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寶云,郭 超,操 敏,李 琦
(北京胸科醫(yī)院 結核一科,北京 101149)
抗結核治療中易出現(xiàn)肝損傷,導致谷丙轉(zhuǎn)氨酶 (alanine transaminase,ALT)、 谷氨酰轉(zhuǎn)肽酶(glutamyltranspetidase,GGT)、膽紅質(zhì)的增高,嚴重者引起黃疸。誘發(fā)肝損傷的抗結核藥物大多為異煙肼、利福平或利福噴丁、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丙硫異煙胺、對氨基水楊酸等,這些藥物在聯(lián)合應用時致肝損傷的發(fā)生率很高[1],給臨床抗結核治療帶來困難,延誤抗結核的時機。本文觀察了門冬氨酸鉀鎂治療抗結核藥物引起肝損傷的臨床療效,結果報告如下。
我院于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結核病患者,抗結核病過程中出現(xiàn)肝損傷患者118例?;颊唠S機分為2組:治療組68例中男40例、女28例;平均年齡45±4.8歲。其中肝細胞型47例、膽汁淤積型15例、混合型6例。對照組50例中男35例、女15例;平均年齡45±5.1歲。肝細胞型32例,膽汁淤積型14例,混合型4例。2組治療前性別、年齡、病程長短、病情輕重、肝脾B超、肝功指標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P>0.05)。118例中繼發(fā)性肺結核72例、結核性胸膜炎29例、結核性漿膜炎5例、結核性腦膜炎12例。發(fā)病前均給予異煙肼、利福平或利福噴丁、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丙硫異煙胺、對氨基水楊酸史。
抗結核藥物引起肝損傷的診斷標準及分類:①發(fā)病前有結核病用藥史,用藥后在時間順序上因果明顯,2~8周后出現(xiàn)肝損傷。②明顯的消化道癥狀和肝功能異常。③排除病毒性肝炎和其他肝病。根據(jù)肝功能試驗結果,參照國際藥物性肝病分類標準[2,3],將其分為肝細胞型、膽汁淤積型和混合型。本文患者除外合并甲肝、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戊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代謝性肝損傷及酒精性肝損傷的患者,均為抗結核藥物導致的肝損傷。
治療組:門冬氨酸鉀鎂 30ml~40ml,1 次/d;葡醛內(nèi)酯 0.13g×5支,1次/d;維生素 C 2.0g,1次/d。對照組:葡醛內(nèi)酯0.13g×5支,1次/d;維生素C 2.0g,1次/d。所有病例否認肝炎病史,皆因服用抗癆藥物后引起的肝損傷,常規(guī)基礎治療包括氨基酸、適量白蛋白,未用皮質(zhì)激素。療程4周,個別患者 6~8周。
1.4.1 療效判定
①臨床癥狀消失:治療1周后主要癥狀消失或顯著改善;改善:主要癥狀在2周內(nèi)消失或顯著改善;無改變:癥狀好轉(zhuǎn)程度不如以上明顯,或超過2周以上才好轉(zhuǎn)。②肝功指標:顯效:2周后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有效:4周后各項指標恢復正常;無效:4周后仍有1~3項指標異常。
1.4.2 觀察內(nèi)容
所有患者治療前檢測的肝功指標3項:總膽紅素 (total bilirubin,TBIL)、ALT、γ-GGT 治療 2周、4周后復查結果,計算各項復常率(復常例數(shù)比治療前異常例數(shù))。對比治療前后2周臨床癥狀(如:惡心、納差、腹脹、乏力等)變化,計算癥狀改善率(消失加改善)。同時記錄每例顯效所需時間,將顯效和有效例數(shù)合并統(tǒng)計為總有效例數(shù)。
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t檢驗。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詳見表 1。
治療組平均顯效時間為16.5±6.5d,明顯短于對照組 24.3±10.2d,有顯著性差異(P<0.05)。 治療2周后治療組臨床癥狀消失55例、明顯改善10例、無變化3例;對照組分別是26例、10例、14例,2組癥狀改善率分別為95.6%和72%,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
表1 2組肝功能指標療效比較 n(%)
表2 2組肝功指標復常率比較
治療2周時2組比較:ALT差異無顯著性(P>0.05);TBIL、GGT 有顯著性差異(P<0.05)。 治療4周時2組比較:ALT無顯著性差異(P>0.05);TBIL、GGT 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 2)。
肝臟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大多數(shù)藥物在肝內(nèi)經(jīng)生物轉(zhuǎn)化排除,在此過程中,藥物本身及其代謝產(chǎn)物可直接作用或免疫機制造成肝臟損害和病變。門冬氨酸鉀鎂是肝病基礎用藥,門冬氨酸在體內(nèi)是草酸乙酰之前體,在三羧酸循環(huán)中起重要作用[4]。本文通過門冬氨酸鉀鎂聯(lián)合葡醛內(nèi)酯、維生素C保肝治療68例藥物性肝損傷,葡醛內(nèi)酯、維生素C保肝治療50例藥物性肝損傷2組進行比較,肝功指標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在平均顯效時間及癥狀改善率方面比較,治療組平均顯效時間為16.5±6.5d,顯著短于對照組24.3±10.2d,治療2周后治療組臨床癥狀消失也好于對照組。肝功指標TBIL、ALT、γ-GGT,復常率比較,治療2周時2組比較:ALT差異無顯著意義,TBIL、GGT的恢復情況,差異有顯著意義,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4周后ALT、TBIL、GGT 3項指標無顯著差異。門冬氨酸鉀鎂在降低總膽紅素上有明顯作用。葡醛內(nèi)酯有解毒和增加肝糖作用,為肝病治療的輔助用藥,門冬氨酸鉀鎂具有明顯降低總膽紅素作用,是治療肝病的基本用藥。本文研究表明,門冬氨酸鉀鎂在改善抗結核藥物引起肝損傷具有退黃和改善癥狀的作用,同時聯(lián)合葡醛內(nèi)酯及維生素C治療藥物引起肝損傷,有效改善肝功能指標,療效確切,無不良反應,臨床用藥安全。
[1]林京玉,丁日高.抗菌藥和藥物性肝損傷[J].國外醫(yī)學藥學分冊,2006,33(3):195-197.
[2]Benichou C.Criteria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order.Report of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 [J].J Hepatol,1990,11:272-276.
[3]Danan G,Benichou C.Causality assessment of adverse resction to drugsⅠ.A novel metho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s:application to drug-induced liver injuries[J].J Clin Epidemiol,1993,46:1323-1330.
[4]潘南金臨床試驗協(xié)助組,張???,許樂,畢春山,等.門冬氨酸鉀鎂治療肝功能異常的臨床研究[J].醫(yī)學臨床研究,2004,21(11):1271-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