變?yōu)椤拔囊韵病?、“文以游戲?由此導致了文化形態(tài)向消閑、趣味方向的轉變。清廷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1906年9月“失業(yè)秀才”寅半生主編的《游戲世界》月刊便在杭州城出現,刊中“功名兩字虛,歲月遭蹂躪……游戲了余生,撫髀呼負負”的呼聲不僅是寅半生被功名捉弄后的控訴,也代表了當時士人的普遍心聲。但中國文人骨子里的隨遇而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讓士人們迅速從迷失的叢林中走出來,科名枷鎖一朝解,人生游戲自由飛。禮拜六派代表作家“天虛我生”陳蝶仙曾說“筆墨之可以揮灑自由者,惟游戲文章”,顯示的就是作家心靈的自由和表達的自由,[12]而“以文為戲”的小說“游戲說”,在李伯元主辦的《游戲報》上也已見端倪?!傍x鴦蝴蝶—禮拜六派”的流行則使消遣文學進入全盛時期,在一段時間里形成了獨霸文壇的局面(1912—1917年)。歌舞升平的不夜城上海則成了消閑、趣味文學的大本營。作為一個工商業(yè)大都市,科舉廢止后,上海成為眾多士人心中的神秘園,他們紛至沓來或為報館主筆、編輯,或為連載小說的作者。士人從象牙塔尖跌入市民階層,以與普通市民共通的意義空間將小說市民化、休閑化?!傍x蝴派作家不像過去的文人作者、編者那樣在創(chuàng)作中遮遮掩掩,或在綱領上故作教化姿態(tài)。他們一開始就坦然地宣稱自己這類文學除消閑娛樂外,別無目的?!盵13]徐枕亞在其主編的《小說叢報》發(fā)刊詞中說:“原夫小說者,俳優(yōu)下游,難言經世文章;茶酒余閑,只供清談資料。”王鈍根在其主編的《禮拜六》創(chuàng)刊號中公開稱“買笑耗金錢,覓醉礙衛(wèi)生,顧曲苦喧囂,不若讀小說之省儉安樂也”,“一編在手,萬慮都忘,勞瘁一周,安閑此日,亦快快哉!”
總之,科舉考試歷時1300年,在中國文化中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它的廢除也給知識分子的人生選擇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士人們或經商辦報或投身于小說創(chuàng)作,報刊的興盛、小說閱讀群的擴大使得稿費在中國成了一種新的制度,由此也導致文學形態(tài)轉向消閑趣味化,稿費的制度化同時也使職業(yè)作家的出現成為可能??婆e的廢止在讓士人惶惶的同時,也讓他們在懵懂中探索著自我。他們或商或武或醫(yī)或法,或從事報刊業(yè)和小說創(chuàng)作,多元職業(yè)的選擇關口和經濟的獨立賦予士人更自由地安排自己人生的可能,與此同時,“士”階層也伴隨著科舉的廢止成為了中國五千年故紙堆中的另一筆記載。
[1]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111.
[2]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52.
[3]戚思美,等.陳獨秀教育論著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88.
[4]胡思敏.國聞備乘[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7:42.
[5]王笛.清末新政和近代學堂的興起[J].近代史研
[6]徐輝.廢除科舉制與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J].廈門大學學報,2003,(5).
[7]史仲文.中國全史:中國清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賀根民.知識分子的邊緣化和晚清小說隊伍的嬗變[J].南京師大學報,2007,(4).
[9]我佛山人.咬文嚼字[J].新小說,1905,2(10).
[10]歐陽健.晚清小說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
[11]陳平原,夏曉虹.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G].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51.
[12]楊聯芬.二十世紀文人的邊緣化與文學“游戲”說的萌生[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5).
[13]李作霖.休閑文學及其評價[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The Abolition of I mperial Exam ination Syste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te Qing I ntellectuals
MA Jing,WANG Guo-wei
(Literature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Shandong 250022,China)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s a selection system gave intellectual group who wer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access to the upper classes,and itwas also rooted in bone marro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aboli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1905,blocked intellectual entering political stratum,and turbulence of the society and the gradual for mation of the business communitymade it difficult for intellectual group to adapt to the society.As a result,intellectuals ran a newspaper or engaged in fiction writing.The appearance of Mandarin Duck and Butterfly changed literary for m to leisure and fun,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ayment forwriter’swork contributed to the emergence of professionalwriters.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scholar;modern times;novel究,1987,(5).
book=5,ebook=1
K257.9
A
1673-2103(2010)03-0079-04*
2010-02-17
馬 靜(1984—),女,山東菏澤人,濟南大學文學院2008級碩士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王國偉(1974—),男,山東煙臺人,濟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