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翁月卿書法作品集》問世以后,翁先生新近又整理出版了多年來她自己創(chuàng)作撰寫、且絕大部分是今年春上書寫的作品選集,從而給讀者送來了一份厚禮——一份不可多得的審美愉悅。
翁月卿先生其人其字有三奇:
一奇是她的傳奇的家世。翁先生出身于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常熟翁氏家族。她的曾祖父翁心存,是前清咸豐朝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她的祖父翁同爵任湖北巡撫,這也是翁先生一家落籍湖北的原因。她的伯祖翁同書任安徽巡撫。她的叔祖翁同龢更負盛名,咸豐丙辰科狀元,官至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同治、光緒兩朝的帝師,翁氏父子先后擔任三個皇帝的老師。這樣一個“鮮花著錦之繁,烈火烹油之盛”的名門望族,其衰落之快,猶如流星劃過夜空。先是翁先生的伯祖在太平軍進攻時,失守定遠獲罪,被曾國藩參奏革職,充軍新疆,死在西北。她的叔祖因積極支持光緒皇帝戊戌變法,引起慈禧太后的震怒,斥責他對皇帝“輔導無方”,“力陳變法,濫保匪人,罪無可逭,深堪痛恨”,差一點和譚嗣同等“六君子”一起做了刀下鬼;看在當過同治帝老師的份兒上,姑免一死,革職回籍,永不敘用,交由地方官嚴加管束。翁同龢狼狽回到常熟,晚景凄涼,看著地方官的臉色過日子,郁郁而終。翁先生這一房,僥幸沒有受到政治上的打擊,但卻天不假年。她的祖父沒有等到致仕退休便病死在任上,她的父親也是英年早逝,失去了“頂梁柱”,家境一落千丈。后來,到了一貧如洗的地步,全靠她母親做針線活度日。翁氏家族大起大落的興衰史,有心人可以用來寫一部類似于《紅樓夢》的小說。
二奇是翁先生學習書法的傳奇經(jīng)歷。翁先生出生時,翁家已經(jīng)敗落,她一天也沒有享受過“千金小姐”的風光,從呱呱墜地之時起,就備嘗生活的艱辛。因為家貧,她幼時沒有上過正規(guī)學校。幸而她母親文化素養(yǎng)很高,在忙生計之余,親自教她讀書識字,教給她各種知識和道理,還指導她學習書法。寫字無錢買紙筆怎么辦?她父親生前曾給武昌“伍華樓”、“柏華樓”等文具店寫過招牌匾額,店老板感念舊情,把切下的紙頭和壓壞了的本子送給她;鄰居呂老伯是小職員,把機關丟棄但還勉強可用的毛筆撿回來供她使用??梢哉f,翁先生今天書法學問的造詣,追本溯源,完全得益于她母親的教誨和在艱苦環(huán)境中的磨礪。宋朝歐陽修四歲喪父,其母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終成大家。翁先生的經(jīng)歷與之十分相似。
三奇是翁先生晚年的書法,奇跡般地突破了“過老則衰”的常規(guī)。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總結了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帶規(guī)律性的現(xiàn)象:不老不成,過老復衰。分析其原因是,只有到了相當年紀,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書法才會成熟,所謂人書俱老。但是,年紀太大了,精力不濟,書法又必然退步。他舉米芾為例。說米芾中年的書法,神采豐腴,轉(zhuǎn)動照人,不愧是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而米芾晚年的字如《虹縣詩》、《破羌帖贊》等,枯干無韻,形同朽骨,“雖欲為賢者諱而有所不能也”。我們知道,米芾去世時才五十六歲,不到六十的低齡老人,書法竟然就不行了,這規(guī)律是何等殘酷。然而,翁先生卻是例外。她今年高壽八十七歲,望九之年。人們公認,她八十歲以后寫的字,不僅絲毫未顯衰頹,反而越來越精彩,鋒芒內(nèi)斂,玉潤珠圓,平和溫煦,使觀賞者如坐春風。這樣的年齡越大字寫得越好的特例,書法同道無不嘖嘖稱奇。
有此三奇,讀者朋友們一定會懷著尋幽探奇的濃厚興趣,去欣賞、研讀翁先生的書法及其創(chuàng)作的詩詞楹聯(lián),也一定會從中獲得多方面的教益。
筆者遠在滇南,魚雁往還,得知翁先生整理出版自撰自書作品選的盛事,十分高興。臨風馳想,吟成一律,以表示祝賀之忱:
漢皋一樹號常青,綠影婆娑沐晚晴,
遙念春暉溫稚女,不堪荊棘說前塵。
艱難畫荻歐陽子,風范臨池王右軍,
我自天南三祝酒,長拈彩筆寫蘭亭。
附:《翁月卿自撰自書作品選》自序
剝極必復,世事無常。曩者,迭經(jīng)丕變,余家道中落。興衰榮悴,判若云泥。凄苦之狀,有不堪言表者。幸春暉在室,孺戀有依。先母朱太夫人,以青年嫠婦,處變不驚,力支危局。躬親針黹之業(yè),以博全家六口饘粥之資。嗟夫!何其賢也,抑何其難也!余幼喜書法,母諄諄指教,以女紅針腳勻正為喻,啟余領略書藝結體之美。斜月窺窗,一燈如豆,母揮汗勞作,余伏桉描紅,此情此景,思之尚有馀悲。感母期望之殷,余學書不敢稍懈。先叔祖同龢公系清末書壇巨擘,史稱“自成一家,為世所宗”。余生也晚,未獲親聆謦欬。珠玉在前,心慕手追,此學書不輟之又一動因也。臨池日久,小有所悟。太史公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竊以為書法亦當如是。臨帖摹碑,乃入門之階,不可或闕。然卓爾成家,則需融會百家,貫通今古,探天人合一之境,出以性情,獨標特色,不落前人窠臼。余不揣淺陋,常以此自勉。夫懸鵠的于萬里之遙,踽踽行來,約略二三里而已。有生之年,猶望再進一程,斯已足矣。九旬老嫗,夫復何求。是為序。
歲次庚寅孟春榖旦月卿敘并書時年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