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娟
(蘇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我們永遠也沒有生活著,我們只是在希望著生活;并且既然我們永遠都在準備著能夠幸福,所以我們永遠都不幸福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保?]83帕斯卡爾明顯悲觀卻通透的話語中隱藏著一個顯而易見的真理——具有無限精神的生命,生來就是要經(jīng)歷苦難的??嚯y,是人類一個永恒的母題,它是人類的一種根本生存處境,無法規(guī)避地與人類生命緊密相聯(lián)。因為“欠缺是全部人的生存的本性”[2]137,人類歷史的本源性欠缺,造成了人類生存無法消除的悲苦感。
文學,作為表現(xiàn)人類本質(zhì)屬性的一種方式,一直與人類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而人類的日常生活構(gòu)成中,苦難,又是在世者無法逃避的人生體驗。因此,苦難與文學有著不解之緣,它是貫穿文學脈絡(luò)的元敘事。對苦難的描寫歷來是文學作品一個很重要的主題。但描述苦難并不是為了享受苦難,而是為尋找脫離苦海、靈魂得以憩息的途徑。從世界文學發(fā)展的歷史看,真正偉大的作家都是表現(xiàn)人類與苦難斗爭的高手,對苦難的救贖之路進行鍥而不舍地探索,也構(gòu)建了不少超越苦難的典范:加繆在西西弗斯式的虛空中反抗周而復(fù)始的懲罰;海明威倚仗著圣地亞哥老人“可以打敗,但不可以打倒”的精神支持抗爭到底,魯迅則是明知前途一片黑暗還是猶如“過客”般抗拒虛無,這些都是與苦難斗爭的最有力的表達。
如何才能解決自身的苦難?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這不僅和苦難的性質(zhì)有關(guān),也和外在環(huán)境的嚴酷性、個體的生活態(tài)度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由于作家的個性、人生經(jīng)歷不盡相同,因此他們提供的對苦難的救贖之路也不同。但總體而言,在苦難面前,人類面對的是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非抗爭便消解??範師o疑是勇敢的選擇,意在揭示苦難的本質(zhì),從而指出對抗苦難、超越苦難的方式;但消解并不一定就意味著對苦難妥協(xié),那也是一種在如何超越苦難的精神指向中尋求苦難救贖的途徑。同樣,在魯迅文學獎的獲獎小說中,對于苦難的救贖之路,也存在著這樣兩種選擇。反抗是人與苦難的激烈對峙,這種對峙使苦難更凸顯了它的難以承受之感,使讀者更能體會生命的崇高;消解則看似輕巧,無形之中將苦難化入虛無,有時看似了無痕跡,卻已在心上劃上了深深的烙印。
面對苦難,真正無動于衷的人是沒有的。所以,盡管是不可抵擋的命運之勢,人們還是要在苦難中體驗生命存在的質(zhì)感。在描寫鄉(xiāng)土文學的文壇上,閻連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他對鄉(xiāng)土世界執(zhí)著的書寫,對苦難的極致發(fā)揮,對苦難人民的極度關(guān)切,是他獨特的文本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苦難不是個人的,是集體的、歷史的、宿命的。1997年他的《年月日》在《收獲》上一經(jīng)發(fā)表,便被《小說選刊》等六家文學雜志同時轉(zhuǎn)載,一度引起文壇的廣泛注意,此文甚至被譽為中國版的《老人與?!?。那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先爺,像圣地亞哥一樣,是一個在重壓下仍舊保持優(yōu)雅風度,在精神上永遠不可戰(zhàn)勝的老人?!扒Ч藕堤炷且荒?,歲月被烤成灰燼,用手一捻,日子便火炭一樣粘在手上燒心……”[3]215在全村其余人都逃往山外尋求生存之路時,只有先爺憑借著對土地的無限熱愛和對生命的深厚理解,依然留在家鄉(xiāng)種植玉米黍,以待來年能夠?qū)棺匀粸?zāi)害。天旱、缺水、無糧、鼠患、狼災(zāi)……磨難各式各樣、層出不窮,先爺用一種原始的智慧和毅力,最后還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為村人留下了種子。在這里,種子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具體的物象,它是一種象征,是能夠給村人活下去勇氣的希望之火?!赌暝氯铡肥亲髡呋谏娼?jīng)驗對人類史前史的一次神采飛揚的想象和對中國遠古神話的重新書寫。抽離掉先爺?shù)木唧w經(jīng)歷,我們在他身上同樣看到了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衛(wèi)、移山的愚公……,他們身上的共通之處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延傳至今的不屈不撓與苦難作斗爭的優(yōu)良品質(zhì)。
在永遠不能消除的“差別”中,對于身體的殘疾,史鐵生的《老屋小記》和東西的《沒有語言的生活》是寫得最為用力的?!独衔菪∮洝分械摹拔摇比缤髡弑救?,無奈認同苦難,但在精神上卻實現(xiàn)了對苦難的反抗超越,在對愛和理想的追求中,在對信仰的思考中,實現(xiàn)了對人類生存境遇的關(guān)注、個體生命意義的追尋。而在東西的《沒有語言的生活》中,在那個艱難的世界里,三個殘疾人被欺負、被作弄、被侮辱、被偷盜,在層層盤剝的苦難壓力之下,他們互相依靠,自我咀嚼、自我忍受,但同時對于語言、對于生活意義的渴求卻異常強烈?!盎钪?,就是使荒誕活著。使荒誕活著,首先就是正視它。”[4]63加繆可以說是對這個世界的荒誕理解得最絕望、最透徹的一個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荒誕的存在,因此,“人與他生活之間的分離”、“演員與舞臺之間的分離”[4]6是永遠消弭不了的,可是他還是重新創(chuàng)造了西西弗斯這樣一個神話形象,讓他在孤獨、荒誕、絕望的過程中,在與巨石的較量中,看到了巨石在滾動的過程中散發(fā)出的動感的美妙。于是西西弗斯沉醉在這種幸福中,以至于再也感受不到苦難,從而在過程中體驗到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東西也試圖這樣努力著,因此在絕望中掙扎的三個小人物堅韌地活著,并且還想活得像正常人一樣。聽得見的瞎子、會說話的聾子、看得見的啞巴,三個人在理論上形成了在身體上自給自足的家庭。面對連續(xù)不斷的苦難遭遇,將他們的生活推向了極端困苦的境地,他們便以互補的方式交流溝通,以對抗外來暴力的入侵。東西甚至還為這個家庭增添了一個健全的后代,雖然最終的結(jié)局是這個世界依舊“沒有語言”,但在追尋的過程中,與苦難對抗所凸顯的生命質(zhì)感卻是最引人注目的。
歷史長河不能阻斷,差別不能消除,世俗生活也不易戰(zhàn)勝。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歷史神話逐漸從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退場,資本神話興起,開始主宰人們的生活。苦難敘事也就越來越體現(xiàn)在對物質(zhì)化的日常生活情景的加倍關(guān)注上。在獲獎小說中,這樣的作品占據(jù)著很大一個比例,體現(xiàn)了文學發(fā)展的歷史走向留下的痕跡。畢飛宇的《哺乳期的女人》、鬼子的《被雨淋濕的河》、魏微的《大老鄭的女人》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貼近小人物的描寫手法,平實地展現(xiàn)生存的艱難與困惑,生活的重量雖然不是活生生具體可摸之物,但卻能夠在作家們的描繪中真切地感受得到?!恫溉槠诘呐恕氛故镜氖且粋€孩子對商業(yè)經(jīng)濟侵蝕親情的苦難體驗。這個兩度咬惠嫂奶頭的旺旺,在全鎮(zhèn)人對他不抱以希望的時候,只有惠嫂用母性的細膩覺察到了這個年僅七歲孩子內(nèi)心的脆弱。在這個以賺錢為主要目的的社會中,外面的世界才是理想的世界,大人忙著在外面奔波,以為那是對孩子將來生活最好的保障,可殊不知,孩子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親情,而不是匯款單上冷冰冰的數(shù)字。也許是將惠嫂的奶頭當成了母親的奶頭才義無反顧地咬了上去,旺旺把對父母的依戀、思念、不滿交織在一起以這樣一種方式表現(xiàn)出來,雖不驚天動地卻惹人深思。李德林(《年前年后》)、曉雷(《被雨淋濕的河》)、大老鄭的女人(《大老鄭的女人》)這些人物,也都是在物質(zhì)生活中為自己的生存與命運抗爭。
與苦難的反抗相映成趣的是,在獲獎小說中同樣也存在著對苦難的消解。劉小楓說:“西方文學的穿透力,絕非因為西方人比中國人的受苦更為深重,而是因為,西方文學所倚賴的精神背景具有不同的審視痛苦的景觀,和由之形成的言說個體實存的形式。漢文化傳統(tǒng)有消化痛苦的意志,現(xiàn)代漢語文化追慕西方文學,看來是想要透入到痛苦的骨髓中去,而非消化痛苦。當代文學的苦惱不過在于,它至今還沒有獲得透視歷史和個體苦難的話語形式。”[5]248雖然“中國人作為個體生存著的人不曾與苦和不幸無緣過”[5]247,但誠如李澤厚所說,中國的文化是“樂感”文化遠遠大于“悲感”文化的①參見李澤厚《心理本體與樂感文化》,《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第85-125頁。,有著巨大的痛苦消解機制。儒家的中庸,道家的逍遙,佛家的忘我,這些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存在,已經(jīng)滲透、深存于人們的苦難意識之中。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消解苦難的過程中就沒有受難主體的精神體現(xiàn),但如果說連“雞蛋碰石頭”的反抗都成為一種奢望的時候,轉(zhuǎn)而以消弭、化解苦難為自己尋找一個解脫的武器也就不足為怪了。
鄉(xiāng)村相較城市而言,一直是貧窮、落后、苦難的承載體,但同時也是孕育著美好人性的世外桃源。遲子建一直用她充滿童真的心靈打量著這個世界,用溫情的筆法描繪著邊陲小村里的恬靜人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她溫情主義的世界觀里拒絕了苦難,只是她筆下的苦難都被涂抹上了一層溫情的色調(diào),用溫情來抵御生活的嚴寒。
其實,不管是從成人眼中還是從兒童眼中,呈現(xiàn)的世界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同一個世界。寶墜(《霧月牛欄》)夜半醒來發(fā)現(xiàn)繼父和母親做愛,朦朧無知的他發(fā)出嘻嘻的笑聲,第二天又好奇地詢問繼父有關(guān)夜間的事。繼父出于羞愧和惱怒,失手將他打成弱智。沒有現(xiàn)代洗浴設(shè)施的天灶(《清水洗塵》)家人,只是每年一次辟出一個小孩子的房間,在自家灶上燒熱水,用普通浴盆洗澡。甚至對于天灶來說,用一盆干凈的水洗澡還是一種奢望。這樣的生活,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是一種憂傷。但是,在兒童不經(jīng)世俗熏染的稚拙中,憂傷的世界處在和平的環(huán)境之中,有家庭的溫暖作為人心的港灣,苦難變成了可以被克服的困難。只是,這種溫情也不過是緩解現(xiàn)實沉重的另類武器。遲子建懂得,因此在《原始風景》的結(jié)尾,她坦言寫道:“寫盡了了詩情畫意之后,暑氣已經(jīng)隕落。我的筆所追蹤的那架四輪馬車,它終于走到故鄉(xiāng)了。我寫過了,我釋然,可是那遙遠的灰色房屋和古色古香的小鎮(zhèn)果真為此而存在了么?我感到迷茫。我依然客居異鄉(xiāng),在寂寞中看著窗外的枯樹和被污染的河流,我知道,下一季的鐘聲又要敲響了。”[6]195-196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遲子建為我們構(gòu)建了生活的童話,使被現(xiàn)實人生擠壓得變形的心靈重新飽滿。可以說這樣的溫情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越,但也可以說,這是一種躲進田園牧歌的逃避。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整體基調(diào)異于《霧月牛欄》和《清水洗塵》,鄉(xiāng)村失卻了原先的干凈,不再是那個寧靜的、流光溢彩的所在,金錢、欲望的侵蝕已經(jīng)“兵臨城下”。但最后尋求到解脫的那一抹亮色,保留著與原先一脈相承的溫情。文章末尾,“我”死去的丈夫的剃須刀先變成了一只藍蝴蝶,后變成一只蝴蝶戒指戴在了“我”手上,仿佛被現(xiàn)實無情掐斷的愛情重新回到了“我”的身邊。這種凄美的虛假幻想雖然無力,只是在虛擬的敘事時空下完成的一次生命飛騰,但應(yīng)該也是非常符合人性欲求的,它給小說中的人物提供了一個夢幻似的解救,同時也會給我們的閱讀帶來一種緊張感的舒緩。只是在蝴蝶戒指消失后,在夢中醒來后,面對仍舊矗立在堅實大地上的厚如墻壁的苦難,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面對苦難,當然也有一部分作家選擇用戲謔的方式來虛化苦難的沉重感??範師o望,與其徒勞,茍活隱忍未必不是一件美德,況且戲謔的方式還能“苦中作樂”,這就是所謂“沒事偷著樂”。以下以劉恒的《天知地知》為例進行分析。
劉恒筆下的鄉(xiāng)村社會經(jīng)常充滿了詼諧、荒誕、奇異的場景與行為,《天知地知》延續(xù)了他一貫的風格,用一個小人物之死的故事,表達對人的基本生存狀態(tài)的理解和關(guān)注。原本在“我”的印象中,李來昆是一個寓言式的人物,他象征著蓬勃生命力,“曾經(jīng)是一位公認的死不了的人”[7]134,卻在“我”掃墓的途中被告知這樣一個“幸運”的人死了。從本質(zhì)上來說,人的困境是一樣的,都是個體和他人及社會不和諧、沖突的結(jié)果,而沖突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個體的失敗。經(jīng)過了多次逢兇化吉,李來昆的生命走向了災(zāi)難的起點,“他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又他娘跌倒了,再爬就有點兒費勁了,有點兒懶得爬的意思了?!保?]165李來昆說:“下坡路走起來沒個完,沒意思了”——“這就是死不了的李來昆走向末日的預(yù)兆了”[7]171。李來昆宿命性的死亡就是代表了一種超驗力量的強大與無從躲避。
作品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描寫人物的命運發(fā)展軌跡的,從1950年的出生到9歲的泥石流,從1965年的民工隊到1966年的廣播風波,從1968年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到80年代的經(jīng)濟體制改革,一直到最后的死亡結(jié)局。我們從上面的時間列表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李來昆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政治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但作者似乎無意展現(xiàn)人物與這個特定時代的糾結(jié),只是繁瑣地列出李來昆的人生經(jīng)歷,仿佛他只是一個和時代無關(guān)的產(chǎn)物。從而,實現(xiàn)了對政治歷史的虛化,使“人”這個個體暴露得更為徹底。在終極宿命的控制下,李來昆的一生是極其苦難的一生。但作者戲謔的語言把它變成了充滿傳奇與喜劇色彩的一生,最后其戲劇性的死亡更是沖淡了死亡的悲劇感和沉重感。李來昆的母親死于腦瘤,一個姐姐死于重感冒,一個弟弟因為發(fā)熱后遺癥變成白癡,父親整日醉醺醺……而李來昆卻是一個命大的人:他1950年出生在玉米地被狗叼走留下一身傷疤;9歲那年發(fā)生巨大的泥石流,他爬上樹奇跡般地活了下來;1965年參加民工隊出人意料地受到領(lǐng)導(dǎo)器重……直到經(jīng)濟體制改革后,李來昆的生活開始走“下坡路”,承包果園時,第一年遇上雹子,第二年遇上蟲災(zāi),第三年沒遇上天災(zāi),卻遇上了人禍。透過語言的表象,我們可以看到苦難的實質(zhì)。但作者深諳“沒事偷著樂”的敘事手法,放大人最本能的生存欲求,把人的生物性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將其擴展并成為人們?nèi)粘I钚φ勔徊糠?。更何況主人公的苦難史還嵌入了不少的幸福時光:娶上一個自己喜歡而又體貼關(guān)愛自己的妻子,有過一些短暫的輝煌階段,廣播站的調(diào)情、演出中的桃色事件、與小寡婦不成功的艷遇等都為文本增添了不少笑聲。甚至在最后,李來昆喝醉酒翻越鐵門被門上的鐵刺扎死,他還在醫(yī)院對老婆露出最后一絲微笑,說“……屎都出來……”[7]173很顯然,所有的這些,都是作者想尋找一些東西來緩解、稀釋生存的苦難。
[1]帕斯卡爾.思想錄[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5.
[2]劉小楓.拯救與逍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閻連科.年月日[M]//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叢書·中篇小說.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4]加繆.西西弗的神話[M].杜小真,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劉小楓.當代中國文學的景觀轉(zhuǎn)換[M]//這一代人的怕和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6]遲子建.原始風景[M]//遲子建中篇小說集:第一卷原始風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劉恒.天知地知[M]//首屆北京文學節(jié)獲獎作家作品精選集(劉恒卷).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