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紅,蒲日材
(賀州學(xué)院 中文系,廣西 賀州 542800)
明末清初擬話本小說中的善惡報應(yīng)與吏治思想
楊宗紅,蒲日材
(賀州學(xué)院 中文系,廣西 賀州 542800)
明清話本小說中蘊含著豐富的報應(yīng)思想,一些報應(yīng)故事凝聚對吏治問題的思考。小說家以報應(yīng)的形式表達他們尚賢德、尚忠良、崇廉明、崇公仆而斥貪暴、斥奸佞、貶猾吏、貶糊涂的吏治觀。選擇報應(yīng)的形式來表達這些吏治思想,與當時社會政治狀況與思想狀況有關(guān)。
話本小說;善惡報應(yīng);吏治思想
吏治問題因關(guān)系著封建統(tǒng)治秩序,維系著社會的安寧而受到上至統(tǒng)治階級、下至平民百姓的關(guān)注。在古代小說中,吏治問題是重要題材之一。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清官或胥吏形象的分析上,直接分析明清小說中的吏治思想者,主要是皋于厚先生《明清小說中的吏治思想》一文①。該文從退昏庸而進賢智、懲貪暴而倡清廉、嚴治吏而仁待民三個方面對明清小說中的吏治思想進行了剖析。古代社會,善惡報應(yīng)觀念深植于人心,用報應(yīng)之說來宣揚某種觀念是古代小說常用的方法。所以,研究吏治問題不應(yīng)忽視善惡報應(yīng)。
一
明末清初擬話本小說中善惡報應(yīng)所體現(xiàn)的吏治思想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即:尚賢德而斥貪暴、尚忠良而斥奸佞、崇廉明而貶糊涂、崇公仆而貶猾吏。
尚賢德而斥貪暴。官吏清廉與否影響著社會的安定與民眾生活的安寧。清廉是統(tǒng)治者和民眾對官吏的共同要求?!渡袝虻洹?“夙夜惟寅,直哉惟清”?!吨芏Y·天官冢宰》中考察官吏有六條標準:“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每條標準都離不開“廉”字。此后各個朝代對于吏治之清廉都有明確的要求。話本小說中多次指出吏治清廉的重要性?!缎咽篮阊浴返谑寰?“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喻世明言》第四十卷:“吏肅惟遵法,官清不愛錢,豪強皆斂手,百姓盡自眠”;《生綃剪》第十四回:“清廉能使民無訟”。并對官吏的貪腐作了深刻揭露?!妒c頭》卷六引當時的俗諺,云:“大官不要錢,不如早歸田,小官不索錢,兒女無姻緣?!本戆酥械奈釔厶占蓉澢伊摺T陂偫镩g,兜攬公事,武斷鄉(xiāng)曲,理上取不得的財,他偏要取,理上做不得的事,他偏要做。以錢謀得荊湖路條列司臨稅提舉之職。到任之后,巧立名目征稅,甚至過往行人,即使單人一個,也得交稅。因其貪酷,人稱“吾剝皮”。《初刻拍案驚奇》第十一卷《惡船家計賺假尸銀狠仆人誤投真命狀》議論道:“如今為官做吏的人,貪愛的是錢財,奉承的是富貴,把那‘正直公平’四字拋卻東洋大海?!薄蹲硇咽返谄呋刂械膮涡⒘藻X賣官,到任后變本加厲盤剝百姓,以至人人切齒。在同書第十一卷中,作者議論道:“人最打不破是貪利。一貪利,便只顧自己手底肥,囊中飽。便不顧體面,不顧親知,不顧羞恥,因而不顧王法,不顧天理。在仕宦為尤甚?!笨梢?不少話本小說家認為,貪婪是吏治腐敗的最基本原因之一,因貪而殘而酷,而徇私,乃至于枉法。
話本小說家以善惡報應(yīng)的形式大力貶斥貪暴之官。《醉醒石》第十一回中,魏推官做官后,本立意要做好官,但抵不過妻子的貪癡,“有心立名行,無計拒貪癡”,妻子與家人勾結(jié),受人錢財,捉生替死,魏推官本該位至冢宰,卻因此被神所罰,仕宦不順,后病弱,不數(shù)年身故?!敦澬勒`》第六回寫徐謙居官清正不阿,思量要致君堯舜,做個忠良不朽事業(yè)。后因?qū)Σ肯虏患蛹s束,以致所管吏員貪金受銀,殺無辜之人。神靈將此責任歸之于他,減其壽三十年。不貪不酷之官尚且要為家人或部下的貪酷承擔責任,不清不廉又殘酷暴虐之官則受報更重。吾愛陶被貶后,被害者王大郎附體索命,受盡諸苦,方才氣絕。死后不得其葬而風化,女兒淪為娼妓,兒子犯罪,死于發(fā)配之途。呂孝廉“既鮮積德,又無遠謀”,養(yǎng)得五子,個個不才,或身亡,或家破。“勸人休作惡,作惡必有報”,“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弊鲪涸街?受報越重。
尚忠良而斥奸佞。朝廷官員位官權(quán)重,把持著朝政,關(guān)系著朝廷用人,也關(guān)系著國家的興亡,“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賢佞”[1]P700。話本小說中刻畫了一些奸臣形象,揭示出他們對國事的巨大危害?!段骱返谄呔碇?史彌遠生性歪邪奸險,天性殘忍刻薄,身為宰相之子,專以作惡為事,肆無忌憚。又得楊后器重,表里通同,權(quán)勢熏灼。若是不中意的,輕則刺配沙門島、鬼門關(guān),重則竟為刀下之鬼。他還任意廢立太子,私通楊后。手下四兇,將賢人君子打盡?!队魇烂餮浴返诙碇?賈似道本是一無賴,因姐被皇帝寵幸,遂一步登天,富貴無比。躋身為宰相而又嫉賢妒能,讒害他人。當國事頃危,他卻急于行樂,且有不臣之志。任相期間,賢臣遭害,國家破碎,民苦不堪言。同書第三十二卷《游酆都胡母迪吟詩》中,秦檜為相,力主和議,并設(shè)計殺害抗金英雄岳飛。和議形成,宋向金稱臣,秦檜因此而加封國公等,其孫子孫女剛生下就注定翰林之職,崇國夫人之號,一時權(quán)勢,古今無比。
但是,這些奸佞都遭受了惡報。史彌遠因害人多,冤魂日日纏身,后來被眾鬼活捉而去,在地獄對證拷打,披頭散發(fā),滿身流血,苦不可言。且不得超度,永無出世之期。秦檜殘害忠良,殃國誤民,被上帝取其命。胡母迪冥游地獄,見證了忠臣義士與奸臣等在地獄的不同待遇。秦檜、萬俟、王俊等歷代奸黨惡徒交替在“風雷之獄”、“火車之獄”、“金剛之獄”、“溟泠之獄”受酷刑,遍歷諸獄,受諸苦楚三年之后,變?yōu)榕?、羊、犬、?生于世間,為人宰殺,剝皮食肉?!俺翘斓刂貜?fù)混沌,方得開除”。又特設(shè)一“奸回之獄”,歷代將相,奸回黨惡,欺君罔上,蠹國害民者均在其中,其所受之罪,與秦檜等同。周必大入冥,見同榜進士趙正卿受罰,此人“原系一竅不通、文理乖謬之人,假裝體面,爛刻詩文,欺世盜名,花嘴利舌,后來僥幸中了進士,一味貪酷害民,欺壓善良,損人利己。”只見數(shù)個鬼使將趙正卿綁于柱上,將雙眼一齊摳出;又將趙正卿劈破其腹,滾湯洗滌其腸。又命押入“無間地獄”受罪,兼追其三子,斬絕后嗣。
忠臣義士則不然。胡母迪入冥所見中,有“天爵之府”,“有仙童數(shù)百,皆衣紫綃之衣,懸丹霞玉佩,執(zhí)彩幢絳節(jié),持羽葆花旌。云氣繽紛,天花飛舞;龍吟鳳吹,仙樂鏗鏘;異香馥郁,襲人不散。殿上坐者百馀人,頭帶通天之冠,身穿云錦之衣,足躡朱霓之履,玉珂瓊佩,光彩射人。絳綃玉女五百馀人,或執(zhí)五明之扇,或捧八寶之盂,環(huán)侍左右?!边@些人皆歷代忠良之臣,節(jié)義之士,在陽則流芳史冊,在陰則享受天樂。
崇精明而貶糊涂。李漁在《無聲戲》第二回評論道:“從來廉吏最難為,不似貪官病可醫(yī)。執(zhí)法法中生弊竇,矢公公理受奸欺。”的確,貪官之病,有藥可醫(yī)。而清官不貪不酷,愛民恤物,自以為無愧于天,無愧于地,無愧于人。然案中有奸滑之徒,衙門有貪狡之吏,清官斷案尤其難。所以,為官者有德有能,還要明,既要聰明有才,還要戒自以為是,糊涂斷案。
《二刻醒世恒言》第八回寫判官李渾清廉而又糊涂。一日兩民打官司,張阿牛叫他李青天,陳隆叫他李糊涂。本是張阿牛欠陳隆本利四百兩銀,可是,張阿牛卻說得句句有理,氣直理壯,直捷痛快,“不像個欺心的”。陳隆心虛,又驚又氣,目瞪口呆,半晌才能說話。李判官遂斷陳隆還張阿牛銀。
針對清官斷錯案,小說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作為任性,糊涂斷案之報。一日,成都知府臥室之內(nèi)莫明其妙有他寡媳的繡鞋而被妻子咬定他與媳婦有染,媳婦自殺,知府有口莫辯。后才發(fā)現(xiàn)是老鼠惹的禍,重斷蔣瑜之事,亦是如此。陳隆敗訴,去城隍廟訴苦,城隍神設(shè)計使李判官倒賠折了自己家私,只因他平日清廉,故不曾取他性命,只讓他受一個月牢獄之苦。
成都知府、李判官自以為是的斷案尚未出人命,故其不得以生命為補償。一旦涉及到命案,如果糊涂斷案,則當以命相抵?!队昊ㄏ恪に拿分械目卓h令即是如此??卓h令清廉正直,但斷案有些主觀。一次斷案,因太主觀,以至四人殞命??卓h令離任后發(fā)瘋,老見這四人前來索命,后被清兵大炮打做肉泥。作者憤激地說到:“因清官倚著此心無愧,不肯假借,不肯認錯,是將人之性命為兒戲矣。人命關(guān)天,焉得不有惡報!”
崇公仆而貶猾吏。與百姓打交道最多的是那些小官吏與差役,這些小吏雖然在衙門中地位不高,可卻掌控著衙門的具體事務(wù),手中有一定的權(quán)力。他們與百姓關(guān)系密切,對百姓利害關(guān)系也影響最大,甚至對官員也產(chǎn)生影響。紀昀尖銳地指出:“最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親屬,一曰官之仆隸。是四種人,無官之責,有官之權(quán)。官或自顧考成,彼則惟知牟利。依草附木,怙勢作威,足使人敲髓灑膏,吞聲泣血。四大洲內(nèi),惟此四種惡業(yè)至多?!盵2]P99顧炎武也說到:“天下之病民者有三:曰鄉(xiāng)官,曰生員,曰吏胥?!盵3]P22-23又言:“奪百官之權(quán),而一切歸之于吏胥,是所謂百官者虛名,而柄國者吏胥而已?!盵4]P374
話本小說家對此也多有揭露。如《警世通言》第十五卷:“任你官清似水,難逃吏滑如油”;《西湖二集》第二十卷:“大抵在衙門中的人,都要揉曲作直,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上瞞官府,下欺百姓,筆尖上活出活入,那錢財便就源源而來?!薄斑€有那衙門中人,舞文弄法,狐假虎威,嚇詐民財,逼人賣兒賣女,活嚼小民?!?《無聲戲》第三回寫到,到了衙門,“先吃一服洗心腸,把良心洗去,還要燒一分告天紙,把天理告掉,然后才吃得這碗飯”。衙門之吏役沒有了天理良心,何酷不有,何貪不至?徐謙本為清官,因有一群奸滑之吏把持著衙門,以致其志不遂,反受神靈懲罰?!缎咽篮阊浴返谌韺懡B興一帶的風俗,常四五個一伙,買得一官,其余人充任役吏,坐地分贓。“到了任上,先備厚禮,結(jié)好堂官,叨攬事管,些小事體,經(jīng)他衙里,少不得要詐一兩五錢?!?/p>
惟其如此,衙門積德尤其重要,積德之吏尤其可貴,也必受好報。《醉醒石》第一回中姚君管理獄事多行善事,其為小吏時,管刑獄,“至于刑獄一事,關(guān)系尤重。存心平恕,則死者可生;用意刻深,則生者立死。況受賕骨丸法,故意陷人;人命至重,何可以供我喜怒,恣我魚肉也!”姚君管理刑獄,深深明白這一點,所以身為刑獄之職,力行刑獄之善。為獄司官時,他“悉心料理,周濟諸囚,無論輕犯暫監(jiān)者,不加苛虐。即重囚牢中,亦親自往看,污穢者潔凈之,病疾者醫(yī)治之,饑寒者衣食之。人人戴德,各各感恩,至于誣陷扳害,及上臺不公不明、屈打成招的,彼皆一一詳察。若遇便可言,亦肯為之解釋。自恨官卑職小,明知枉屈,不能申理,每每抱愧。是以衙齋中,一清如水,蔬食布衣,淡如也?!碑斔拈L官允許他開釋真正冤枉者并以此受人錢財時,他開釋的七個無辜者,其中有三四個是富人,雖如此,他亦不借此要人錢財。而在其上司面前,他竟然承認他得人七千金?!澳昃攀?夢青衣人請于上帝,上帝取為司命真君,令其子孫世世顯貴?!?/p>
《無聲戲》第三回中的蔣成,貧且倒霉,在衙門中做事卻毫不茍且。當他受到刑廳的器重時,不欺公作弊,不曾做一件壞法的事,不曾得一文昧心的錢。當刑廳考選吏部,他又內(nèi)外糾察,不許衙門作弊,盡心歇力,扶持刑廳做了一任好官。蔣成后來自己做官至經(jīng)歷。商提控“在衙門數(shù)年,一味廣積陰德,力行善事,那舞文弄法的事,不要說不去造作,就是連夢也都不曾做,甘守清貧?!币淮尉攘藷o辜之人吉二,吉二以妻相謝被拒,一夜,商提控夢城隍?qū)λf:“子累積陰功,廣行方便,上帝命我賜汝貴子,以大汝門戶?!焙笊蛔?是為商文毅?!段骱肪矶胖?吳堪性忠直,一毫不肯茍且,做了本縣一個吏員,一味小心,再不做那欺心瞞昧之事,不肯趁那枉法的錢財,力勤吏職,立心不改,至誠老實。感動上帝,賜予仙女為之妻室。后來,吳堪成仙而去。
二
話本小說家以報應(yīng)形式來表現(xiàn)吏治思想并不是偶然。
朱元璋建立王朝后,曾推行重典政策,其后也有幾個帝王注重吏治,但終明一代,吏治腐敗綿綿不絕,且愈演愈烈?!冻跖摹肪硭慕枋荒镏Z揭示了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吏治現(xiàn)象:“世間有做守令官,虐使小民,貪其賄,又害其命的;世間有做上司官,張大威權(quán),專好諂奉,反害正直的;世間有做將帥,只剝軍餉,不勤武事,敗壞封疆的;世間有做宰相,樹置心腹,專害異己,使賢奸倒置的;世間有做試官,私通關(guān)節(jié),賄賂徇私,黑白混淆,使不才僥幸,才士屈抑的:此皆吾術(shù)所必誅者也!”清初,順、康二帝勵精圖治,吏治稍微好轉(zhuǎn),但問題仍然嚴重。順治十年,順治帝就對大學(xué)士范文程說:“貪吏何其多也”[5]P22??滴跏?通過“大計”考查地方官員,總計“罷貪酷官十員,貪官一百一十九員,酷官四員。”[6]P9宰相明珠、索額圖都大肆貪污受賄,如“索額圖巨富,通國莫及。”由于國家官吏掌握著特權(quán),他們以此營私舞弊,貪贓枉法、魚肉百姓。權(quán)錢交易、結(jié)黨營私、官本位意識等構(gòu)成了一個巨大的關(guān)系網(wǎng),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惡者并不能受到法律的嚴懲。貪酷且有七條命案在身的吾愛陶巧言亂聽,又以錢財打通當權(quán)者,結(jié)果只削職為民了事;呂孝廉貪狼虎暴,因權(quán)錢交易,其罪竟然無人追究。至于史彌遠、秦檜等,本就權(quán)勢熏天,又與權(quán)貴勾結(jié),一生無事。話本小說中吏治問題,無論其發(fā)生在哪個朝代,都是小說作者所在朝代吏治的縮影。這種極其腐敗的吏治問題已不可能靠明君、清官來解決。更何況,君不明,官不清,還有胥吏欺騙和蒙蔽呢?
“報”是中國社會關(guān)系的一個基礎(chǔ),它與中國的家庭主義、理性主義與游俠的道德精神密切相關(guān)[7]。先秦時,中國已有報應(yīng)觀,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坤·文言》),“天道福善禍淫”(《尚書·湯誥》)。隨后,儒家的德報觀與道教承負說、佛教的業(yè)報說相互吸收和融合,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報應(yīng)觀而根植于民眾心靈,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與生活。在古人的觀念中,鬼神是洞察萬物且賞善罰惡的。鬼神誅伐不義,既速且驗。既然人間的法律不堪憑信,既然人間的罪惡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懲罰,既然人間力量不能實現(xiàn)公平正義,人們便借助于鬼神的賞善懲惡功能以恢復(fù)人間的正義、完成他們的心愿,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必然的選擇。
中國自古就有神道設(shè)教的傳統(tǒng)。到了明清,統(tǒng)治者更是將這種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明太祖時,就以鬼神報應(yīng)來警懼官吏:“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盵8]P47又說:“朕設(shè)京師城隍,俾統(tǒng)各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盵9]洪武初年,下令各郡縣祭祀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國家及惠愛在民者,并為之立祠。明成祖直截了當聲明:“所謂善者,忠于君上,孝于父母,敬天地,奉祖宗,尊三寶,尊王法,謹言行,愛惜物命,廣行陰騭如是則生享富貴,歿升天堂,受諸快樂?!狈粗?“則生遭重譴,死墮地獄,受諸苦報?!盵10]面對日趨腐敗的吏治,小說家也用“神道設(shè)教”的做法,力圖通過善惡報應(yīng)的形式來對其進行救治。“小說家推因及果,勸人作善,開清凈方便法門,能使頑夫倀子,積迷頓悟,此與高僧悟石何異”(《石點頭序》)?!按蟮秩缟艺f法度世之語,譬如村醪市脯,所濟者眾”(《警世通言敘》),小說家知道善惡報應(yīng)的巨大威懾力和文學(xué)作品的巨大感染力,在吏治題材中融入善惡報應(yīng),既有對現(xiàn)世司法缺陷和司法不公的補充與完善,包含著對德性、公平、正義的呼喚,也有以此勸誡各級官吏,試圖以改變吏治現(xiàn)狀愿望。
考察前面的“報應(yīng)”故事,可以發(fā)現(xiàn),一部分故事中,鬼神只不過是罩在報應(yīng)上的外衣,報應(yīng)有其必然性,體現(xiàn)著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tǒng)一。一部分故事中的報應(yīng)雖然有明顯的“神道”參與其中,但談鬼說命并不是作者主旨,而借鬼神以驚懼為官為吏才是目的所在,它們所表達的,是對吏治問題的關(guān)注,是民眾的心聲。因此,對于話本小說描述的善惡報應(yīng),應(yīng)一分為二看,不能一概否定。
[注釋]
①參見皋于厚《明清小說中的吏治思想》一文,見《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3期。
[1]馮夢龍.東周列國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3.
[2]紀 昀.閱微草堂筆記[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3]顧炎武.華忱之點校.顧亭林詩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顧炎武.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郭松義.清代全史(第三卷)[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6]圣祖實錄[Z].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5.
[7]楊聯(lián)升.報——中國社會關(guān)系的一個基礎(chǔ)[A],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C].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76.
[8][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97.
[9][明]王圻纂輯.續(xù)文獻通考·群祀考[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1986.
[10]神僧傳[M].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五十卷)[Z].
The Retribution and Official Administration Thought in Vernacular Novels’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Yang Zonghong,Pu Ricai
(Chinese department,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00)
There are abundant of stories about good and evil retribution in the vernacular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of which is the reflections on official administration.The essence of it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advocate officials with faithful、upright virtues and looking themselves as the people’s public servant.Meanwhile,denounce those officials with corruption、cruelty、crafty、sycophant and bewilderments.Therefore,the good and evil retribution in vernacular novels still have cer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which should be treated with the dialectical eyes.
vernacular novels;good and evil retribution;official administration thoughts
I207.41
A
1673-8861(2010)03-0051-04
2010-06-03
楊宗紅(1969-),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賀州學(xué)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學(xué)。蒲日材(1972-),男,廣西岑溪市人,賀州學(xué)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學(xué)。
本文為廣西教育廳面上項目“在和諧社會構(gòu)建下的善惡報應(yīng)信仰研究——以話本小說為個案”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0911MS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