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從表面上看是不完備的,不能完全詳盡如實地反映客觀世界。立足于黑格爾的辯證法,從語言的自救觀出發(fā),認為語言是人類社會中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一方面語言有自身彌補缺陷的機制;另一方面,作為語言使用者的人在實際使用中總是充分發(fā)揮他的認知能力、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正是有限的語言與無限發(fā)展的人的認知和創(chuàng)造力的完美結合,使語言能很好地服務社會,給人類語言的使用留下了盡的空間。
[關鍵詞]不完備性;自救;言語者;認知能力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0)02-0118-03
一、引言
“凡是不可說的東西,必須對之保持沉默”。這是維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也是引起討論最多的一句話。這種討論從語言哲學領域慢慢轉到語義、翻譯等領域,出現(xiàn)了“語言的不完備性”之說。然而,語言本身還無法成為一個純粹的研究對象,語言研究總是無法與人和人性分開。說話人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使語言數(shù)千年來得以很好地服務于社會。
二、哲學家對語言能力的責難
一些西方哲學家表現(xiàn)出對語言能力的不滿意,認為語言不能精確地再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語言在時間上是線性的,在書寫空間上是一維的,語言的線性一維特征決定事物必然要經(jīng)過變形一由共時的立體變?yōu)闅v時的、線性的才能進入語言世界。語言無法本真地描繪復雜現(xiàn)實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語言在表征認知內容時,具有離散性的特點,而現(xiàn)實恰好相反,是相當具體而清晰的圖畫。語言的顆粒很大,所以語言符號--提供給我們的世界和意義很模糊。從語言的表達能力上看,語言的符號是有限的,不可能與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一一應?!罢Z言貧困假說”認為現(xiàn)有的詞匯沒有合適的詞來表達某一特定的概念或某一新概念。特別是面對今天科學技術飛快發(fā)展,社會變化、新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本已滯后于人類感知的語言符號更顯得供不應求。正如汪丁丁所說,“一旦意義找到了語言,它就—定要被語言閹割,閹割到面目全非、意義消失。
語言除了在反映客觀世界時存在的不足外,在交際過程中也有其不完備的地方。任何交際都離不開話語形式,都受到話語形式的約束?!爸豢梢鈺?,不可言傳”便是對語言屈服的無奈之舉。通常情況下,說話人可以使用語法化的語言結構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如請求、希望等。但是,在某些具體語境中,有時說話人會覺得自己的交際意向并沒有被對方理解,從而造成了交際失敗或中斷。然而由于話語形式是連接交際主體的橋梁,所以此種情況下言語者往往責難語言在表情達意上能力的欠缺。
三、哲學家對語言的拯救和語言的自救觀
(一)人工語言的創(chuàng)造
自然語言本身的不完備性加上世界各民族所使用的不同語言使創(chuàng)造一種普遍而又更清晰的語言成為一種愿望。19世紀末,人們設計出了多種多樣的人工語言,其中以“世界語”最為有名。但它仍遠不能代替各種自然語言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在同一時期,還有另一種人工語言的設想,那就是弗雷格一系的邏輯語言。由于自然語言有含混、不確定等缺點,在科學工作、法庭判決等活動中早就發(fā)展出了各種更加明確嚴格的語言。但在為算術提供完成嚴格邏輯基礎的任務時,這些語言還是經(jīng)常顯得含混不定。從邏輯出發(fā)創(chuàng)造一種絕對嚴格而確定的語言就是所設想的邏輯語言或理想語言。佛雷格、羅素、古德曼都為這種邏輯語言的建構做出—定的貢獻。但事實證明,邏輯語言的建構是一項無望的事業(yè)。除去其缺少理論支撐和可行性不說,即使理想語言真如設想的那樣被建構,它也不可能取代自然語言供人們使用。邏輯語言是一個特定平面上建構的上層語言,與此對照,自然語言是全方位的,結晶著我們對現(xiàn)實的直接理解。如果用理想語言取代自然語言,話語的感情色彩、話語所攜帶的預設以及暫時不甚相干的其他邏輯關系都被刪除了。這猶如把物品(自然語言)折合(翻譯)成貨幣(理想語言),經(jīng)過折合后,統(tǒng)計、結算等變得方便多了,但是,在折合成貨幣時,物品的很多屬性就都看不見了。
(二)語言的自救觀
日常語言雖然不完備,但仍能很好地服務于我們,任意為我們所用,并往往能突破語言哲學上的不完備之處。有些學者指出,語言符號不夠用不是某個人的語言能力問題,而是現(xiàn)實如此豐富多彩,瞬息萬變,新事物不斷出現(xiàn)。語言的不完備性是語言自身的不可分割的本質屬性,如果像分析哲學家那樣,將之用理想語言取代和其他分析方法治療,就會抽掉語言的本質特質,語言也就不存在了。語言自救觀表明,語言與現(xiàn)實的關系不是鏡像式描畫,不是一個詞和一個物有某種神秘的對應關系。從語言本身到其生存的現(xiàn)實世界,處處可見語言自救的機制。
語義為人類語言所獨有。語義的棲息之地是生活世界。概念的源泉在于存在,在于存在和認知主體的參與、實踐和體驗的結果,即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共同作用。詞語的意義和風格也是因人而異,隨語境變化而變化的。言為心聲,意義因人而異,因境而異。所以,對語言功能完備與否的討論不能離開語言的使用者,言語者的認知力、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在拯救語言不完備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四、言語者對語言不完備性的拯救
(一)言語者的認知能力對語義的整合
意義的產(chǎn)生并不僅僅是語法的、結構的、規(guī)約的,意義的產(chǎn)生也不總是來自于可見的某種形式,語言表達形式只是意義生成的載體,意義的生成來自于形式后面的認知操作。任何詞語表征本身的意義都有不完備性。詞語的意義往往是在使用中經(jīng)過使用者的認知整合而出現(xiàn)的浮現(xiàn)意義。
生活中的許多詞語結構是經(jīng)過人的心智加工后產(chǎn)生的的不受規(guī)約、語法結構概念約束的結構。這些結構是形式與形式的壓縮或結合,帶有心智、體驗、感知等特點。Hutchins多年來一直從事語言心智結構和有形結構的探索。他認為人的心智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把兩個存在物、兩個事件放在一起進行整合,不管他們是相似的還是矛盾的,整合將眾多的信息進行疊加或壓縮,并以簡單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些形式所表達的意義是從形式后面增生出來的,不是字面意義,而是大于形式的附加意義,正是這些附加意義可以補救語言的不完備性。
從認知科學角度看,人類依賴于那些雙域整合所有表達形式和這些形式的控制原則;語言本身不能執(zhí)行壓縮,或完成形式運作,因為人類大腦提供的是沒有語言代價的那些運作。語言單位形式之間的整合會產(chǎn)生新的意義。這種形式之間的概念整合是人的心智、認知的運作,是自動發(fā)生的。
心智空間理論是關于兩個或多個空間合并產(chǎn)生新奇的推理,而概念整合理論是心智空間理論的發(fā)展,概念整合是映射的建立和使用的過程。是背景知識激活的過程。語義整合的過程是將真實的東西、虛構和臆想的東西概念化,那些不可能的,看似不合邏輯的東西之所以是通過整合而出現(xiàn)浮現(xiàn)意義,是因為在整合模型中可以產(chǎn)生推理。推理整合后的意義不是表征意義,而是心智加工的意義,所以此過程也是對語言背后認知冰山探索的結果。
(二)言語者能動地表達其交際意向
語義整合把人的因素并入了意義的生成,認為人的認知能力可按一定規(guī)定(不是隨意地)規(guī)律來組合有形的語言形式,表達一些難以言說的、新的概念。但語義整合論仍相對地把語言的使用放在靜態(tài)的語境中,著重于詞語的意義生成機制。隨著日常語言哲學的興起,交際意向、言語行為、會話含義的提出,句子意義的研究從語義階段過渡到語用階段。在動態(tài)交際過程中,我們必須聯(lián)系說話人的意向,才能正確理解其話語意義。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推導說話人的意向,就會造成意義傳達的失敗,從而不能成功實現(xiàn)交際目的。
有效的交際首先來自于明確的交際意向,還要有保證交際意向充分表現(xiàn)的方式—恰當?shù)恼Z言形式。一些特定的語言結構在長期使用后逐漸程式化和語法化,成為某類交際意向明顯的、固定的話語標識,并成為說話人和受話人內在語言結構知識的一部分。但話語形式和交際意向并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特定的話語形式標識所暗示的交際意向,要根據(jù)具體的言語交際行為狀況而定(動態(tài)語境)。帶有不同交際意向的講話者可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利用有形、有限的話語形式表達出多種會話含義,增強語言表情達意的功能。
言語者可以利用動態(tài)語境中語言的邏輯推導、語義推導和常識推導等功能來表達自己的交際意向。邏輯是人的思維形式,其結構應是完整的。但作為表現(xiàn)思維的語言,其形式并不一定完整。通常情況下言語者都有邏輯判斷和邏輯推理的能力來理解話語形式,保證言語交際行為的有效性。如:
A:“我現(xiàn)在過去可以嗎?”
B:“我們五點下班?!?/p>
雖然B沒有直接回答A的問題,但是仍然利用動態(tài)語境的邏輯推導傳遞了“我們就要下班了,請您選擇別的時間”這一信息。講話者可以利用動態(tài)語境中復雜邏輯結構形式來委婉地表達不好表達或者不好直接表達的意思,以此來增強語言的表達功能。
常識推導也是會話中經(jīng)常用到的。講話人的認知圖式將常識知識組織起來并保存在記憶中,通過主觀能動性將話語形式和交際意向連接。如:
A:“冷天中午我請你吃飯?!?/p>
B:“有什么事就直說吧。”
在此番對話中,A就是利用了常識中的“求人圖式”,雖然沒有用任何標志性“請求”句式,但仍然成功傳遞了其交際意向。而B也是利用常識經(jīng)驗A的話進行認知加工,推導出其意向。但此種能動地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目的只限于交際雙方共同的文化背景,如果沒有共同的常識圖式,就會達不到預期目的。
由此可見,有些時候言語者感覺難以表達自己的意向或者表達不盡意是因為動態(tài)語境中的有關因素沒有發(fā)揮作用一邏輯推導錯誤、語義理解偏頗、會話者常識背景的不一致等等。如果它們都能充分正確地發(fā)揮作用,無疑會加強語言表達的能力。
(三)言語者對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
語言是被人所使用的。以上提到的浮現(xiàn)意義和交際意向推導都是對語言常規(guī)的使用。在人類發(fā)展史上,對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也是屢見不鮮的。文學家和翻譯學家利用語言的殘缺和無序來藝術地表達世界和人生。
用殘缺的語言來表達意義的例子之一就是意識流手法。意識流描摹語言“未成形”前的模糊狀態(tài),具有直接性、非邏輯性、非時間性和自發(fā)性的直覺思維特點。作者有意地使用“殘缺”的表達手法將想象并置或打斷,打破了語言的線性結構,增強了語義密度,造就出時空的蒙太奇效果。
美國詩人肯明斯也是可謂能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語言的大師。他創(chuàng)作的“落葉”和“蚱蜢”兩首詩歌,正如畫家揮舞著刷子,蘸上語言為顏料,給讀者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圖畫?!膀乞臁边@首詩通篇只有幾個單詞,但肯明斯利用無序的排列、大小寫和括號向讀者展開一幅栩栩如生的場景:時而跳躍時而展翅的蚱蜢在草叢中若隱若現(xiàn),直到最后靜止下來,回到正常的認知圖式—一只蚱蜢。漢語中也有同樣的例子,泰山上著名的“雖二”蘊含著“風月無邊”的含義。人是語言的使用者,而人的認知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盡的,所以,人們可以自如地借助最基本的語言來盡情言說語言中的“不可說”。
在翻譯過程中,原語的文化意象的文化特色厚重,寓意深遠,難以恰當?shù)刈g成目的語,通常稱為“不可譯性”。同時,一些文學作品(如詩歌)的意境也是蘊含在文化意象中,難以用直白的語言來傳遞。長期以來,中外翻譯研究者在解決“不可譯性”的問題上花費了大量的心血,所邁出的每一步都是語言本身表達能力的見證。從文化意象的直譯、意譯、變譯到各種合成的創(chuàng)新譯法,以及在傳達語言意境時使用的韻律技巧法、用相對應的典故替代和解釋法,都是人充分挖掘語言潛能來表情達意的例證。
五、結語
從表面上看,語言在描繪客觀世界和表達思想方面的確有不足之處。但語言仍能很好地服務于人類社會,這是因為語言除了其自身的自救功能外,更有本身的存在被人使用的特點。所以言語者可以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認知力和創(chuàng)造力,賦予有限的語言以無限的功能,盡情言說語言中的“不可說”。邏輯嚴密、表達到位的“理想語言”因忽略了語言是被人使用的功能而漠視了語言的發(fā)展性,若我們表達任何思想都借助語言中已有的模式和結構,無疑是對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的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