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琴 李 超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全球的經濟失衡對我國經濟的外部平衡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由于國際分工的影響,我國成為一個工業(yè)品生產與出口大國,國際收支不平衡導致了我國經濟的外部失衡。我國外部經濟失衡主要表現(xiàn)在持續(xù)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以及外匯儲備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已由2002年末的2864.1億美元迅速增至2008年底19460.3億美元。中國外匯儲備的急劇增長已成為令我國政府棘手的問題,它不僅使我國貨幣當局很大程度上喪失了貨幣政策獨立性,而且造成較大的投資效率損失。
我國經濟的內部平衡也存在明顯的失衡狀況。內部失衡具體表現(xiàn)為:儲蓄率過高,消費不足;投資過熱,投資效率低;國內有效需求特別是國內消費需求長期不足。
(一)外部因素之匯率對外部失衡的影響分析
在長期內,外部平衡仍然反映為本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的長期平衡歸根結底取決于本國和外國商品的相對競爭力。具體而言,兩國商品的相對競爭力可以用勞動生產率對比決定的實際匯率R來衡量,即:
式(1)表明,R是名義匯率、兩國工資水平對比和兩國勞動生產率對比的函數(shù)。假設兩國的工資水平不變,則R的變動取決于名義匯率的變動和兩國勞動生產率對比的變動。假設最開始時R=1,這意味著本國和外國在國際經濟交流中,對勞動產品進行的是等價交換,沒有哪一國的產品特別便宜,也沒有哪一國的產品特別昂貴,此時國際收支平衡。當R<1時,本國的產品價格相對昂貴,本國出現(xiàn)國際收支逆差;當R>1時,本國產品價格相對便宜,本國出現(xiàn)國際收支順差。當出現(xiàn)國際收支不平衡時,需要通過政策調整,使R回到1的水平上,實現(xiàn)外部平衡。[1](P48-66)
圖1 (長期的外部平衡曲線)
長期的外部平衡曲線刻畫了在本國或外國發(fā)生技術進步沖擊的情況下,為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匯率水平需要作出的反應。在圖1的坐標系內,外部平衡曲線向右下傾斜,即隨著本國相對于外國勞動生產率提高,為了平衡國際收支,本幣需要升值。[2](P79-91)
外延式經濟增長是指通過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帶來的經濟增長,內涵式經濟增長是通過要素生產率提高而帶來的經濟增長。對比外延式增長與內涵式增長的定義,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二者兼而有之,但是以外延式經濟增長為主,即通過投入大量生產要素,來帶動經濟的增長。[3](P41-49)因此,由以上理論可以得出:我國應該讓本幣升值,以此來促進內涵經濟的增長來緩解外部經濟失衡。
我國的產業(yè)結構以加工業(yè)和制造業(yè)為主,這種產業(yè)結構使得我國資源消耗嚴重,以大量的自然資源換來經濟的增長,卻不適合我國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國貨幣升值還可以促進國內資源的節(jié)約。[4]
以上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內外部平衡的長期調節(jié)理論基礎上的,在短期內,我國貨幣的升值對外部失衡的調整卻不是非常明顯。自從2005年7月匯改以來,我國貨幣不斷升值,至2009年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已升至1美元兌換6.8347元,自2005年7月以來已經累計升值約17%。但是我國的進出口差額卻并沒有減少,反而每年大量增加,外匯儲備也以較快速度每年大量積累著。所以說,在短期內,人民幣的升值無法立即調整外部經濟失衡。[5]
盡管如此,從中長期來看,人民幣升值依然會在調整外部失衡上發(fā)揮重要作用。有利于促進我國產業(yè)結構升級,緩解貿易順差過大的矛盾,從而有利于我國經濟更平穩(wěn)和持續(xù)發(fā)展。[6]
(二)內部因素之消費、投資對外部失衡的影響分析
國際收支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內需的大小。所以說中國長期的國際收支順差是由于國內的內需不足造成的。我國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旺盛,會引起生產要素從消費部門流向投資品生產部門,消費之后的剩余產品便轉化為存貨或出口。雖然內需和外需并不是確定的正向或負向關系,在不同的經濟環(huán)境下兩者表現(xiàn)出來的關系會有所不同。但我們在基本面上可以肯定的是:在開放經濟下,如果內需過低會導致外需的大量增加,內需不足會轉化為外部需求。
中國經濟是典型的“雙依賴”——投資依賴和出口依賴。與投資需求相比,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更為穩(wěn)定和明顯。但國內消費率明顯偏低,因此投資帶動的產能劇增和國內消費不足使中國經濟更加向外部市場傾斜,致使中國出口依賴度不斷攀高。投資拉動是難以持續(xù)的,而且形成產能過剩,導致失業(yè)增加,收入增長困難,反過來又降低整體購買力。[7][8]
以下采用協(xié)整模型研究對外貿易差額(XM)、投資(I)、消費(C)這三個變量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9]
1、數(shù)據(jù)處理
外部經濟變量直接采取中國1990年至2007年的對外貨物和服務貿易差額,用XM表示,(資本金融帳戶的順差基本上是由于國內積極引起外資流入,管制資本流出的不對稱政策的結果,與各經濟變量的關系并不是很直接,所以這里的外部失衡只采取經常賬戶方面的指標),內部變量指標采用消費和投資指標,即用支出法中的最終消費額(C)和資本形成額(I)來表示,所有數(shù)據(jù)均來自CCER中國宏觀經濟數(shù)據(jù)。
表1 1990-2007年中國貿易差額、資本形成額、最終消費額(億美元)
要研究對外貨物和服務貿易差額(XM)、投資(I)、消費(C)這三個變量的協(xié)整關系,首先必須要求這三個變量的時間序列的平穩(wěn)的,否則在利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時容易出偽回歸現(xiàn)象。本文的平穩(wěn)性檢驗采用ADF檢驗法,分別對3個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這3個變量本身是不平穩(wěn)的,但在二次差分后,XM變成了平穩(wěn)的時間序列,而I和C在二次差分后依然不平穩(wěn)。于是我們將XM、I、C分別進行處理。首先將C處理成實際消費額,即C1=C/CPI,然后將XM、I、C1分別取對數(shù),通過相關關系檢驗,發(fā)現(xiàn)LNXM,LN I,LNC1之間相關系數(shù)較高,有較強的相關關系。
2、平穩(wěn)性檢驗
為了防止偽回歸現(xiàn)象發(fā)生,采用ADF檢驗法對變量LNXM,LN I,LNC1的差分序列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借助于Eview s3.0軟件,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LNXM、LN I和LNC1的ADF檢驗結果
由表2可知,原始變量LNXM,LN I,LNC1的序列,在相應的顯著性水平下,在ADF檢驗下都明顯不平穩(wěn),而通過對三者進行二階差分變形后都在其相應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平穩(wěn)性檢驗,所以這些變量都是二階單整序列,說明它們之間可能存在協(xié)整關系,可以作協(xié)整分析。
3、協(xié)整檢驗
由于變量LNXM,LN I,LNC1都是二階差分平穩(wěn)序列,采取EG兩步法做協(xié)整回歸,檢驗進出口差額與消費和投資之間是否存在協(xié)整關系。首先用OLS法進行回歸,建立如下回歸方程如下:LN XM=0.6711LN I+0.5972LNC1-4.9128(3)
表3 OLS法回歸方程測算
t: (0.789132) (0.636733)(-1.4504)
模型擬合優(yōu)度較高,且不存在異方差。若變量序列LNXM,LN I,LNC1存在協(xié)整關系,則模型估計式(3)的殘差序列E應具有平穩(wěn)性,對E做單位根檢驗,ADF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殘差序列E單位根檢驗結果
由表4可知,殘差序列E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因此可認為殘差序列E為平穩(wěn)序列,這表明變量LNXM和LN I,LNC1之間存在協(xié)整關系。協(xié)整關系所對應的長期方程為式(3)所示,此方程顯示變量LNXM與LN I、LNC1之間具有長期穩(wěn)定的正向關系,表示投資和消費對進出口差額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具有明確的經濟意義。LNXM與LN I的回歸系數(shù)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它表示我國的投資和消費都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差額有顯著的拉動作用,投資、消費每增長1%,進出口貿易差額將分別增長0. 6711%和0.5972%,進口增長相對較快。
通過檢驗兩個內需變量與貿易差額之間的Granger因果關系,以判斷是我國內部失衡影響了外部失衡,還是外部失衡導致了內部失衡,或者兩者同時存在。
表5 LNXM和LNC、LN I的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
各變量的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從上表可以看出,LNC1和LN I是LNXM的Granger原因,而LNXM是LN I的Granger原因。這一結論意味著,我國的消費和投資拉動了貿易差額增長,而貿易差額的增長又帶動了投資的加速增長。
這一結論符合我國目前的國情,近些年,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的增加與出口貿易的飛速增長,與此同時伴隨著消費不足與貿易依存度過高的問題。這個因果檢驗印證了之前的理論說明,即國內經濟作為內因導致了外部經濟的失衡。最終消費和投資以相當高的置信度接受了它們是貿易差額的原因這個假設,而且貿易順差也是投資增加的原因,但是從上表看來,貿易順差對消費的影響不大。
(一)數(shù)據(jù)與變量
這一部分考察儲蓄、投資這兩個內部經濟變量對進出口差額的影響。其中儲蓄是按支出法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減去最終消費的剩余部分,投資采取的是中國的資本形成總額的數(shù)據(jù),經常項目差額采用的是進出口差額指標,各項數(shù)據(jù)均來自于CCER中國宏觀經濟數(shù)據(jù)庫。
表6 1990-2007年中國投資、儲蓄、進出口差額 (億美元)
對我國1990-2007年的進出口差額(XM)及儲蓄投資差額(SI)這兩個時間序列進行了ADF單位根檢驗,XM和SI在經過兩次差分后均為平穩(wěn)。
2、協(xié)整檢驗
本部分同樣采用EG兩步法對變量進行協(xié)整分析。由于變量XM、SI都是二階差分平穩(wěn)序列,所以可以按EG兩步法做如下的協(xié)整回歸,從而檢驗進出口差額與儲蓄投資差額之間是否存在協(xié)整關系。首先用OLS法進行回歸,建立如下回歸方程:
對XM和SI進行協(xié)整回歸得到的結果如表7所示。于是,得回歸方程:
表7 回歸方程測算
若變量序列XM與SI存在協(xié)整關系,則模型估計式(5)的殘差序列E1應具有平穩(wěn)性,對E1做單位根檢驗,ADF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
表8 殘差序列E1單位根檢驗結果
由表8可看出殘差序列 E1是平穩(wěn)的,這表明XM與SI存在協(xié)整關系。這個協(xié)整方程體現(xiàn)的是兩個經濟變量之間長期的穩(wěn)定關系。從方程(5)可知,XM隨著SI的變化而正向變化,并且它們之間的系數(shù)為0.164,增加一單位的SI會使得XM增加0.164個單位。這個協(xié)整方程表明在中國由于國內儲蓄大于國內投資,多余的儲蓄轉化為凈出口,這才是導致貿易盈余的國內根本原因,是國內的儲蓄投資關系失衡引起了外部的失衡。
3、Granger因果檢驗
表9顯示,XM是SI的 Granger原因,SI也是XM的 Granger原因,我國國內儲蓄投資差額與進出口差額之間互為因果、互相影響。長期以來,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國的儲蓄投資差額為正,即儲蓄大于投資(S>I),國內需求小于國內供給,過剩的產出為了尋求其他出路必然要搶占外國市場,因此會表現(xiàn)為大量的巨額貿易順差。由以上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可知,儲蓄大于投資是我國貿易大量順差的內因,而且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差額也對儲蓄投資差額造成了影響。
表9 XM和SI的因果檢驗結果
我國經濟的外部失衡是由兩方面因素造成的,即外部因素對外部失衡的影響及內部因素對外部失衡的影響。
1、匯率因素在長期內可以對經濟失衡造成影響,并可以通過調整匯率來對經濟失衡進行調節(jié)。當我國外延型經濟較為發(fā)達時,應該通過貨幣升值來促進內涵型經濟的發(fā)展,因此在匯率政策上,我國應適當擴大匯率波動的幅度,通過本幣持續(xù)小幅度升值,減少或消除過多的國際收支順差,減緩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的壓力。[10]通過匯率的調節(jié),來使我國達到經濟的內部和外部的平衡。但是短期內變動匯率對經濟失衡的影響不大。
2、內部經濟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外部失衡。一方面,我國消費和投資發(fā)展不平衡,投資相對過快增長而內需不足,使得我國產品供給大于需求,在國內無法全部解決出路,只能依靠出口海外市場消化,出現(xiàn)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另一方面,我國的儲蓄大于投資,使得國內消費不足,無法合理利用的資源也不得不轉化為出口,也形成了貿易順差,從而導致了外部失衡的出現(xiàn)。同樣,外部失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內部失衡,長期的貿易順差造成的財富效應不自覺地調整了國內的產業(yè)結構,從投資者角度來說,他們更加愿意投資那些見效快、賺錢多的項目,而產品的出口就是這樣的項目,因此他們在增加投資的同時,也導致了進出口差額的進一步加大。
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實施“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經濟政策,讓消費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需要改善國內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狀況;完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改善消費預期,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和他們的消費傾向;提高農民的收入,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1]
[1]J·米德.國際經濟政策理論(第一卷)[M].北京:商務出版社, 1990.
[2]蒙代爾.蒙代爾經濟學文選(第三卷)[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3]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4]陳傳興.我國外部經濟失衡調節(jié)的政策趨向[J].求是學刊, 2007,34(2):63-68.
[5]翁舟杰.當前我國貨幣政策在內外均衡中的困境[J].財經科學, 2005,(2):21-23.
[6]華民.應對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開放戰(zhàn)略[J].學術界,2007, (1):7-9.
[7]姜巍.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的內外失衡及其調整[J].國際經貿探索,2006,(4):18-20.
[8]謝升峰.在失衡與均衡之間:破解宏觀調控困局[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5):28-31.
[9]蘇盛安,趙付民.我國GDP、消費、投資和進出口貿易之間的協(xié)整分析[J].統(tǒng)計與決策,2005.(5):32-35.
[10]陳傳興.我國外部經濟失衡調節(jié)的政策趨向[J].求是學刊, 2007,34(2):22-24.
[11]陳新平.我國宏觀經濟外部失衡及財政稅收應對之策[J].宏觀經濟管理,2006,(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