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校中最活躍、最常態(tài)、最基本的細胞,是實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主陣地,是師生生命共同成長的舞臺。隨著教育界對“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建設的推進,我更加堅信:沒有課堂教學行為的變革,就沒有素質教育的真正落實,也不可能有新課程目標的真正實現(xiàn)。
然而,面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與新課程理念的矛盾、教學內容多與課時緊張的矛盾,到底應該從哪里入手重構我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更有利地促進學生發(fā)展呢?這個問題曾一度困惑著我。
在疑惑中我捧起了書,讀干國祥的《突圍》,我開始清醒;讀管錫基的《新課堂教學的理論研究》,才發(fā)現(xiàn)自己本來的很多困惑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隨著探索實踐的深入,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層出不窮地擺到眼前。而我的自身探索實踐證明,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我成長的過程,正是高效課堂模式趨向完善的過程。
一、重視教學回放,充分暴露問題
(一)完美預設,忽視了學生的生成資源
我個人覺得,將自己的課錄下來,經(jīng)常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反復琢磨,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這個過程能幫助自己發(fā)現(xiàn)平日里很難發(fā)現(xiàn)的問題,促使自己進行深度反思和逐步改進。
記得去年的白板課競賽,因從教十一年第一次有機會參加這樣的賽課,我尤為珍惜。于是一次次設計,一次次試講;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來……在家里試講,在多媒體教室試講,把一排排空空的座位當成可愛的學生……歷時20多天的訓練,我被痛苦地“折磨”著。結果獲得所在賽區(qū)的第一名,證明我的努力沒有白費。
但隨后看賽課錄像,我發(fā)現(xiàn)這堂課竟然沒有學生的精彩生成,學生只是循著我的設計完成這節(jié)課,我的預設太完美,課堂上根本沒有學生的生成資源,也就是說學生的思維碰撞極少,在這樣的氛圍中根本談不上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也就失去了數(shù)學課的魅力。
(二)數(shù)學語言欠規(guī)范
平時上課總是批評學生語言敘述不準確,在教學回放中才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我身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明顯存在一些語言不準確、不嚴謹?shù)牡胤?。?shù)學語言向來以其嚴謹性、邏輯性、準確性著稱。想讓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掌握并熟練運用數(shù)學語言,養(yǎng)成良好、規(guī)范的運用數(shù)學語言的習慣,必須一開始就對其進行規(guī)范的訓練,這就要求必須從我自身做起,從銜接語言的每個細節(jié)做起。
(三)對學生的認知結構把握不夠到位
課堂中一些概念的提出不恰當,時機的把握有欠火候,這些詞語在學生的知識儲備里面是沒有的,或是不充足的,而我卻將其信手拈來,造成學生在新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人為障礙。日后對一些具體的敘述應該本著學生能懂的原則才是。
二、探索精致教學,提高課堂效能
(一)精彩導入——高效課堂教學的良好開端
有人這樣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钡拇_,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能源,有了它,學生就可以積極地汲取營養(yǎng),建構知識結構,提升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益。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的導入,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充滿疑問和期待。
(二)精講精練——高效課堂教學的關鍵
課堂教學要做到精講精練、講練結合,力避以講代思、以講代練。教師在重點內容知識結構的構建過程中、在解決問題基本策略的形成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考與表達,及時反饋與調控,提高授課的針對性與練習的有效性。善于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做到視覺、聽覺等感知結構、感知情境優(yōu)化,進而浸潤情感,拓展想象,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體驗感受、認同、內化。
(三)主動的學習過程——高效課堂教學的核心
高效課堂不僅關注教師講得多么精彩,更加關注學生學得多么主動。有效教學要求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充分體現(xiàn)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三個基本持征。在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上,我首先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tài),關注學生課堂活動參與的形式、時間、廣度及效果;在學生學習的合作性上,關注信息聯(lián)系的豐富多樣與及時的信息反饋,借助教師與學生互相評價使整堂課有著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在學生學習的探究性上,注重把教師的外部教導轉化為學生的內源性動力,讓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敢于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力爭使對話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并根據(jù)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各種資源,形成后續(xù)的教學行為,即讓動態(tài)成為常態(tài),生成成為過程,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激發(fā)和提高。
(四)精練的總結反思——高效課堂教學中的“留白”
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適時的總結、反思、沉淀是高效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我提倡每堂課都要給學生留出一段時間,讓他們自主進行歸納、總結和提煉,將我提供的思路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也就是高效課堂上的“留白”,即:給一個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填充;給一段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安排;給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給一個機遇——讓學生自己去抓住;給一個困難——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對自己進行“三反思”,即教學前反思、教學實踐中反思和教學后反思。通過教學反思分析自己課堂教學行為的得與失,甄別教學預設與實際教學進程的差異,進而使教學反思成為實施行動研究的重要手段。
(五)尊重差異——分層教學
在實施高效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我把“面向全體,不放棄每一位學生”放在第一位,在班內實施分層次教學,把整體教學目標分解為層次目標,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用不同的評價方式,進行不同的學習方法指導,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點上都有提高,都得到發(fā)展。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以上諸環(huán)節(jié)有機融合,形成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即“情景導入—精講精練—合作探究—總結反思—分層指導”。
三、及時總結梳理,推進高效課堂
在課時減少的前提下,要完成教學計劃和任務進行有效教學,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我對高效課堂的探索還僅僅停留在教學方法的執(zhí)行層面,只是強制自己模仿高效課堂的模式進行教學。
如何解決“教”的有效性?面對“增肥”了的新教材,怎樣處理?面對一片題海,哪個該講?面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怎樣實施更加有效的分層講解?面對這諸多的新問題,我認為,一要應該盡快從學科本位走出來,用大課程觀解決教教材的問題;用整合觀解決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用師生互動解決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用學情研究解決重復訓練的問題。
二要加強“有效訓練,分層作業(yè)”的研究。要為學生精選適合不同學生層次發(fā)展的個性化作業(yè)。課內作業(yè)主要完成課標基本要求,課外作業(yè)滿足差異自主發(fā)展需求。避免機械重復訓練,引導學生跳出題海,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yè)負擔,做到辛苦我一人,解放眾學生。
三要解決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學生的自主時間多了,如何規(guī)劃學生的課余生活,讓學生實現(xiàn)自我管理、學會自主學習是擺在教師和家長面前的共同課題。解決對學生管理過死、過硬的問題,由被動約束式管理向學生自主主動式管理轉變,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規(guī)劃學習、規(guī)劃人生。
(作者單位:山東煙臺第二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