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健
(江蘇省海安縣曲塘中學 江蘇 海安 226661)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實施和深入,隨著江蘇省“五嚴”規(guī)定的出臺,大大減少了教師課堂教學時間和學生上課時間。但時間的減少并不意味著教學內(nèi)容的減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并保證教學質(zhì)量就成了每位老師面臨的首要問題,我們學校在如何為學生減負增效方面做了許多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氯、鹵族元素是高中化學元素化合物中非金屬的典型代表,正因如此,氯、鹵族元素部分成為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重點,也是歷年高考的熱點之一。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掌握氯氣的主要性質(zhì)和用途;
2.知道次氯酸及其鹽的性質(zhì)和用途。
3.掌握 Cl-離子的檢驗方法。
4.了解氟、氯、溴、碘單質(zhì)及其化合物性質(zhì)的遞變性。
【例題1】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突發(fā)事件,我們要善于利用學過的知識,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保護自己。如果發(fā)生了氯氣泄漏,以下自救方法得當?shù)氖?( )
A.只要在室內(nèi)放一盆水
B.向地勢低的地方撤離
C.觀察風向,順風撤離
D.用濕毛巾或蘸有石堿水的毛巾捂住口鼻撤離
【例題2】如圖,從a處通入氯氣。若打開活塞b,d處的有色布條褪色;若關閉活塞b,d處的有色布條不褪色。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
A.a處通入的是潮濕的氯氣
B.a處通入的是干燥的氯氣
C.c中盛放的可能是濃硫酸
D.c中盛放的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
【例題3】工業(yè)上生產(chǎn)鹽酸的主要過程是:①氫氣和氯氣反應,②氯化氫溶于水。其中關鍵的一步為圖中所示的氯氣和氫氣在鐵制的燃燒管上口燃燒。氯氣有毒,為此通入氣體的合理方式是:
A處通入____,B處通入____;同時應采?。撸撸撸叩拇胧┮苑乐孤葰庑孤?。
利用該方法制得的鹽酸常呈淡黃色,是因為其中混有少量____。
【學生活動】學生先獨立完成例題,然后分組討論,交流,每組選派一代表發(fā)言。
【教師點撥】讓學生分析這3道題目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和考點,例題1和例題2主要從物質(zhì)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入手加以綜合考慮。
【回憶思考】氯氣的物理性質(zhì),實驗室制法,收集方法等。
【教師點撥】例題3主要是聯(lián)系鹽酸的工業(yè)生產(chǎn)實際,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解題時應緊扣題意:本題中“合理方式”、“相應措施”均針對“防止氯氣泄漏”,考慮問題要全面,防止漏答(主要針對學生漏答現(xiàn)象較嚴重);強調(diào)答題的技巧和規(guī)范。
【例題4】用滴管將新制的氯水慢慢滴入盛酚酞的氫氧化鈉稀溶液中,當?shù)蔚阶詈笠坏螘r紅色突然褪去,發(fā)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①是由于______(用簡要文字說明)。
②是由于______(用簡要文字說明)。簡述用實驗方法證明褪色的原因是①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活動】學生先獨立完成小題,然后分組討論,交流。
【引發(fā)思考】該題中導致溶液變紅的原因有哪些?溶液變紅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后來紅色褪去,可能是哪個因素起作用?
【學生猜想交流】溶液變紅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要有指示劑,二要溶液呈堿性。后來溶液褪色,一種可能,指示劑出了問題,比如說指示劑被次氯酸漂白,另一種可能,溶液中的氫氧根被酸中和。
【教師點撥】本題屬于開放式題型,解題時應著重抓緊題目的實質(zhì),找出溶液變紅的本質(zhì)原因,然后從各種因素綜合考慮。解答實驗設計時,一定要將可能的現(xiàn)象與結(jié)論聯(lián)系起來,但不要得出具體由哪一種原因所致。
【例題 5】向 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氯氣后,將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燒,得到固體剩余物質(zhì)的組成可能是 ( )
A.NaCl Na2SO4B.NaCl NaBr Na2SO4
C.NaCl Na2SO4I2D.NaCl NaI Na2SO4
【學生活動】學生先獨立完成各小題,然后分組討論,交流。
【引誘質(zhì)疑】例5中隨著通入Cl2的增多,反應的先后順序?主要考慮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哪一個重要的規(guī)律?
【學生交流探討】三物質(zhì)的還原性順序為Na2SO3>NaI>NaBr,則通 Cl2后先將 Na2SO3氧化為 Na2SO4,再將NaBr氧化為 Br2,最后將 NaI氧化為 I2。
【學生補充】當反應后將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燒時Br2揮發(fā),I2升華。
【啟迪升華】例題5是一道典型的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題目,解題時緊緊抓住氧化還原反應的強弱規(guī)律,比較三者的還原性強弱,按照由強到弱依次反應,還要考慮Br2和I2特性,前者易揮發(fā),后者易升華。
【拓展延伸】在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題目中,解題時還應緊緊抓住另外一個重要的規(guī)律:守恒法的應用。
【變式訓練1】氯化碘(ICl)的化學性質(zhì)跟氯氣相似,預計它跟水反應的最初生成物是 ( )
A.HI和 HClO B.HCl和 HIO
C.HClO3和HIO D.HClO和HIO
【學生活動】學生嘗試寫出變式訓練1中所涉及的化學反應方程式。讓學生對照,判斷方程式的正誤。
【教師點撥】該題應先準確判斷出氯化碘(ICl)中各元素的化合價,氯-1價,該反應為非氧化還原反應。書寫化學方程式時的幾個細節(jié)應特別注意:配平;條件缺一不可。
【變式訓練2】鹵素單質(zhì)及化合物在許多性質(zhì)上都存在著遞變規(guī)律。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
A.鹵化銀的顏色按 AgCl、AgBr、AgI 的順序依次加深
B. 鹵化氫的鍵長按 H—F、H—C1、H—Br、H—I的順序依次減小
C. 鹵化氫的還原性按 HF、HCl、HBr、HI的順序依次減弱
D.鹵素單質(zhì)與氫氣化合按 F2、Cl2、Br2、I2的順序由難變易
【引誘質(zhì)疑】變式訓練2主要考查的是哪些知識點?
【學生交流探討】本題主要考查的是鹵族元素性質(zhì)的遞變規(guī)律,學生逐項分析各選項以及正誤的原因。
【教師點撥】鹵族元素性質(zhì)的遞變規(guī)律是元素周期律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高考題中經(jīng)常光顧的重要考點,希望大家關注。
【例題6】下列是治療口腔炎癥的藥物華素片(西地碘片)的部分使用說明:
請根據(jù)上述說明回答:
(1)推斷華素片___(填“是”或“不是”)白色。
(2)某同學欲證實該藥片中確實含有分子碘,設計并完成如下實驗:
使用說明書主要成分 活性分子碘(I2),含量1.5 mg/片貯 藏 遮光、密閉、在陰涼處保存有效期 二年
①將藥片研碎、溶解、過濾,所得濾液分裝于甲、乙兩試管中備用。
②在甲試管中加入下列一種試劑,振蕩、靜置,觀察到液體分層,若上層液體顏色為色,則所加試劑為下列中的____,由此說明存在分子碘。
A.苯 B.酒精 C.四氯化碳 D.鹽酸
③在乙試管中滴加____溶液,溶液變藍色,也能說明存在碘分子。
(3)碘在地殼中主要以NaIO3的形式存在,在海水中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幾種粒子之間有如下轉(zhuǎn)化關系:
① 如以途徑Ⅰ制取I2,加的Cl2要適量,如過量就會發(fā)生途徑Ⅲ的副反應,在該副反應的產(chǎn)物中,IO3-與 Cl-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 1∶6, 則氧化劑和還原劑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____。
②如以途徑Ⅱ在溶液中制取I2,反應后的溶液顯酸性,則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
【學生活動】學生先獨立完成各小題,然后分組討論,交流。
【引導分析】華素片的顏色取決于其組成,華素片的主要成分為活性分子碘(I2),其顏色不是白色,而是紫黑色。
【學生交流探討】萃取的基本操作;萃取劑的選擇原則;用苯和四氯化碳做萃取劑萃取溴水時的實驗現(xiàn)象等。
【引導分析】碘分子的檢驗方法(淀粉碘化鉀試紙或淀粉溶液)
【學生活動】學生板書最后一小題氧化還原方程式的書寫和配平。
【教師點撥】本題是這一講一道簡單的綜合題,既有對基礎知識最基本的考查,又有對該部分知識綜合運用的考查,既有對氧化還原反應相關原理的考查,又有對氧化還原方程式配平的考查。該題較好的再現(xiàn)了該部分的基礎知識,又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了提升。
1.下列氯化物中,既能由化合反應直接反應制得,又能由金屬和鹽酸反應制得的是 ( )
A.CuCl2B.FeCl2C.FeCl3D.AlCl3
2.為了從新制的氯水中制得高濃度的HClO,可向氯水中加入的試劑是 ( )
A.NaBr B.H2SO4C.CaCO3D.Ca(OH)2
3.(09年廣東化學)廣東正在建設海洋強省。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從海帶中提取碘單質(zhì)的過程涉及氧化還原反應
B.往淡水中加入NaCl等配成人造海水,可用于海產(chǎn)品的長途運輸
C.赤潮主要是由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生活廢水引起沿海水域的富營養(yǎng)化而造成的
D.海洋經(jīng)濟專屬區(qū)的資源開發(fā)可獲得Fe、Co、K、Au、Mg、B 等金屬
【學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當堂鞏固部分各小題
【教師活動】學生完成后教師投影答案
【學生活動】學生先獨立思考,認真訂正,然后分組討論,分析可能錯誤的原因,以及以后碰到類似題目應注意的問題和細節(jié)。
【教師總結(jié)歸納】分析3題中易錯的題目和選項,找出題目的陷阱,并指出以后如何避免類似的錯誤。
高三化學專題復習中運用“導學案”模式,學生可通過教學實踐活動,調(diào)整原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使知識鏈中薄弱環(huán)節(jié)得到加強,錯誤理解的概念得到糾正,分散的知識得以系統(tǒng)化、條理化、網(wǎng)絡化。同時,通過知識的實際應用,促進智能的轉(zhuǎn)化,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通過導學案的實施,把本部分內(nèi)容的重點和難點提煉出來,強調(diào)從多種角度、多種學習方式上指導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從知識類比、遷移等角度引導學生尋找新舊知識的同化點,搭設新舊知識之間的“梯子”有助于學生靈感和聯(lián)想的產(chǎn)生,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纱龠M學生知識、技能與體驗的連結(jié),優(yōu)化思維品質(zhì),提高教學效率。
本節(jié)課中學生暴露出來的部分問題:
(1)部分基礎知識不熟練,對教材不夠熟悉。
(2)氧化還原方程式的配平掌握情況較差,沒有掌握相應的配平技巧。
(3)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不夠強,缺乏靈活應變的能力。
(4)解題不夠規(guī)范。
鑒于以上情況,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要不斷的對已有知識進行強化,實現(xiàn)知識的螺旋化上升,從而達到溫故知新,不斷提高的目的。真正實現(xiàn)事半功倍,學生真正做到減負增效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