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元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 100872;湖南工業(yè)大學社科部,湖南 株洲 412008)
科學技術是人類改造自然的成果和人類智慧的表征,科學技術反過來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在科技現代化進程中,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政治意識形態(tài)領域。當被賦予社會意識形態(tài)功能并被特定社會組織、社會集團利用為謀取利益的政治工具時,科學技術便政治化了??茖W技術政治化,不僅使科學技術本身淪為政治的附庸,還混淆了政治合理性與科技合理性??茖W技術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相互滲透、聯合,扭曲了科學技術本性,加速技術主義膨脹??茖W技術被政治利用于社會控制體系,科學技術就異化為控制人的政治工具。科學技術政治化,顛倒人與工具的關系,異質化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扭曲屬人世界的發(fā)展方向與發(fā)展意義。對科技政治化的揚棄,不能依靠發(fā)展科學技術本身來解決。科技政治化的揚棄與人的全面發(fā)展走的是同一條漫長的道路。
科技現代化,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類思維方式。關于科學技術對于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作用,馬克思給予了高度評價?!翱茖W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馬克思在這里把科技喻為“革命性力量”,顯然是從科學技術對于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貢獻率而言的。
在現代化進程中,科學技術通過政治的整合,提高了科技轉化效率。但是,當科技理性被過度崇拜、被賦予過高地位,乃至被特定社會組織、社會集團利用并作為謀取利益的政治工具時,科學技術作為擔任生產力智能要素的功能就異化了??茖W技術與政治聯姻,混淆政治合理性與科技合理性的界限,催生“技術官僚”①,“技術官僚”控制技術的選擇,形成“技術獨裁”?!凹夹g獨裁”若得不到制約,極易導致憑借技術控制一切的技術霸權主義乃至 “技術法西斯主義”[2]。
科學技術的政治霸權,歷經了一個先從物質生產領域到精神生產領取得話語霸權、再到上層政治領域取得話語霸權并與政治聯合取得政治功能的過程。自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始,科技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于地位越發(fā)顯著起來。正是緣于科技對于人類提高生產效率的無與倫比的貢獻,它催生了日益膨脹的科技理性崇拜。發(fā)展科學技術、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推動勞動生產率不僅僅是資本家獲得剩余價值的法寶,還是當今人們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興邦強軍的重要憑借。
發(fā)展科技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資本增值,資本增值的無限要求又刺激科技進步,如此循環(huán),在實現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的過程中,發(fā)展科技已經成為實現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最有效手段,成為維持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基礎的有效手段,從而也成為維護政治上層建筑的最有利手段??萍紡拇龠M生產發(fā)展的功能轉化為維護社會經濟基礎乃至上層建筑的功能,使得科技取得了其他生產要素無可匹敵的話語權。
隨著生產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科學技術日益滲透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生活,已經成為影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主宰力量?!榜R克思早就看到了科學技術對于推動生產之外的和政治一樣奴役人、統治人的社會功能,……科學技術不斷增生政治、社會意識形態(tài)功能,以至于后來科學技術成為了一種意識形態(tài)。這種意識形態(tài)是指人類社會中為一定群體定向的價值觀念、信仰體系,……其目的是同化人們的意識,為現存政治做辯護,表現為科技、商品、大眾文化等。它們取代了傳統的政治恐怖手段和經濟手段而成為一種新的文化心理控制形式。 ”[3]
科學技術為政治需要(如政治控制)提供理論說明和技術支持,政治為選擇性利用科學技術的部分功能提供權力資源,兩者通過相互利用而獲得合理性。正是由于科學技術和政治相互提供合理性,才促使了科學技術政治化的順利實現。由于政治的庇護和利用,科學的發(fā)展走向神學,技術原本具有的非至上性、雙刃性等特性也被遮蔽。原子能技術、核技術可以被用來造福人類,也可以被用來毀滅人類,如何應用科技為人類服務,政治的力量起著重大作用。合理的政治力量,可以放大其造福于人類的功能,小化其禍患于人類的功能;而不合理的政治力量則正好相反。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科學技術在建構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當科學技術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大國用于建構不合理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的籌碼時,科技的政治霸權已經不再是理論問題,而是現實問題了。
資本和科技相結合,資本為科技工具理性膨脹提供物質資助,科技為資本增值提供技術支持。如果資本為了高額利潤敢冒絞首的風險,那么科技恰巧成了資本的幫兇?!百Y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潤,她就敢冒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盵4]
科技、資本、政治3個不同角色聯合,提高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效率。三個角色混亂、不同的領域混合,也加速了人們對科技理性的過度崇拜心理。對科技理性的過度崇拜心理擴展到一切領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器官,科技不僅征服人的感覺器官,還改變人們認知心理??萍祭硇耘c政治功能糅合在一起時,科學技術的真理標準受到政治意識形態(tài)力量的滲透而變形,科學技術在政治的庇護下上升為社會意識中占統治地位的觀念,成為特定社會組織、社會集團謀取利益的特殊工具。
資本與科技相互利用,科技從資本那里獲得物質支持,而資本從科技那里獲得豐厚回報。資本以獲得豐厚回報作為自身價值的體現,科技憑借給資本快速增值提供巨大能量而體現出價值來,雙方在各自追求自身價值的活動中形成同盟。科技與政治同盟也被成為科技政治聯姻。在同盟或聯姻過程中,政治以“擔保公司”的身份參與進來,不僅強化了同盟,而且在同盟中將科技與資本全都納入自身控制之下。資本與政治聯姻后,資本運作成本減少,中間費用減少,并借助政治,還可以轉嫁或化解資本運行中的危機??萍寂c政治聯姻,科技可以借由政治的幫助而獲得綠色通道,即科技借由政治庇護,其單方面的合理性被人為放大或人為縮小。而政治因為滿足科技的需要、為科技所倚靠而改變其原有的功能。科技與政治聯合組成壟斷同盟,在壟斷同盟中,科技異化為一種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科學技術由一種生產力異化為思想,一種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科技就演變?yōu)檎蔚墓ぞ吡?。社會學家吉登斯說過 “過去一直將科學和技術看做是政治之外的事情,但是,這種觀點也已經變得過時了。”[5]
科學技術與政治聯合,為政治提供支持,比如,為建立社會局勢造勢,為特定的社會利益集團等提供保障或支持。政治上所需要的路線選擇、決策認知等,都可以借用科技來完成。政治還可以借用科技來進行社會心理引導,使社會心理朝著有利于既得利益集團和政治集團所謀求的方向發(fā)展。這樣,經濟目的、政治目的、軍事目的等借由科技應用和科技合作的形式來達成,使科技理性與政治理性、經濟理性糅合在一起,政治、經濟、社會安全變得微妙而復雜。
科技理性聯姻政治,首先她以政治附庸的地位出現。當科技理性與政治的合作關系密切到一定程度時,科技就取得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同等的地位,成為特定社會組織和社會集團謀取利益的工具,科技的政治化正式實現。特定組織或社會集團或者抬高科技理性,賦予科技理性至高無上的地位,形成科學主義??茖W主義在對待社會問題上,它通過輿論媒介的廣泛宣傳,左右社會民眾對于社會事件的認知方向、認知態(tài)度,從而實現其影響或左右民眾心理的目的。在社會事件來臨之時,或者利用科技的局限為特定群體開辟逃避責任的通道;或者利用科技的巨大作用吸引社會大眾卷入到社會事件中來以最大化自身的利益,最小化自身的損失,或直接利用先進技術實施政治影響、經濟控制等。例如,美國利用其在信息技術領域先進優(yōu)勢搞技術壟斷、技術控制,并藉此發(fā)揮其在建構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作用?!懊绹男畔詸嘀髁x己經發(fā)展到這樣的程度,如果不借助于美國的軟件,世界上的任何計算機都不能運轉,而且越是在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部門越是如此。就信息技術來說,美國不僅具備能力,而目己經在監(jiān)視、控制乃至并購整個世界?!盵6]
科技理性被政治利用充當政治的工具,比科技理性本身以及它與資本聯姻充當資本的工具時更隱蔽、更虛偽、更具欺騙性、危險性。
科學技術與政治聯合,科學技術被用來作為統治人的政治工具、思想工具、宣傳工具時,就獲得了意識形態(tài)的品格。科學技術的應用目的、應用手段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關。原子能技術、克隆技術既可以用來造福人類,也可以被用來制造災難。政治可以影響原子能技術、克隆技術的應用目的和應用手段,可以賦予其合法或非法標簽??萍汲晒某霈F,無疑增加了政治管理成本,也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了政治自身的權利。 技術的應用與政治團體的動機、利益、目的、旨趣密切相關。特定的政治目標決定特定的科技需要。符合特定政治目標的科技會被突出,而不符合特定政治目標的科技會被閑置或弱化。這樣,科技作為生產力智能因素的本性就異化了。因此,技術選擇,從根本上講,是政治選擇?!昂擞媱澆皇且粋€純技術上的選擇,而是一項政治上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選擇?!盵7]原子能技術、克隆技術等等,與各種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結合,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果。
在存在階級矛盾的社會生活里,處于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鞏固本階級的地位和既得利益,往往以服務于公共利益的名義采取控制科技發(fā)明和科技應用、攏合科技人才等方式,以服務公共利益的名義追求個人或集團利益。
以特殊利益為出發(fā)點的政治行為,對于己有利的科技發(fā)明與應用,采取或默許、或縱然、或鼓噪的態(tài)度。而對于己不利的科技發(fā)明與應用,往往采取或選擇性失音、選擇性失聰的態(tài)度。
經濟對于科技的依賴性,是與生俱來的,而科技與政治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卻是科技異化的結果。當發(fā)展科學技術與實現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被建立起來、科技被視為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最佳手段時,科技發(fā)展就被當成了經濟發(fā)展的代名詞,在狹隘的、近視的唯生產力論者那里,科技發(fā)展也就成了社會進步的代名詞。
當科技理性被過度崇拜到被奉為社會進步的代名詞時,隨之而來的就是,科學理性就自然被政治家們看中并利用為政治行動的工具。政治家們看到了科技對于生活改善、社會穩(wěn)定、信息集結、政治動員、政策宣傳與政策認可的重要性,也看中了科技能夠為特定的社會主體冠冕堂皇地謀取私利、逃避責任提供借口的功能。此時,為政治意識形態(tài)服務成了被政治力量左右的部分科技人才、行業(yè)專家們工作的全部,他們不但拋卻學術道德、學術良心,而且還濫用學術道德、學術良心謀求私利。對此,馬克斯·韋伯是這樣描述的:“專家沒有靈魂,縱欲者沒有心肝:這個廢物幻想著它自己己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8]
經濟增值、社會進步、社會穩(wěn)定、政治穩(wěn)定都需要科技的支持,而當政治安全、意識形態(tài)安全被提到顯著位置上來的時候,科技包括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就會被政治力量集中起來并為一定的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服務。這時,科技成果不一定屬于人類大眾,也不一定服務于公共利益,它已經屬于少數人,從屬于和服務于相當于私人利益的金融寡頭或寡頭政治。
科學技術的政治霸權既是科學技術政治化的結果,又是科學技術政治化的擴大??茖W技術政治化扭曲了科學技術本性。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的非至上性,決定了科學技術本身存在片面性、局限性和不完滿性。科技政治化會遮蔽這種片面性和局限性,從而破壞科學技術自身固有的發(fā)展邏輯??茖W技術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工具,科學技術政治化,使得發(fā)展科學技術的目的異化,手段異化,目的與手段相異化。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中寫道:“一個毫無疑問的事實是:機器本身對于把工人從生活資料中游離出來是沒有責任的。……矛盾和對抗不是從機器本身產生的,而是從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產生的。因為機器就其本身來說縮短勞動時間,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延長工作日;因為機器本身減輕勞動,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提高勞動強度;因為機器本身是人對自然力的勝利,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為機器本身增加生產者的則富,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生產者變成需要救濟的貧民?!盵9]同樣的科學技術,在不同的目的中實現不同的功能,科學技術為資本家占有和使用,就成為剝削工人的工具,資本主義社會里的工人手里掌握科學技術除了是自己成為掌握技術的工具外,并不能幫助自己脫離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茖W技術對于勞動者來說便“表現為異己的、敵對的和統治的權力。 ”[10]
科學技術政治化,不僅使科學技術本身淪為政治的附庸,還混淆了政治合理性與科技合理性??茖W技術與政治聯合,政治借用科技的片面性獲得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并以此誘導社會心理朝著有利于既得利益集團和政治集團所謀求的方向發(fā)展。如此,正如馬爾庫塞所揭示的,“技術的合理性己變成政治的合理性”[11]。源于技術合理性與政治合理性的轉換,技術合理性使不合理的政治行為獲得合理性的外衣。
政治化科學技術,具有掩蓋真理,轉移焦點的功能,其結果是迷糊甚至混淆人們真理性認識,增加了或擴大了追求真理的難度,攪渾了意義標準和真理標準,助長了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擴大了社會危害性。而且,科學技術的話語霸權,由于科技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合作,擴大了某種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勢力范圍,助長政治霸權和經濟霸權。
一個國家的政治是一個國家經濟的集中體現。而國際間的政治行為,也總是服務于占統治地位的資本關系的發(fā)展需要。國際間的經濟貿易關系,實際上是國際間政治關系的反映。國內的政治風波都可以追溯到國內的資本關系,而國際間的政治摩擦等,都可以追溯到全球的經濟摩擦。經濟侵略和資本輸出,常常以科技合作的形式出現。高科技使得資本輸出更隱蔽、更具風險性??萍颊位箛H交往關系復雜化,政治交往往往披上科技交往的外衣,擁有高科技總是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先發(fā)國家建立不合理國際政治格局的籌碼。
科學技術政治化,加速技術理性、技術主義膨脹。科學技術憑借其具有為創(chuàng)造巨大物質財富提供最大貢獻的功能,先占有人的感覺器官,后改變人的思維方式——技術思維方式?!凹夹g思維方式,……它把人降格為技術工作人員,把事物降格為單純、本身無本質的原材料、可持存物,把一切東西齊一化、功能化。例如,土地被限定為礦床,萊茵河水被規(guī)定為水壓,從而剝奪了事物的特性。這種狀況是主客兩極對立思維方式的產物,主體把自己從客體中超拔出來,把事物當作可謀劃、加上的對象?!盵12]
在科學技術政治化過程中,掌握新的科學知識、技術的專家,往往為意識形態(tài)左右而形成 “技術官僚”。“技術官僚”很難做到不背離學術道德,以真理之名,行政治之實,與政治合謀,為權力服務,為少數既得利益集團服務,混淆視聽,誤導認知??萍颊位?,有助于政治野心家以科技服務為名,行政治控制之實?!凹夹g官僚”還控制技術的選擇,形成“技術獨裁”?!凹夹g獨裁”若不能得到制約,極易導致企圖憑借技術控制一切的技術霸權主義乃至 “技術法西斯主義”。
總之,科學技術的政治霸權,顛倒人與工具的關系,異質化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扭曲屬人世界的發(fā)展方向與發(fā)展意義。對科技政治化的揚棄,不能依靠發(fā)展科學技術本身來解決。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科技政治化的揚棄走的是同一條漫長的道路。借鑒按照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預見,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才能合理調節(jié)他們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要實現馬克思的預言,需要全地球人長期攜手合作與共同奮斗。
注:
①“技術官僚”,這里是指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在政府部門中擔當某種職責的,既有專家、教授頭銜,又具有官僚權威和作風的人。這些人不是一般的官僚、政客,而是披上了“科學技術”外衣的官僚、政客。因而,他們在制定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時具有極大的權威性,技術與獨裁結合起來而形成的“技術獨裁”,潛伏著極大的欺騙性和危險性。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2]解保軍.安德瑞·高茲的“技術法西斯主義”理論析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7):42-45.
[3]劉英杰.科學技術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兩種語境分析[J].長白學刊,2006,(2):50-5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29.
[5]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18.
[6]唐裊.科技屬于人民:全球化與科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01.
[7]Andre Goze.Ecology as Plitics[M]London.Pluto,1980.103.
[8]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三聯書店,1987.143.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83-484.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71.
[11]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呂世平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7.
[12]劉英杰.科學技術在何種層面和意義上成為意識形態(tài)[J].學習與探索,2009,(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