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 陳為 陳瓊
早期復極綜合征(ERS)是一種較常見的正常心電圖變異改變,其發(fā)生原因一直不明。臨床上常易誤診為心臟急癥。隨著對心臟細胞及離子通道學說的進一步認識,有學者發(fā)現(xiàn)早期復綜合征、原發(fā)性心室顫動及Brugada綜合征均與J波有關,具有相同的細胞離子機制以及一些相似心電圖特征[1],從而引起臨床及心電圖醫(yī)師對早期復極綜合征的重視。本文對56例早期復極綜合征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以了解其的臨床特點及心電圖變化,探討其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院、門診患者或健康體檢確診為ERS者56例,其中男51例,女5例,年齡20~56歲,平均(29.2±6.8)歲。高血壓13例,高脂血癥7例,2型糖尿病3例。56例患者中,胸痛10例(12.5%),胸悶8例(14.3%),心悸 3例(5.3%),乏力 3例(5.3%),頭暈2例(3.6%),無癥狀30例(53.6%)。全部病例分別臨床病史、心肌酶學、動態(tài)心電圖、運動平板試驗、超聲心動圖等檢查排除病理性ST-T改變。
1.2 方法 采用12導聯(lián)同步心電圖機,記錄平臥位12導聯(lián)心電圖;行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做運動平板試驗,描記患者運動后即刻心電圖。比較運動試驗前后ST-T的改變,并行超聲心動圖及血清心肌酶學檢查。ERS的診斷標準[2]為:①在V2~V5導聯(lián)或Ⅱ、Ⅲ、aVF導聯(lián)出現(xiàn)J波;②J波后ST段呈現(xiàn)凹面向上抬高,在V2~V5導聯(lián)最為明顯,可達0.2~0.6 mV,在V6導聯(lián)和肢體導聯(lián)很少超過0.2 mV,不伴對應導聯(lián)ST段下移;③T波高大直立:胸前導聯(lián)T波高大直立,??蛇_1.0 mV,但很少超過1.0 mV;④運動或情緒激動等應激情況下,心率增快,ST段可以回落甚至降到基線水平。
2.1 常規(guī)心電圖 56例早期復極綜合征患者的心率45~87次/min,其中心率≤60 bpm患者48例(85%);胸導聯(lián)均有ST段抬高,幅度為0.1~0.6 mV,以V2~V5導聯(lián)最明顯,同時伴有高大對稱的T波,27例肢體導聯(lián)ST段抬高,肢體導聯(lián)ST段抬高程度較胸前導聯(lián)低,對應導聯(lián)無ST段壓低。56例均出現(xiàn)J波,以V2~V5導聯(lián)明顯。
2.2 動態(tài)心電圖 所有患者均有早期復極綜合征的心電圖改變,心率40~158bpm,夜間、午睡及安靜休息時J波明顯,ST段自J點處抬高0.1~0.6 mV,日間上下樓梯、散步、如廁等活動中56例J波均消失,ST段均下移回至等電位線。
2.3 平板運動試驗 56例患者隨著心率的增快,ST段逐漸回落,直至等電位線,T波振幅也隨之回降。1例ST段輕度壓低,運動試驗及過度呼吸前后均未見T波倒置情況。
2.4 超聲心動圖及心肌酶學檢查56例均完全正常。
早期復極綜合征于1936年由Sgiply首次報道,此后人們對其的認識不斷加深。但對早期復極綜合征的發(fā)生機制一直未能闡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與先天性心臟電生理傳導途徑有關,可能存在某種異常房室傳導束或異常結間束傳導;②與迷走神經(jīng)力增高有關,當心律緩慢時右室充盈增加導致除極延遲,復極相對提前,發(fā)生心室不同步的早期復極所致。早期復極綜合征為較常見的正常心電圖變異,文獻報道其檢出率為1.5% ~9.1%[3],動態(tài)心電圖的檢出率可更高,有助于診斷及鑒別診斷[4]。本組患者臨床特點如下:①青壯年居多;②男性明顯多于女性;③多數(shù)有心動過緩,尤其在ST段抬高比較明顯時。其心電圖特點是:①J點抬高,可達0.1~0.4 mV,多見于胸前導聯(lián);②ST抬高,呈凹面向上型,可抬高0.1~0.6 mV,部分病例可見于 II,III,AVF導聯(lián),此 ST改變呈持續(xù)存在,無動態(tài)演變;③均出現(xiàn)J波,以V2~V5導聯(lián)明顯;④T波直立、增高,兩支對稱;⑤多伴逆鐘向轉位。
早期復極綜合征的ST-T改變可持續(xù)多年保持不變,其ST段抬高是與心室不同步的早期復極所致,是非病理心電活動不均的表現(xiàn)或室間隔上部最后除極的結果,或由于局部傳導阻滯所致,運動后ST段恢復是由于運動血液加速或交感神經(jīng)興奮使心室復極過程趨于同步造成[5]。本文研究56例,其ST段改變與某些器質(zhì)性心臟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變異性心絞痛、急性心包炎、室壁瘤及其他心臟疾病所引起的ST段抬高類似,易被混淆。尤其在伴有明顯胸痛和神經(jīng)功能紊亂及血液循環(huán)失調(diào)的情況下,鑒別診斷更為困難。急性心肌梗死ST段有動態(tài)變化,變異性心絞痛伴鏡像ST段下移,而急性心包炎是廣泛的ST段抬高。因此,對心電圖呈現(xiàn)ST段抬高者應詳細分析其特征,觀察心電圖動態(tài)變化并結合臨床表現(xiàn)全面分析。如臨床無心臟病依據(jù),且ST段抬高持續(xù)不變者,應考慮為本癥可能。另外,本研究ST段抬高的導聯(lián)其對應導聯(lián)無ST段壓低,運動后ST段短暫地回降至等電位線,這些均有利于診斷正常變異的ST段抬高。
運動試驗后ST段回降對診斷有一定價值,其變化可能與運動后除極電力加速或復極電力減弱有關[6]。心率加快可使心室各部分復極趨向于一致,而心率減慢則可增加心室各部分復極的不一致性[7]。早期復極綜合征患者如存在冠狀動脈病變,運動后仍可出現(xiàn)缺血性ST段壓低,這一點有助于二者鑒別。因此,本組1例運動試驗時出現(xiàn)ST段壓低者,很可能同時患有冠心病。
綜上所述,早期復極綜合征是正常變異心電圖改變,本身無需特殊處理治療。如對早期復極綜合征認識不足,不能將之與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炎,變異性心絞痛等危重癥,特別是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損傷期加以區(qū)別的話,很容易對患者進行錯誤的“及時”治療,從而使患者遭受無謂的介入性損傷。因此,遇有ST段抬高,T波高聳的心電圖,應結合病史及各項檢查結果,動態(tài)追蹤觀察心電圖變化,以做出正確診斷。
[1]嚴新.異常J波綜合征.臨床心電學雜志,2007,16:3-9.
[2]郭繼鴻.心電圖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767-855.
[3]李瀾,馬文錄,李宏.早期復極綜合征的誤診與鑒別.中國誤診學雜志,2004,4(1):137-138.
[4]江茜,林曉芳,鄭茂清.動態(tài)心電圖對早期復極綜合征的診斷作用.心電學雜志.2005,24:81-83.
[5]韓瑞琳,肖慧敏.早期復極綜合征的心電圖改變及鑒別診斷分析.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2005,4(2):15-16.
[6]盧喜烈.多導同步心電圖分析大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501-508.
[7]黃從新.非缺血性 ST-T改變.臨床心電學雜志,2001,1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