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哈佛大學啟動了名為“全面教育”的本科生課程改革,對中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具有較大的借鑒價值。文章簡要分析了此次改革的背景,深入介紹了全面教育本科生課程改革的目標和內(nèi)容,特別是包括8個領域的全面教育課程體系設置。最后,結合中國高校課程改革實際,得出了幾點啟示。
關鍵詞:全面教育;課程改革;本科生;哈佛大學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5831(2010)05-0150-05
2007年2月7日,美國哈佛大學在其網(wǎng)站上公布了題為《全面教育特別工作組報告》(“Repon 0fI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eatl’on”,以下簡稱《報告》),這是哈佛歷時4年的全面教育(General Educatl’on)改革的最終報告,長達34頁,是哈佛大學自1978年以來的一次重大課程改革。盡管哈佛有“幾年一小改,幾十年一大改”的慣例,但此次改革仍然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為此,美國《時代》周刊以《隨著哈佛向前走——為什么說將重點放在應用知識上的新方法可能改變高校的學習狀況》為題進行了報道。“改變一個課程體系比搬遷一座墓地還要難”,哈佛為什么要進行這次重大課程改革?本次課程改革的目標和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對中國高校課程改革有什么啟示?筆者對此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和概括,以資借鑒。
一、改革的背景
從1869年以來,哈佛先后進行過4次重大的本科課程改革。1869年,埃利奧特(c.w.Eliot)出任校長后,一改學校過去對課程設置嚴格限制的做法,逐步將本科生所有的課程全部改為選修制,強調(diào)賦予學生自主選課的自由,是為第一次改革;第二次改革始于1919年,洛厄爾(L.Lowell)接替埃利奧特就任校長后,吸取自由選修制的教訓,開始推行“集中與分配制改革”(concentration an(1 distri-bution),提倡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平衡;第三次改革始于科南特(J.B.conant)出任校長后的1945年,即普通教育改革,強調(diào)培養(yǎng)自南社會的公民,樹立西方價值觀,重點是繼承人類的知識財富;第四次改革即1978年由博克(D.Bok)校長領導進行的核心課程(core courses)改革,強調(diào)賦予學生探索知識的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智能和思維方式。這些改革不僅使哈佛在教育質(zhì)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名列世界前茅,而且也對世界大學課程體系改革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哈佛為什么又要選擇此時進行此次課程改革呢?自1636年建校以來,哈佛就一直充當著美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導,一直都在嘗試如何改進哈佛的教學體系,它沒有因社會的贊譽而自滿,而是居安思危,勵精圖治,以求永遠不敗。每次改革,它都對時代特征和社會發(fā)展大趨勢進行了透徹分析和整體把握,對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進行了科學論證,適時調(diào)整了教育使命和培養(yǎng)目標。正如哈佛大學本科生教育學部副主任波爾比姆(D Paulbeam)所說:“一所偉大的大學必須永遠處于改革狀態(tài),任何時候都不能高枕無憂。”“哈佛大學之所以成為一流大學,是通過連續(xù)不斷的回顧自我、反思自我和更新自我取得的?!币虼?,可以說,本次改革是哈佛歷次改革的繼續(xù),是哈佛精神追求的必然。
正如《報告》所說,“自上一次課程改革以來,世界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知識王國如此,哈佛亦如此?!崩^續(xù)沿用30年前的課程設置將無法讓哈佛大學的畢業(yè)生在新世紀繼續(xù)在各行各業(yè)處于領先地位。況且長期以來,不少人指責哈佛的課程缺乏時代感,重點過于狹窄,只是集中在學術議題上,過于注重理論而缺乏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在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上也有一定的問題等,出現(xiàn)了所謂的“哈佛教育危機論”,認為“這幾十年來,哈佛每樣東西的品質(zhì)都在提高……。唯獨最重要的東西沒能提高——學生在學識以及成長為這個國家所需要的優(yōu)秀領導者方面的競爭力卻大不如前”。面對這樣的批評,究竟應該為學生提供什么類型的課程,在哈佛大學內(nèi)部也已經(jīng)爭論了很多年。在這一背景下,2002年10月,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科比(w.c.Kirby)正式宣布啟動1978年以來哈佛最全面綜合的本科生課程改革,開始對其課程設置進行研究,以找到解決的辦法。歷時4載有余,這次大規(guī)模的課程改革計劃終于出臺。
二、改革的內(nèi)容
《報告》主要包括5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實行全面教育課程改革的理由;第二部分闡述了全面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第三部分是關于全面教育課程設置的要求、教學以及8大領域的課程簡介;第四部分是關于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結合——基于活動的主動學習;第五部分則是關于本方案的實施,包括課程開發(fā)、管理、助教等方面。本文將重點對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予以分析。
(一)全面教育改革的目標
全面教育課程改革所設定的目標是將學生在校所學與他們畢業(yè)后將要面對的世界聯(lián)系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這4個目標相互依存,并且在很多地方交叉重疊,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學科或部門。
首先,培育學生的公民意識。通過大學生活特別是全面教育課程,培養(yǎng)學生成長為當?shù)氐?、全國的乃至全球的積極而有所作為的公民,在不斷變化的全球化背景下,能夠批判而平衡地理解和批判地欣賞美國的歷史、制度和價值觀,理解當?shù)?、美國和全球發(fā)生變化的驅動力。
其次,教會學生理解自己是傳統(tǒng)藝術、思想和價值觀的產(chǎn)物和參與者。通過全面教育,使學生理解文化沖突的關鍵因素是什么,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聯(lián)系,熟悉過去和現(xiàn)在文化進步的動力,確保他們在今天的世界中“成功航行”,并做自己的“舵手”。
第三,使學生能夠批判地和建設性地應對變化??焖僮兓钱敶巍⒔?jīng)濟和文化生活的一大特征,因此,要通過全面教育使學生能夠了解現(xiàn)代生活中變化和改革產(chǎn)生的力量,從而做出見多識廣的決定,并在某種程度上控制自己的生活。當今世界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世界,要使學生帶著能夠匹配當今世界變化速度的技能離開哈佛。
第四,使學生能夠理解他們所說和所做的倫理要求。全面教育要使學生不僅能夠獲得信息、技能和技術,而且也能夠領會這些獲得被應用的倫理關系,能夠了解各個領域的價值觀沖突并用理性的方式來捍衛(wèi)自己的理念,包括文化差異、宗教差異、社會經(jīng)濟差異以及科技發(fā)展的沖擊等。
總之,本次課程改革的目標,正如哈佛大學時任臨時校長博克(D.Bok)所說,本次課程將進一步加強西方教育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提升學生公民參與的程度,有效因應社會變化,深切了解一言一行背后的道德意義。這對于學生眼中的世界及他們現(xiàn)實生活所需及所接觸的層面都是一大挑戰(zhàn)。
(二)課程體系設置
哈佛的教育包括許多方面,如學生團體、藝術表演、運動以及宿舍生活等,他們都有利于學生智力、倫理和身體等方面的成長。而學術體驗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它包括3個部分:集中學習課(concentra-tion)、選修課(electives)和全面教育課程。其中,集中學習課能夠使學生在某個學科領域的興趣更加深入;選修課能夠使學生探究他們主要專業(yè)之外的領域,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圍繞上述4個目標而設置的全面教育課程,不同于大多數(shù)集中課和選修課,主要是運用一種清晰的方式幫助學生將他們在哈佛學習的東西和離開哈佛后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幫助他們理解和欣賞世界的復雜性以及他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哈佛大學此次課程改革所設計的全面教育課程,共劃分為8大范疇:美學的與闡釋的理解、文化與信仰、經(jīng)驗的推理、倫理的推理、生命系統(tǒng)科學、物理世界科學、世界各社會、世界中的美國。
“美學的與闡釋的理解”(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課程強調(diào)對藝術的理解,要求學生對各種文化、文明的表達方式有基本的理解。通過向學生介紹一種或多種媒體的初級藝術課文或著作,并教育學生如何在諸如批判理論、美學理論、藝術哲學等理論框架下,分析這些著作;以及觀看展覽、表演,或者與表演者、藝術指導者、創(chuàng)作者、博物館館長進行互動等課外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批評的能力,即美學興趣和解釋的能力。
“文化與信仰”(Culture and Belief)課程將帶領學生從社會、政治、宗教和經(jīng)濟的觀點來分析不同的思想、藝術及信仰,以幫助學生形成對人類社會傳統(tǒng)文化和信仰的理解與鑒賞的能力,認識不同的思想、藝術和宗教觀念;強調(diào)考察不同文化和人種背景之下,文化傳統(tǒng)和信仰對個人認同和群體認同的形成的作用方式,還要與學生自己在實際生活中可能產(chǎn)生的文化方面的問題相聯(lián)系。
“經(jīng)驗的推理”(Empirical Reasoning)課程旨在教會學生使用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概念與理論工具,比如統(tǒng)計學、概率論、數(shù)學、邏輯學以及決策理論等;并提供實踐練習,使本科生能夠將這些工具應用到普遍感興趣的具體問題上,熟悉人們在推理和解決問題中所犯的典型錯誤。
“倫理的推理”(Ethical Reasoning)課程旨在教學生如何對道德與政治信仰的實踐做出推理,以及如何思考和評價有關倫理問題的主張;使學生掌握有關倫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如自由、公正、平等、民主、權利、義務、美好的生活等;強調(diào)讓學生將這些概念和理論應用到他們在公共生活、個人生活、專業(yè)生活當中將會遇到的那些具體的道德上的兩難處境,如醫(yī)藥、法律、商業(yè)、政治和日常生活等;盡可能地使學生明白,在不同的價值體系下,對這些基本的觀念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以及如何區(qū)別它們。
“生命系統(tǒng)科學”(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課程旨在介紹與生命系統(tǒng)有關的概念、事實以及理論,并且將它們與課堂或實驗室外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如已引起強烈爭論的自然選擇進化論、胚胎干細胞研究的合法性、克隆人的道德規(guī)范等;提供一些概念性的工具,幫助學生批判性地評價他們將來可能遇到的科學主張。該課程并不尋求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未來的科學家或者使學生選擇更多的高級科學課程,而是向學生傳遞一些對他們畢業(yè)后的生活具有廣泛適用性的資料,以更好地適應由生命系統(tǒng)科學和工程進步所驅動的生活。
“物理世界科學”(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Fse)課程,對于實現(xiàn)全面教育的幾個目標至關重要。與“生命系統(tǒng)科學”一樣,該課程旨在介紹有關物質(zhì)世界的關鍵概念、事實以及理論,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世界和宇宙,并且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將要遇到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理解畢業(yè)之后將會產(chǎn)生的新的發(fā)現(xiàn)和概念上的突破;它并不尋求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嶄露頭角的科學家或工程師,而是為學生打下有關物理世界的牢固基礎,向學生傳遞一些對他們畢業(yè)后的生活具有廣泛適用性的資料。
“世界各社會”(societies of the World)課程旨在考察一個或多個美國以外的社會,幫助學生跳脫美國狹隘觀念的窠臼,了解其他國家和美國不一樣的價值觀、習俗及體制,理解人類社會存在的多樣性,使他們可以用更宏觀的眼光審視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該課程既可能重點介紹一個通過時間或地理空間與其他社會發(fā)生聯(lián)系的社會,也可能涉及那些超越國界,在兩個或多個社會之間的貨幣、物資、人口、資源、信息或思想的流動和轉化問題或主題。
“世界中的美國”(The United States in theWorld)課程旨在從當代、歷史與分析的角度考察美國社會、政治、法律、文化以及經(jīng)濟的制度、實踐與行為,幫助學生理解美國是一個置身于國際框架內(nèi)的多民族的多樣性的國家;闡明美國的制度和實踐與世界上其他社會的制度和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立足美國,放眼世界,著力幫助學生認識和解決他們在全球化時代可能要面臨的美國社會、政治、法律和經(jīng)濟制度等問題。
三、改革的啟示
綜觀哈佛這次全面教育課程改革,從根本上說源自一個至為關鍵的設問,即在21世紀怎樣才算是一個真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以及高等學校應該如何教育學生。這是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都應關注且必須作出回答的永恒問題,哈佛大學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哈佛的這次改革帶給我們的啟示至少有如下4個方面。
之一,課程改革應當以教育理念為指導。此次改革,雖然稱為課程改革,但已超越了課程,其真正目的在于努力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Educated Person),彰顯了哈佛自由教育的教育理念。哈佛的教育是一種自由教育,一種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主題或為謀求職業(yè)而實施的教育。面對21世紀全球化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挑戰(zhàn),此次課程改革在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領域創(chuàng)造性的同時,更加強調(diào)在美學、倫理、文化、信仰、科學、情感、態(tài)度、觀念等方面對學生的培養(yǎng),包括讓學生了解胚胎干細胞研究所引起的道德問題,讓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學習物理科學、應用科學和生命科學等,幫助他們看到不同領域之間的關系,使他們變得更善于深思熟慮,更有理想和洞察力,體驗到作為個人或作為社區(qū)一員一種更有趣、更有價值的生活,成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當然,其核心是要向學生傳授美國的基本價值觀。
“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zhì)、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guī)定,它是大學內(nèi)部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樣的課程體系。因此,我們在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時,應當圍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普遍理念和每個學校的具體教育理念進行推進,而不能簡單地模仿或照搬照抄地“移植”其他大學的課程體系,更不能盲目隨意地進行課程“堆砌”,這樣的課程體系改革才會是全面的、可持續(xù)的。
之二,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應當是學生。此次課程改革的根本動因和最終目標是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全球化公民,既全面了解美國社會,又知曉世界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為他們將來生活在文化和文明不斷變化的全球性世界做好準備。因此,此次課程改革始終圍繞加強學生思考問題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進行課程體系的構建,讓學生對以前所有的觀念、假定進行質(zhì)疑和重新思考,使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與進校時大不一樣。經(jīng)過全面教育,讓他們對已經(jīng)很熟悉的東西變得不熟悉了;看到以前他們認為很了解的事物表象背后的東西;使他們感到迷惑并幫助他們重新考慮取向;使他們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有自己獨立的分析和批判,但不是否定,而是獨立思考。同時,此次改革也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如在藝術課程中,學生將會見表演者或博物館的館長乃至保管員;在認知神經(jīng)科學課程中,學生將要寫一篇有關研究在模擬聯(lián)合國中怎樣使談判清楚明白地顯示出來的論文:在學習美國政策的同時參與一場政治運動,或在學習語言和歷史的同時在巴西當?shù)氐纳鐓^(qū)工作,使學生學以致用,增強應用知識的能力。
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的第一要務。雖然大學有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3大職能,但人才培養(yǎng)職能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職能是在人才培養(yǎng)職能基礎上的延伸和發(fā)展。因此,課程改革絕不能為了改革而改革,必須體現(xiàn)并服務于人才培養(yǎng)這一根本任務,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始終以如何培養(yǎng)學生成才為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一切為了學生的成才,一切著眼于調(diào)動和依靠學生內(nèi)在的積極性。
之三,課程改革是一個綜合系統(tǒng)工程。此次改革并非僅僅局限于狹義的課程體系或顯性課程,而是將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統(tǒng)籌考慮,使本科生在哈佛所學的一切,包括課堂內(nèi)和課堂外的學習,與他們離開大學后將要過上或擔任領導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他們適應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挑戰(zhàn)的能力?!秷蟾妗氛J為,許多學生將課外生活與課堂學習截然分離,沒有注意到這些他們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很多情況下,甚至決定他們終身工作方向的課外活動與課堂學習之間確實存在的聯(lián)系?!爸蛔犞v座,或是閱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不能使人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因此,《報告》呼吁學生將課堂內(nèi)外的活動更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并建議成立一個委員會,專門負責規(guī)劃和組織基于活動(activity—based)的主動學習,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的互動關系;另一方面,在上述8大課程領域中,無論是《美學的與闡釋的理解》、《生命系統(tǒng)科學》,還是《世界中的美國》,都無一例外地強調(diào)了課程學習與21世紀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與結合,通過實習、實驗或實踐,將所學的概念、理論性工具應用到公共生活、個人生活、專業(y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的解決和分析上,包括“選擇什么樣的醫(yī)療方案,是否支持某項政策建議,如何管理個人財務等”。因為“如果學生能看到學習與未來人生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他們將有更大的學習動力”。
因此,課程改革絕不是就課程言課程,而是一個綜合的系統(tǒng)工程。大學學習包括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前者是大學教育的基礎,是課程改革的主體,后者服務于前者。但是,離開了第二課堂,或者說第二課堂不能為第一課堂提供支持或實現(xiàn)互動,第一課堂的作用和效果將受到極大的影響。為此,應該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加以整合并實現(xiàn)互動,雙管齊下,共同為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發(fā)揮作用。
另外,教學方式的改革應當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秷蟾妗氛J為,教學是全面教育課程計劃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交互式的學習環(huán)境。并建議所有的全面教育課程,在可能的情況下,都應該采用交互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有機會與任課教師和學生相互討論所學內(nèi)容。在大班教學的情況下,也應該預留出一段時間,進行提問和獲得對相關問題的解釋。
之四,課程改革是大學永恒的主題。正如前文所說,哈佛有“幾年一小改,幾十年一大改”的慣例,此次改革是哈佛歷次改革的繼續(xù),是哈佛精神追求的必然。事實上,哈佛并不是唯一對如何教育學生進行重新思考的美國大學。耶魯大學、拉特格斯大學、賓夕法尼亞州以及得克薩斯州的一些大學最近也紛紛進行了類似的改革。
暫且不論哈佛課程改革成功與否,但其毅然謀變本身已經(jīng)啟發(fā)我們,一所偉大的大學并不是不能改變“偉大的傳統(tǒng)”,因為一所偉大的大學,永遠也不應該忘記教育的終極意義。因此,課程改革是大學永恒的主題,必須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根據(jù)世界、國家和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變化趨勢和時代要求,與日俱進,適時推進,不斷調(diào)整,才能使培養(yǎng)的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的需要??梢哉f,課程改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