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伊朗的許多影片一樣,《柳樹之歌》的情節(jié)單純之至。主人公古查波是個小學生,和同學踢球時,不慎砸破教室的玻璃。兩周后,老師責令他必須在“今天”把玻璃安裝好,否則,明天不用來上課了。古查波借錢、買玻璃、暴風雨中運送玻璃,又獨自安裝玻璃,可最后玻璃還是摔破了。他只好在濃重的黃昏中重新啟程,在朋友的幫助下,再次直奔玻璃店……
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觀看過程中,我懷著欣慰,更懷著沉甸甸的同情和憂傷。
小主人公古查波是幸運的,雖然家境貧寒,但周圍的每個人都那么溫和善良。爸爸是個普通工人,估計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對待孩子卻并不粗魯。他沒有及時替兒子給學校安裝玻璃,自有他的看法:“那不是你一個的錯,所有踢球的學生都應(yīng)該賠,或者應(yīng)該由學校修復?!蓖瑫r,也許因為他確實太忙了——從影片中兒子找他的細節(jié)就可知。至于玻璃店的老板,更是個慈祥的老爺爺,不僅替古查波預(yù)算好玻璃的尺寸,還無償提供配件、教古查波安裝玻璃的方法等等,考慮之周,關(guān)心之細,讓人充滿溫暖。還有小主人公的好朋友(因貧窮而不得不半工半讀),用摩托車載古波,還愿意出錢替他買玻璃。更不用說,那位跑大老遠的路幫古波向自己父親借錢的新同學雷薩。這部影片,如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的一些影片一樣,緩緩流動著一股清新美好的人間真情,使人忘卻這塊土地的單調(diào)、貧瘠與落后。
至于學校里,也算溫馨的。富有同情心的教務(wù)主任自不必說,即使小主人公的數(shù)學老師,在我看來,也不失為好老師。他性情溫和,善于引導孩子,當孩子們被雨吸引了注意力后,他善于以此發(fā)散,告訴孩子們關(guān)于伊朗的地理和氣候知識,最后又巧妙地把主題拉回課堂:“雨真的很美。但是一切事物都應(yīng)該在適當?shù)臅r候去做。”展現(xiàn)了一位教師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當小主人公一再被雨迷住,他在屢次提醒無效后,并沒有大發(fā)雷霆,而是依然耐心溫和地建議:“你可以到外面去欣賞,直到你看夠了才進來。”
我想起自己高中時的政治老師,脾氣極其暴躁,有一次忽降暴雨,大家自然而然地朝窗外瞅,他勃然大怒,繼而咆哮:“誰再看一眼,就對誰不客氣!”可憐我們?nèi)嗔嗳?,一個個膽戰(zhàn)心驚,整堂課兩眼死盯著黑板,目不斜視。對比這位伊朗老師,我簡直有說不出的感激、尊敬和愛戴。
即便對小主人公,數(shù)學老師過去也有足夠的寬容和忍耐。兩星期了,而且這里常年雨季,玻璃壞了,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他終于向小主人公下了“最后通諜”:今天必須裝好玻璃,明天才能來上課。
當小主人公進教室后,同學們的指責,使他倍感壓力重重。但爸爸的態(tài)度又讓他無奈、傷心。終于,在新同學雷薩的熱情幫助下,他借到錢,又馬不停蹄地獨自趕往玻璃店。
接下來的一幕幕,是影片中最打動人、最令人揪心的場面。我的心,始終被高高地懸掛起來,隨著小主人公的一舉一動而時喜時悲,甚至隨時摔成碎片。那塊玻璃,時刻牽扯我的心,也割痛著我的心。我一次次暗自祈禱、呼喚:可憐的小孩啊,你千萬小心點。我甚至仇恨那鬼天氣,仇恨那所學校,仇恨老師。我思考最多的問題是:教育是一件多么細膩而又多么神圣的工作,作為教師,也許我不經(jīng)意間的一個細微眼神或者言語,對孩子來說,都不啻于驚濤駭浪,我該如何小心翼翼地呵護每顆幼小的心靈呢?
“教育無小事?!边@句話長久以來被用濫了,而且“小事”似乎僅僅指學校中發(fā)生的事,比如,衛(wèi)生習慣、行為禮貌等等外在行為。其實,教育中的“小事”更應(yīng)該指向人的內(nèi)部,也就是關(guān)注每個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影片中,小主人公古波一雙純凈的眼睛始終蓄滿讓人心疼的憂郁和焦慮?;蛟S,在許多人看來,讓古波的父母來賠償一塊玻璃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了,古波還是個孩子,他的心靈承受不起如此重的責任和壓力。
記得我念初中時,上學途中隨手折了一小截桉樹枝,不幸被林業(yè)局管理員發(fā)現(xiàn)。他將我告到校長那里,上綱上線,說我破壞國家林業(yè),還嚇唬我要罰款5元。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對于一個初一學生,“破壞國家林業(yè)”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簡直和竊聽敵臺同罪,而5元更是個天文數(shù)字。天可憐見的,我不敢向父母說起,獨自默默頂住這恐懼的壓迫。那段日子,每當有陌生人從教室旁經(jīng)過,我都忍不住渾身觳觫,狀如驚弓之鳥。為此,我差點棄學。后來才知道,那位林業(yè)員同志只是在校長面前給我下馬威而已,說不定,他還以為這就是一種美妙的教育方式呢。可是,他怎能知道,這給年幼的我造成多大的心靈損傷。我從此變得膽小怕事,另一方面又極端地叛逆,尤其對任何外加的壓迫和威脅極易爆發(fā)一種“過敏反應(yīng)”,甚至有暴力反抗的沖動。這種分裂性格的形成,和小時候這起事件是脫不了干系的。
可以想見,玻璃事件,也必將在小主人公脆弱的心靈上烙下一些傷痕。
今天,從教育的角度審視,影片中這起事件完全能夠得以避免。比如,校方可以先把玻璃安裝上去,對小主人公的教育則慢慢進行;比如,老師(盡管他很耐心溫和,令我尊敬)應(yīng)該直接和小主人公的父母取得聯(lián)系,雙方進行協(xié)商等等。就像二十多年前,學校除了教育我要保護公家的一草一木之外,還必須明確地安慰我說:林業(yè)局的人原諒了我,不再罰我的款,可以放心地讀書。可惜,我們的教育,總是如此粗糙,如此不敏感不細膩。也許,孩子某個字缺一筆一畫,老師會認真地發(fā)現(xiàn)并不厭其煩地加以訂正;也許,孩子考了98分老師仍不忘提醒他下次要更細心,可是,孩子心靈上“缺一筆一畫”時,不知為什么,則往往被忽略不計了。
看完《柳樹之歌》,那塊易碎而最終又破碎了的玻璃,還時時鋒利地晃動在我的眼前。它仿佛告訴我:要善待每一個在你面前走過的孩子,也許他調(diào)皮,也許他蠢笨,也許他有些無賴,也許他假裝勇敢,也許……但無論如何,他的心,一定是玻璃做的,他的心是易碎的。
(作者單位:福建東山一中)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