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懸念大師”希區(qū)柯克的影片《愛德華大夫》是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它是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學的形象圖解,開創(chuàng)了精神分析電影的先河,影片還渲染了愛的力量,達到了恩想性與藝術性、教育性與娛樂性的結合,體現(xiàn)了真善美的結合與統(tǒng)一。
關鍵詞:《愛德華大夫》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類型電影 愛
在世界電影史上,有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那就是:電影自從誕生之日起便與心理學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1895年,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與布洛依爾臺著的《歇斯底里研究》出版,而就在這一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地下咖啡館放映了第一部影片,這種歷史的巧合告訴我們,電影與精神分析心理學有著共生共存的血緣關系。從電影理論來看,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的電影理論著作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閔斯特堡于1916年出版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在電影發(fā)展的初期,人們便開始用心理學的視角來探討電影藝術本性。再從電影的歷史實踐來看,電影藝術家們拍攝了許多的關于心理分析的影片,在這些作品當中,他們尤其喜歡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去表現(xiàn)人物,探討人物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吸引、打動、滿足、啟發(fā)觀眾,希區(qū)柯克的《愛德華大夫》就是一部這樣的電影。
《愛德華大夫》原名是《迷魂咒》,也叫《意亂情迷》,是電影懸念大師希區(qū)柯克“二戰(zhàn)”后在美國好萊塢拍攝的第一部懸疑片。影片根據(jù)弗蘭西斯·畢丁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于1944年庀講述的故事其實并不復雜:愛德華大夫接任某精神病療養(yǎng)院的院長,他與年輕漂亮的比特森大夫一見鐘情。但比特森大夫不久便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冒名頂替的精神病患者。他的真名叫J.B,他患有失憶癥,連自己是誰也不知道,甚至還妄想自己是謀殺愛德華大夫的兇手。J.B逃離療養(yǎng)院,化名約翰·布朗,住進紐約帝國飯店,比特森大夫相信他是無辜的,為了解除他的犯罪情結,她去飯店找到了他,一起避開警察的追捕,躲到她的老師埃里克森教授家。深夜J.B病情復發(fā),老教授讓他喝下放有鎮(zhèn)靜劑的牛奶,使他安然入睡。次日,通過分析他的夢境,他們解開了他的內(nèi)心深處的犯罪情結。比特森大夫還從他的夢境和默奇遜大夫的失言之中,分析出真正的兇手是默奇遜大夫,原來他因嫉妒心作怪而對愛德華大夫下了毒手,最后默奇遜大夫服罪,舉槍自殺。
在我看來,作為一部完整的藝術作品,《愛德華大夫》同時具有認識意義、美學意義與教育意義等多個側面,達到了真善美的結合與統(tǒng)一,是好萊塢影史上的永恒經(jīng)典。
一
影片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學做的形象圖解,普及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知識,對普通觀眾來說,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精神分析學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的,“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無意識論、本能論、泛性論、夢論和人格論等?!薄稅鄣氯A大夫》這部影片的核心在于“犯罪情結”,主要體現(xiàn)出弗洛伊德理論中無意識論和夢論的基本理論。在影片中,始終未出場的愛德華大夫就是一位有名的精神分析學專家,他最有名的著作是《犯罪情結之謎》,而這恰恰表達出影片的核心主題。除此之外,埃里克森教授作為比特森大夫的老師,可以說就是弗洛伊德的代言人,他作為一個精神分析學家,一出場就是帶著眼鏡,留著小胡子,拄著拐杖,儼然一副權威者的形象。在給J.B釋夢時,他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意識結構由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組成,潛意識在人的精神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的童年經(jīng)歷尤其是創(chuàng)傷性經(jīng)歷潛藏在人的無意識之中,對成年后的人格特征與行為方式具有重大的影響,這表現(xiàn)在影片中,就是男主人公的犯罪情結J.B小時候誤傷弟弟致死,這使他受到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產(chǎn)生強烈的內(nèi)疚和罪惡感。這種經(jīng)歷雖然暫時被遺忘,但是卻被壓抑在無意識中,成為他后來陷入精神錯亂狀態(tài)的根源。后來,經(jīng)歷了入伍后的空難后,他遇到了精神科醫(yī)生愛德華,愛德華大夫準備給他做心理治療,約他一起去滑雪,可是在滑雪場愛德華意外地掉入懸崖,這時,他的潛意識發(fā)揮作用而產(chǎn)生犯罪妄想,認為自己就是殺人兇手。精神防御機制使他再次把此事遺忘,于是他自認為是愛德華大夫,忘記自己的身份,產(chǎn)生了嚴重的失憶癥。但是,他對線條、白色、火車軌道等感到緊張和恐懼,因為這些刺激物使他想起了過去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而陷入痛苦。其實,這一切都根源于童年時期的犯罪情結。后來,在比特森大夫的努力下,通過誘導他進行自由聯(lián)想,說出他想到的任何事情,然后對其進行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那些與他的精神癥狀有關的心理因素尤其是童年經(jīng)歷,最終揭示出隱藏在他的潛意識中的犯罪情結,從而撫平了他的心靈創(chuàng)傷,精神恢復正常。
影片中比特森大夫的一段話揭示了犯罪情結的原因:“人的行為深受童年早期經(jīng)驗的影響,人們往往對他們并沒有做過的事情感到內(nèi)疚,有負罪感。這種狀況的產(chǎn)生要追溯到他們的童年,例如小孩子經(jīng)常希望一些可怕的事情發(fā)生在他所不喜歡的人身上。然而當某些事情真的發(fā)生在那些人身上的時候,小孩子就會相信他就是罪魁禍首,這就是犯罪情結的成因。其實那不過是小孩子的一個噩夢,所有的一切都未曾發(fā)生,那些罪惡并不是真實的?!?/p>
弗洛伊德在《釋夢》中從性欲決定論出發(fā),指出夢的本質是深層無意識欲望的間接滿足。夢是潛意識中的欲望的一種表達方式,因睡眠時意識的檢查作用松懈,白天受壓抑的各種欲望以喬裝打扮的方式而出現(xiàn)并得到滿足。實際上,夢可以分為顯相和隱義兩個層次:顯相是隱義的假面具,掩蓋著各種欲望(隱義)。夢通過凝縮作用、移置作用、具象化和二度裝飾等四種方式進行偽裝,因此,夢不像其表面顯現(xiàn)的那樣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形象,它實際上是通向無意識的捷徑,是打開人格深層密碼的鑰匙。釋夢就是將夢的運作中種種偽裝方式逐層揭開,從而找到夢的真正根源和潛在意義。在影片中,比特森大夫和埃里克森教授對J.B的夢境的分析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正是通過釋夢,他們分析出了他的精神癥結的根源和事實的真相,通過銀幕的形象展示,使觀眾對弗洛伊德的夢的理論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二
《愛德華大夫》是電影史上首批以精神分析心理學為主題的影片之一,“希區(qū)柯克將西方盛行的精神分析學說引入類型電影,開辟了類型影片的新境界?!笨梢哉f,在某種程度上《愛德華大夫》開創(chuàng)了精神分析類型電影的先河,因而具有重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
首先,影片的開頭就彌漫著濃厚的精神分析心理學色彩:呼號的寒風,凋零的樹枝,緊閉的大門,冰冷的石柱,沉重的音樂,這一切都恍如夢境般撲朔迷離,凄涼陰冷,再加上莎士比亞的名言“錯誤并非出自我們的星球,而是出自我們自身”和關于影片的精神分析主題的字幕,這些都為全片作為心理分析影片奠定了風格的基調(diào)。此外,在片中還出現(xiàn)了大量的表現(xiàn)夢境的鏡頭,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導演希區(qū)柯克特別請來了當時西班牙著名的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達利來創(chuàng)作J.B的夢境圖景,這些夢境場景在一定意義上突破了傳統(tǒng)電影中的那種縹緲、模糊、虛幻的效果,而是通過鮮明的構圖和深遠的景深給人以奇異的視覺享受,其中,畫滿眼睛的幕布,空白的撲克牌,沒有臉的賭場老板,巨翼追趕下的人以及形狀怪異的輪子,這都是潛意識里充滿象征和和隱喻的形象,是對弗洛伊德的釋夢理論的最好說明。
其次,片中的某些場景充滿著豐富的象征色彩,如比特森大夫與J.B一見鐘情后深夜去拜訪他,當兩人深情擁抱時,畫面疊化出一扇一扇房間的門由近至遠依次打開,這預示著在愛情的巨大的力量下,男主人公的緊閉的心門已被打開,他的精神癥結將會消除。影片的有些鏡頭語言也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比如在老教授家,J.B半夜拿著剃須刀走下樓梯,老教授遞給他一杯加了鎮(zhèn)靜劑的牛奶,J.B喝牛奶時,鏡頭透過玻璃杯看到老教授模糊變形的模樣,這個主觀鏡頭充分表現(xiàn)了精神病患者對外界事物的獨特感知。再如,影片結尾處默奇森大夫把對準比特森大夫的槍口轉而對準自己,扣動扳機,空中冒出紅色的火光,這是片中唯一的彩色畫面,也是片中唯一的血腥和暴力場面,意味深長,似乎象征著善壓倒惡后的勝利。
此外,影片因主演而具有獨特的魅力。假愛德華大夫J.B的扮演者是格里高利·派克,比特森大夫的扮演者是英格麗·褒曼,他們兩位都是美國好萊塢鼎鼎大名的影星,他們英俊、美麗的外表、氣質以及高超的演技也是影片藝術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部心理分析的懸疑片,《愛德華大夫》曾榮獲奧斯卡最佳劇情片和最佳音樂以及最佳故事片金像獎提名。
當然,影片也顯得有一些直白和粗糙,單線條式圖解以及主觀編造的痕跡,在故事發(fā)展的生動、曲折、有趣方面做得還不夠好,甚至還有一定的說教色彩。但是瑕不掩瑜,影片直接開啟了以精神分析為主題的心理分析電影的先河,后來他拍攝的《后窗》(1954)和《精神病患者》(1960),是對精神分析主題的進一步開掘與細致化,其他許多導演也受到希區(qū)柯克的影響而拍攝出自己的有關精神分析心理學的電影作品,如庫布里克的《發(fā)條橙》(1971)、米洛斯·福爾曼的《飛越瘋人院》(1975)以及大衛(wèi)·林奇的《藍絲絨》(1986)等等。
三
最后,影片有一個花好月圓的美好結局,比特森大夫成功治愈J.B的犯罪妄想癥,他們幸福地結合了,同時案件被偵破,殺人兇手最終負罪自殺,善最終戰(zhàn)勝惡。這完全符合好萊塢電影一貫的套路和模式:歷經(jīng)重重磨難,情人終成眷屬,壞人遭到懲罰。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全片彰顯出愛的偉大力量,對心理治療師以及普通觀眾都具有一定的啟發(fā)和教育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愛德華大夫》是一部關于愛的電影。比特森大夫與J.B一見鐘情后,她便用全心全意的真情去撫慰他,經(jīng)過多番努力,他并用盡一切精神分析的方法去幫助他回憶起隱藏在記憶深處的無意識,在老師埃里克森教授的幫助下,通過分析他的夢境,最后終于找到他的犯罪情結的根源,徹底治愈了男主人公的精神病況,使他恢復記憶和理智。同時,她還找到了殺害愛德華大夫的真兇。在這個過程中,比特森大夫扮演者多種角色,既是假愛德華大夫這位精神病患者的主治醫(yī)師,又是他的情人,同時還是一名機智的偵探。
可以說,比特森大夫是影片中的救贖者和英雄式的人物,她的成功,與其說得益于精神分析學知識和方法,還不如說是由于她對男主人公深深的愛戀和信任,正是在這種愛戀與信任的鼓勵下,才使得假愛德華大夫從混亂、虛妄的幻覺和妄想中掙脫出來,恢復正常狀態(tài)。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精神病患者除了J.B之外,還有在精神病醫(yī)院中接受治療的一女一男:瑪麗和干斯?,旣惛静幌嘈潘^的精神分析學說,她甚至憤怒地把書本扔向比特森大夫,由于她的不配合,醫(yī)生的各種努力都是白費力氣。干斯則是另一名犯罪妄想癥患者,他由于有犯罪情結而妄想自己殺死了父親而被哥哥送進精神病院,盡管比特森大夫用盡各種精神分析的方法,給他吃藥或者打鎮(zhèn)靜劑,但都未湊效。在這里,比特森大夫和他們之間只是一種普通的醫(yī)生與病人的關系,醫(yī)生機械呆板的科學地對癥下藥,缺少情人之間的那種愛戀與信任,最后干斯終于在強烈的犯罪情結支配下割喉自殺,這與男主人公J.B的命運形成鮮明的對照,在這種對比中,我們恍然大悟原來愛才是治愈心靈創(chuàng)傷最好的藥物。
“在影片中,我們也看到,在促使人們心靈康復與成長的過程中,相對于學識、閱歷和思維,咨詢師的愛心與直覺顯得更為重要?!边@就是影片在心理治療方面給我們的啟發(fā)。
綜上所述,《愛德華大夫》一方面是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形象圖解,普及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知識,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另一方面又開創(chuàng)了精神分析電影的先河,對后來的同類電影產(chǎn)生過很大的影響,具有重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此外,影片向觀眾形象地揭示出愛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個最平凡也最樸素的道理,不論是從事心理治療的醫(yī)務工作者還是普通觀眾都可以從中獲得啟發(f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傊?,影片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教育性與娛樂性的結合,體現(xiàn)了真善美的結臺與統(tǒng)一,因而成為電影史上永恒的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