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掙脫,從分數(shù)堆中使勁掙脫。在私立學校近十年,為了每一個學期的期末獎金,兩眼死盯分數(shù)的日子已經(jīng)嘗夠。那樣的日子,至今想起來,還有點害怕。
還以為終于離開了那地方,到省城,到公辦學校,今后再也不用過那種整天提心吊膽的日子。離開的時候,有一種解脫感。但是4年前的某一天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事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走了進去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從一個魔窟走入另一個魔窟,而且似乎更深、更冷、更讓人痛楚。最終依舊無法掙脫這惱人的桎梏。
工作的性質始終沒有變。很多時候言不由衷,內心作痛不已。一所小學,中午11∶30不能正常放學,下午5點不能清校,是學校辦學的悲哀。每到下班的時候,都已是華燈初上,看著一些小學生背著沉重的書包,疲倦地往家的方向緩慢行走的時候,我不知道教育何以讓孩子們過著這種方式的生活。我甚至可以設想他們回家后,匆忙吃好晚飯,等待他們的還是各科的作業(yè)。學習讓我們的孩子總是感到恐懼,感到厭煩,中國的孩子恐怕是最不愿意上學的。為什么總是這樣?很早以前對新世紀充滿憧憬,但明明已經(jīng)進入新世紀了,孩子的課業(yè)負擔始終降不下來,甚至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如果可以讓他們的學習輕松快樂一些,成績低些有什么不可以的。我看到的還只是小學,初中呢,高中呢?想想都覺得不寒而栗。
最辛苦的還是老師們,主科的老師們。同樣的工資卡,同樣的數(shù)字,他們卻要付出更多。一所學校,教師沒有讀書的時間,沒有思考教學的時間,是學校辦學的悲哀。多希望,在沒有分數(shù)作祟的日子,不要輔導,不要有忙不完的分外事,有這樣一個時間——老師在閱覽室中,靜靜地看書,深入地交流,那樣的純粹,那樣的單一。而這,簡直就是奢侈。
中午忘記了回家,有些成為習慣,跟學生一起餓肚子。下午,其實已是晚上,班級卻燈火通明,輔導啊輔導。面對屢不長進的學生,心情不會好的,甚至有些怒火。肚子也超過極限,卻渾然不知。城市的燈火照亮回家的路,那有節(jié)奏的踩踏,訴不盡身心的疲憊。孤燈夜下,你還能做什么?有時是改不完的作業(yè),有時是備第二天的新課,還要擔心,它無意闖進你的夢鄉(xiāng),讓你在噩夢中驚醒。教師的幸福感,為什么總是那么可憐巴巴?放松,給自己一個自由的時空,可背著分數(shù)那重重的殼,實難以走進職業(yè)幸福的那片天。
中國的孩子是創(chuàng)造力缺失的,中國孩子的學習幸福感大概是欠缺的,我非常相信。從鄉(xiāng)村走到沿海,再從沿海走到城市,為什么都是這樣?我只有相信。
但又能做什么呢?掙脫,也是一種妄想,只有越掙越緊。有時候看了都揪心,何況自己身陷其中。
(作者單位:福建福州市臺江區(qū)光明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