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紅
(長沙學院外語系,湖南長沙 410003)
認知框架下 i n,on的空間隱喻拓展研究*
楊 紅
(長沙學院外語系,湖南長沙 410003)
基于Langacker“認知語法”中動體——陸標、意象圖式和 Lakoff的空間隱喻理論,從認知語言學視角探討 in和on的空間意義及其投射的空間隱喻拓展意義。指出 in的意向圖式為容器圖式,投射的目標域有時間、狀態(tài)、方式和趨勢;on的意向圖式是平面圖式,所投射的目標域含時間、依靠(依據)、“是……中的成員”和狀態(tài)。分析英語中此類介詞的空間意義及其認知過程有助于詞匯習得的掌握。
認知語言學;空間隱喻拓展;意象圖式;in;on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人類認知的重要手段,而空間隱喻不僅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特殊工具和表達方式,而且又是一種意象圖式隱喻,它將作為始源域的空間概念投射到抽象目標域上,在這一過程中,空間意象及其內在的邏輯都被保留下來。[1]認知語法理論認為,意象圖式主要由動體(trajector)、陸標 (landmark)和路徑 (path)三部分組成。[2]國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比表示空間關系的詞在不同類型語言中表達方面的異同,揭示空間關系對于范疇化以及語義類型研究的意義[3-4]。國內不少學者從認知的視角對英語中的“up”、“down”、“in”、“on”和漢語的“里”、“中”和“內”等方位詞的語義范疇及其形成規(guī)律進行了許多有意義的探討[5-8],為相關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本文從認知的視角探討“in”和“on”這三個空間概念所構建的非空間目標域,以及這些目標域是如何構建的。
語言在表達空間關系時,存在一個認知加工過程,即人的認知系統(tǒng)對空間結構進行抽象化處理,如動體和陸標一般被圖示化為具體的幾何圖形,動體和陸標圖示化具有不對稱性,通常被簡化為一個點。in即如此,其對動體的幾何圖形沒有任何限制,任何維度、形狀、大小的物體都可以充當。陸標圖示則比動體更復雜一些,它既可以是點、線、面、體,還可以具有內在特征,如參照框架、方向等;in又是一個容器,on是一個平面。[8]英語中空間關系的表達,是將參照物的維度分為三類,并用不同介詞來表達。
表 1 in,on的空間概念[7]
如表 1所示,英語中的空間關系分為“目的地”(Destination)和“處所”(Position),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因果關系。例如:
目的地:He was so excited that he jumped onto the stage.
處所結果:He was on the stage.
目的地:I have no idea how he got into Iraq.
處所結果:He was in Iraq.
在表達參照物的維度上,“in”表達兩維的“域”(如 people in the park),也表達三維的“體”(如 children in the hall),“on”表示一維的“線”(如beads on a string)和兩維的“面”(如 sitting beside her on the sofa)。
(一)in的空間意義及其隱喻拓展
in的空間核心意義為“在……之內”,人們關于“內/里”的概念源于其自身體驗,例如,人們攝入營養(yǎng),吸入新鮮空氣等,它在人的認知系統(tǒng)中被構建成容器圖式,也稱為里——外圖式,是人類建立在對事物之間里外空間關系認知基礎上的認知結構,其基本要素為里、外和邊界,這三大要素構成一個完形結構,容器圖式不僅是理解“in”的空間意義的基礎,而且是構建其空間拓展意義的認知依據。依據Langacker[2]提出的“動體”、“陸標”和“路徑”理論,根據“in”所涉及的動體和陸標的關系,in的空間意義至少包含以下兩種。[5]
1.表示靜態(tài)包含關系
(1)The telephone was in the little study on the ground floor.[9]
這句中的動體 telephone和 they分別靜態(tài)地處于典型的具有明顯邊界的陸標 study之中,都是靜態(tài)的絕對包含的空間關系。人們依據“里/外”的身體體驗建構容器圖式,對 in的這種“靜態(tài)包含”認知意義被認定為其核心空間意義,根據所凸顯的空間關系不同,其核心空間意義又被拓展為“從外到里的動態(tài)過程”。[5]
2.表示由外到內的動態(tài)過程
當表動態(tài)的動詞和 in結合時,in“包含”的空間意義決定了動體的運動軌跡,動體和陸標的關系通過 in經由外及里的動態(tài)過程。例如:
(2)He put the papers in his brief-case.[9]
在這句中,動體 the papers在外力作用下被動經歷的動態(tài)從最開始處于陸標 his brief-case和 the basin之外到最終處于這一陸標之中的過程。
在認知框架下,人們依據“里/外”的身體體驗所建構的容器圖式,在可直接理解的空間概念基礎上,將 in的空間概念屬性投射到其它非空間的和抽象的概念,如時間、狀態(tài)、方式、趨勢等。
3.表示時間
在人類認知過程中,空間概念的出現(xiàn)先于時間概念,in的靜態(tài)包含空間意象圖式被投射到時間,時間被隱喻成容器,形成表示時間范圍的空間隱喻拓展意義,體現(xiàn)在動體和陸標引申的時間關系。例如:
(3)The doctor will be with you in a few minutes.[9]
在(3)中,事件范疇 being with you作為引申的動體,與陸標 a few minutes具有引申的非空間意義的包含關系,a few minutes被隱喻化為容器,表示being with you的時間范圍參照點。
4.表示狀態(tài)
in由其核心的靜態(tài)包含空間關系被投射到非空間意義的狀態(tài)這一范疇,狀態(tài)被隱喻為容器,形成表狀態(tài)的空間隱喻拓展意義,當動體處于容器中時,即被其包圍并一直處于這種狀態(tài)。例如:
(4) The conservatives wereonce more in power.[9]
這句的 in所涉及的陸標對動體的靜態(tài)包含關系由空間域投射到權利關系域,引申的動體 the conservatives處于被投射的陸標 power范圍之中,動體因此處于這種狀態(tài)。
5.表示方式
in的核心靜態(tài)包含空間關系還被投射到非空間的方式這一范疇,表示動體以某種方式 (即陸標)做某事時,即處于某種方式之中,其它則被排斥在外。例如:
(5)The note iswritten in French.
此句的動體 the notes處于引申的陸標 French和writing之中,而非陸標之外。
6.表示趨勢
in還由其從外到內的動態(tài)過程這一空間意義投射到抽象的由外到內的運動或動作這一向心和集中的趨勢這一范疇。例如:
(6)Bring in the flowers and put them on the table,my girl.
(6)句中的動體 the flowers也經歷了從隱含的陸標 house之外到之內的動態(tài)過程。
(二)on的空間意義及其隱喻拓展
on的空間核心意義是“附著于…平面,且不被…所包含”。[7]例如:
(1)My feet are on the solid earth,now.[9]
(2)I admired the peeling paint on the ceiling.
根據“on”所涉及的動體和陸標的關系,人們在可直接理解的空間概念基礎上,將其空間概念屬性投射到其它非空間概念,如時間、依據、狀態(tài)等。
1.表示時間
on由其空間核心意義“與平面接觸”投射到時間概念上兩個相互參照的意象,形成表示時間范圍的空間隱喻拓展意義,體現(xiàn)在動體和陸標引申的時間關系,即時間點和時間段,表示“某一時段中的某一時間點”,或兩個時間點的緊密接觸。例如:
(1)This year’s event will take place on June 19th,a week earlier than usual.
這句的事件范疇 taking place作為引申的動體,與陸標 June 19th具有引申的非空間意義的平面接觸關系,表示 June這一時間段的一點 19th,表示某一時段的某一時間點。
2.表示依靠或依據
on由其空間核心意義“附著于…平面”投射到非空間意義的“以…為支撐”,[10]即“在…方面依靠”或“依據…”。例如:
(2)He did iton the instructionsofhis supervisor.[9]
這句的動體 he由其空間域投射到陸標 the instructions之平面,表示“以…為依據”的隱喻拓展意義。
3.表狀態(tài)
on的空間核心意義“附著于…平面”投射到非空間概念的“處于…狀態(tài)”這一范疇,狀態(tài)被隱喻成平面,形成表狀態(tài)的空間隱喻拓展意義,當動體處于某一平面時,即處于這種狀態(tài)。例如:
(3)Crimes by teenagerswere on the rise.
這句中的動體 cr imes投射到引申的表動作的陸標 rise之平面,動體因此處于這一狀態(tài)。
本文從認知的視角探討了“in”和“on”從空間意義投射到非空間概念的目標域的隱喻意義,及其投射過程?!癷n”和“on”都可以投射到時間和狀態(tài)目標域。但又由于各自的空間核心意義不同,它們所投射的目標域也各不相同:“in”投射到方式和趨勢等目標域;“on”投射到依靠 (依據)和“是…中的成員”等目標域。若外語學習者能對外語詞匯進行認知語義分析,勢必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詞匯,有助于詞匯習得的掌握。
[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21,117, 171,214.
[2]Langacker,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277-298.
[3]Boweiman,M.&S.Choi.Shapingmeaning for language: Universal and language– specific in the acquisition of spatial semantic categories[C]In S.Levinson&M.Boweiman[A]LanguageAcquisition and ConceptualDevelop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475 -511.
[4]Levinson,S.,C.et al.“Natural concepts”in the spatial topological domain——adpositionalmeanings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An exercise in semantic topology[J]. Language,2003,79,(3):485-516.
[5]黃 潔. IN語義拓展的認知理據[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2):17-22.
[6]藍 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和英語的空間隱喻[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5.
[7]武和平,魏 行.英漢空間方所表達的認知語義分析[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2007,(3):1-5.
[8]張金生,劉云紅.“里”“中”“內”空間意義的認知語言學考察[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2008,(3):7-12.
[9]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4th Edition)[Z].Glasgow: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03:694-998.
[10]高 遠,李福印.約翰.泰勒應用認知語言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 珂
The Study of OrientationalM etaphorical Extension of“in”and“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 ition
YANG Hong
(Depar 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03)
Based on the trajector-landmark pairing and image schema in Langacker’s“cognitive grammar”and Lakoff’s orientationalmetaphors,the orientationalmeaning and the projected orientationalmetaphorical extension of in and on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is found that the image schema of in is a‘container’and is projected onto target domains,namely,time,state,manner and tendency and that of on is a‘surface’and is projected onto target domains,such as time,dependence,“a member of…”and state.It helps facilitat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alyzing the orientational extension meaning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such prepositions in English.
cognitive linguistics;orientationalmetaphorical extension;image schema;in;on
H030
A
1674-117X(2010)03-0117-03
2010-02-04
2007年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認知框架下 in,on,at的空間隱喻拓展研究”(07-143)
楊 紅(1966-),女,湖南長沙人,長沙學院副教授,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