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炳林
(岳池縣人民醫(yī)院肝膽外科,四川 岳池 638300)
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fā)展,一些大型綜合性醫(yī)院已將膽總管結石手術微創(chuàng)化。而在基層醫(yī)院,仍在開展開放性手術,并置“T”管引流。如果處理不當,在拔除“T”管后,即會發(fā)生一些相應的并發(fā)癥,其中最常見的是膽漏。有文獻報道其發(fā)生率為0.45%-10%[1]。我院從2002年1月-2009 年12月間共行T管引流手術 317 例,拔管致膽漏 6 例, 占1.89%,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拔T管后膽漏6例,男4例,女2例,年齡40-71歲。其中大于65 歲的2例。6例均行膽總管切開取石加T管引流術。 1例術前伴有糖尿病, 1例是復發(fā)性膽總管結石而行第2次手術,另有2例術前營養(yǎng)狀況較差。拔T管時間均為術后1月。6例拔管前常規(guī)行T管造影,顯示膽總管下端通暢。拔管后均于10分鐘至3小時開始出現(xiàn)腹痛、腹脹、嘔吐及發(fā)熱等,查體右上腹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其中2例出現(xiàn)彌漫性腹膜炎體征,立即行超聲檢查示腹腔積液,再行腹腔穿刺抽出膽汁樣液體,診斷為膽漏明確。
1.2 治療方法:4 例出現(xiàn)膽漏后,立即經原竇道置入直徑小于原T管的導尿管,均見有膽汁引流出,表明已能夠通暢引流膽汁,然后囑患者右側臥位或半臥位、禁食、抗炎、補液及營養(yǎng)支持治療,每日密切觀察膽汁引流量、腹痛及腹部體征變化。另外2例出現(xiàn)彌漫性腹膜炎體征的患者,雖經竇道順利置入引流管,但腹痛持續(xù)加重,腹膜炎體征未見減輕,遂在觀察6-12小時后急診行膽總管引流、腹腔沖洗及腹腔引流術。
本組中4 例經置管后膽汁引流通暢,腹部體征很快減輕至消失,置管后5天引流量開始減少,均于7-10天拔出引流管出院。另2例行開腹探查術,術中發(fā)現(xiàn)靠近膽總管竇道處未完全閉合,遂再次行膽總管內置T管引流,充分沖洗腹腔后并置引流,術后恢復可, 2例均于術后1月再次行竇道造影,膽總管下端開口通暢,順利拔管出院。
臨床上拔T管后膽漏并不常見,但有一定的發(fā)生率。有作者認為拔T管后膽漏的發(fā)生率有不斷增加的趨勢[2]。筆者認為發(fā)生膽漏處主要位于竇道與膽總管連接處及與腹壁連接處,此二處的竇道愈合較慢。本組2例開放性探查手術的膽漏患者,術中證實發(fā)生膽漏處均為此部位。但如果圍手術期處理得當,拔“T”后膽漏是可以預防的。
3.1 術前及時處理合并癥:患者如為年老體弱、營養(yǎng)不良者或合并有糖尿病、肝硬化、長期使用皮質激素及低蛋白血癥者,術前應積極加強營養(yǎng),糾正低蛋白血癥、控制血糖、保肝等治療,必要時可請相關科室會診以協(xié)助診治。
3.2 術中仔細精密操作:術中膽囊床止血應徹底,防治術后膽管周圍積液而導致感染。同時勿過度解剖膽總管,防止血供不佳。術中根據(jù)擴張的膽總管內徑選擇適當?shù)腡管,避免使用過粗的T管而壓迫膽總管內壁。盡量選用對組織刺激較大的T管,這樣可以刺激周圍肉芽組織快速生長,形成粘連,從而形成牢固的竇道[3]。 T管兩側的短臂應控制在1.5cm-2.5cm,剪成斜面,與長臂連接處的對側應剪一個三角形的小孔,這樣易于拔管時兩側的短臂合攏而不致造成周圍損傷??p合膽總管時不要過緊過密,以縫合后用生理鹽水適當加壓沖洗,針距間無液體溢出為度,切勿縫到T管,同時將大網(wǎng)膜上提于T管周圍及膽總管口。引出T管時要遵循最短最直的原則,避免管道在腹腔內過長而致扭曲。
3.3 重視術后治療及拔管原則:老年體弱及有伴發(fā)疾病的患者,術后要送入ICU監(jiān)護治療并加強監(jiān)護及支持治療,同時積極治療原有基礎疾病。術后每日嚴密觀察T管引流的膽汁量,積極補充液體,抗感染、保肝治療,防止膽汁引出而致水電解質紊亂。這樣也有利于竇道的形成。長期以來,拔除T管的時間均在術后2周左右。患者于術后2周起夾閉T管2-3天,如無腹痛、腹脹、黃疸、發(fā)熱等不適,行T管造影后示膽總管下端通暢,無殘留結石,則拔除T管。如在夾閉T管后,患者出現(xiàn)腹脹等癥狀,可于拔管前行B超等相關檢查,以觀肝內外膽管情況,尤其注意膽總管內是否有殘留結石。同時在拔除后可經竇道行膽道鏡檢查, 如遇殘留結石則予取出。為預防拔T管后膽漏,筆者一直遵循下列原則:手術2周后開始每天早、中、晚餐前30分鐘夾閉T管,餐后30分鐘再將其開放,連續(xù)3 天, 3天后白天夾閉,晚上開放,再連續(xù)3天,之后就一直夾閉,直到術后1月來院行T管造影,如顯示膽總管下端通暢,再囑患者開放T管10-12小時,之后一直夾閉2天, 2天后再來院拔管,故拔T管時間至少應在術后4周以上。有文獻[4]認為,對于術前伴有高齡、肝硬化、糖尿病、惡性腫瘤、營養(yǎng)不良、長期應用激素的患者可在拔管前在T管旁插入細塑料管行竇道造影證實竇道形成。并指出,竇道造影顯示竇道情況是預防拔出T管后膽漏的根本性措施。同時,叮囑患者不要自行拔管,保護好T管避免自行脫出,要杜絕誤拔T管。拔管時動作輕柔,輕輕旋轉T管,緩慢拔管,忌用暴力。拔管后一定囑患者在院觀察數(shù)小時,待無異常后方可讓其離院。
3.4 積極處理拔T管后膽漏:在臨床工作中,如遇拔T管后腹痛要懷疑膽漏,盡早經竇道放入引流管引流膽汁。如先觀察一段時間后再放引流管,引流管可能不能順利置入竇道,放入腹腔引流效果差。如果引流通暢,患者腹痛往往立即減輕;有條件的單位可行鼻膽管引流,應保持引流通暢,必要時更換雙套管引流,抗生素沖洗及負壓吸引;如腹痛及腹膜炎體征不能很快緩解,考慮腹腔膽汁較多或B超檢查腹腔積液較多,可行右下腹反復穿刺或置管引流,以減少腹腔的污染。如考慮遠端膽道結石可待病情穩(wěn)定后,纖維膽道鏡取石或中藥排石,解除梗阻,促進膽漏愈合。同時,筆者認為下列情況可以考慮先非手術治療:(1)膽漏早期4 小時至6小時以內,腹膜炎輕或局限,無中毒性休克者;(2)一般情況差,合并嚴重其他疾病,考慮難以耐受手術或不愿接受短期內再手術者尤為適用;(3)病情穩(wěn)定但影像學檢查腹腔積液多,可在B超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療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非手術治療的并發(fā)癥,同時要做好隨時再手術的準備。凡病情無改善甚或加劇者,如腹痛加劇、范圍擴大、體溫升高等,應盡早中轉手術治療。另外,如患者從拔除T管6小時后仍感腹痛劇烈或加重,腹膜炎體征加重或影像學檢查腹腔積液多,應果斷剖腹探查引流,手術方式視探查情況而決定。如能找到未完全形成之竇道,簡單行竇道結扎。如竇道膽漏處距膽總管近或膽總管愈合不好、撕裂等,應再放T管引流,沖洗腹腔,置管引流。
[ 1] 李可為,施維錦.拔T管后膽漏、腹膜炎[ 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2, 22(7):423-425
[ 2] 孫振綱,楊志奇,張善艷.拔T管后膽漏35例治療分析[ J] .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05, 2(9):262-269
[ 3] 丁 雄,王繼見.膽漏的原因及治療-附43例報告[ J] .消化外科, 2003, 2(1):57-58
[ 4] 任猶駿,戴建國,熊 艷,等.拔T管后膽漏的防治[ J] .肝膽胰外科雜志, 2007, 1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