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愛青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學習《論語》,首先要讀,要讀懂文章。2007年祭孔大典上千人誦讀的場面,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壯觀的誦讀《論語》的場景,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誦讀《論語》,是走進經(jīng)典的第一步。教學時采用多種方式的誦讀,和學生一起體會誦讀帶來的樂趣,體會經(jīng)典蘊涵的智慧。
此后完成語言文字的積累。這環(huán)節(jié)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釋疑和檢查。高二學生已閱讀了一定量的文言文,有閱讀淺易文言的能力。就文言文從高一始筆者就指導學生在自學基礎上填寫文言文資料卡片 (卡片從文學常識、字詞摘錄、通假字、一字多義、詞類活用、虛詞、倒裝句、被動句、佳句摘錄、品讀一得等方面就每一篇文言文進行整理),這種做法學生駕輕就熟。在《論語》學習中,通過這種整理,也能達到積累文言知識的目的,提高學生文言閱讀能力。當然學生的能力參差不齊,這就需要集體的力量和老師的幫助。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學習的場所,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學生分享自學的成果也在自學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文言文因歷史久遠學生很容易因為隔閡和枯燥而失去學習的興趣。為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熱情,筆者在講課時常穿插一些小故事,讓經(jīng)典不再那么陌生。開篇第一課筆者讓孔子神秘出場,以孔子的神秘身世吸引學生?!暗茏尤雱t孝”,筆者講古代的弟子,講中國文化的“師道精神”,舉明代方孝儒被明成主誅殺十族的故事。小故事蘊涵大道理,學生在津津有味的聆聽中有了學習的樂趣,自然也明白道理,軼聞趣事讓《〈論語〉選讀》課堂充滿魅力。
我們上課都會向?qū)W生提一些問題,如果能設計一些有趣味的問題,自然能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有位高級老師在教《克己復禮》一課時,向?qū)W生提了這么一個問題:“孔子是春秋時代的北極星辰,‘居其所’,而他的弟子們‘眾星拱之’,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在那個時代形成了教育界斑讕多彩的星空圖。今天我們將要學的《克己復禮》這一課中,涉及到了五顆星,即顏淵、子路、有子、子夏、宰我,你猜孔子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按你所猜的孔子對弟子們的喜歡程度排個序,并說明理由。”筆者看到這一實錄時,不禁反思,同教《克己復禮》,我的課堂怎么就死氣沉沉、索然無味呢?關鍵在于問題的設置,是趣味性的提問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探究文本的極大興趣。有了興趣,就有學習的動力,有了動力,還有學不好的嗎?
《論語》是一部圣典,和西方《圣經(jīng)》一樣,其深刻的道理來源于生活,而且《論語》以其獨特的語錄體方式傳承下來,更能讓我們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孔子的生活狀態(tài)。導入情境,扮演角色,還原生活,能有效激活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孔子的思想會在學生的記憶里烙下更深刻的印記。
《季氏將伐顓臾》必修模塊已教過,再教時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①把全班分為四個合作學習小組。②每個小組根據(jù)冉有、季路和孔子三人的談話背景和性格,在“曰”字前加一個體現(xiàn)人物神態(tài)或心理的形容詞。③每個小組選三位同學分別扮演冉有、季路和孔子。(要求演員注意表情、語氣,還可以改編原文中人物的語言)。④討論四個小組添加的詞語和表演的效果?;顒又?,學生熱情高漲,同時也見識了面對聰敏和狡猾的學生冉有和季路,孔子教育學生時溫婉、寬厚卻不失苛責、威嚴的形象,在維護“仁德”原則時的堅定立場和偉大人格魅力。
不可否認的是,人們把孔子奉為神,放在神龕上敬仰、祭拜。其實,孔子也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抓住《論語》語錄體特點,認真在課堂中多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相信孔子會走下神龕,貼近生活,讓學生領會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的形象自然能深入學生的心靈。
《論語》是特殊的文本,是以對話形式呈現(xiàn)的語錄體,組合的形式是篇和章,是相對獨立的段落?!丁凑撜Z〉選讀》共十五課,每一課選摘了若干原版《論語》中的章節(jié)。其實,《〈論語〉選讀》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整體,找出各章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用一條線給它串起來,才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克己復禮》以“禮”貫之:①何謂“克己復禮”?②孔子提出要“克己復禮”,其實是告訴我們當時社會處在一個怎樣的現(xiàn)狀?——禮崩樂壞(不仁)。③孔子認為禮壞不興帶來什么樣的弊端?④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復禮”呢?⑤何謂“禮”?⑥21世紀的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禮教”?
《知其不可而為之》:①當時是怎樣的世道?②這樣的亂世中,大多數(shù)人怎樣選擇?③孔子卻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為什么?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怎樣的精神?這種精神在現(xiàn)代社會有何意義?
《〈論語〉選讀》大體按照政治、修身、學習與教育、哲學四方面編排,這種分類是為了閱讀上的便利,當我們想更全面更深刻解讀時,就有必要站在 《〈論語〉選讀》甚至《論語》全部作品的高度來把握。如“高山仰止”中關于子路的風采,除了這一課書上的幾章節(jié),要全面了解子路,就有必要閱讀其他和本課內(nèi)容相關的語錄,如:13.3章、17.5章、17.7章、18.7章、5.26章、11.26章。綜合這些材料,勇敢、剛強、直率、魯莽的子路就立在讀者面前了。
孔子評管仲的,教材有14.17章,未入教材的有14.16章和3.22章。通過比較閱讀這三章,我們可以窺見孔子的仁愛觀。
孔子離我們有兩千多年,《論語》中語言很陌生,盡管有翻譯、有注釋,但都太口語化,不具備釋義的典范性,需要有必要的補充。學生通過閱讀原文和譯文基本上能夠讀出《論語》的字面意思,但對話的用意是什么,反應孔子的思想中哪個觀點,這遠不是譯文和注釋能解決的。這就需要在教學時提供一些譯注和新解,幫助學生理解孔子的思想。
如3.1章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一句,教材的翻譯是:“如果這都可以容忍,那還有什么不可容忍呢?”而楊伯峻和南懷瑾都認為應理解成:“這樣都可以狠心做出來,那么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比較之后我們知道教材突出字面意思,而兩位學者是結合上文而理解的,更具科學性。再如16.4章中“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教材分別解釋為“諂媚逢迎、假裝和善、巧言善變”。教學時同時出示朱熹《集注》中的注釋:便辟謂習于威儀而不直(因熟悉而偏袒),善柔謂工于媚悅而不諒,便佞謂圓滑善變。提供這些說解,引導學生在閱讀時嘗試作出自己的判斷。
《論語》作為一部經(jīng)典,自問世以來就有無數(shù)專家、學者進行研究。他們的解讀是我們教學的寶貴財富。在教學《知其不可而為之》一課時,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體現(xiàn)時代背景的句子或片段,要求學生說說是如何看待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的,自選角度,寫出評點。在學生評點之后,筆者出示了三段名家解讀(①北大李零教授:“孔子是個失敗者,但不撞南墻不回頭,曲里拐彎也要干,他很執(zhí)著。他是個堂·吉訶德。”②李澤厚《〈論語〉今讀》:“這就是孔子的‘迂勁’,這也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③于丹教授:“儒家哲學說到,是培養(yǎng)一種踐道者,也就是培養(yǎng)一批能夠擔當文化使命的特殊階層。這個階層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可以忘卻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個大的群體利益中。這是一種信仰,一種情懷,一種社會擔當?!保┳寣W生思考,這些名家的解讀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啟迪了學生的思路,而且能使其思想更深刻。
《論語》作為國學經(jīng)典,是儒學的源頭,承載了厚重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教學時在理解語言文字基礎上,更多地應關注這種思想在今天有什么意義、我們應該怎么對待、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啟發(fā)。
15.17 章,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集體生活,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發(fā)揮,鼓勵學生反省自我,反思自己的生活。12.1章,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眴l(fā)學生思考這與現(xiàn)代教育主張張揚和尊重個性有什么矛盾,聯(lián)系社會實際談談看法。
衢州人學《論語》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整個中國紀念孔子的家廟只有兩座,一座在孔子的出生地山東曲阜,一座在我們的衢州?!兜胤秸n程》之《話語南孔》就是以專題的形式介紹孔氏家廟歷史變遷以及相關的南孔文化的?!对捳f南孔》由我們高二語文老師教,正好我們在上《〈論語〉選讀》,于是結合《地方課程》,和學生一起感受南孔文化。
《論語》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曾幾何時,經(jīng)典與我們漸行漸遠,感謝新課程讓我們懷著虔誠的心翻開 《論語》、走近千年的孔子、汲取儒家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