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軍 曹亮亮
[摘要]種種主客觀原因導致了高素質通訊員人才的匱乏,影響了企業(yè)新聞隊伍尤其是骨干通訊員隊伍的建設與發(fā)展,制約了企業(yè)新聞宣傳報道工作與企業(yè)報道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如何提高基層通訊員的素質,筆者對此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企業(yè) 基層通訊員 提高 素質
所謂新聞工作者,從本質上來說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嚴謹的科學認識觀。新聞工作者怎樣才能培養(yǎng)自己的科學認識觀呢?我認為應做到三多:多讀書、多思考、多調查。
多讀書是培養(yǎng)科學認識的敏銳性。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要有學有識,既要有一定的文學根底,又要有理論水平,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
讀書因人而異。經濟新聞工作者應該側重于多讀些經濟學方面的書籍,社會新聞工作者應該側重于綜合類型的書籍。無論是哪一種,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世界觀、科學觀和方法論,應該掌握唯物主義辯證法,這樣觀察和分析客觀事物才能抓住本質,高屋建瓴,統(tǒng)攬全局。
讀書過程中要善于“蓄水”和“吸收”。許多人讀書之后,問讀了什么書還不知道,書的內容是什么更是模糊不清,讀書似走馬觀花,有的則一知半解,有的腦海里甚至一場空白。讀書要注意“蓄水”和“吸收”,所獲得的知識。有三個途徑:一是博覽強識,在腦海里“蓄水”。這種“蓄水”的優(yōu)點是隨時可用,缺點是容易忘記,容量也有限。二是摘記、剪輯、整理。有電腦的同志也可以把自己積累的材料輸入電腦,建立個人檔案庫,以便查找和借鑒。三是“吸收”,對讀過的書籍要進行研究不斷領悟內涵和實質。
要使通過讀書所獲得的知識系統(tǒng)化。知識有新舊,讀書時間有先后。對同一類型的知識,要經常翻閱用新的知識與舊的知識作縱向比較,有取有舍,使自己的“蓄水池”不斷換水,成為有生機的活水,而不是死水一潭。對不同類型的知識,要經常作橫向的比較,使各種類型的知識形成一種內在的聯(lián)系。這樣,所獲取的知識才能得到不斷的升華,成為自己的知識,而不僅僅是一堆死的材料。
多思考是培養(yǎng)科學認識的關鍵。新聞工作者面對的客觀事物紛繁蕪雜,變化無常,新聞工作者在采寫新聞時應三思而行,決不能浮漂。
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多思,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事物的本質總是通過現象來反映。新聞工作者在采訪中獲得很多素材,這些素材就是現象。要進一步思考和梳理,挖掘出這些素材后面的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這就是通過現象看本質。
做為企業(yè)新聞工作者更要具備這種素質。例如,前幾年,中原油田進行干部制度改革時,對聘任的干部,由職工代表進行測評,測評不合格的要淘汰。這是一種現象,但這個現象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要職工代表測評干部?其實,這是由于職工在國有企業(yè)中的主人翁地位所決定的。針對這種現象,中原石油報社通過采訪推出一篇報道《職工是“定盤的星”》,形象地報道了職工發(fā)揮主人翁作用推進企業(yè)改革的事實。
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多思,應通過偶然現象看本質。那些偶然的現象其實都由必然性支配。記者要善于抓住能夠反映本質的偶然現象。例如,下崗職工再就業(yè)的單個事跡看似是偶然現象,其實這一個個偶然現象都有必然的聯(lián)系,那就是職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與企業(yè)同呼吸、共命運。
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多思,注意一些細節(jié)性的問題。企業(yè)新聞工作者在采寫報道時,應思考所要采寫的題材是否符合中央的政策,是否適合形勢發(fā)展,是否符合企業(yè)黨委的精神,是否符合群眾的要求。也就是說,新聞工作者應該作為一個“橋梁”,要找到上與下的結合點,找到領導與群眾的共鳴點。例如一篇批評報道,新聞工作者在采寫時應該想一想,這樣的報道發(fā)出去是否有利于穩(wěn)定,能不能促進問題的解決,報道的內容屬不屬于社會主流的東西。《中原石油報》的記者在采訪中曾發(fā)現下崗職工的離婚率有所上升,也搜集了一些素材,最后想一想,沒寫。為什么,因為通過思考認為,這雖然也是事實,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但沒有宣傳價值,這些事實并不是主流的東西,也不帶有普遍性、規(guī)律性。
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多調查是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應該對客觀事物把握得準確與否,最重要的是對客觀事物的面貌、規(guī)律了解得如何。而要了解客觀事物,就要做調查。不做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
調查的主要方式是深入現場,取得第一手資料。這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形式。道聽途說,憑空臆想,是記者工作的大忌。一個新聞事件,并不是孤立的現象,它的發(fā)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新聞工作者應該在深入現場調查時,要耳聞目睹,從多側面、多角度獲得材料,爭取掌握事物的全貌。
調查的另一重要方式是查資料。一些新聞需要交代一定的背景,才能把事物的全貌報道出來。而背景性的材料,新聞工作者往往不能通過現場調查所獲取,這需要新聞工作者在采訪前或采訪后查一些資料。
另外,企業(yè)報的新聞工作者采寫科技性或生產性的東西多一點,更應該勤查資料,多做調查。為方便調查,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注意在平時多收集一些相關資料,以備急時之需,切莫臨時抱佛腳,到用時連資料也沒有就麻煩了。
記者還應該做反復調查。一個新聞事件,不是靜止不變的,它要經歷一個發(fā)展過程,在開始階段它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發(fā)展過程中它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記者不做反復調查就不能完全了解新聞事實,也就無法從其發(fā)展過程中尋找規(guī)律性的東西。反復調查,可以不斷解疑釋惑;也可使新聞工作者在反復調查中不斷發(fā)展新的問題、不斷解決新的問題。這樣。寫出的新聞報道才有深度、厚度和廣度。
多讀書、多思考、多調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為依托,相輔相成。讀書時要思考,調查時要思考,思考之后要做調查,調查之后還要讀書。既要調查,又要研究,這才是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