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培華
(常熟職業(yè)教育中心校 基礎部,江蘇 常熟 215500)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任何課堂都是由教師和學生兩方面構(gòu)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占主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課堂教學氣氛必然是沉悶僵化的,“課堂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本,在絕大多數(shù)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這是學生和教師共同的勞動”。[1]因此,在職高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不只是學習的受體,更是課堂的主人。因為無論是知識經(jīng)驗的獲得、智力能力的發(fā)展,還是情感意志的培養(yǎng),都是教師無法包辦代替的,都必須通過學生的自身思考和實踐活動來實現(xiàn)、提升。教育理論表明:教師把自己的知識直接告訴學生,以“一言堂”的方式進行教學,會壓抑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安缓玫慕處煼钏驼胬?,好的教師教學生發(fā)現(xiàn)真理”,[2]只有承認和堅持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下面談談在職高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tǒng)的灌輸教學法確實能增加學生的知識,使學生獲得一個暫時性的高分,但是卻無法鍛煉學生主動構(gòu)建新知識的能力。“明天的技術需要的不是幾百萬粗通文墨,只會同步地從事沒完沒了的非重要性工作的人,它不需要只知盲從,只知機械地服從上級以保住飯碗的人。它需要那種能作出批評判斷,能在各種新奇的環(huán)境中開拓前進,能在急劇的變化中敏銳地識別各種新關系的人”。[3]畢竟,教師能教給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有很多東西都需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去研究。
自學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基本前提,是開發(fā)學生智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有效辦法和根本途徑。學生通過自學這種嘗試性活動,可以自行解決學習中一些比較容易的問題。同時,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還能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從而引發(fā)探索的興趣、解決的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自學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適時的引導,只有教師合理引導,學生才不致偏離學習的方向,進行盲目的探索,才能有目的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鍛煉思維。教師應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nèi)ジ兄?、體會、鉆研,去發(fā)現(xiàn)、思考、探索,從而真正習得一些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灌輸?shù)拇鸢浮?/p>
以小說《荷花淀》的教學為例。課文景物如詩如畫,對話樸素傳神,細節(jié)精妙雋永,要在45分鐘內(nèi)學好學精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不可謂不難。但是如果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預習后廣泛討論,教師適時加以點撥,就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如在“商量探夫”時,我讓學生通過想象給每個人物配相應的動作,有同學為“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他——有什么看頭啊”這一句配上了:“低著頭,紅著臉,兩手不時地搓衣角”的經(jīng)典動作,一個忸怩羞澀的新媳婦躍現(xiàn)于課堂之上。分析水生嫂,我創(chuàng)設情景對話來引導學生理解:“你走,我不攔你,咱們一起走?!薄拔覀?nèi)ゴ蚬碜?,你一個女人家去干什么?不行。”“怎么不行,我可以幫你們洗衣服、做飯……”“那也不行?!薄安宦?,不嘛,我就是要和你一起去”……一個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的水生嫂被改造成了一個撒嬌賣癡、不講道理的女人,同學們聽了不禁哄堂大笑,哪里還需要繁瑣的分析呢?
課堂不只是教師表演的舞臺,更是學生表現(xiàn)才智、陶冶情操、提升能力的場所。因為在認知結(jié)構(gòu)上,學生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在相同信息的刺激下,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是不同的。對同一個問題,有的學生能夠熟練、正確地解答;有的學生卻感到困惑,即使教師提示再三,也不知如何作答。如果進行常規(guī)講解的話,教師為了照顧大多數(shù)學生,為了趕進度,勢必忽視部分同學的特殊需要,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的旁觀者,長此以往,必將嚴重影響他們學習的興趣。提綱式講解,則正好給不同類型學生以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教師通過提綱式講解,把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或懸而未解的問題展示出來,組織討論,引起學生的共鳴,使他們更易理解,更樂于接受,這樣,他們能夠從機械被動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變?yōu)橹鲃?、積極的學習主體。
教學過程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成功的課堂教學需要的不是熱鬧的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F(xiàn)行教材中的很多范文都與學生相隔久遠,教學常?!暗托Ц吆?,吃力不討好”,學生理解起來困難,學起來困難、記起來淺薄、考起來糟糕。要提高教學質(zhì)量,教師就要有意識地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內(nèi)容“走近”學生,幫學生“走進”生活,把生活中的素材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一部分,盡可能地使教材“生活化”,讓學生通過生活實例來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項鏈》,我向?qū)W生提出問題:女同學們,你是否愿意嫁給路瓦栽呢?男同學們,你是否愿意娶瑪?shù)贍柕履??兩問激起千層浪,學生先是目瞪口呆,斷而哄堂大笑,接著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大家各執(zhí)一詞,唇槍舌劍。通過課堂上針鋒相對的辯論,學生不僅進一步理解了人物,而且深入地欣賞了作品的文學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老課文了,以前都是采用傳統(tǒng)的評講式,教師講得聲嘶力竭,學生聽得沒精打采,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改變這一落后現(xiàn)象呢?——上“品嘗”課。我把這篇課文調(diào)整到荔枝大量上市的時候來學,并專門買來兩斤荔枝,邊吃邊學……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教育的技巧在于隨機應變。品嘗,培養(yǎng)了志趣情操,提高了興趣,訓練了認知能力,何樂而不為?而在后來的練習中,上品嘗課的這個班的課文測驗平均分比按傳統(tǒng)方法學習的班級整整多了十幾分。宋代朱熹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化教學,使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更活躍,內(nèi)涵更豐富,學習的質(zhì)量也有了質(zhì)的提升。
“語文,是一種工具,提高運用工具的能力必須通過操作的實踐,光講不練是假把戲,聽者學不到真本事”。[4]知識積累是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起步,知識不等于能力,能力是“聽”不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除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解決一些問題外,大量的問題還要靠學生在課后練習的過程中解決。為了落實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設置多樣性、多層次的練習,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況;要聯(lián)系社會熱點,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熱情;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用課堂之石攻他山之玉”,自練、自省,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實踐表明,自主教學正確處理了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關系。這種教學法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注意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能力,尊重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同時也不忽視教師的主導性,教師是教學目標的直接制定者,也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在學習的具體過程中,學生內(nèi)化和運用知識,自主、能動地解決問題、完成作業(yè)都要受到教師的引導。當然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盁o論學校的教學大綱編得多么完善,學生在畢業(yè)后必然會遇到他們不熟悉的科學上的新發(fā)現(xiàn)、新技術。那時候,他們將不得不獨立地迅速地弄懂這些新東西并掌握它。只有具有一定品質(zhì),有較高發(fā)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應付這種情況”。[5]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才能成長為“具有一定品質(zhì),有較高水平的人”,才能成長為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2]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yǎng)指南.
[3]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學會生存.
[4]張志公.語文教學論集.
[5]贊可夫.和教師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