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青年教師們感嘆:現(xiàn)在要做一個好老師太難了!怎么做家長都不滿意。也不知道該上哪里去取“真經”。每當聽到這樣的議論,我總建議他們:到校門口去學習,你會知道該怎么做個好老師。這不是說笑,學習的效果確實好。凡是有心的青年,只要在校門口看一看,聽一聽,再結合自己的行為想一想,該怎么做,不待別人講。
你看,你看,校門口那一雙雙眼睛。
每天早晨,校門口除了興高采烈上學的孩子之外,你看到更多的是一雙雙充滿期待的眼睛。他們無一例外地久久凝望著孩子們漸行漸遠的背影,即便是那個背影轉過彎,不見了,眼睛中的關切也不會馬上撤回,好像害怕孩子有什么事又會突然轉回一樣,眼神中依然帶著一份執(zhí)著,久久地凝望。有時候,眼睛中會帶有一些笑意,想必是看著孩子進入校園而感覺放心、滿足;有時候,眼睛中會帶有一些憂慮,可能是擔心孩子的身體和學業(yè)進步吧。到了放學時,這一雙雙眼睛中有了變化,幾乎被急切占滿。直到期盼中的那個身影出現(xiàn)了,瞬間變?yōu)樾老病_@種變化,無需預演,分明地讓人感受到,沒有哪個演員能如此自然地演繹,這是親情本色。
這眼神的背后是什么呢?是愛,一種與生俱來、無以替代的愛。作為教師,如果你不能感受到這份愛,不能嘗試著去培養(yǎng)這份愛,那么你的言行必然不被認可,甚至本身就是一種錯誤,你也因此必定四處碰壁。想一想,孩子犯了錯誤,你會像媽媽一樣和顏色悅色地和他交談,而不是威嚴地斥責;孩子遇到學習障礙了,你會像爸爸一樣,用睿智而又幽默的方式為他排憂解難嗎,而不是以懲罰和冷漠代替;孩子不開心了,你會像爺爺奶奶一樣緊張,找個話題和他們聊聊,而不是視而不見;孩子取得一點點的進步,你會像家人一樣,熱情地表揚,熱切地分享,而不是輕描淡寫或是置若罔聞……相信這么看后,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工作中的差距和失誤,也相信你記住這些眼神后,能找到被孩子和家長接受、喜愛的方法。
你聽,你聽,校門口那一句句議論。
每當放學時,校門口儼然成了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評比交流會:哪個老師教學質量好,哪個老師關心學生,哪個老師師德高尚,哪個老師受到孩子喜愛……家長的信任和贊譽有根有據(jù),情真意切。聽到這些話語時,多想想別人的口碑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取長補短,完善自我。有時候,你會聽到許多批評:哪個老師教學水平低,哪個老師沒有愛心,哪個老師會向家長索要錢物,哪個老師管理混亂……言談中的一樁樁一件件都是“鐵板釘釘,證據(jù)確鑿”的,一傳十,十傳百,影響不斷擴大。如果談論的是他人,請不要沾沾自喜,要引以為戒,因為這就是對自己最有效的提醒;如果你不幸就是主角,請不要惱怒,不要急于為自己辯護,更不要擺出“我是老師,還怕家長”的痞子嘴臉。知道嗎,這些言行只會證明議論的真實性,讓你真正走向群眾的對立面。你必須反思自己的言行,要有知錯就改的勇氣和決心,雖然影響短時間內不會消除,但應該相信身正后影子自然不會歪斜,遲早你會聽到夸贊的。要把這些批評當作是鳴響的警鐘,倍感幸運,畢竟這還是坊間言論,就當作是長輩們對自己的鞭策和捶打吧。
有時候,你會聽到一些誤解。例如,分明是自己放棄休息時間為孩子留堂補習功課,卻被等待的家長批評為“真搞不懂,在干什么呢?拖拖拉拉的!”分明是自己秉公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卻被某一方的家長批評為“真偏心,有意針對我的孩子!”在校門口,家長們的議論是很直白的。此時,你不要“得理不饒人”,非要當面將對方說得啞口無言方才解氣。請相信,即便是誤解,也決沒有惡意。只要青年們?yōu)槿烁改负缶湍苊靼住耙磺袨榱撕⒆印边@句樸素的話中真正的力量。請記住,所有的誤解都是促進你成長的良方,有涵養(yǎng)的你要學會從中汲取養(yǎng)分。你可以問問自己:留堂補課,為什么事先沒有通知家長,讓他們焦急等待,相信一通電話后,這份誤解會轉變?yōu)楦兄x;調解糾紛,為什么只單方面告知處理結果而沒有詳細敘述事件經過以及你的全部意見,要知道每個家長都有“護犢”的天性,讓雙方都明明白白就會“通”則不“痛”。注重這些工作的細節(jié),你會成為大家言談中的好老師。
最有趣的是,每當學期末和學期初,校門口就會有建立許多“民間人事部門”,大家會紛紛議論:下學期要更換哪位老師,期待哪位老師要執(zhí)教到孩子畢業(yè)。啊,青年教師們,相信你們聽到自己被家長殷切挽留時,一定會有濃重的職業(yè)幸福感。
到校門口去,到家長中間去。只注重看和聽,所學的還是有限,有些“被動學習”的意味,不如主動學習吧,要想了解更多為師之道,有空就多到校門口去,主動和家長們交流。送路隊時,不要急于轉身回校。此時的家長最希望能從你那里得到關于孩子的各種信息。不如和家長聊聊吧,相信這會讓你顯得更親切。即便是孩子犯了錯,你也需要及時告知家長,得到他們的協(xié)同教育力。到校門口去學習吧,只要你虛心謹慎,切記體察,你會取得為師之道的“真經”。
(作者單位:福建福州教育學院一附小)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