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思想之深刻,文筆之犀利,行文之簡練,在中國文壇至今罕有可與之比肩者。然而,除了思想、文學上的成就,先生在教育上的建樹卻鮮為人提及。先生自1909-1927年,期間或做教師或做教育部官員,在教育戰(zhàn)線工作了18個春秋。18年占了他生命三分之一,雖然,時間并不能使一個人成為教育家,而先生堪稱教育家,實在是他在教育觀念與方法上有許多至今仍可為我們所借鑒,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地方。
1909年魯迅先生自日本回國后在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任教;1910年入紹興中學堂任教員兼監(jiān)學;1911年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2年入教育部先任部員,后任僉事即科長;1920-1925年間,先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等八所大、中學校兼課;1926年9月初入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1927年1月至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至4月15日,因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此后先生即離開教育界,著書為業(yè),賣文為生。
一
不論在中學,還是在大學,先生都非常注重對學生的全面教育。
在紹興教學時,魯迅先生常帶領學生到周邊遠足,游覽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學生曾在先生的帶領下,排著隊吹著洋號敲著洋鼓,一路唱著歌,去瞻仰大禹陵。先生向大家講大禹的故事,并在禹廟前與學生集體合影留念。他們還游覽了紹興周邊的蘭亭、沈園、柯山等多處風景區(qū)。通過飽覽故鄉(xiāng)的秀美山河,了解故鄉(xiāng)的燦爛文化,激發(fā)起學生熱愛故鄉(xiāng)、熱愛祖國的熱情。魯迅還曾提議并帶領學生到南京參觀“南洋勸業(yè)會”。參觀了勸業(yè)會的教育、工藝、器械、武備、衛(wèi)生、農(nóng)業(yè)六個展館。使學生了解了許多現(xiàn)代科學知識,開闊了眼界。學生們形容“南京一行勝讀十年書”。先生正是通過這些親身經(jīng)歷與體驗,對學生們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品德教育,這一方式實在比今日的許多夸夸其談來得更有意義,也容易讓學生接受。
魯迅先生對美育也非常重視。民國初年,在教育部,他是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熱烈擁護者和堅定執(zhí)行者,他不但發(fā)表了《擬播布美術意見書》,而且積極參與組織籌備了全國兒童藝術展覽會。之后,教育部決定建立面向普通群眾和兒童的通俗圖書館,先生又熱心參與籌建工作。他不但非常關心這個圖書館的建立,還多次向圖書館捐贈自己的圖書。1912年,蔡元培第二次辭去教育總長一職后,繼任者于教育一竅不通,竟廢除了蔡元培先生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方針。先生在日記中憤然寫道:“聞臨時教育會議竟刪美育。此種豚犬,可憐可憐!”真是氣炸了肺了。以后,他還曾在文章中諷刺道:“以為他要來辦‘教育’。其實不然,大抵是來做‘當局’的。”
二
魯迅先生曾在紹興山會初級師范學堂任校長。他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校長的架子。一次,熄燈鐘敲過后,先生到學生寢室查看就寢情況。發(fā)現(xiàn)一間寢室中有幾個學生還在戲耍。那幾個學生看到先生,羞得面紅耳赤。先生卻并未對他們大加訓斥,只是和藹地說:“可以睡了,明天到操場上去玩?zhèn)€痛快?!睂W生們立刻向先生道歉,都安靜地躺到了各自的床上。
不過有時候,先生也會用點調(diào)侃的方式讓學生吃一點小小的苦頭。因為師范類學校膳食是免費的,可口程度自然無從說起,只有生病的學生才會有一個咸鴨蛋,一碗蘿卜湯之類的改善。當時,有一個學生常泡病號。次數(shù)多了引起先生的注意,因為,先生學過醫(yī),便到寢室給那學生診脈,之后故作嚴肅地告訴那學生他的病很重,并將校工叫來鄭重地吩咐,一日三餐每餐只能給那名學生一碗粥或湯飯,不能多吃,否則病會加重。結(jié)果三天后,那名學生終于忍受不了向先生銷假去了。先生笑笑道:“好了么,那么就照常去上課,飯也到膳堂去吃罷?!睅资旰?,那名學生回憶起此事,仍不能不佩服先生方法的高明。先生了解學生的特性,也尊重他們的這一特性,因此,從不會采取生硬的管教方式。他對學生既理解,又充滿了長者的關懷,他的教育方法,學生自然也樂于接受。
魯迅先生在教學上十分認真,同時又很注意理論與實際的結(jié)合。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時,他常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附近的山林里采集植物標本。一次,先生與學堂的日本生物教師一起帶領學生到野外采集標本,有學生看到路邊開著一種小黃花,便問日本老師那植物叫什么名稱。日本老師隨口答道:“這叫‘一枝黃花’?!蓖瑢W們以為日本老師在跟大家開玩笑,都哄笑起來。這時,先生卻認真地解釋道:“我們做學問,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不能強不知以為知。這種植物是不是叫‘一枝黃花’,你們可以到植物大辭典去查看,有圖可以對照。這是菊科植物,是叫‘一枝黃花’。”先生希望學生對待科學問題要有一個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掌握好基礎知識。當然,掌握基礎知識并不表示死讀書。先生就非常反對死讀書,早在1904年他就讀日本仙臺時,就曾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校中功課,只求記憶,不須思索,修習未久,腦力頓錮。四年而后,恐如木偶人矣?!倍壬磳λ雷x書,又不表示可以松懈對書本知識的掌握,先生只是希望學生在學習中,努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
三
魯迅先生到北京后發(fā)生的一件事,更讓我們看到了先生坦誠和勇氣。事情是由一位患精神病的師范大學生引起的。一天上午,這位叫楊鄂生的學生冒國文教授楊樹達之名,闖入先生家中。他舉止怪異,語無倫次,并不停地向先生要錢。先生以為是報館派的流氓來搗亂,當晚,便氣憤地寫了《記“楊樹達”君的襲來》詳細地記述事件的全過程,并對此行為予以譴責和揭露。后來,有幾位楊鄂生的同學告訴先生,楊鄂生確實是精神病患者。當日,先生便寫了《關于楊君襲來事件的辯證》。第二天,《記“楊樹達”君的襲來》在《語絲》周刊上發(fā)表,楊鄂生的同學李遇安當即給先生寫了一封信和一篇文稿,在說明楊鄂生是精神病人的同時,還告訴了先生一些楊鄂生的經(jīng)歷和現(xiàn)狀,并告訴先生楊病前對先生非常敬重。魯迅先生當天便給《語絲》編輯孫伏園寫了一封信,表達對楊鄂生現(xiàn)狀的深深同情,和對自己行為的深深懊悔。請孫伏園將李遇安的文稿和自己的《辯證》及信一起發(fā)表,并表示因增加版面而多出的費用由自己承擔。先生說:“由我造出來的酸酒,當然應該由我自己來喝干?!?/p>
當時,先生已經(jīng)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并發(fā)表了《祝?!返榷嗥≌f,以為文壇巨擘,同時,又曾是教育部官員并在多所大學授過課。聲望和地位絕非楊鄂生所能望塵,以今日人們的眼光來看,先生已是如何了得的人物。但是,他卻能以平等的身份對這一事件表達自己真誠的歉意,其坦蕩的胸懷實在讓人感佩。
魯迅先生對于家庭教育也有自己獨到的觀點,他1919年發(fā)表的《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至今讀來仍有振聾發(fā)聵之力。先生對當時中國家庭以“恩”“孝”代替愛的社會狀況給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對子女的教育中,他提倡“理解”、“指導”、“解放”。先生的觀點不但至今對我們的家庭教育具有啟迪作用,同時也令我們汗顏,覺得自己忝為人之父母,時常是很不夠格的。另外,在上世紀20-30年代,先生對眾多有志于求知的青年無私的幫助,其實也是一種教育的延伸,讀先生給青年的信,常有對人生的探討,對社會的批判,對生活的指導。
魯迅的教育思想是完整的,并不是津津樂道于死讀書讀死書,而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在將近20年的教育工作中,不論是對學生愛家鄉(xiāng)愛國家的教育,還是對學生反封建反帝國主義愛國運動的支持,都表明了他對品德教育的注重。他對青年學生在經(jīng)濟和思想上的無私幫助,又使他的品德教育有了一個堅實而令人信服的基礎。在教學上先生注意理論與實際的結(jié)合,足可為今日素質(zhì)教育作借鑒。而辛亥革命前后,他在生理衛(wèi)生課上,大膽地為學生講解男女性的生理知識,無疑是大膽之舉。這體現(xiàn)了先生教育理念之超前。他敢于承擔責任的勇氣,更是身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的良好品質(zhì)。雖然,魯迅先生沒有將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對中國的教育是一種遺憾,但僅以這18年的教育經(jīng)歷,先生為人師表的風范也足見一斑。其實,先生離開教育界后的著書立說,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開啟民智與教育國民的工作?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