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
得失寸心知
———紀念我的公開課講到了第100個
■余映潮
教壇成一統(tǒng),
百課亦壯哉!
——編者畫外音
(一)
2009年11月18日,星期三,下午,廣東省東莞市東華中學,我講了我的第100個公開課——《陳太丘與友期》。
這是從1997年11月起,我開始學習講課并進入課堂教學實踐之后的第100個課。
中語界的很多同仁都知道,我是一個“過了50歲學講課”的人;50歲以后步入講臺學講課,在現(xiàn)階段的中語界,可能只有我。
中語界的很多同仁也知道,我是以中學語文教研員的身份“切入”到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之中去的。在現(xiàn)階段的中語界,堅持許多年潛心研究大眾化的教學設計與教學藝術(shù)、撰寫大量關(guān)于課堂教學藝術(shù)的文章并講了大量公開課的人,也可能只有我。
《陳太丘與友期》的首講,真實地顯示出,我已經(jīng)講過了100個公開課了。
這100個課,是我從近51歲到近63歲之間進行的智慧的創(chuàng)造。
它們基本上覆蓋了各種文體,分布在從小學到高中的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之中。除了閱讀課,還有作文課、單元小結(jié)課、中考復習指導課、讀報課等不同的課型。
當我把這100個課的課題打印出來時,它們從先到后依次排列,像是逶迤的山路,像是壯美的飛瀑,又像一路奔流的長河。
下面是我2008至2009兩年之中推出的20個新課的目錄,由此可見其中的速度與氣勢:
80.《秦兵馬俑》
81.《敘事文結(jié)尾的議論抒情筆法訓練》
82.《刷子李》
83.《跨越百年的美麗》
84.《中考散文閱讀復習指導(一)》
85.《我很重要》
86.《頂碗少年》
87.《竊讀記》
88.《將短話寫長》
89.《體味字詞句段的表達作用和表達效果》
90.《再別康橋》
91.《孔乙己》
92.《泥人張》
93.《讀報指導課》
94.《莫高窟》
95.《鞋匠的兒子》
96.《蚊子和獅子》
97.《夸父逐日》
98.《濟南的冬天》
99.《魚我所欲也》
100.《陳太丘與友期》
……
這100個課,是我在人生中最富有經(jīng)驗的年齡段,在本職工作負擔最為沉重的時候進行的充滿激情的創(chuàng)造。
這是一個曾經(jīng)的中學語文教研員為勇敢地走上講臺而進行的堅持不懈充滿力量的奮戰(zhàn)。
這種創(chuàng)造與奮戰(zhàn),在我退休以前,幾乎全部是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的。教學資料的整合,教學方案的設計,無一例外的公開教學,讓我經(jīng)受了極端的極其痛苦的磨練。
一位中學語文教研員,12年的時間里在全國各地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100個課,何其難也。
但我做到了。
需要智慧,更需要拼搏。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有意思的是,在我將近60歲的時候,研究語文教學風格的學者和教授們根據(jù)教學成果產(chǎn)生的先后或者說產(chǎn)生教學影響的先后,將我劃分到了所謂的“新生代”之中。
因為“出道”太遲,他們淡化了我的年齡。
(二)
很多很多的教師,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jīng)上過公開課了。
很多很多的中學語文教師,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各種層次教學大賽優(yōu)勝獎的得主了。
而我第一次上公開課,卻是在滿了50歲以后。
在這以前,我沒有那樣的機會。
知青下放,務農(nóng),當民辦教師,成為“公辦”教師,到鄉(xiāng)鎮(zhèn)教書,當縣語文教研員,成為荊州地區(qū)教研室的語文教研員——當我步履艱難地走過這一個一個的生活場景時,我已經(jīng)近40歲了。
1993年,我開始為湖北大學《中學語文》雜志撰寫專欄文章——“中學語文教例品評100篇”。
這可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學語文教學雜志上第一個由一個人堅持寫了八年的專欄。
“教例品評”寫到了1997年;也是在這一年,我參加了特級教師評選。我的一節(jié)參評課竟然被資深的特級教師評委們評價為“很難見到的好課”。
年過半百的我于是有了走上講臺給學生們講課的創(chuàng)意。是啊,已經(jīng)評點了近100個教學案例了,天下的語文教學風光被我盡情收入眼底,那么多深藏于教例中的奧妙與微妙之處我提煉了出來,我是有力量走上講臺的。
于是,1997年11月26日下午,荊州地區(qū)監(jiān)利縣周老鎮(zhèn)直荀中學的操場上,我開始了我的第一次公開課。
這次課,應該說事先是“保密”的。但等我到達時,很多老師已經(jīng)知道這件事了。大家從沒聽過教研員上課,都想聽一聽地區(qū)來的教研員怎樣上課。
天氣很冷。上課之前,天公作美,霏霏細雨漸止,寒風也悄然停息。從四面八方趕來聽課的語文老師有200多人。
這里沒有大的教室,也一時難以找到可以供這么多人聽課的地方。我說,就在學校操場里上課吧,一個籃球場就能解決問題。
大家趕快行動,從教室搬出桌椅,在學校濕漉漉的籃球場上擺開了陣勢,黑板放在體育老師喊操用的土臺上。
學校給我安排了兩個班的學生。我站在土臺的下面,聽課的老師們把兩個班的學生圍在了中間,氣氛熱烈。
我?guī)Я藘蓚€課過來,一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是文言課文《口技》。
這個鄉(xiāng)村小鎮(zhèn)是柳直荀烈士犧牲的地方。柳直荀烈士的墓,離學校大門只有200多米。墓前大碑刻有毛澤東手書的《蝶戀花·答李淑一》,還刻有李淑一給毛主席的信。上課時,我將毛澤東詞《蝶戀花·答李淑一》插入了《天上的街市》的教學。
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學中插入《蝶戀花·答李淑一》,既起到了烘托作用,又起到了對比作用:詩人的詩,領(lǐng)袖的詞;二者都有想象,前者想象星空,后者想象月宮;前者表現(xiàn)出淺吟低唱的韻味,后者顯現(xiàn)出豪放雄渾的風格;前者表達了對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后者抒發(fā)了對為理想而獻身的先烈的懷念。它們在一起,讓同學們在詩詞的學習中體味了音樂美,品析了圖畫美,感受了情感美,同時也加深了對生活的理解特別是對幸福生活不是憑空而來的理解。在這特殊的環(huán)境中,這樣的教學非常富有感染力。
那一天,我的感覺真好:我終于走上了公開課的講臺。
很多年后,回憶起這次經(jīng)歷,我深有感觸:
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中有著無數(shù)個空白無人問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時候進入這種研究都不能稱之為“遲”。
哪怕你到100歲的時候,只要你有興趣,還有研究的空白在等著你。
(三)
我的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源于論文寫作。
更確切地說,源于“中學語文教例品評100篇”的寫作。
2009年10月,國家級中語專業(yè)雜志《語文教學通訊》(B刊)發(fā)表重要文章《回望:建國六十年語文教育大事》,全文內(nèi)容共由86件大事的簡略記敘構(gòu)成。其中的第71則“大事”是:
1993年3月,湖北荊州市教研室余映潮撰寫的系列論文“中學語文教例品評100篇”開始在湖大《中學語文》雜志上連載。在第一篇文章《只提了四個主問題》中他首次論說了“板塊式”和“主問題”的教學設計手法并同時開始了這兩個方面的探索與實踐。目前,“板塊式教學”、“主問題設計”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耳熟能詳?shù)恼Z文教學熱詞,其影響日益深遠。
這則材料,記載了我的教學科研生涯中極其重要的一瞬:從1993年3月起,我開始了中學語文界由個人進行的有系統(tǒng)的“案例研究”并開始了“教例品評”的專欄寫作。
我在《只提了四個主問題——《〈白毛女〉選場》教例評析》中這樣寫道:
……
從教者所設計的四個“主問題”看,這節(jié)課呈現(xiàn)一種“板塊式”的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每一問題,都引發(fā)一次研究、一次討論、一次點撥。四個主問題形成四個教學的“板塊”,結(jié)構(gòu)清晰且邏輯層次分明;每個教學塊板集中一個方面的教學內(nèi)容,既豐富、全面,又顯得比較深刻。
再從四個“主問題”本身看,問題的設計極富特征。這四個問題,可稱為“串問”或“頂針問”,四個問題一個接一個,涉及的內(nèi)容一個比一個精細、深刻,似乎一氣呵成,組成了完滿的教學結(jié)構(gòu)。它們在教學中的作用主要為:第一,既是提問,也是在告訴學生如何去分析劇本中的人物性格、身份,“問”中有豐富的知識暗示;第二,既是提問,也鮮明地表現(xiàn)了教學思路和教學層次;第三,既是提問,也是牽動對學生智力、能力進行開發(fā)的手段。課堂上學生緊張的閱讀、探尋、答問、討論,教師的引導、點撥,形成多方向、多層次的交流,教學氣氛活躍,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探求的熱情。
在這里我提煉出了兩個概念:板塊式,主問題。
從此以后,“板塊式思路”和“主問題設計”就成為我傾力、傾心的研究目標。
就“教例品評”文章的寫作之事,我在《如果能夠遇到鄒賢敏先生這樣的智者》這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現(xiàn)在,當我回憶起那段燃燒著寫作激情的時光時,我有了更深的感觸。
那是一段極為艱苦的歷程,那是一番極為嚴酷的磨練,那是一次名符其實的長征。
那是非常專業(yè)的寫作訓練,那是刻骨銘心的學習研討,那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多角度操練。
沒有那樣的開始,就沒有這樣的現(xiàn)在。
所以我曾自豪地說,2000年以后,當人們受到潮流的影響而開始研究“案例”時,我已經(jīng)在創(chuàng)造大量的案例了。
正是由于“教例評析”專欄寫作中的精心提煉,我才能真正地走入課堂,才能真正地走上講臺。
反過來,我的教學實踐又給我開掘出課堂教學藝術(shù)論文寫作的源頭活水。
2005年,我創(chuàng)造了在《光明日報》上連載10篇閱讀教學藝術(shù)短論的光輝紀錄。
2006年,我創(chuàng)造了一年之中有6篇學術(shù)論文系列稿件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zhuǎn)載的紀錄。
2007年3月15日,《中國教育報》發(fā)表長篇書評,評價“《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shù)50講》可能是國內(nèi)第一部從‘教學藝術(shù)’的角度來全面闡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個人專著”。
2008年,《余映潮講語文》出版。
到了2009年,我的《聽余映潮老師講課》一書,已經(jīng)再版到第四次了。
而所有這一切,都源自那動人心魂的“教例評析”專欄。
(四)
我的教學研究的心得,都用于了教學實踐,都用于了指導一線語文教師的教學。
因為確有心得,所以我的教學設計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理性的創(chuàng)新。
那么,創(chuàng)新在哪里呢?
創(chuàng)新在:我的備課與教學,從一開始就是有理念支持的。
創(chuàng)新在:我的教學技巧的形成,往往不是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也不是冷靜的反思,而是對大量散見于無數(shù)教學案例中的教學手法、教學技藝的提煉與整合。
無數(shù)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藝滋養(yǎng)了我,滋潤著我。
我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
從一開始就是講究章法的,那就是“板塊式教學思路”;
從一開始就是講究學生活動的,那就是“主問題設計”;
從一開始就是講究訓練的,那就是,“學生活動充分”;
從一開始就是講究厚實的,那就是,“課堂積累豐富”。
我的所有教學設計都有明顯的“標志”,即:板塊式思路,主問題設計,除此之外上,還有詩意手法的運用。
所謂“板塊式思路”,就是在一節(jié)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幾次呈“塊”狀分布的教學內(nèi)容或教學活動,即教學的內(nèi)容、教學的過程都是呈板塊狀分布排列。
“板塊式思路”將課堂教學內(nèi)容進行塊狀的設計,主要著眼于學生的活動,著眼于能力的訓練,以“板塊”來整合學習內(nèi)容,來形成教學流程,來結(jié)構(gòu)課堂教學。
如《最后一課》的教學過程,由如下兩個重要的教學“板塊”組成:
課文品讀之一:文意把握
課文品讀之二:片段欣賞
這一節(jié)課立足于在整體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將學生深深帶入課文。板塊一“文意把握”是“面”,板塊二片段欣賞是“點”。全文的教學點面結(jié)合,既整體式地了解課文內(nèi)容與情節(jié),又集中力量欣賞最關(guān)鍵的片段,從而達到“簡化教學頭緒,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的目的。
所謂“主問題”,是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研讀的重要問題、中心問題或關(guān)鍵問題。或者說,“主問題”是閱讀教學中能從教學內(nèi)容整體的角度或者學生整體參與的角度引發(fā)思考、討論、理解、品味、探究、創(chuàng)編、欣賞過程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
“主問題設計”是將課堂上的“碎問”徹底拋棄,代之以引領(lǐng)學生進行品讀、進行探究的問題或者話題,從而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習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創(chuàng)意,用三個“主問題”來領(lǐng)起全文的教學:
1.請同學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口頭創(chuàng)編“門庭若市”的成語故事。
2.請自選內(nèi)容,用“比較”的方法,編寫課文“詞義辨析”卡片。
3.這篇課文中,有哪幾個關(guān)鍵字詞既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又表現(xiàn)了人物的特點?
三個話題,三次深入的研讀活動,三次課中交流。以簡馭繁,以易克難,層次明晰,覆蓋全面,能力訓練充分,學生活動的充分。
由此可以感覺到,“主問題”是立意高遠而又切實的課堂教學問題,在教學中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藝術(shù)效果和表現(xiàn)出“妙在這一問”的新穎創(chuàng)意。
二十幾年來,我的教學藝術(shù)研究的視點主要集中在“板塊式”與“主問題”上,我深切地感受到:
教學思路清晰是所有語文教師教學設計水平的第一反映,“板塊式思路”不僅可以幫助老師們解決這個方面的問題,而且它在整合教學內(nèi)容方面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
提問精粹實在是所有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第一反映,“主問題設計”不僅可以改變老師們提問習慣,更重要的是它引領(lǐng)并形成著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
有了這二者,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就邁出了實質(zhì)性的一步。
(五)
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上,我嚴格要求自己“創(chuàng)意在先”。
那么,什么是“教學創(chuàng)意”呢?
“教學創(chuàng)意”,就是充滿新意的、有個性的、帶有一定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構(gòu)想,就是準備實施教學的新點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劃。
教學創(chuàng)意講究“新”?!靶隆弊种饕w現(xiàn)在“角度”二字之上。因為“角度”好,“角度”與眾不同,便有了個性,于是就叫做“創(chuàng)意”。
教學創(chuàng)意講究“簡”。好的“創(chuàng)意”能夠讓人一眼看出它的簡明,于是它就“可用”、“有用”?!皠?chuàng)意”離開了“有用”二字,可能只是“暢想”。
教學創(chuàng)意講究“實”。實實在在地指導學生學語文,作積累,練能力,少一些花架子。
教學創(chuàng)意講究“活”。就是要靈動,就是要有變化,就是不局促不呆板,就是要有一點詩意手法。
所謂“創(chuàng)意在先”,是說自己的教學構(gòu)想要先有“點子”,要先表現(xiàn)于“創(chuàng)意”,再表現(xiàn)于教案。
我曾經(jīng)用一個假想的課例,形成一個講座稿,給老師們專門解說什么是“教學創(chuàng)意”。
這個假想的課例、這個講稿的題目就叫做:
如果有這樣的一節(jié)課1.起始——例:《第一次真好》——創(chuàng)意:開課揭題,直入情境
——教學警語:如果說你精心設計的導語只是引發(fā)了學生的贊嘆,那你只成功了一半。
2.初讀——例:《行道樹》——創(chuàng)意:課文概說,整體把握
——教學警語:“整體閱讀”是閱讀教學設計的核心思想之一。
3.朗讀——例:《天上的街市》——創(chuàng)意:小步輕邁,步步落實
——教學警語:教學細節(jié)要講究組合之美、層次之美、層進之美。
4.理解——例:《夸父逐日》——創(chuàng)意:淡化提問,話語紛紜
——教學警語:對“提問”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主問題”。
5.點撥——例:《行路難》——創(chuàng)意:預作鋪墊,化難為易
——教學警語: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不少手法,都可以運用于閱讀教學之中。
6.揣摩——例:《狼》——創(chuàng)意:以讀帶析,讀析雙贏
——教學警語:日常教學中,朗讀教學的魅力往往不是表現(xiàn)在朗讀上,朗讀的魅力在于思維訓練。
7.體味——例:《馬說》——創(chuàng)意:巧設趣點,求知求樂
——教學警語:要讓學生生活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
8.討論——例:《記承天寺夜游》——創(chuàng)意:巧設話題,探求發(fā)現(xiàn)
——教學警語:組織課堂上有質(zhì)量的活動之關(guān)鍵在于教師的發(fā)現(xiàn)。
9.品析——例:《散步》——創(chuàng)意:實踐學法,細膩品讀
——教學警語:“細膩品讀”的標志是把學生深深地引到了課文之中。
10.學用——例:《觀舞記》——創(chuàng)意:學用語言,豐富積累
——教學警語:積累——課堂教學之魂。
11.對話——例:《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創(chuàng)意:精美評點,傾情對話
——教學警語: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這樣說話:語言詩化,情感優(yōu)化,內(nèi)容深化,交流平等化。
12.講析——例:《鄒忌諷齊王納諫》——創(chuàng)意:精要講析,文學熏陶
——教學警語:教師的講,要在關(guān)鍵之處綻出火花,要顯山露水;知識的厚度是教師講析的第一要素。
13.收束——例:《蚊子和獅子》——創(chuàng)意:生動收束,余味猶存
——教學警語:課的收束不是高潮,但可以藝術(shù)地使之余韻悠長。
……
人們感嘆說,這樣別致的講座,這樣豐富的實例,這樣生動的細節(jié),這樣實用的價值,實在難以找到一個恰切的詞來進行評價。
(六)
一個著迷于科學研究的人,往往會欣賞自己的研究。
就像作家欣賞自己的作品。
就像老師欣賞回味自己成功的教學。
我也是。
我覺得欣賞自己也是對自己的提升。
我常常分析體味自己的課堂教學。我以為,很多人分析、研究我的教學,都沒有我自己所感受到的那種美度與深度。
像下面的分析,就沒有人做過。
余映潮課堂教學之最
最為廣大語文教師所知道的是《〈狼〉的8種教案》。
最創(chuàng)新的一課多案的教學設計是《說“屏”》。
教學思路最縝密流暢的是《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教學創(chuàng)意最為奇妙的是《刷子李》:說奇論妙。
選點欣賞最美妙的是《孔乙己》。
人物欣賞角度最別出心裁的是《我的叔叔于勒》:“特快號”船長形象欣賞。
最巧妙地運用了“兩”字來設計教學活動的是《賣油翁》,《陳太丘與友期》。
認字識詞訓練最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是:《三峽》,《刷子李》,《凡卡》,《說“屏”》。
最為細膩的文言字詞認讀活動在《魚我所欲也》之中。
朗讀訓練最見成效的是《三峽》的教學。
朗讀教學角度最有特點的是《沁園春·雪》。
段落概括角度最豐富的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概括訓練細節(jié)做得最好的課文是《釣魚的啟示》(有8種不同的概括要求)。
單項品析訓練最好的教學是《釣魚的啟示》(四次“月光”的欣賞)。
微型話題設計最有深度的是《一滴眼淚換一滴水》。
線條最為豐富的課中比讀設計是魯迅先生的《雪》。
課文聯(lián)讀最為氣勢磅礴的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最給人意味深長的啟迪的教學是《鞋匠的兒子》和《蚊子和獅子》。
在教學資源開拓上最有深度與廣度的是《夸父逐日》。
最巧妙的長文短教是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最簡潔而又最開闊的教學思路在《邊城》的教學之中。
最講究詩意手法的教學是《散步》。
學法指導最為精巧的是《蚊子和獅子》。
課中集美教學最精致的是《行道樹》。
文學欣賞微型話題設計得最好的是《泥人張》。
最為細膩的中考閱讀指導課是《“語言欣賞題”答題指導》。
最有針對性的中考作文指導課是《將短話寫長》。
最能利用課文的作文教學設計是《學一點“詠物”技巧》。
最小心地進行教材處理的是蘇教版七年級的《再別康橋》。
最刻意地回避日常教學角度的教學設計是《故都的秋》。
最能具體表現(xiàn)一課多案設計技巧的是《散步》閱讀教學與《讀〈散步〉學作文》的教學。
最特別的教例是全國中語會兩次“語文報杯課堂教學大賽”上的“讀報指導課”。
美點最多的教學設計是《記承天寺夜游》:課始內(nèi)容高雅的鋪墊,朗讀教學的分層點撥,課文變形閱讀的“言外之意”,課文觀感與妙點揣摩,動靜有致的課堂,活動充分的對話,教師的精要講析,層次清晰的教學思路等等,都是值得欣賞的美點。
……
(七)
沒有汗水,沒有時間,沒有靜坐,沒有失眠,沒有茫然無路的痛苦,沒有舉步維艱的煎熬,就沒有上述的一切體會,就沒有上述的教學之“最”。
教學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現(xiàn)在,我正在備我的第101個課:《詠雪》。
這樣,我就完成了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雪”系列的教學設計:魯迅的《雪》,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世說新語》中的“詠雪”。
……
我不知道我還能講出多少個新課。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遵守我自己的格言:趁著年輕多做事;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
特約編輯劉中林
責任編輯 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