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清,趙曉芳
(湖南工業(y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科研部,湖南株洲 412008)
當代青少年愛情觀審視*
吳長清,趙曉芳
(湖南工業(y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科研部,湖南株洲 412008)
當代不少青少年存在理想主義、功利主義、頹廢主義和純?nèi)庥膼矍橛^,產(chǎn)生的原因也不少。應從溝通方式、法制教育、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加強對青少年愛情觀的正確引導。
愛情觀;青少年;戀愛
愛情是人類語言中最美麗的字眼之一,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古今中外的文人騷客不惜揮毫潑墨,抒寫了無數(shù)感人肺腑,動人心弦的愛情頌歌。然而到了今天,許多處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對于愛情的本質、愛情的特點以及戀愛中的道德都沒有一個很好的把握。
(一)理想主義的愛情觀。這里所謂的理想主義愛情觀,是指一個人一生中有過若干次或很多次愛情體驗,在一個時間忠于一次愛情,每次的付出都是真心的,但從來不會停留在某一次上,還會繼續(xù)在理想的愛情之路上前行。持這種愛情觀的人最后往往會造成一種結果,兩個人明明相愛但到最后卻以分手結束。恩格斯明確指出,如果有人每過一兩年就有新的愛的需要,那就必須“約束這種天性”,以免它把自己和別人拖入“無休止的悲劇沖突之中”。
(二)功利主義的愛情觀。持有功利主義愛情觀的人,在兩個人的交往過程中不是以共同的人生理想以及各自內(nèi)心形成的對對方的仰慕、并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感情為基礎;相反,是以跟對方交往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為基礎,片面追求外在形象,或者只看重經(jīng)濟條件。在兩人關系發(fā)展時,一定要先確定好對方經(jīng)濟狀況或者是否給自己帶來多少名利,或者僅僅把戀愛看成是擺脫孤獨寂寞的方式。
(三)頹廢主義的愛情觀。頹廢主義者憎惡科學的人生觀,反映在愛情觀上則表現(xiàn)為一種主觀唯心的、非理性的、悲觀的、頹廢的情緒。在他們那里愛情并不是什么人類美好的感情,只是為自己無處安放的精神找到一種宣泄的方式。
(四)純?nèi)庥膼矍橛^。列寧認為戀愛牽涉到兩個人的生活,并且會產(chǎn)生第三個生命,一個新的生命。這一情況使戀愛具有社會關系,并產(chǎn)生對社會的責任。恩格斯認為“現(xiàn)代的性愛,同單純的性欲,同古代的愛,是根本不同的?!盵1]性欲只是愛情的生理基礎和自然前提,我們并不能把它當作愛情的全部內(nèi)容,更不能毫不負責任的說其是維系兩性關系的最關鍵所在。列寧也指出“在性生活上,不僅應該考慮到單純生理上的要求,而且也應考慮到文化上的特征,看它們究竟是高等的還是低等的?!盵2]然而,持有純?nèi)庥麗矍橛^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生理需要放在第一位,在他們那里沒有真正的感情,更不要說理想和責任,完全回到了人類社會最原始的生活狀態(tài),追求的是一種生理上的滿足和刺激。
從上述可見,當代青少年的愛情觀形形色色、五花八門,而且不少愛情觀的傾向是不正確的。加上某些社會輿論和媒體的錯誤引導,這種傾向有日益加劇或被放大的趨勢。如陳冠希“艷照門”事件爆發(fā)后,無論是激情照片,還是不雅行為等基本上都被冠以“門”的字眼,看到這些在網(wǎng)絡上層出不窮的“門”事件,我們在驚訝網(wǎng)絡力量巨大的同時,更加震撼的卻是各類“門”事件的主角日益年輕化。這里面不乏有各類高等院校乃至中學的學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此類錯誤傾向呢?筆者覺得原因很多很復雜,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因為這些年輕人對什么是愛情缺乏理性的思考,只是按照他們想當然的方式接觸,沒有太多考慮行為的后果。如戀人在出入公共場所時不遵守社會公德,對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就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等等。
其次是因為很多年輕人將愛情游戲化了,奉行“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jīng)擁有?!比狈賽郛斨袘械呢熑魏头瞰I。弗洛姆曾說過:“通過他的給予,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他給,并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這反過來又會影響他自己?!盵3]
最后是因為好多年輕人在戀愛的過程中進入了某些誤區(qū),如錯把友誼當愛情,錯置了愛情的位置,片面地或者是功利化地對待愛情,只重視過程而忽視結果,等等。
針對當前青少年的戀愛情形,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見解和主張。在筆者看來,加強對年輕一代的道德教育固然很重要,但我們還可以從其他途徑引導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愛情觀,走上人生的正途。
(一)注重溝通方式的改變。馬克思認為愛情的本質是社會性的。他認為,兩性關系是“人對人之間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系?!盵4]在我國,今天即使是再開明的家長,當他們面對孩子戀愛或涉及性問題時大多都過于緊張,這種緊張情緒往往造成尷尬的場面。有的家長面對這種情況所采取的教導方式有時還會走單一和極端路線,動輒非打既罵,要么就是在毫不征求孩子意愿的情況下,利用自己家長的權利強行介入孩子的事件中,結果是越幫越忙,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代溝也越來越大。家長為什么不能以“理”字改變教育方式與孩子好好溝通呢。事實上,孩子們最初都是渴望父母引導和理解的,只是很多家長都沒把握住。
(二)加強網(wǎng)民法律意識,規(guī)范網(wǎng)絡資源的監(jiān)督與管理。青少年處于心智塑造成型期,大多數(shù)時候他們還不能明辨是非,網(wǎng)絡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極大滿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但因為網(wǎng)絡的自由性,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發(fā)表言論,上傳不健康的網(wǎng)絡視頻,又會使青少年正常的好奇心得到不正常的滿足。加上青少年的叛逆、畏懼心理,大多數(shù)時候他們不愿意與學校、家長合作,不能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對性知識單純停留在自然生理狀態(tài),往往導致其在不懂愛時涉足了愛,懂得愛時卻悔之晚矣。黃色或不健康的視頻嚴重侵害了青少年的思想和身體健康,因此,加強網(wǎng)民法律意識,提升網(wǎng)絡媒體社會責任意識,勢在必行。
(三)注重青少年心理和生理教育。2003年有人對某大學的學生所做的愛情觀問卷調查和網(wǎng)絡調查結果顯示,約 91%的學生認為大學生談戀愛是正常的。有人甚至說大學生的愛情已進入體驗時代,戀愛已變成“練愛”。戀愛僅僅是大學生們填充寂寞生活的需要,更有甚者是抱著隨大流,證明自己實力的心態(tài)在交往。為了使青少年的愛情觀更趨成熟、更富責任感,必須注重對他們的心理和生理教育,端正其戀愛態(tài)度,擺正愛情的位置,加強戀愛道德教育。生理衛(wèi)生知識不僅要擺在青少年的課堂上,還要普及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茖W的衛(wèi)生知識不能像窩在角落等待發(fā)霉的食物,餓了就過來啃一口,還沒嘗出是什么味道,就因所謂的“難以啟齒”未加吸收就扔掉了。通過系統(tǒng)的生理衛(wèi)生知識傳授,使青少年加深認識,減少好奇,明白不良行為的嚴重后果。這一責任重大,教育者、家長及整個社會都要行動起來。不要再出現(xiàn)刑法課上年輕女教師在講授強奸罪的時候,被問得面紅耳赤不知所云的情況。本來學生完全是帶著誠心求教的心情在提問,結果搞得提問者倒象是“強奸犯”在追問何種情況下構成犯罪,定罪量刑如何,被問者倒像是一個“現(xiàn)場參觀者”外加“解說員”一樣。
恩格斯將愛情定義為“人們彼此間以相互傾慕為基礎的關系”[5],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如何使其健康成長已不僅僅是一個家庭、一個學校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責任。而如何引導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5.
[2]蔡特金.列寧印象記[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9:69.
[3]張 建.試論當代大學生之愛情觀[J].安徽文學 (下半月),2009(06).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6.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34.
責任編輯:駱曉會
Contemporary Youth’s Views of Love Surveyed
WU Changqing,ZHAO Xiaofa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Theories,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Hunan 412008)
Nowadays,there exist in youth different views of love:idealism,utilitarianis m,decadentism and pure body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are many.To correctly guide the love views of the young,efforts should be made from the communication ways,legal education,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aspects.
view of love;juveniles;love
B823.3;C913.1
A
1674-117X(2010)03-0051-03
2010-04-07
2008年湖南省教育廳課題“人本、效率與公平——彼得·德魯克的管理倫理研究”(08C273)
吳長清(1962-),男,湖南瀏陽人,湖南工業(yè)大學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趙曉芳(1982 -),女,河北承德人,湖南工業(yè)大學倫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