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英
(大慶石油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318)
18世紀末 19世紀初,英國教會牧師安德魯·貝爾和公誼會教師約瑟夫·蘭喀斯特幾乎同時創(chuàng)立了“導生制”,這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亦稱“貝爾—蘭喀斯特制”。原始的導生制最基本的特點是學生教學生,即教師選擇一些年級較高且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充任“導生”,作為教師的助手,先向他們講授教材內(nèi)容,再令其轉(zhuǎn)教其他學生。這種教學形式的產(chǎn)生主要是針對初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費和師資緊缺的情況,其本質(zhì)在于學生教學生。而新時期的導生制與原始的導生制有別,其內(nèi)容是由學校通過一定的推薦競聘程序,選拔出本校一定數(shù)量的高年級本科生,其職能是在原始導生制的基礎上增加了負責其他形式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其工作多以教育、引導為主。他們自身也是學生,因此稱之為導生。
(一)導生制適合當代大學生特點
新世紀的大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一,他們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解放運動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比以往任何一代人在思想上、政治上更加成熟與現(xiàn)實;其二,他們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走過來的,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眼界開闊、生存能力強;其三,他們相伴信息革命與知識經(jīng)濟的來臨來完成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享有良好和系統(tǒng)的教育;其四,在網(wǎng)絡與數(shù)碼技術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作為受教育者第一次全面擺脫了在信息交流中受教育者的弱勢地位,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藐視權威,渴求自主。顯而易見,面對這樣的群體,唯一正確的抉擇不是去努力管理他們,管好他們,而只能是在充分尊重他們獨立人格、獨立意識的前提下,因勢利導,啟發(fā)他們的自律、自覺、自警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能力。而推行導生制,一方面是學校在導生工作中由他律為主向自律為主轉(zhuǎn)換而采取的重要步驟,同時也是實踐“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的具體表現(xiàn)。
(二)導生制適應學校實際情況的要求
一年級大學生剛?cè)雽W時一片茫然,“導生”對他們來說,更為重要。從實際情況來看,對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和指導,大都實行輔導員制,一名輔導員要指導 200~300名學生,客觀上來說,每個學生各方面均存在差異,輔導員以開班會為主的面上的教育方式顯然沒有針對性,盡管大部分輔導員盡職盡責,深入學生、了解情況。但剛開學的一段時間,輔導員往往把較多的精力放在迎新、開會、建班立制上,要針對二三百個同學的實際情況進行指導,是不現(xiàn)實的[1]。導生制是通過挑選一批綜合素質(zhì)好的高年級學生,對新生進行指導。它彌補了輔導員因客觀原因不能對每個新生指導的缺陷,從輔導員、導生的工作特點來看,輔導員工作方式以“面”為主,而導生以“點”為主,導生制的建立,使兩者相得益彰,導生制力求對每個學生及時作出指導,從而使新生在進入大學后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三)導生制適應學分制改革的需要
由高年級由優(yōu)秀學生和研究生擔任導生,協(xié)助學校對學生進行管理、思想教育,通過建立社區(qū)管理部、成才服務部、就業(yè)指導中心,并借助開通“勤工儉學”、“心理咨詢”等渠道形成了導生制學生管理模式,其特點是以學生宿舍為陣地,學生為中心,學校為主導,導生為助手,學生社團為載體,各類中心為職能主體,適應學分制及后勤社會化發(fā)展趨勢。
(一)導生制的工作內(nèi)容
導生制的工作內(nèi)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導”什么。(1)引導學生轉(zhuǎn)變觀念,適應環(huán)境,生活學習少走彎路;(2)引導學生群體在思想上有凝聚力,政治上有向心力,學習上有競爭力;(3)引導學生群體中的骨干快速成長,幫助有困難、有問題的同學不掉隊。
第二,怎么“導”。(1)可信、可親、可敬、可學是導生的定位,他們是新生的學哥學姐,是新生的良師益友、導生要身心投入,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增強與學生的感情,贏得學生的信賴;(2)善于運用各種形式創(chuàng)造易為學生所接受的別有情趣的方法;(3)高標準,嚴要求,在做導生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
第三,“導”的作用。(1)力求全面指導學生,彌補輔導員因客觀原因所造成的工作上的不足,與教師的工作形成互補;(2)導生在“導”的過程中鍛煉自己,其本身是一種實踐,導生制一方面減輕學校的工作壓力[2],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實踐的舞臺,因此,它符合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
(二)導生工作的考評及獎勵機制
每學年的第二學期,是對導生工作期中檢驗和激勵時期,根據(jù)導生工作條例在導生所帶班級中進行抽樣調(diào)查,并進行考評,以此作為對導生考評的依據(jù)。主要為:(1)班級學生對導生的總體評價、學生會向?qū)鶐У陌嗉壈l(fā)出問卷,就導生的工作能力、對班級的關心程度、總體工作素質(zhì)、在班級中影響等幾個類別由新生進行評定,根據(jù)每個導生的平均得分值,評出候選優(yōu)秀導生。(2)導生的自評及老師的考評、對照導生工作條例,使導生自己根據(jù)其工作效果,給自己打分,有關老師再結(jié)合被導班學生對導生的總體考評及其工作實效,最終評出系優(yōu)秀導生,并在“五四”表彰中給予物質(zhì)和精神獎勵,以示對導生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時也調(diào)動了導生的工作積極性。
導生制還處于探索和完善階段,有些制度還不夠科學,就目前而言,導生制在各校僅是一種基層的工作經(jīng)驗,還沒有提高到層面上來,同時也沒有權威的成文的規(guī)范來保障和制約導生制度。因此,其被重視程度不高,推廣范圍較小。為此,對導生制有如下設想:
(一)導生應該凸現(xiàn)“導”的作用,切忌“以管代導”,更不能陷于繁重的事務堆
導生之責重在引導??v觀我國目前實行導生制的學校導生職責或為教學,或在管理,或兩者兼具。但無論哪一種導生都應突出“導”的作用,切忌“插手代辦”、“以管代導”,更不能陷于繁忙的事務中。一是因為導生代辦具體事務,久而久之會使導生工作變得簡單而機械,從而喪失自身學習發(fā)展的機會;二是因為導生代辦具體事務會使學生喪失寶貴的鍛煉機會,不利于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養(yǎng)成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三是因為在當前教學任務日益繁重化、學生個性日趨多樣化的今天,導生直接代管班級事務不僅不可能,而且無必要。
(二)整體提升導生群體的地位和層次,使其成為教師隊伍的“助手群”
“導生”是一所高校隊伍的基層群體,其工作直接面對學生,是學校和學生的接口。學校的各項教學任務和行政命令都應由導生來傳達和實施。因此導生在一所學校的教學和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地位和作用理應受到重視。因此,筆者建議對于實施導生制的學校應從整體上提升導生的地位和層次,使其成為本校師資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給予導生一定的工作津貼。
(三)加強對導生師范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顧名思義,“導生”就是負有引導職責的學生,既然負有引導職責就應導之有方、導之有術。鑒于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導生只具有專業(yè)而無師范素質(zhì)的現(xiàn)狀,建議實行導生制的學校附設開辦導生培訓機構(gòu),加強對導生師范素質(zhì)的培養(yǎng)[3]。具體來講,可酌情開設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課程,并同時加強師德、師言、師行等方面的教育。
(四)按照教學相長的要求力求使導生和學生共同取得發(fā)展
導生具有教師和學生雙重身份。從教師的身份講,他要把學生引導好;從學生的身份說,他要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所以導生應該把引導學生的過程同時看做是自身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夠?qū)W會如何思考,學會如何施教,學會如何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知識,以便為下一步的順利施教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儲備。同時學校也應完善相應的措施為導生的再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如完善導生培訓制度、導生工作報告制度、導生外出考察制度等等。另外,導生還應注意處理好自己的學業(yè)與工作的關系,導生應該把工作當成其學業(yè)的有益的補充。
[1]姜繼紅.積極探索與學分制相適應的學生管理模式[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61-65.
[2]李建.導生制初探[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12).
[3]胡鳳陽,李捷.導生制發(fā)展的歷史回顧 [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