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煥君
(鄭州市衛(wèi)生學校,河南 鄭州 450000)
范進形象淺析
曹煥君
(鄭州市衛(wèi)生學校,河南 鄭州 450000)
文章對范進的性格進行了分析,透視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并對科舉制度及其對范進的影響進行了思考。
性格;社會現(xiàn)實;科舉制度
范進是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之一。閑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說:“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這段話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小說人物的特點,而范進就是其中的“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很多對范進的研究觀點也都是把他定義為“科舉制度的殉道者”,這不免有些偏頗。作為后來人,我們幾乎聽不到對科舉制度的半句肯定之詞,但是每一種制度的產(chǎn)生并存在一定有他不可取代之處,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范進的命運悲劇完全嫁禍給一種考試制度。
首先,范進是個忠厚的人?!澳闶莻€爛忠厚沒用的人,所以這些話我不得不教導你,免得惹人笑話。”胡屠戶總認為自己的女兒嫁給范進是倒運的事,時常痛斥、教訓這個屢考不中的女婿。但范進總是恭敬地對待老丈人,從不反駁,反而嘴上還會奉上順從的言辭:“岳父見教得是?!碑敺哆M因鄉(xiāng)試和丈人商議盤費時,又是被“罵了一個狗血噴頭”,他聽到這些話后,只能獨自安慰。當范進考中后,毫不吝嗇地包了兩錠銀子交與胡屠戶,絲毫沒有記恨什么。
其次,范進是一個執(zhí)著的人?!皩W而優(yōu)則仕”是古代大部分文人的追求目標,范進也是如此。他從20歲開始,就走上了為科舉而努力的道路,盡管生活窮困潦倒,盡管周圍冷嘲熱諷,盡管年過半百,但他從未放棄對夢想的追求。在“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年代,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年代,在科舉改變?nèi)松哪甏?,范進的生活目標很明確,而且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不讓人感動。
再次,范進是一個生活幸福的人。安居才能樂業(yè),而范進雖然周圍的環(huán)境給他帶來了槍林彈雨似的打擊,但他的妻子和母親始終不離不棄。“范進進學回家,母親、妻子俱各歡喜?!蹦赣H沒有因為兒子不成氣,而對他失去應有的母愛;妻子也沒有因為丈夫一貧如洗、遭人辱罵而棄他而去,還是以笑臉相迎,還是以官人相待。家里沒米多日,母親“兩眼餓得都看不見了”,只是吩咐范進用雞換米,并沒有任何怨言。所以,盡管鄰里嘲笑、丈人痛罵,可并沒有讓他對生活失去信心,對科舉考試動搖。我想,家庭的寬容,母親的關(guān)愛以及妻子的賢惠應該是其寶貴的精神支柱。
最后,范進是一個責任心不強的人。作為一家之主,范進不是努力賺錢,提高生活質(zhì)量,而是一心想考取功名,換得一官半職,不管老母的身體,不管妻子的生活,對上不能讓母親安度晚年,對下不能對妻子盡職盡責,而且絲毫沒有愧色,這是極無責任心之表現(xiàn)。
范進的性格塑造,讓我們認識到當時的社會是一個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社會。范進中舉前,地位卑微,受人歧視,丈人任意辱罵,鄰里不愿接濟;中舉后,周圍的情形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無論是行為還是稱呼?!爱斚卤娻従佑心秒u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斗米來的,也有捉兩只雞來的。”“老爺,恭喜高中了?!边@些描寫與中舉前形成了鮮明地對比。胡屠戶也有原來肆無忌憚地謾罵變得溫順起來“老爺回府了!”張靜齋則送錢送房子。由此,我們也能判斷出范進這種忠厚、老實之人,不會吃苦,不懂營生,又不善交際,最好的出路很可能就是通過科舉實現(xiàn)走上仕途,求得功名,光宗耀祖。
無論如何,范進是一個文學藝術(shù)的典型,這樣一個性格多元的人物,折射出了封建社會眾多知識分子的影子。當然,有人說科舉制度讓范進成了社會的犧牲品,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范進自己。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yè)年間(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年間(1905) 結(jié)束,經(jīng)歷了一千三百多年。長期以來,科舉都是我們批判的對象,而且會把范進和孔乙己拿出來作為典型。殊不知,科舉也成就了許多歷史志士。例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宋代名族英雄文天祥;“虎門銷煙”為人稱頌的林則徐;唐宋文學成就突出的一批文人墨客白居易、蘇軾等,還有海瑞這樣的清正廉潔之官,1300年間的多數(shù)政治家也是科第出身,這些事實證明科舉也為歷史選拔人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什么科舉就成了人們心目中吞噬知識分子靈魂的惡魔了呢?這只能歸罪于社會關(guān)注的焦點不是科舉的利,而是他的弊端,所以不免導致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沒有客觀的給予評價。當然,如果是才華出眾、出類拔萃的人,也完全可以摒棄科舉走不尋常的舉薦之路,如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而范進之所以成為科舉的犧牲品,最重要的不在科舉制度的存在,而在于他性格中的“愚”。他從二十歲應考,一直到胡子花白還是個童生,考試二十余次,卻還不能寫出來看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文章,讓考官看了兩次才覺得文章有“味道”。當別人告知考中時,他不是覺得這是應有的結(jié)果,而先認為是別人在逗他,之后知是事實,又喜極而瘋,挨了岳父胡屠戶一巴掌后方復常態(tài)。更甚者,鼓勵女兒自縊殉夫,實在愚昧之至。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因為范進的命運而把科舉批判地體無完膚,通過對他性格的分析可知,當時人們的普遍心理是嘲笑科舉無成者,而奉承科舉取士者。范進性格中的“愚昧”正中了科舉的下懷,才成為了科舉的犧牲品。
[責任編輯:郭一鶴]
I24
B
1671-6531(2010)04-0043-02
2010-06-18
曹煥君,女,河南禹州人,鄭州市衛(wèi)生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