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寅, 龔維政
(1.安徽大學(xué) 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1;2.解放軍炮兵學(xué)院 人文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00)
岳珂(1183—1243),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字肅之、了山,號亦齋、東幾、倦翁、棠湖翁,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僑居九江;是抗金名將岳飛之孫,敷文閣待制岳霖之子;歷官承務(wù)郎監(jiān)鎮(zhèn)江府戶部大軍倉,知嘉興府,戶部侍郎,淮東總領(lǐng)兼制置使,權(quán)戶部尚書、淮南江浙荊湖制置茶鹽使兼守當(dāng)涂等。岳珂著述甚富,傳世著作有為岳飛辯冤的《金佗粹編》(28卷,續(xù)編30卷),以辨明“公是公非”為目的、記載南宋朝野各階層人物言行的《桯史》(15卷),考證政治、禮儀制度沿革的《愧郯錄》(15卷),匯集岳珂一生書法收藏的《寶真齋法書贊》(下文簡稱《法書贊》)(存28卷),追想東京盛時的宮詞《棠湖詩稿》(1卷),晚年詩歌作品集《玉楮集》(8卷)等;還補注過《三命指迷賦》。另外還有《小戴記集解》、《讀史備忘捷覽》、《東陲事略》、《西陲奏稿》、《北征》、《續(xù)東幾詩余》等六部作品已佚,這些作品共同構(gòu)架起其在學(xué)界享有盛譽的以辨明“公是公非”為目的的著述思想[1]1。
岳珂自少年時起,因受家庭環(huán)境熏陶,就熟讀經(jīng)書,愛書法,好詩文,又加上其岳飛孫子的身份,因而受到很多人的關(guān)心和照顧。成年后,先后在鎮(zhèn)江、嘉興、九江、江陵、當(dāng)涂等地為官,時間很長,友人很多。和大多數(shù)宋朝官員一樣,岳珂也很喜歡和僧道交往。這些僧道既能談禪論道,且多在書畫上有一定造詣,同時他們也喜歡和官員交往,借重官員來擴(kuò)大自己的名聲,他們對岳珂的創(chuàng)作和思想有很大影響。筆者依據(jù)現(xiàn)有史料,對岳珂的方外友人作一考索,以求教于方家。
岳珂在書中多以佛禪論書,體現(xiàn)出對禪宗人生境界的一種追求?!斗〞潯肪矶陡咦诨实厶撎迷娪鶗泛蟮馁澱Z有“松偃桂芳,霜清月墜,心齋坐忘,圣處其似”之句,對高宗皇帝詩及書法所具禪境極盡贊美;《光宗皇帝待月詩御書》贊語則云“疏篁陰陰,長松矯矯,苔靜云閑,山清月皎。樂以心會,興因天隨,以詩觀詩,是謂管窺”,描繪的詩境自然、普通而又平凡,但其中又滲透了濃濃的禪韻。岳珂深諳禪理和佛家精髓,把對書法的愛好與佛教教義結(jié)合在一起,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持。這主要是由于岳珂少時受家庭熏陶,一是家難的痛楚,二是其“母雅敬浮屠,常櫝致香火室中”[1]72。他還曾自敘,“予妣大寧夫人,素奉釋氏,在湘東時,有僧持此羅漢并偈為獻(xiàn),時予方齔”[2]181,因此他很早即和僧人來往。和僧人的交往也影響了岳珂的思想,成為他在禪理中尋找樂趣和精神寄托的主要原因。
(一)永聰(1161—1225),杭州人,字自聞,號蓬山,俗姓徐,八歲出家,為東資圣寺僧;后還家塾,授五經(jīng);十五從父游徑山別峯,機(jī)辯警拔;后游閩、越、江東西、湖南北,后長住臺州凈慧寺;徙建康蔣山,晚年為金山龍游禪寺住持[3]卷10?!斗〞潯肪矶陡咦诨实垴R政兵事手札御書》跋云“移節(jié)京口之再歲,奉詔閱戰(zhàn)艦,因如金山,主僧永聰來迎,蓋舊主建康蔣山剎,臣所舊識。因及郿塢事,聰為臣言,曩于移忠寺僧某處,亦嘗得宸章一卷,皆馬政兵事,秦氏凡朝夕裹什器撒牕牖,莫匪斯比,故寺僧得之亦甚富。臣驚索視,如其說,聰因以遺臣”[2]26??芍缆斣鞒纸?今南京)蔣山(今鐘山)剎,與岳珂相識,二人于寧宗嘉定十五(1222)年在鎮(zhèn)江金山再次相見。
(二)師玉,生平事跡不詳,曾為南宋孝宗時靈隱寺名僧慧遠(yuǎn)高徒[4]卷40?!斗〞潯肪矶弧稄埼闹抑炼继钒显唬骸坝枧f與匡山西寺僧師玉游,以慶元戊午二月得此帖于其室。”[2]308由此可知,師玉是廬山西林寺的僧人,岳珂和其相識當(dāng)在寧宗慶元四年(1198)之前。
(三)惟永,生平事跡不詳。《法書贊》卷二二《蘇養(yǎng)真留客詩帖》跋曰:“寶慶丙戌七月,得之吳門僧惟永?!盵2]405由此可知,惟永是蘇州僧人,于理宗寶慶二年(1226)和岳珂有過來往。
(四)顯時,生平事跡不詳?!斗〞潯肪矶濉秳o言餉茶帖》跋云:“嘉定甲戌八月,得此帖于蘓門僧顯時?!盵2]374由此可知,顯時是蘇州僧人,于嘉定七年和岳珂有來往。
(五)元明,生平事跡不詳?!斗〞潯肪硪灰弧短屏址蚪?jīng)由還家二帖》跋云:“前帖得之僧元明,次帖得之吳越錢氏,皆在京口時。”[2]165由此可知,岳珂和元明曾在鎮(zhèn)江有過來往。
(六)惟月?!斗〞潯肪硪话恕秴⒘刃虑锾钒显唬骸笆翘詰c元己未歲八月,受之僧惟月,蓋師之的孫?!盵2]265由此可知,惟月是北宋名僧參寥的嫡傳徒孫,和岳珂于慶元五年有過來往。
(七)錄壽?!斗〞潯肪砦濉杜崴孛魅仗钒显疲骸凹味ㄐ廖礆q九月,予因上澣過壽星山,與客訪古,有僧錄壽者,逮事髙廟,多蓄名帖,購得數(shù)紙以歸?!盵2]63由此可知錄壽是壽星山(可能在鎮(zhèn)江附近,亦可能在杭州附近)僧人,和岳珂于嘉定四年有來往。
(八)德茂?!斗〞潯肪砦濉稄堥L史秋深帖》跋云:“余因試漕臺,介僧德茂得之。”[2]59岳珂于慶元四年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參加漕試,德茂可能是洪州附近廟宇的僧人。
(九)沖希。理宗紹定六年(1233),此前仕途一帆風(fēng)順的岳珂在淮東總領(lǐng)任上被罷免;此事和沖希有關(guān)聯(lián)。在《玉楮集》卷一《聞韓正倫檢正掛冠感嘆故交悵然久之偶成三首》中,岳珂對此事有詳細(xì)記載:“予癸巳在京口,因郡中元夕張燈,偶閱國史,靖康丙午正月十五日辛巳,佑陵南巡,駐蹕是郡,二月二十三日己未始還京師,凡居郡三十有八日。茲聞簫鼓,感舊興嘆,不勝潸然,因涉筆以記大略。而僧有沖希者,乃攜以示(韓)正倫,彼謂予諷己,遂架大怨,迄興妄獄?!痹犁孢€將當(dāng)時所作七律錄于下:“駕軺老子久婆娑,坐聽笙歌擁綺羅。十里西涼憶如意,百年南國比流梭。吞聲有恨哀蒲柳,紀(jì)節(jié)無人廢蓼莪。寂寞丹心耿梅月,挑燈頻問夜如何?”此詩只是普通的懷舊傷時之作,沖希把這首作品帶給韓正倫,導(dǎo)致韓正倫“向以虛券見誣,恐其不直,乃批與承受使多用賄,嗾吏文致予以大罪”。雖然其后“廟堂覺之,事遂白”,但岳珂仍因此事罷官歸去,直到理宗嘉熙二年(1238)才被起復(fù)[5]。
岳珂與筆墨結(jié)緣,實際上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也是在飄搖不定的宦海生涯中尋找的精神安慰藉,他的作品中處處表現(xiàn)出道家“師法自然”的旨趣。因此除了和僧人來往之外,岳珂的交友中還有不少道士,這些道士和岳珂的關(guān)系似乎更為密切。
(一)劉道謙,生平事跡不詳。《法書贊》兩次提到劉道謙,卷一九《米元章獄空行帖》跋云“予托劉君道謙贖得此篇,時嘉定癸酉八月也”[2]283;卷二一《李忠定單騎帖》跋曰:“紹定戊子四月,羽士劉君道謙以書自中都來,緘是帖見遺?!盵2]319由此可知劉道謙和岳珂當(dāng)在嘉定六年之前相識,至十五年后的紹定元年,兩人還有來往,可見情誼深厚。
(二)劉元綱(生平不詳),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曾于杭州學(xué)道,和岳珂、孟珙友善[6]?!斗〞潯饭菜拇翁岬絼⒃V。卷十《文忠烈治裝帖》跋云,“歲登紹熙,在攝提格中秋秋夕,遺者羽客”[2]152,由此可知岳珂于光宗紹熙元年(1190)就已和劉元綱相識。卷三《高宗皇帝御臨王羲之鄉(xiāng)里帖》跋云,“嘉泰甲子十二月,臣如中都,就試南宮,道士劉元綱以遺臣”[2]32;卷一四《黃魯直書簡帖》跋曰,“羽客劉元綱時偕行,戲語予曰,‘唐崔綽嘗謂護(hù)見汝南帖,何減于升第,正恨世遺李廌,君乃得黃庭堅以歸,何憾乎’”[2]209;卷一八《 蔣觀文錢塘、天府二帖》跋曰:“是帖以嘉定壬辰歲二月,得之西湖羽士劉元綱?!盵2]264(按:寧宗嘉定年間沒有壬辰歲,壬辰當(dāng)為戊辰(1208)或庚辰(1220)之誤。)由上述引文可知,劉元綱的收藏亦相當(dāng)豐富,且和岳珂友情很深,二人的友誼當(dāng)持續(xù)一生。
(三)楊至質(zhì)(約1247年前后在世),字休文,號勿齋,初習(xí)儒業(yè),后隨父為閣皂山(今屬江西)道士。歷講師,管轄。理宗淳祐中,敕賜高士,右街監(jiān)儀主管敎門公事,可能是閣皂宗的某代嗣法者或重要傳人。善詩,工四六,曾居天臺山修煉,著有《勿齋集》二卷,吐屬雅潔,猶有樊南甲乙集之遺風(fēng)[7]卷164。楊至質(zhì)與大儒真德秀[8]卷26、詞人劉克莊[9]卷5、道士吳養(yǎng)浩友善。真德秀和劉克莊是文化史上著名人物,《宋史》均有傳,事跡不再贅述;吳養(yǎng)浩生平,據(jù)宋人倪守約的《赤松山志·道錄吳先生》云,“(吳)先生名養(yǎng)浩,平生讀書不倦,十行俱下。游歷江湖,則與云泉髙士楊休文為文章友,玩弄筆硯。朝中公卿皆屈禮招致之,紹定間文聲日振,理廟聞其名,召入覲,令主太乙,自是圣眷彌篤,宣賜不一,積階至左街道錄,年七十余而化?!盵10]《勿齋集》卷上有《辭岳漕》一文,岳珂于寧宗嘉定十二年至十四年,擔(dān)任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行使的正是漕臣的職責(zé),可知二人當(dāng)于此時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相識。
另外岳珂的方外友人中還有一個術(shù)士楊艮。此人是四川人,眼盲,生平不詳。他們之間的交往雖然不多,但岳珂對楊艮事跡的記述卻相當(dāng)詳細(xì)。《桯史》卷一五《楊艮議命》云:“蜀有楊艮者,善議命,游東南公卿間,瞽而多知,自云知數(shù),言頗不碌碌,其得失多以五行為主,不深信珞琭諸書。嘉泰辛酉,來九江,太守易文昌?留之,徧見郡官。余適在周夢與坐上……及余官鎮(zhèn)江,偶遇之,適林總卿祖洽來餉軍興……”[1]175(按:林祖洽“餉軍”是在開禧北伐前夕,由引文可知,岳珂與楊艮于寧宗嘉泰辛酉(元年,1201)在九江初識,二人在寧宗開禧二年(1206)在鎮(zhèn)江再次相遇。)上述引文中所提的“珞琭諸書”,當(dāng)和《三命指迷賦》有關(guān),清人修撰四庫之時,也據(jù)以認(rèn)為岳珂曾補注過此書[7]卷109。
[參考文獻(xiàn)]
[1] 岳珂.桯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 岳珂.寶真齋法書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 釋居簡.北石間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 周必大.文忠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岳珂.玉楮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俞琰.席上腐談·卷下[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永瑢.欽定四庫全書總目[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 真德秀.西山文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 劉克莊.后村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 倪守約.赤松山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