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燕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Seminar教學模式在高師教育類課程中的實踐與探索
熊小燕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Seminar教學模式是一種在國內(nèi)外文科大學中廣泛使用的研究性教學模式,它激發(fā)學生參與,注重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探討Seminar教學模式對教育類課程教學問題解決的優(yōu)勢所在,并將Seminar教學模式運用于“高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個案研究,具體探討這種教學方式的使用,以促進對Seminar教學模式的理解與運用.
Seminar;教學模式;教育類課程;《綜合實踐活動》
所謂Seminar(習明納)教學模式,是學生在教授的指導下,就某一課題結成小組,在大量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上與教師自由地進行學術探討,從而達到教學和科研的雙重目的的教學模式.[1]
今天,Seminar(習明納)已成為世界各國大學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尤其是在大學文科課程的教學中頻繁使用,成為一流學府中重要的教學模式之一,是現(xiàn)代大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高校引進Seminar教學范式,無論是在理論前沿性和大學教學改革示范性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國內(nèi)重點大學已在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中采用了Seminar教學范式.[2]
高師教育類課程是系統(tǒng)傳授教育、教學基本理論和技能,培養(yǎng)未來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職業(yè)能力的一系列課程,在高師各專業(yè)課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把Seminar教學模式引入高師教育類課程的教學中,可以促進學生的參與,增長高師學生對教育理論的理解與掌握,提高師范生解決實際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
1.1 Seminar教學模式的起源與發(fā)展
“我第一次看見馬林諾斯基是在他的席明納里.”上個世紀30年代,費孝通先生在他的《留英記》中提到Seminar,并把它翻譯成“席明納”.“席”表示學生和教師就坐,可以是課堂教學,可以是圓桌會議,可以是沙龍,可以是主題報告,可以是觀點闡述與討論;“明”是指經(jīng)過闡述、陳述、說明、辯論、討論、提問、答辯等形式對事物和觀點明晰;“納”是指經(jīng)過這種互動與討論的方式,講者與聽眾接納和反思某些觀點,升華自己的思想和認識,并成為自己認知結構和學術思想的一個部分.現(xiàn)在多把 “席明納”翻譯成“習明納”.
從起源看,現(xiàn)代意義的習明納在大學中的正式確立始于19世紀的柏林大學.1810年洪堡創(chuàng)辦“現(xiàn)代大學之母”——德國柏林大學,洪堡提出“為科學而生活”的大學理念.他反對將傳授知識作為大學的主要職能,認為大學的主要任務是追求真理,科學研究是第一位的,進而提出教研統(tǒng)一的原則.Seminar(習明納)作為“科學研究的養(yǎng)成所”、培養(yǎng)優(yōu)秀學術人才的搖籃,為德國培養(yǎng)了大批一流的學者.
伴隨柏林大學理念的傳播,習明納很快為德國各大學爭相仿效,隨后又被法、英、美、俄所借鑒.在美國,1870年曾留學柏林大學的歷史學家亨利?亞當斯(HenryAdams)將習明納引進哈佛大學.
德國的習明納在我國的高等教育發(fā)展中也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深刻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蔡元培在改革北京大學時,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以柏林大學的習明納為原型,在北大創(chuàng)立了文、理、法三科研究所,主張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在他的主持下,北大很快成為當時中國一流的高等學府.
目前,Seminar教學模式是一種國內(nèi)外大學文科中廣泛使用的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研究性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法律、文學、近代史等文科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甚至也被應用于理工科的教學過程中,例如物理實驗的教學、醫(yī)學的教學與研究中.
在教育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有相當多的教師在高師教育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自發(fā)地,無意識地在很多課程中使用到Seminar教學模式.但是相對來說,在教育類課程的教學中在理論指導下的自覺主動、鮮明高效運用Seminar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研究還很少.
1.2 Seminar教學模式在大學本科教學中的特點
中國科技大學率先在國內(nèi)高校中嘗試Seminar教學模式.據(jù)調(diào)查,從教學實踐看,有87%的學生認為修讀Seminar課程的收獲較大;836%的學生認為學習Seminar課程獲得的知識多于普通課程;92%學生認為Seminar課程對能力培養(yǎng)有突出效果;865%的學生認為Seminar課程的教學效果優(yōu)良;77%的學生認為對Seminar課程有較高的學習興趣……[3]
為何Seminar教學模式能夠得到大學生的好評?它具有以下特點:
(1)學生中心.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傳統(tǒng)講授法的最大弊端在于不利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發(fā)揮. Seminar教學模式中,從準備報告、陳述報告、點評、討論、修改報告等活動中,學生是自主、主動地研究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問題意識,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這種方式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
(2)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習明納是大學教學和科研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在習明納中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方法被闡明,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員被訓練,科學獨立的精神被灌輸.它既是師生進行學術交流、學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真理的一種科研活動形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術精神和學術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習明納同時承擔了教學與科研的雙重任務,二者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難分彼此,它的最終指向洪堡的大學的科研精神.
(3)平等合作.習明納教學中,所有參與者包括學生和教師都是平等地進行學術探討和思想交流.無論是討論中的主題發(fā)言者還是參與討論的教師,都不會在討論中扮演權威角色.大家相互啟發(fā),相互影響,相互汲取,盡可能減少個人學術研究活動的片面性,使學習和科學研究得以在更高層次上進行.能否實現(xiàn)讓學生真正平等地參與討論,是習明納能否達到理想效果的關鍵因素.
從Seminar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來看,教師有更多機會了解學生的想法,學生也有更多的機會接近教師,師生間是一種平等的、朋友式、討論式的教學關系.
(4)注重能力培養(yǎng).在習明納教學中,學生每次習明納上課討論前都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如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在習明納中提出.課前的準備工作為學生提高自己獨立學習的能力創(chuàng)造了機會.在習明納中,學生和老師就主題進行廣泛討論,參加者各抒己見,論證自己的觀點.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培養(yǎng)其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鍥而不舍的科研精神.習明納后,學生要整理和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甚至作為論文進行發(fā)表,能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Seminar教學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協(xié)作能力方面是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所望塵莫及的.
所謂高師教育類課程原來是指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這老三門.現(xiàn)在高師教育類課程一般有教育學基礎、課程論、教學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哲學、比較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教育評價和測量、教材教法、視聽教育等課程.這些課程承擔著對教育教學基本現(xiàn)象、規(guī)律、價值的闡述與基本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的功能.高師教育類課程是教師教育區(qū)別于其他非師范教育的標志性課程,是教師教育的質(zhì)的規(guī)定,是未來教師獲得教育理論知識和教育能力的核心課程,它直接影響著未來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yǎng).
長期以來,由于高師類課程的特性以及教學方法的局限,高師教育類課程在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諸如,忽視高師教育類課程的理論性、抽象性與學生教育教學經(jīng)驗缺乏之間的矛盾;教育類課程實施形式單一;[4]重理論,輕實踐;教育類課程的教學實效性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教育類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制約著未來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技能和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針對上述高師教育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用Seminar教學模式能夠比較有效地解決.
2.1 Seminar教學模式在教育類課程的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在高師教育類課程教學中,往往與Seminar教學模式相配套使用的是案例教學,兩者結合能夠把教育教學理論、學生主動性、能力培養(yǎng)三者結合起來.在觀摩與討論案例過程中,學生綜合運用教育類課程的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有利于教育教學知識和理論的理解與鞏固;在案例寫作、開發(fā)的過程中,需要學生把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開發(fā)能力;在討論與辯論的過程中,能加深學生對教學理論的理解和推理、論證思維能力的提高.
2.2 Seminar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激發(fā)高師學生主動學習.從宏觀看Seminar教學模式分成三個階段:課前準備報告、課堂報告和討論、課后修改與整理.這三個階段的都以學生主動參與為主.從教學組織形式看,Seminar教學模式采用“小組開發(fā)、準備——個人點評——大班討論”的形式.在小組開發(fā)、準備的過程中,小組成員首先是選定研究課題,第二步是自主學習與開發(fā)過程,第三步是參與課堂討論和答辯,傾聽他人的意見與建議,第四步是Seminar后重新對自己的報告與案例進行修訂并成文.整個過程中報告與開發(fā)人員積極主動參與整個活動過程,創(chuàng)造性完成學習任務.對于其他參與討論的同學,能夠借鑒報告組同學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精神相互學習.
2.3 重理論,重實踐,重學生學習成果呈現(xiàn).Seminar教學模式是一種教育類課程“動手做”教學模式,通過具體任務與實踐,促進教育理論知識的掌握.沒有教育基本理論指導下的案例編寫、案例分析、說課等實踐任務,必將是一種盲目的實踐或試誤.另外Seminar報告與討論之后,往往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各自對自己的思想和成果作一個修訂與完善并提交的過程,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論知識和思維的進一步提升.
2.4 Seminar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高師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教學實效.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研討形成主題報告的過程,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思維能力得到鍛煉提升的過程,在交流討論中不同的觀點與思想發(fā)生碰撞,是全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借鑒,相互啟發(fā)的過程.正如德國洪堡所說:“人的精神活動只有通過協(xié)作才能有所進展.”[5]
筆者本學期擔任教育系大四上學期小教專業(yè)三個班級《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在課程的第二大部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開發(fā)與優(yōu)化,采用Seminar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通過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主題開發(fā)、主題優(yōu)化、主題報告、主題討論、提交主題開發(fā)文本幾個環(huán)節(jié),歷時六周,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開發(fā)的Seminar教學模式,加深了師生對Seminar教學模式的認識,攻克了本課程的一大難關——開發(fā)具有校本特性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內(nèi)容,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沒有教材的制約因素.
3.1 高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與特點
筆者之所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開發(fā)部分采用Seminar教學模式,是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和難點所決定的.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是通過密切學生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jīng)驗;提高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整體認識,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的一門課程.
盡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國家課程,但是又具有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特點.該課程在小學教學實施過程中沒有統(tǒng)編的教科書,其中主題的開發(fā)是制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瓶頸.
主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方式,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或教科書.主題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靈魂,是小學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前提條件.主題可以分成幾大類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藝術、人與科技類型.本次課程中學生開發(fā)的主題有《走進木瀆古鎮(zhèn)》、《江畔明珠——陽澄湖》、《竹文化》、《獨特高淳話》、《垃圾處理》、《我們的姓氏》等.
3.2 Seminar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運用的主要程序
Seminar教學模式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運用的類型很多.從時間上看,一般是90分鐘,最長不會超過兩個半小時;有40分鐘為一次課;有20分鐘為一次課;15分鐘為一次課等形式.從內(nèi)容上看,有案例研討、主題開發(fā)、課題研討、課題研究、學習研討、成果交流匯報等形式.從教學目標看,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本理論、課程開發(fā)理論的學習;有基本開發(fā)與實施技能的掌握和鞏固等.從整體上看,Seminar教學的過程可以分成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作業(yè)三大部分.
下面以40分鐘時間為一個教學單位,以《走進木瀆古鎮(zhèn)》主題開發(fā)的匯報討論為內(nèi)容闡述Seminar教學模式的主要過程.
(1)任課教師介紹(1-2分鐘).任課教師宣布本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討論的開發(fā)的主題題目及討論要點,只是概要地介紹主題名稱、主題所涉的基本問題,并不做任何學理的界定與評價,以免教師的觀念先行,為下面的討論產(chǎn)生定式.其次介紹主題開發(fā)的小組成員及報告人.
(2)主題報告演示、陳述(presentation 10-15分鐘).報告人利用多媒體對自己的主題《走進木瀆古鎮(zhèn)》開發(fā)內(nèi)容和過程及存在問題進行論述.該部分是對學生的課程學術水平以及作風、禮儀、形象、多媒體制作、現(xiàn)場駕馭能力等總體水平的檢閱,要求學生禮貌謙虛、言語流利清晰.表達能力是交流思想的第一步,我們的學生——將來的教師們,在現(xiàn)行的教育方式下,很多學生都養(yǎng)成只聽不說的痼疾.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Seminar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表達的自由,并慎重地將其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yǎng).
(3)點評人發(fā)言(5分鐘).事先選定主題開發(fā)點評人對報告人的發(fā)言進行點評.可以是提前選定,提前閱讀,進行訪談,事前寫好點評提綱等;也可以是現(xiàn)場補充、批評、商榷等多種形式的學術評述.
(4)限時辯論與交流(15分鐘).在這一部分,學生圍繞《走進木瀆古鎮(zhèn)》主題開發(fā)進行交流.針對主題開發(fā)的背景、開發(fā)目標、活動方式、活動程序、活動成果的展示等內(nèi)容進行討論.也可以針對報告人和點評人的發(fā)言提問,對報告人提出自己的相反觀點,對發(fā)言者(報告人、回應人及先前的發(fā)言者)的觀點、論據(jù)提出批評意見,對相對立的命題進行辯論,報告人也可以進行解釋、補充甚至反批評.在這一部分里,將充分展示學生們的學術積累和思辨才智、是課程中最精彩的部分.在討論中,靈感會受到觸動,創(chuàng)造的、智慧的火花發(fā)生撞擊,諸種觀點和看法的涌現(xiàn),是最為觸動人心弦的一個部分.
(5)總結與評點(3-5分鐘).由主持教師整體上進行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開發(fā)評點,簡短地總結當天的討論情況,布置后續(xù)安排等.
(6)提交Seminar課程成果.Seminar課結束后,要求《走進木瀆古鎮(zhèn)》主題開發(fā)小組成員根據(jù)主題開發(fā)報告和討論過程中教師、學生等所提出的意見,將自己的Seminar主題開發(fā)方案,做認真的修改并提交,教師將學生的Seminar主題開發(fā)方案裝訂成冊,作為資料保存.其他參與討論的同學各自寫一篇點評論文,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評價主題開發(fā)的能力.
3.3 Seminar教學模式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運用的要點
3.3.1 根據(jù)班額、教學時間,Seminar實施需要變通
Seminar教學模式在實施的過程持續(xù)的時間長短多樣.一個Seminar教學過程可以是40分鐘、90分鐘,也可以是20分鐘,甚至還可以是10分鐘、幾分鐘的簡短陳述與討論.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說,筆者所進行的較大型的系列主題方案的開發(fā)中,主要是采用20分鐘至40分鐘為一個教學單位的Seminar教學模式.
對于大班額的班級,如果進行習明納教學的時間有限,可以采用在課內(nèi)分組的方式.例如果是60人的大班額,可以把60人分成3個20個人的小組,各小組分教室或分活動地點同時進行教學活動,這樣有利于每個組成員能夠都有發(fā)言的機會,對報告人提出的報告展開充分討論與發(fā)表看法的機會.魯莉華也有類似的做法.“每次有4個小組參與不同題目的討論,討論小組的人數(shù)一般為4人(實驗儀器一般為4~5套),4人圍繞一張桌子坐開,這樣有利于每個學生發(fā)言并設計方案.”[6]
3.3.2 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一學期中參插使用Seminar
一個學期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理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在教學過程中并非所有的內(nèi)容都適合采用Seminar方式進行教學,有些內(nèi)容采用講授的方法進行教學可能效果更好.只有對于比較抽象,容易混淆的知識,需要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思維能力的內(nèi)容,更適合采用Seminar方式教學.
3.3.3 提前布置學生課堂報告的題目,保證Seminar實施效果
要獲得良好的Seminar效果,必須以學生大量的課前、討論前的鉆研和獨立探索作為前提條件,因而可以在課程開始時就把任務進行布置,使學生心中有數(shù),盡早準備,合理安排,課余廣泛深入研究.
3.3.4 做好學生成果提交,促進Seminar成果的外顯化
往往Seminar教學模式是在師生討論與點評之后就結束,但是本文中加上一個環(huán)節(jié)“提交Seminar課程成果”,對于主題開發(fā)的小組要求提交完整的、Seminar教學討論后修改成文的“系列主題方案”,對于參與的學生來說,提交各自的點評稿.通過這種作業(yè)形式,有利于促進學生對Seminar討論結果的反思與提升,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作品和成果,回味自己的收獲,激發(fā)學生后續(xù)參與Seminar教學的積極性.
3.3.5 在Seminar教學中突出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大學理念
在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中Seminar教學模式更多地被人們通常所說的討論課所代替,然而,今天國內(nèi)大學的討論課與國外大學的習明納無論在教學理念還是在組織實施上,都還存在很大差距.例如,討論的形式化.學生討論不是為了探索新知,而往往是對已有理論的進一步論證說明,學生大多人云亦云,不敢勇于發(fā)表不同意見,更絕少對已有結論進行質(zhì)疑.此外,討論的功能單一.教師往往處于教學的單一目的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重在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教學內(nèi)容或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種討論自然無法真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究,開拓創(chuàng)新的能力.從而導致我們的討論課只徒有Seminar形式而沒有它的靈魂.用Seminar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注重研究與創(chuàng)新,回歸Seminar本真價值內(nèi)涵——科學研究的養(yǎng)成所.
Seminar教學模式運用于高師教育類課程中,能夠有效提高教育類課程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我們應該進一步研究Seminar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Seminar教學模式在高師教育類課程中的作用.
〔1〕王林義,杜智萍.德國習明納與現(xiàn)代大學教學[J].外國教育研究,2006(7):77-80.
〔2〕陳兵,黃美.美國大學Seminar教學范式的特點及其啟示[J].學術論壇,2009(8):193-196.
〔3〕張躍忠.論Seminar教學范式的現(xiàn)代價值[J].高等理科教育,2007(1):18-21.
〔4〕梁釗華.教育類課程實施的缺失及其保障策略[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1):131-134.
〔5〕趙祥麟.外國教育家評傳(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1.
〔6〕魯莉華.物理化學實驗教學中Seminar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09(1):52-54.
G 652.3
A
1673-260X(2010)03-0180-04
本文系國家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一五”課題項目“我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課題子課題“獨立學院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課程體系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階段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FIB070335B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