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敢峰,梁必如,簡紹鋒
經(jīng)驗交流
新型可調(diào)式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治療胸腰椎壓縮性骨折
陳敢峰,梁必如,簡紹鋒
目的評估新型可調(diào)式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治療效果。方法采用新型可調(diào)式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治療43例(57椎)胸腰段脊柱椎體屈曲壓縮性骨折患者。評估患者佩戴舒適程度及依從性、病椎高度的變化,壓縮骨折的椎體前高比、后凸角度以及佩戴前后的疼痛程度和活動能力。結果43例患者獲得4~7個月隨訪,平均隨訪時間6個月。對以下指標治療前后的結果進行比較:(1)病椎高度:對佩戴前后椎體前緣和后緣高度分別進行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佩戴后椎體高度較佩戴前明顯改善,復位效果好。(2)分別比較治療前,治療后l周、1個月和6個月4個時間點的目測類比、活動能力、椎體前高比和后凸角度,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型可調(diào)式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能有效恢復壓縮椎體高度,改善后凸畸形,維持病椎穩(wěn)定性,佩戴舒適程度高,依從性好,是治療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較好選擇。
脊柱骨折;胸椎;腰椎;外固定器
胸腰椎骨折的發(fā)病率較高,目前臨床上主要以長期臥床保守治療及手術內(nèi)固定治療為主[1-2],存在臥床時間長、醫(yī)療費用高等不足。2008年3月—2010年4月,我科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可調(diào)式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對43例胸腰段脊柱屈曲壓縮性骨折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3例患者,男25例,女18例,年齡34~62歲,平均43歲。單椎體骨折29例,雙椎體骨折14例,共57個椎體受累。所有患者病椎小關節(jié)及椎弓根完好,無脊髓神經(jīng)損傷癥狀,均主訴有背部疼痛。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的醫(yī)療機構管理條例將治療情況如實告知患者[3],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外固定器械
自行研制的可調(diào)式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專利號為ZL2008 20048752.5)由矯形支具、復位氣囊以及帶壓力表的充氣裝置3部分組成(圖1)。它可以根據(jù)正常人的不同身高、胸圍、腰圍和骨盆大小,通過扣環(huán)進行調(diào)節(jié),以符合臨床應用,增加病人的舒適度。復位氣囊為半弧形,內(nèi)設1個塔形氣囊,分別安置2根進出氣單向閥門,氣囊的高度可通過塔形氣囊來調(diào)節(jié)。將半弧形氣囊粘在托板上,托板通過連接帶與特制的矯形支具連接。下方固定在兩側髂嵴上,上方固定在腋下及胸前。復位氣囊與支具通過滑動布帶拉緊。
1.3 復位方法
患者側身,把后半部分氣囊墊置于患者背部,將塔型氣囊的頂部對準壓縮椎體或壓縮的最大椎體,令患者平臥其上,然后將前半部分氣囊置于胸腹部,上端抵住腋下及胸前,下端抵住兩側髂嵴上,前后兩部分充分吻合,通過滑動布帶拉緊固定,根據(jù)患者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及復位要求,自行通過氣囊控制閥門,緩慢復位。所有患者支具的配戴和取下均應在床面上進行,佩戴支具的時間為8~10周。
圖1 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外觀圖
表1 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治療前后椎體前高比及后凸角度的比較結果(±s,n=43)
表1 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治療前后椎體前高比及后凸角度的比較結果(±s,n=43)
注:*與術前相比,P<0.05
治療前治療后l周治療后l個月治療后6個月F值P值椎體前高比33.2±19.1 90.6±6.6* 88.3±7.2* 87.4±5.6* 120.076 0.000后凸角度(°)20.6±8.3 9.0±4.5* 9.5±3.6* 9.8±3.8* 57.552 0.000
1.4 主要觀察指標
(1)于治療前后拍攝胸腰椎正側位X線片,通過比較治療前后病椎高度以及治療前,治療后1周、1個月和6個月的椎體前高比和后凸角度的差異,評價治療后椎體高度、生理曲度以及椎體序列的恢復情況。其中;椎體前高比=[2×病椎高度/(上椎前高+下椎前高)]×100%,后凸角度采用Cobb法測量。(2)按目測類比評分法和活動能力評分法[4]對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周、1個月和6個月的疼痛情況及活動能力進行比較。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治療前,治療后l周、1個月和6個月的椎體前高比、后凸角度、目測類比評分以及活動能力評分比較采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組內(nèi)兩兩比較采用SNK-q法;治療前后的傷椎高度比較運用配對t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3例患者獲得4~7個月隨訪,平均6個月。經(jīng)新型可調(diào)式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治療,患者病椎前、后緣平均高度分別由治療前的(2.3 ±0.3)cm和(2.6±0.4)cm升高至治療后的(2.7± 0.2)cm和(2.8±0.2)cm,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50,P=0.003;t=4.000,P=0.000)。由表1可以看出,治療后1周、1個月和6個月的椎體前高比及后凸角度均較治療前有明顯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治療后1周、1個月和6個月的結果進行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治療后1周、1個月和6個月目測類比評分和活動能力評分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治療后1周、1個月、6個月之間的結果進行兩兩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典型病例見圖2。
表2 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治療前后目測類比及活動能力評分的比較結果(±s,n=43)
表2 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治療前后目測類比及活動能力評分的比較結果(±s,n=43)
注:*與術前相比,P<0.05
治療前治療后l周治療后l個月治療后6個月F值P值目測類比評分7.9±0.6 3.1±1.1* 1.0±1.3* 0.9±1.4* 31.129 0.000活動能力評分3.6±0.6 2.3±0.4* 1.3±0.4* 1.2±0.6* 14.276 0.000
該裝置可根據(jù)患者對疼痛的敏感性,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自行調(diào)節(jié)氣囊的高度。所有患者均能堅持完成治療,無一例退出?;颊吒杏X佩戴舒適,依從性較好。
根據(jù)脊柱的生物力學研究和“三柱”理論[5],脊柱骨和韌帶結構的完整及周圍肌群的正常肌力共同維持著脊柱的穩(wěn)定。胸腰椎壓縮骨折后,周圍軟組織基本保持完整,因此只要骨折椎體獲得復位,即可恢復脊柱的穩(wěn)定性。鄭平等[6]的生物力學研究表明,前縱韌帶的充分伸展可提供足夠的過伸整復矯正力;脊柱的過伸復位可有效整復骨折、脫位和后凸畸形,恢復其生理彎曲及椎體高度,從而增加椎管和神經(jīng)孔的面積。顧云五等[7]的生物力學研究還顯示,當脊柱過伸復位時,支點落在椎體后部,即距椎體后緣1.015 cm處,由于支點不在后關節(jié)突關節(jié),故合并有關節(jié)突骨折、椎體骨折時,塔型墊亦不致擠壓脊髓,也為過伸復位的安全性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鄭祖根等[8]的一組臨床資料亦證實,在前縱韌帶完整的前提下,體位復位起主要的復位作用,尤其是胸腰段脊柱骨折,俯臥過伸可利用前縱韌帶的張力使骨折脫位獲得整復。黃曙昭、許建文等[9-11]采用脊柱過伸復位方法治療胸腰椎骨折,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此外,一些學者認為,神經(jīng)系統(tǒng)完好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或楔形壓縮型骨折患者不需要行減壓治療[12]。
圖2 脊柱復位矯形氣囊治療L2~L4壓縮骨折 患者,男性,42歲2A復位前L2椎體前緣高度21 mm,L4椎體前緣高度23 mm 2B復位后L2椎體前緣高度30 mm,L4椎體前緣高度28 mm
我科采用的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正是基于過伸復位及“三點”(兩側髂棘及氣囊)支持的原理而自行研制的新型復位固定裝置,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該外固定器的復位氣囊對脊柱受傷節(jié)段實施彈性固定,克服了既往同類型器械治療過程中存在的舒適度欠佳的缺陷,同時在主氣囊中設計1個塔形氣囊以調(diào)節(jié)高度,并分別安置單向進出氣閥門,來解決復位氣囊成形能力較差、內(nèi)壓力易丟失、高度不易調(diào)節(jié)等問題。此外,根據(jù)棘突壓叩痛來定位病椎[13],將氣囊中心對準病椎進行復位,提高了病椎判斷的準確度。
新型脊柱復位矯形氣囊外固定器克服了傳統(tǒng)方法的缺陷,充分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方法,在臨床上解決了胸腰椎骨折患者長期臥床的難題,便于病人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腰背肌肌力的恢復,并使殘存的移位得到良好矯正。從本組隨訪結果來看,治療后患者病椎高度、椎體前高比、后凸角度均較術前有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明顯提高,不僅減輕了痛苦,而且使活動和勞動能力獲得了恢復,無一例再次發(fā)生椎體壓縮。初步的臨床效果證實了該外固定器的有效性,但長期效果還需進一步隨訪觀察。
[1]van-der-Roer N,de-Lange ES,Bakker FC,et al.Management of trauma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ur Spine J,2005,14(6):527-534.
[2]Modi HN,Chung KJ,Seo IW,et al.Two levels above and one level below pedicle screw fix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thoracolumbar fracture with partial or intact neurology[J].J Orthop Surg Res,2009(4):2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醫(yī)療機構管理條例[Z/OL]. (1994-09-01)[2008-03-29].http://www.gov.cn/banshi/2005-08/ 0l/content-19113.html
[4]田擁軍,苗京亞.對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疼痛性失眠的調(diào)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5):362-363
[5]Denis F.The three column spine and its singnificance in the classfication of acute thoracolumbai spinal injuies[J].Spine, 1983,8(8):817-831.
[6]鄭平,朱青安,呂安峰,等.過伸復位治療胸腰椎壓縮骨折脫位的生物力學實驗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1998,16 (3):270-272.
[7]顧云五.胸腰段脊柱屈曲型壓縮骨折"自身復位"療法的生物力學探討[J].中華骨科雜志,1984,4(1):14-18.
[8]鄭祖根,徐又佳,殷渠東,等.常用四種短節(jié)段經(jīng)椎弓根復位固定器治療胸腰柱骨折的療效分析[J].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 1995,10(4):218-220.
[9]黃曙昭.改良五點支撐法治療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7,15(10):38-39.
[10]許建文,鐘遠鳴,韋明,等.三種常用中醫(yī)藥療法對無神經(jīng)損傷胸腰椎骨折的療效分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12): 1733-1734.
[11]許建文,鐘遠鳴,楊光,等.中醫(yī)藥療法對無神經(jīng)損傷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矯形效果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7,15(22):1745-1747.
[12]李克宣,婁培友,鄭仲杰,等.無神經(jīng)損傷的胸腰椎骨折體位復位、塑形背托及早期活動處理的療效[J].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1,7(16):244-249.
[13]Gaitanis IN,Hadjipavlou AG,Katonis PG,et al.Balloon kyph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hological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s[J].Eur Spine,2005,14(3):250-260.
R683.2
B
1674-666X(2010)03-0231-03
2010-07-08;
2010-08-15)
(本文編輯 白朝暉)
10.3969/j.issn.1674-666X.2010.03.016
廣東省中山市科技局立項課題(20082A148)
528400廣東省中山市中醫(yī)院骨一科
E-mail:xiaolanlan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