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蕾 司歡歡 龍榮培
(湖北醫(yī)藥學院 外語課部,湖北 十堰 442000)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飽含豐富綺麗的意象,所描繪出的詩意的境界富有獨特的藝術(shù)感染力。詩中頻頻出現(xiàn)的明月、鳳凰、黃河、長江、仙與酒、劍與俠等意象,不僅是詩人人生境界的體現(xiàn),更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詩境。許多翻譯者曾經(jīng)嘗試翻譯李白的詩歌,但由于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特征,譯文難以達到原詩境界。而在英譯中傳達這些意象,對于保存原詩的神韻,增進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獨特形象,由于詩人的主觀色彩而迥異于生活原態(tài)又能為人所感知的具體藝術(shù)形象。這些形象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是作者的內(nèi)在思想情感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tǒng)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這些“意象”又構(gòu)成了詩歌的“意境”,即古代詩論家所探討的“境界”,是作品中所描繪的畫面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綜合的藝術(shù)氛圍,能使欣賞者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詩歌中的意象是詩歌的靈魂。意象符號本身的模糊性,以及李白超群的想象力,共同造就了他的詩歌的魅力。胡應(yīng)麟在《詩藪》中提出“古詩之妙,專求意象”,[1]這決定了詩歌翻譯要比其他文體翻譯的難度更大。李白詩歌中的美學意象作為其一大特點,也是英譯難的關(guān)鍵。
英語的“意象”(Image)一詞本身就有多個含義。在《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中與“意象”較為接近的一個含義是“a phrase giving an idea of something in a poetical form,esp.a metaphor of simile”,即修辭中的比喻,尤指隱喻[2]。西方對翻譯的論述通常是要求譯出原文的spirit(精神),nuance(細微差異),meaning between lines(字里行間的寓意),idea behind the lines(言外之意),language beyond the keys(弦外之音)或the soul’s voice(心靈之聲)等。英譯李白詩歌,既要傳達出原詩的含義,又要傳達出原詩所特有的意境,而這種意境恰恰是由諸多意象構(gòu)成的。意與境的交融、情與景的結(jié)合是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由此產(chǎn)生出富有感染力的藝術(shù)形象。理想的譯文“應(yīng)使讀者所作出的反應(yīng)與原文讀者所作出的反應(yīng)基本一致”。
由于語言及文化方面的差異,要實現(xiàn)李白詩歌英譯中意象的絕對等值轉(zhuǎn)移是不可能的。譯作只是最大程度地與原作接近,但不等同于原作。以李白的《靜夜思》英譯為例: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A Tranquil Night
Abed,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許淵沖譯)[3]
明月當空,詩人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抬頭望月,思鄉(xiāng)之情便油然而生。詩人通過“月光”“霜“明月”等意象,將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謂中國古典詩歌中通過意象表達思想情懷的佳作。許淵沖先生的譯文,一、三行末“l(fā)ight”與“bright”押韻。二、四行末的“aground”與“drowned”押韻。“wonder if it’s frost a ground”忠實地再現(xiàn)了詩人的疑惑,“Bowing,in homesickness I’I’ll drowned.”更是成功地再現(xiàn)了原詩的主旨之所在——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皊ilver light”、“frost a ground”、“the moon bright”也成功實現(xiàn)了對原作意象的移植?!耙庀髮Φ取钡姆g方法有效地保留了原作的意義與形式,通過意象的動態(tài)對等又使譯作擁有與原作同等的藝術(shù)效果與美感。
意象在給詩歌帶來意蘊美的同時,也給詩歌翻譯帶來了障礙。譯作不可能百分百地再現(xiàn)原作的意象,譯者再現(xiàn)原詩意象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原詩意象在譯詩中損失的過程。因此,詩歌翻譯時造成文化缺損是不可避免的。譯者的任務(wù)之一就是實現(xiàn)譯詩意象與原詩意象最大程度的契合。李白詩歌中意象的頻繁使用造就了其詩特殊的美感,也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審美空間。在進行英譯的過程中,譯者不應(yīng)抹殺原詩的審美魅力,過多地將自己的闡釋帶入譯作中去。李白的“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就是將青絲、雪這樣的意象直接拿來比喻頭發(fā),從而使讀者的聯(lián)想一下子清晰起來,明朗起來,生動起來,給讀者以無比鮮明的感受。許淵沖翻譯為“do you not see the mirrors bright in chamber shigh,/grieve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顯然,前半句是直譯,后半句則是意譯,但那種浪漫主義的情調(diào)卻體會不到了?!对孪陋氉谩贰坝澜Y(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中“云漢”的意象讓人感到一絲淡淡的哀愁和難以言狀的感傷。許淵沖將其翻譯為:“Our friendship will out shine all earthly love.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2]“云漢”變成了“天上的星星”,起碼在美感上是難以達到原詩的境界的。漢語是一種“意境”語言,幾個漢字組合在一起,就可描述幾個形象,創(chuàng)造一種意境。對于這種非文化意象,譯者必須如實再現(xiàn),不得妄自添加或刪減。在英譯的過程中,譯者不僅要克服英語與漢語兩種語言上的障礙,也要克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做到最大限度地傳遞原作所蘊含的文化信息。
美國詩人Robert Frost有一句名言:“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詩者,譯之所失也),不管這句話是否合理,它還是道出了詩歌翻譯的難處。在翻譯李白詩歌時要想再現(xiàn)原詩神韻,意象的傳遞是關(guān)鍵也是難點。在翻譯中譯者不但要在腦海中構(gòu)建原詩意象,更要在譯語中找到對等的意象,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既保留原作的意象,又再現(xiàn)原作的意境,做到“形神兼?zhèn)洹?。但由于兩種語言間所包含的文化差異,這種理想狀態(tài)往往是最難達到的。因此,譯者在重構(gòu)意象時,要準確理解原詩意象及其文化內(nèi)涵,同時積極考慮譯文讀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盡量使譯文意象走向原文意象,使譯文讀者和詩人產(chǎn)生共鳴。在處理文化意象時,既不使目的語讀者產(chǎn)生誤解,又保留原詩文化意象的意藴,必要時還可淡化原詩意象,舍“形”取“神”。翻譯的效果取決于“情”和“境”的完整再現(xiàn)。在李白詩歌英譯的時候,個體意象的翻譯要符合“情”與“境”傳達的需要,如果能不損害意境,個別詞義的改變也是可以選擇的。
[1]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2]朱原,etal.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詞典[C].艾迪生·維斯理·朗文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1998.758.
[3]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
[4]許淵沖.李白詩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