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興區(qū)西紅門醫(yī)院中醫(yī)科,北京 100162
慢性糜爛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赡艿闹虏∫蛩匕ㄓ拈T螺桿菌(Hp)感染、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自身免疫紊亂等。這些因素導致針對胃黏膜的攻擊因子增強,而保護因子減弱,進而形成慢性黏膜炎癥。筆者在2004—2008年間用柴平湯加味治療本病48例,效果比較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48例患者均為門診病人,全部符合慢性糜爛性胃炎診斷標準。其中合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19例,單純性慢性糜爛性胃炎的16例。均按照就診日期單雙日隨機分為治療組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23歲;病程4個月~10年。對照組24例,其中男12例,女l2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78歲;病程6個月~8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胃鏡等方面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藥新藥治療胃脘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如下:
(1)胃脘部疼痛及胃腸病癥狀;如脘脅脹悶疼痛,噯氣,嘈雜吞酸,急躁易怒;
(2)起病緩慢,時輕時重,反復發(fā)作2個月以上;
(3)發(fā)病常與飲食、情志、起居、寒溫等誘因有關(guān);
(4)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弦數(shù)。
上述具備以上(1),(2)參考(3)(4)項其他癥狀并結(jié)合舌苔、脈象即診斷。
1.2.2 西醫(yī)標準:所有病例均經(jīng)胃鏡檢查。診斷標準按照2000年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確定的慢性胃炎診斷標準確定。
1.2.2.1 臨床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均有胃脘部或右脅部悶痛,伴噯氣、泛酸、飽脹或胃脘部灼熱感,反復發(fā)作,進食后腹痛加重,食欲下降。
1.2.2.2 胃鏡表現(xiàn):參照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nèi)鏡分會慢性胃炎內(nèi)鏡分型分級標準。
慢性糜爛性胃炎在內(nèi)鏡下形態(tài)主要有下列3種表現(xiàn):(1)隆起糜爛型。黏膜呈丘疹狀隆起,中央有臍樣凹陷,表面糜爛或不伴糜爛,直徑0.4~1.0cm。(2)平坦糜爛型。糜爛灶不高出周圍黏膜,呈點狀、片狀、條狀糜爛。(3)杵狀糜爛型。黏膜皺襞粗大隆起呈杵狀,表面糜爛。
1.3 排除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胃脘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1)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研究藥物過敏者。
(2)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1 Hp陽性者均給予抗Hp治療:口服克拉霉素片0.25g,每日2次,甲硝唑片0.2g,每日3次,療程14天。
2.2 治療組:用柴平湯:柴胡10克、半夏10克、厚樸10克、炙草10克、黃芩10克、茯苓10克、蒼術(shù)10克、陳皮10克、生姜3片。每日一劑,水煎服,日二次。
泛酸者加烏賊骨10克、煅瓦楞子15克。腸鳴腹瀉者加白術(shù)12克、薏苡仁30克。納呆者加焦三仙各10克。脅痛重者加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
2.3 對照組:枸櫞酸鉍鉀口服,40mg,日二次。
兩組均在服藥6周后做療效判定。
3.1 觀察指標:
3.1.1 臨床癥狀及表現(xiàn):
癥狀:胃脘痛等主要癥狀,包括胃脘部或右脅部悶痛,伴噯氣、泛酸、飽脹或胃脘部灼熱感,反復發(fā)作,進食后腹痛加重,食欲下降。其它伴隨癥等。
3.1.2 胃鏡檢查:
CEG內(nèi)鏡下糜爛愈合情況CEG內(nèi)鏡下胃黏膜病變程度評分參考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nèi)鏡分會慢性胃炎內(nèi)鏡分型分級標準。具體如下:0級:正常計0分;Ⅰ級:胃黏膜糜爛灶(平坦或隆起疣狀)單發(fā)計1分;Ⅱ級:胃黏膜糜爛灶(平坦或隆起疣狀)多發(fā)局部≤5計2分;Ⅲ級:胃黏膜糜爛灶(平坦或隆起疣狀)多發(fā)廣泛≥6計3分。內(nèi)鏡療效評價標準:積分降至0為痊愈;積分降至1或降低2分為顯效;積分降低1分為有效;積分無變化或增加為無效。
3.1.3 病理檢查:
胃黏膜組織病理變化觀察指標:(1)胃黏膜慢性炎癥(單核細胞)浸潤程度;(2)胃黏膜活動性炎癥(中性粒細胞)浸潤程度;(3)腺體形態(tài);(4)腺體密度。以(1)、(2)評估炎癥程度,根據(jù)悉尼慢性胃炎分類標準的直觀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分為正常、輕度、中度和重度4個等級,分別記為0、1、2和3分。以(3)、(4)評估組織學結(jié)構(gòu)的異常改變,分為正常、輕度、中度和重度4個等級,分別記為0、1、2和3分。比較兩組(3)、(4)指標的積分情況,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3.2 療效判定:
(1)痊愈:臨床癥狀消失或恢復正常,經(jīng)胃鏡復查胃黏膜恢復正常并且可以判定0級的。
(2)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積分減少2/3以上,經(jīng)胃鏡復查胃黏膜糜爛明顯減少,經(jīng)判定分級減少1~2級的。
(3)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積分減少1/3以上,內(nèi)鏡分級減少1~2級,半年至1年內(nèi)雖有發(fā)作,但疼痛程度減輕,持續(xù)時間縮短。
(4)無效:經(jīng)治療后臨床癥狀無緩解,胃鏡復查無變化。
3.3 統(tǒng)計學方法:組間比較采用X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隨訪:療程結(jié)束后,對所有病例進行跟蹤隨訪6個月,了解疾病復發(fā)情況。
4.1 兩組病例臨床癥狀效果,見表1:(例數(shù)及所占百分比%)
表1
4.2 兩組病例綜合(臨床癥狀,胃鏡下粘膜,病理檢查)療效情況比較,見表2:(x±S)
表2
糜爛性胃炎又稱皰疹性胃炎、息肉狀胃炎或稱隆起糜爛型胃炎,屬于一種特殊類型的胃炎。其診斷主要通過內(nèi)鏡確診。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糜爛性胃炎檢出率逐步提高。
本病中醫(yī)屬于“胃脘痛”、“痞證”、“嘈雜”等范疇,多因飲食勞倦、情志內(nèi)傷或脾胃虛弱致脾胃損傷,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發(fā)生疼痛。治療多以理氣和胃止痛為主。然其病位雖然在胃,但與肝膽之疏泄密切相關(guān)。故《沈氏尊生書·胃痛》日:“胃痛,邪于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脾主升清,胃主和降,脾胃升降有常才能完成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之功能,而脾胃升降有度則依賴肝之疏泄有節(jié)。因此,肝之疏泄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脾胃運化的功能。同時,脾氣健運散精于肝,肝才能發(fā)揮正常的作用。兩者在生理上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胃失和降,則氣機郁滯而產(chǎn)生胃脘疼痛。而脾失健運,不能散精于肝,肝失濡養(yǎng),亦致肝木乘脾土而加重胃脘疼痛。因此,治療本病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的同時亦要兼顧疏肝理氣。
柴平湯出自《重訂通俗傷寒論》由小柴胡湯合平胃散組成,平胃散功專燥濕和胃,為治療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劑。方中蒼術(shù)燥濕健脾為君藥,厚樸除濕散滿為臣藥,陳皮理氣化痰為佐藥,甘草、姜、棗調(diào)和脾胃為使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方中柴胡味苦,微寒。歸肝、膽經(jīng)。具有和解少陽,疏達肝氣之功效;黃芩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jīng),可清泄邪熱;半夏辛,溫,有毒。入脾、胃經(jīng)。能行水濕,降逆氣,而善祛脾胃濕痰。故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之良藥。人參、炙甘草扶助正氣,抵抗病邪;生姜、大棗和胃氣,生津。諸藥合用,共有疏肝理氣、健脾化濕、和胃降逆之功效。
[1]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04,16(4):245.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74.
[3]廖信茜.三聯(lián)療法治療糜爛性胃炎臨床觀察[J].中華現(xiàn)代內(nèi)科學雜志,2008,5(2):124.
[4]林振,劉志新,廖國柱.康復新液治療慢性糜爛性胃炎46例[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8,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