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蔣嬋慧
(1宿遷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 江蘇 宿遷 223800;2江蘇省宿遷中學 江蘇 宿遷 223800)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的制訂和實施時,全面考慮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課程目標,如何發(fā)揮情感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合理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利于發(fā)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化學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多種多樣,跟化學有關的故事、新聞、實驗、問題、實物、圖片和影像資料等素材,都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進入學習活動狀態(tài),以促進知識的建構,以及知識、技能和體驗的連接。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體現化學課程的人文內涵,發(fā)揮化學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新教材中的“資料卡”、“拓展視野”等板塊提供了不少人文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生動的語言講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科學史實、新聞報道、詩詞格言、順口溜等,會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角色,將注意力轉移到本學科的情境之中,使之在一定的人文歷史背景下學習,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積極的價值判斷及其選擇過程中學習。
例如“鋁”一節(jié)的教學可這樣設計情境:鋁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它在現代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沒有人會為自己能使用一只鋁鍋而自豪萬分。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純鋁卻是稀奇之物。門捷列夫因發(fā)現元素周期律的卓著成就獲得一只作獎品的鋁杯,拿破侖享有在宮廷盛宴一人獨用鋁制餐具的殊榮。為什么鋁的藏量在金屬中首屈一指,而廣泛使用時期卻姍姍來遲?為什么鋁又能從身價百倍到進入普通百姓家?這是由鋁的性質所決定的,這也正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內容。
對于那些“易混難記”的知識點,教師可將其編成順口溜,引導學生記憶。如:記憶鹽類水解方程式書寫規(guī)律時,用順口溜“單一水解程度小,一般都要可逆號,沉淀不下沉,氣體不上冒;互促水解程度大,可逆號變成等于號,沉淀向下沉,氣體往上冒”幫助學生記憶。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新課程理念要求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教材中的 “觀察與思考”、“活動與探究”等板塊也提供很多實驗探究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掘教材,創(chuàng)設實驗探究情境,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化學現象、直觀鮮活的刺激情境,使學生注意和思維高度活躍和集中,從而引發(fā)學生對實驗過程、現象、原因及其結果的思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例如:“乙炔”一課的引入,教師可以利用一個魔術實驗——點冰生火來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實驗前故弄玄虛:我有一塊神奇的石頭,它能使冰生火。教師將一小塊電石放在一塊冰上,立刻產生難聞的氣體,用火柴點燃,產生明亮伴有濃煙的火焰,仿佛是冰在燃燒。冰上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嗎?學生觀察有黑煙和難聞氣味產生,說明冰上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教師介紹這是電石(CaC2)。魔術中是冰在燃燒嗎?實際點燃的是什么?引導學生得出CaC2與水生成了氣體,是這種氣體在燃燒。提示學生像CaC2這類離子化合物與水劇烈發(fā)生復分解反應,引導學生得出氣體的分子式C2H2,進一步討論乙炔的結構和可能的化學性質,并進行探究性實驗。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師要善于設置疑問,引起認知矛盾,從而使他們的智力活動達到最佳狀態(tài),思維就能被激活,當問題解決之后,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加學習的自信心。
創(chuàng)設質疑問難情境,一要考慮適時性,二要考慮針對性,三要考慮啟發(fā)性,使問題在情境中得以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取得最大收益。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要求關注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激勵每一個學生走向成功。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悉心創(chuàng)設民主的交流氛圍,靈活地組織學生討論,并通過對學生解惑的每一步思維過程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積極鼓勵他們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氯氣”中的重難點是氯水的成分,為了突破難點,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合作討論情境,將學生分組,結合已掌握的有關氯氣的性質,提供必要的試劑(氯水、紫色石蕊試液、硝酸銀溶液、碳酸鈉溶液),讓學生自主探究。當老師宣布開始后,組內熱鬧起來,“氯水帶黃綠色,里面溶有氯氣”、“可能不只是溶解那么簡單,也許會發(fā)生化學反應”。老師提示,化學反應其實就是原子之間的重新組合,氯氣與水反應生成什么?結合試驗猜猜呢?很快,學生通過氯水和硝酸銀溶液、碳酸鈉溶液反應的現象得出有HCl生成,但是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時,觀察到先變紅后褪色,褪色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成分使得石蕊褪色,激烈討論過后認為可能是Cl2或HClO,這時老師不要一口斷定是何種物質,而是把問題還給學生“你可以設計什么實驗來支持你的觀點?”并與學生一起參加探究活動,通過干燥有色布條和濕潤有色布條在氯氣中的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在合作討論的情境中,為了使討論順利地展開,教師要有效地控制討論的內容、方向、時間以及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
現在,不少學校班班配備多媒體,網上也有不少優(yōu)秀的多媒體動畫、視頻素材,教師可以充分運用資源,創(chuàng)設多媒體教學情境,將宏觀世界的博大和微觀世界的復雜直觀再現在課堂上,全面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如在教學《化學反應原理》和《物質結構與性質》兩個模塊時,通過動畫,可以形象描述電子在原子核外的運動,再現氯化鈉、氯化氫等化合物的形成過程,模擬原電池、電解池工作原理,使理論部分的教學難度降低。
又如:在講述酸雨、臭氧空洞等環(huán)境問題時,通過播放有關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親眼看見環(huán)境污染給人類造成的災害和破壞,使學生對環(huán)境污染深惡痛絕,希望通過對化學的學習改變這種狀況,從而激發(fā)學習化學的內驅力。
在應用多媒體輔助化學教學中要注意,模擬實驗不能代替動手實驗,課件展示不能代替板書和語言交流,圖片和音視頻不能喧賓奪主、沖淡教學重點。
總之,教師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創(chuàng)設化學教學的美好情境,陶冶學生情操,藝術化地使教學雙方感情暢通交流,產生和諧的心靈感應,從而達到師生教學相長、情感交融的教學佳境。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徐承波,吳俊明.化學教學設計與實踐[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1998
[3]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