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錫光
(重慶三峽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萬州 404100)
唐代西南邊“西山八國”同唐朝的關系
何錫光
(重慶三峽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萬州 404100)
唐代西南邊的八個羌人小國總稱西山八國,因其部落酋長從唐初就接受了唐朝的官職封號,實際上接受了唐朝的羈縻或統(tǒng)治;由于其地勢在唐朝與吐蕃的關系中甚為重要,在廣德元年相繼被吐蕃攻占后,唐朝在貞元年間收復失地,西山八國因而率其部眾內(nèi)附,重新接受唐朝的羈縻,唐代史籍中開始出現(xiàn)西山八國的稱謂;唐朝自貞元年間始置“西山八國安撫使”,說明唐朝對西山八國地勢的重視;而吐蕃要進攻唐劍南西川或維持對南詔的控制,故爾屢次同唐朝發(fā)生對西山八國的爭奪戰(zhàn)。
西山八國;西南邊;關系;唐朝
“西山八國”是唐西南邊①八個羌人小國的總稱,其名首見于《舊唐書·德宗紀》貞元十一年九月:“丁巳,加韋皋統(tǒng)押近界諸蠻及西山八國、云南安撫等使?!边@一年,包括東女、哥鄰、白狗、弱水、逋租、南水、悉董、清遠在內(nèi)的西山八國,②各率其種落詣唐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內(nèi)附。有唐一代,西山八國同唐朝多所交往,可以從中考見唐朝同西南少數(shù)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交通等方面的若干情況。
西山八國中的東女國,于隋開皇六年“遣使朝貢,其后遂絕”。(《《書 西域 《國傳》)“隋大業(yè)中,蜀王秀遣使招之,拒而不受。”(《舊唐書 南蠻西南蠻傳 《國傳》)又其中有白狗國,其屬地內(nèi)有“白茍羌”,曾為隋朝戍地,在大業(yè)末“沒于羌”。③
到唐代,西山八國地界內(nèi)的羌人酋長接受唐朝廷的官號和賜封,處于唐朝的羈縻邊州之內(nèi)。
《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女國傳》在記述東女國等西山八國于貞元九年接受唐朝的封號后說:“舊皆分隸邊郡,祖、父例授將軍、中郎、果毅等官?!边@里說的“邊郡”,指從武德(618—626)、貞觀(627—649)年間直至乾元元年(758),唐朝接受西山八國地界內(nèi)部落歸附或降附所置的維州(武德七年置,治所薛城,在今四川理縣東北)、霸州(乾元元年改靜戎軍置,治所在今四川汶川西北)、保州(本奉州云山郡,天寶二十八年以維州之定廉縣置,治所在今四川理縣北),以及松州都督府(治所嘉誠,在今四川松潘縣)、茂州都督府(治所汶山,在今四川茂汶縣)、保寧都護府(天寶八載以劍南之索磨川置,治所在今馬爾康東)所轄的部分州縣。八國中以東女國與唐朝的關系較為密切,從武德至開元年間曾遣使朝唐,接受唐朝廷的官號、賜封?!杜f唐書·南蠻西南蠻傳·東女國傳》:“武德中,女王湯滂氏始遣使貢方物,高祖厚資而遣之。還至隴右,會突厥入寇,被掠于虜庭。及頡利平,其使復來入朝。太宗送令反國,并降璽書慰撫之。垂拱二年,其王斂臂遣大臣湯劍左來朝,仍請官號。則天冊拜斂臂為左玉鈐衛(wèi)員外將軍,仍以瑞錦制蕃服以賜之。天授三年,其王俄琰兒來朝。萬歲通天元年,遣使來朝。開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其王趙曳夫遣子獻方物。天寶元年,命有司宴于曲江,令宰臣已下同宴。又封曳夫為歸昌王,授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賜其子帛八十匹,放還?!薄缎绿茣の饔颉づ畤鴤鳌罚骸拔涞聲r,王湯滂氏始遣使入貢。高祖厚報,為突厥所掠不得通。貞觀中,使復至,太宗璽制慰撫。顯慶初,遣使高霸④黎文與王子三廬來朝,授右監(jiān)門中郎將。其王斂臂使大臣來請官號,武后冊拜斂臂左玉鈐衛(wèi)員外將軍,賜瑞錦服。天授、開元間,王及子再來朝,詔與宰相宴曲江,封王曳夫為歸昌王、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雹?/p>
這些被唐朝任命為刺史等官或賜以封號的人有名姓可考者還有:貞觀初至總章(唐高宗年號,668—670)中的安胐汗、安附國。《全唐文》四三五李至遠《唐維州刺史安侯(附國)神道碑》:“父胐汗,貞觀初率所部五千余人入朝,詔置維州,即以胐汗為刺史?!舛ㄏ骞??!ò哺絿┯阑赵辏?50)拜右領軍將軍,……尋丁定襄公憂,復拜為持節(jié)維州諸軍事、維州刺史?!埶罚ㄌ聘咦谀晏枺?61—663)中,隨府易名,改為左戎衛(wèi)將軍??傉轮校M為右戎衛(wèi)大將軍,刺史勛封并如故?!必懹^、顯慶(唐高宗年號,656—661)年間董姓三人為當州、悉州刺史者。《舊唐書·地理志》松州都督府:“貞觀二十年,⑥松州首領董和那蓬固守松府,特敕于(松州)通軌縣置當州,以蓬為刺史。顯慶元年,蓬嫡子屈寧襲繼為刺史?!@慶元年,生羌首領董系比射內(nèi)附,乃于地置悉州,在悉唐川故也。以董系比射為刺史?!雹唛_元、乾元時又有羌人董晏立、董嘉俊受唐朝的官職和封號?!杜f唐書·地理志》:“保州下,本維州之定廉縣。開元二十八年,置奉州,以董晏立為刺史。領定廉一縣。天寶元年,改為云山郡。八載,移治所于天保軍,乃改為天??ぁG甓?,西山子弟兵馬使嗣歸誠王董嘉俊以西山管內(nèi)天??w附,乃為保州,以嘉俊為刺史?!雹嗵拼淌芳骖I一方軍政,這幾個人中有的人實任兵馬使等職,則其人也兼掌地方軍事。
另據(jù)《全唐文》卷三七七楊譚《兵部奏劍南節(jié)度破西山賊露布》略云:“伏以開元大寶圣文神武應道皇帝陛下清靜端極,無為體道。……伏以南蠻亂德,恃險偷生;吐蕃舉國興兵,資其叛逆。右羽林大將軍兼蓬山郡太守董懷恩、右驍衛(wèi)將軍兼歸誠郡太守董思賢、都知西山子弟兵馬副使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攝臨翼郡太守董郄曲、左羽林大將軍兼靜郡太守董元智、江源郡太守董懿等,領八郡驍勇,并蕃漢武士七千人,自蓬娑路取牙山?!睋?jù)“南蠻亂德”云云,楊譚文所記本事,當指開元二十八年三月,劍南節(jié)度使章仇兼瓊攻破吐蕃占領的安戎城。⑨又岑仲勉《金石論叢·利番新發(fā)現(xiàn)隨會州信道記跋》云:“一九四五年十一月,舊同事李方桂自利番歸成都,曾親見此碑,貽書相告,……同處又有一唐碑,……照錄如下:‘朝散大夫、檢校維州刺史、上柱國焦淑為吐蕃賊侵境,并董敦義投蕃,聚結逆徒數(shù)千騎,淑領羌漢兵及健兒等三千余人,討除其賊,應時敗散。開元十五年九月十九日記?!雹馀钌娇?、臨翼郡、歸誠郡、江源郡和上面提到的維州、當州、悉州、保州,據(jù)兩《唐書·地理志》,其地皆在“西山八國”境內(nèi),而董姓又是“西山八國”羌人部落的著名種姓。[11]參以上引“松州首領董和那蓬固守松府”之事,可知這些身領軍職的西山八國首領皆親領兵眾,為唐王朝效命。
以上就是《舊唐書》記述的,今猶可考見的西山八國在乾元元年以前“分隸邊郡,祖、父例授將軍、中郎、果毅等官”的具體事跡。此外,據(jù)《通典·食貨典》及《新唐書·地理志》,在相當于唐西山八國地界內(nèi)的各州縣,都有“土貢”各種地方特產(chǎn)的記載,可說明西山八國對唐朝有受羈縻并納貢的關系。
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之亂發(fā)生,吐蕃乘唐朝內(nèi)亂,大舉入侵唐西北、西南邊地,至廣德元年,西山八國之地相繼為吐蕃攻占。
《舊唐書·代宗紀》廣德元年(763)十二月:“吐蕃陷松州、維州、云山城、籠城。”
《新唐書·地理志》保州:“廣德元年沒吐蕃?!?/p>
但據(jù)有關史料,維州在廣德元年并沒有陷沒吐蕃,其為吐蕃設計攻取,是在廣德元年二十年后?!杜f唐書·地理志》維州:“上元元年(760)后,河西、隴右州縣,皆陷吐蕃。贊普更欲圖蜀川,累急攻維州,不下,乃以婦人嫁維州門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內(nèi)應,城遂陷。吐蕃得之,號無憂城。累入兵寇擾西川。”《舊唐書·李德裕傳》:“至德后,河、隴陷蕃,唯此州尚存。(此蓋僅指維州城。)吐蕃利險要,將婦人嫁于此州閽者。二十年后,婦人生二子成長。及蕃兵攻城,二子內(nèi)應,其州遂陷。吐蕃得之,號曰‘無憂城’?!略S忠源蠛臀迥晖罗S州守將以城降,為牛僧孺所沮,終失維州,奏論之曰:‘……且維州據(jù)高山絕頂,三面臨江,在戎虜平川之沖,是漢地入兵之路。初,河、隴盡沒,此州獨存。吐蕃潛將婦人嫁與此州門子。二十年后,兩男長成,竊開壘門,引兵夜入,因茲陷沒,號曰無憂。’”[12]可見維州城之失,并不在廣德元年,而是在其后二十年。
另外,西山八國之地的柘、靜等州,在永泰元年又為唐漢州刺史崔寧收復?!杜f唐書·崔寧傳》:“寶應初,蜀中亂,山賊擁絕縣道,代宗憂之?!渥酁闈h州刺史。久之,吐蕃與諸雜羌戎寇陷西山柘、靜等州,詔嚴武收復。武遣旰(崔旰后賜名寧)統(tǒng)兵西山,旰善撫士卒,皆愿致死命。始次賊城,周圍皆石礫,攻具無所設。唯東南隅環(huán)丈之地,壤土可穴,諜知之以告。旰晝夜穿地道攻之,再宿而拔其城。因拓地數(shù)百里,下城寨數(shù)四。番眾相語曰:‘崔旰,神兵也?!瘜⒏斑M,以糧盡還師。武大悅,裝七寶輿迎旰入成都,以夸士眾,賞赍過厚?!薄杜f唐書·地理志》:“柘州下,永徽后置。天寶元年,改為蓬山郡。乾元元年,復為柘州。本屬隴右道松州都督,后割屬劍南也?!逼渲嗡峡h,在今四川黑水縣南?!杜f唐書·地理志》:“靜州,比屬隴右道,隸松州都督。后割屬劍南。”其治所悉唐,在今四川黑水縣南?!顿Y治通鑒》卷二二四系此事于永泰元年閏十月。
又據(jù)《新唐書·地理志》松州:“廣德元年沒吐蕃,其后松、當、悉、靜、柘、恭、保、真、霸、乾、維、翼等為行州,以部落首領世為刺史、司馬?!眲t唐朝在西山八國之地被吐蕃攻陷后,另于其它地方設置行州,由西山八國部落首領[13]世代做刺史和掌管軍事的司馬,在名義上對西山八國實行羈縻。
自西山八國之地被吐蕃攻占后,唐朝在西山八國故地屢次擊敗吐蕃,保衛(wèi)了唐劍南西道邊界的安定。以下便是廣德至大歷中的有關記述。
《新唐書·吐蕃傳》:“是歲(指廣德元年),南入松、維、保等州及云山[14]新籠城。明年,還使人李之芳等。劍南嚴武破吐蕃南鄙兵七萬,拔當狗城?!菚r嚴武拔鹽川,又戰(zhàn)西山,取其眾八萬?!薄顿Y治通鑒》卷二二四廣德二年七月:“己未,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破吐蕃七萬眾,拔當狗城?!?,嚴武拔吐蕃鹽川城。”胡注:“當狗城,當白狗羌之路,故以名城。鹽川城,在當狗城西北。維州舊有鹽溪縣,永徽初,省入保州定廉縣?!?/p>
《新唐書·代宗紀》大歷十年(775)正月:“乙卯,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及吐蕃戰(zhàn)于西山,敗之?!薄顿Y治通鑒》卷二二五大歷十年正月:“乙卯,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奏破吐蕃數(shù)萬于西山,斬首萬級,捕虜數(shù)千人?!?/p>
《舊唐書·代宗紀》大歷十二年十月:“丁酉,西川破吐蕃于望漢城,擒蕃將大籠官論器然以獻?!薄杜f唐書·吐蕃傳》:“(大歷十二年)十月,崔寧破吐蕃望漢城?!薄顿Y治通鑒》卷二二五大歷十二年:“冬,十月乙酉,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奏大破吐蕃于望漢城?!焙ⅲ骸巴罗怯谖魃揭酝?,因名望漢城?!?/p>
《舊唐書·代宗紀》大歷十二年:“十二月丁亥,西川崔寧奏于西山破吐蕃十萬,斬首八千,生擒九百人?!薄缎绿茣ご诩o》大歷十二年:“十二月丁亥,崔寧及吐蕃戰(zhàn)于西山,敗之。”
《新唐書·吐蕃傳》:“明年(指大歷十年),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破虜于西山。虜攻臨涇、隴州,次普潤,焚掠人畜;與抱玉戰(zhàn)義寧,破之;道涇州,璘尾追,敗之于百里。又明年,崔寧破虜故洪節(jié)度、氐、蠻、黨項等兵,斬首萬級,禽酋領千人,牛羊廩鎧甚眾,獻之朝。吐蕃不得志,入掠黎、雅,于是劍南兵合南詔與戰(zhàn),破之,禽大籠官論器然。又侵坊州,取黨項牧馬。崔寧攻望漢城,破之。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張獻恭戰(zhàn)岷州,吐蕃走。寧破西山三路及邛南兵,斬首八千級。十三年,虜大酋馬重英以四萬騎寇靈州,塞漢、御史、尚書三渠以擾屯田,為朔方留后常謙光所逐,重英殘鹽、慶而去。乃南合南詔眾二十萬攻茂州,略扶、文,遂侵黎、雅。時天子已發(fā)幽州兵馳拒,虜大奔破?!?/p>
到唐德宗貞元時,吐蕃連年入侵唐朝西北邊境。唐朝為分吐蕃的兵勢,命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攻破占據(jù)西山八國之地的吐蕃軍,西山八國首領遂率眾內(nèi)附。先是貞元三年,韋皋就上書朝廷,要求采取聯(lián)合南詔和西山八國部落以削弱吐蕃勢力的策略?!顿Y治通鑒》卷二三二:“韋皋奏:今吐蕃棄好,暴亂鹽、夏,宜因云南及八國生羌有歸化之心,招納之,以離吐蕃之黨,分其勢?!边@就有了其后招撫西山八國歸附之事。
《舊唐書·韋皋傳》:“(貞元)九年(793),朝廷筑鹽州城,慮為吐蕃掩襲,詔皋出兵牽維之。乃命大將董勔、張芬出西山及南道,破峨和城、通鶴軍。吐蕃南道元帥論莽熱率眾來援,又破之,殺傷數(shù)千人,焚定廉城。凡平堡柵五十余所?!庇帧缎绿茣ろf皋傳》:“(貞元)九年,天子城鹽州,策虜且來撓襲,詔皋出師牽維之。乃命大將董勔、張芬分出西山、靈關,破峨和、通鶴、定廉城,逾的博嶺,遂圍維州,搏棲雞,攻下羊溪等三城,取劍山屯焚之。南道元帥論莽熱來援,與戰(zhàn),破其軍,進收白岸,乃城鹽州?!盵15]峨和,在唐翼州東北,今四川松潘以南、黑水縣以東、茂縣西北;定廉城,在唐維州之西奉州境內(nèi),今四川理縣以北;通鶴軍、的博嶺、棲雞、羊溪、劍山具體地理位置待考:蓋皆在西山八國地界內(nèi)。韋皋攻取被吐蕃占領的峨和、定廉等的具體時間是貞元九年五月?!杜f唐書·德宗紀》貞元九年五月:“乙巳,韋皋奏,遣軍出西山,破吐蕃峨和城、定廉城、通鶴軍,凡平堡五十余所。是日以蕃俘器仗來獻。”西山八國被吐蕃占領后,就受吐蕃的“役屬”,“土有絲絮,歲輸于吐蕃”。(《舊唐書 東《國傳》)西山女王的王位也被吐蕃奪去?!缎绿茣つ显t傳》上記貞元九年南詔王異牟尋說:“西山女王,見奪其位?!贝藭r,韋皋因西山八國“有歸化之心”,乘勝招撫諸國內(nèi)附,使之歸順唐朝。《舊唐書·韋皋傳》:“皋又招撫西山羌女、訶陵、白狗、逋租、弱水、南王等八國酋長,入貢闕廷?!盵16]《舊唐書·東女國傳》記載了此事的原委以及此后發(fā)生的相關事件:
貞元九年七月,其王湯立悉(又作“志”)與哥鄰國王董臥庭、白狗國王羅陀忽、逋租國王弟鄧吉知、南水國王侄薛尚悉曩、弱水國王董辟和、悉董國王湯息贊、清遠國王蘇唐磨、咄霸國王董藐蓬,各率其種落詣劍南西川內(nèi)附。其哥鄰國等,皆散居山川。弱水王即國初女國之弱水部落。其悉董國,在弱水西,故亦謂之弱水西悉董王。舊皆分隸邊郡,祖、父例授將軍、中郎、果毅等官,自中原多故,皆為吐蕃所役屬。其部落,大者不過三二千戶,各置縣令十數(shù)人理之。土有絲絮,歲輸于吐蕃。至是悉與之同盟,相率獻款,兼赍天寶中國家所賜官誥共三十九通以進。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處其眾于維、霸、保等州,給以種糧耕牛,咸樂生業(yè)。立悉等數(shù)國王自來朝,召見于麟德殿。授立悉銀青光祿大夫、歸化州長史;董臥庭行至綿州卒,卒武德州卒史,卒其卒卒卒為保寧卒卒卒長史,襲哥鄰王。立悉妹乞悉漫頗有才智,從其兄來朝,封和義郡夫人。其大首領董臥卿等,皆授以官。俄又授女國王兄湯厥銀青光祿大夫、試太卒卿;清遠王弟蘇歷顛銀青光祿大夫、試衛(wèi)尉卿;南水國王薛莫庭及湯息贊、董藐蓬,女國唱后湯拂庭、美玉缽、南郎唐,并授銀青光祿大夫、試太仆卿。其年,西山松州生羌等二萬余戶,相繼內(nèi)附。其粘信部落主董夢蔥,龍諾部落主董辟忽,皆授試衛(wèi)尉卿。立悉等并赴明年元會訖,錫以金帛,各遣還。
又《舊唐書·德宗紀》:
(貞元九年七月)劍南西山羌女國王湯立志、哥鄰王董臥庭、白狗王羅陀卒、弱水王董避和、逋租王弟鄧告知、南水王侄尚悉曩等六國君王,自來朝貢。[17]六國初附吐蕃,韋皋擊西山討吐蕃,故六蠻內(nèi)附,各授官秩遣之。
西山八國結成同盟,推女國王為盟主,“相率獻款”,韋皋將其部眾安置于唐朝的維、[18]霸、保州之地。西山八國中的六國隨后到唐朝朝貢,并赴唐朝次年元會慶典,唐朝并授以官秩。這表明,西山八國在廣德年間吐蕃占領其地以后,到此時,又重新接受唐朝的官職和羈縻。
在此之前,唐朝與吐蕃曾于建中三年(782)在清水定盟,劃定兩國的邊界?!杜f唐書·張鎰傳》記載唐朝同吐蕃約定的邊界是:“今國家所守界:涇州西至彈箏峽西口,隴州西至清水縣,鳳州西至同谷縣,暨劍南西山、大渡河東,為漢界?!庇帧缎绿茣ね罗瑐鳌罚骸疤频貨苤萦冶M彈箏峽,隴州右極清水,鳳州西盡同谷,劍南盡西山、大度水?!碧拼膭δ衔魃?,指今四川境內(nèi)的岷山、邛崍山。西山八國位于西山之西,在建中年間猶屬吐蕃領地,到貞元九年,由于八國的內(nèi)附,西山八國的領地又重新劃入唐朝的版圖。
西山八國接受唐朝的統(tǒng)治,唐朝因此設“西山八國使”以管轄其事。《新唐書·方鎮(zhèn)表》貞元十一年:“西川節(jié)度增領統(tǒng)押近界諸蠻及西山八國、云南安撫使?!辈⑷蚊f皋兼領使事?!杜f唐書·德宗紀》貞元十一年九月:“丁巳,加韋皋統(tǒng)押近界諸蠻及西山八國、云南安撫等使?!庇帧俄f皋傳》:“(貞元)十一年九月,加統(tǒng)押近界諸蠻、西山八國兼云南安撫等使?!盵19]這是唐代史籍記載西山八國之名的開端,也是唐朝首次設置“西山八國使”以統(tǒng)領西山八國之事。
西山八國的領地是唐劍南道同吐蕃之間的沖要之地,唐朝可以借此保衛(wèi)劍南西川邊地的安定,也可以從這里阻擋吐蕃南下通往南詔。上文所述韋皋上奏朝廷招撫西山八國即是唐朝要采取的策略之一。到貞元十七至十八年間,韋皋從西山八國地界內(nèi)出兵,九道并進,西擊吐蕃、南擊南詔,以紓緩吐蕃對唐朝西北靈、朔、麟州的侵襲,在維州大破吐蕃之眾。《舊唐書·吐蕃傳》:
(貞元)十八年正月,韋皋擒吐蕃大首領論莽熱來獻,賜崇仁里宅以居之。莽熱,吐蕃內(nèi)大相也。先貞元十六年,韋皋累破吐蕃二萬余眾于黎州、雟州,吐蕃遂大搜閱,筑壘造舟,潛謀寇邊,皋悉挫之。于是吐蕃酋帥兼監(jiān)統(tǒng)曩貢、臘城等九節(jié)度嬰嬰、籠官馬定德與其大將八十七人,舉部落來降?!涿髂辏罗ッ鞒枪苣バ┬U千余戶又來降。吐蕃以其眾外潰,遂北寇靈、朔,陷麟州。詔韋皋出兵成都西山以紓北邊。皋遂命鎮(zhèn)靜軍兵馬使陳洎等,統(tǒng)兵萬人出三奇路,威戎軍使崔堯臣率兵一千出龍溪石門路南,維保二州兵馬使仇冕、保霸兩州刺史董振等,率兵二千進逼吐蕃維州城中,北路兵馬使邢玭并諸州刺史董懷愕等率兵四千進攻棲雞、老翁等城,都將高倜、王英俊等率兵二千進逼故松州,隴東路兵馬使元膺并諸將郝宗等復分兵八千出南道雅、邛、黎、雟等路。又令邛州鎮(zhèn)南軍使、御史大夫韋良金發(fā)鎮(zhèn)兵一千三百續(xù)進,雅州經(jīng)略使路惟明與三部落主趙日進等率兵三千進攻逋租、偏松等城,黎州經(jīng)略使王有道率三部落郝金信等二千過大渡河深入吐蕃界,雟州經(jīng)略使陳孝陽與行營兵馬使何大海、韋義等及磨些蠻三部落主苴那時率兵四千進攻昆明、諾濟城。自八月至于十二月,累破十六萬眾,拔其七城、五軍鎮(zhèn),受降三千余戶,生擒六千余人,斬首一萬余級,遂圍維州。救軍再至,轉戰(zhàn)千余里,吐蕃連敗,靈、朔之寇引眾南下。于是贊普遣莽熱以內(nèi)大相兼東境五道節(jié)度兵馬使、都統(tǒng)群牧大使率雜虜十萬眾,來解維州之圍。王師萬余眾,據(jù)險設伏以待之。先以千人挑戰(zhàn),莽熱見我?guī)熤僖?,悉眾來追,入于伏中,請將四面疾擊,遂擒莽熱,虜眾大潰?/p>
棲雞、老翁、逋租、偏松,都在西山八國地界內(nèi),由于史料的缺乏,只能推測這時期吐蕃的實際占有土地同西山八國的舊有領地呈現(xiàn)差互出入的狀況。無論如何,正象美國查爾斯·巴克斯《南詔國與唐代的西南邊疆》[1]第四章“南詔與吐蕃的聯(lián)盟”評論韋皋此次對吐蕃的勝利說:“這是這一時期唐朝與吐蕃在西南的最后一次大的戰(zhàn)役,這次戰(zhàn)役大體上結束了一個歷史時期,標志著吐蕃勢力在唐朝西南的式微。”另外,引文中的保、霸二州刺史董振和諸州刺史董懷愕皆董姓,可能是西山八國部落酋長任唐朝刺史者,這些都可見韋皋對西山八國策略收到的實際效果。
但由于西山八國又與吐蕃連界,受到吐蕃的威脅,又暗中同吐蕃交通,這就是兩《唐書·女國傳》說西山八國之人是“兩面羌”的原由。所以唐朝設“西山八國使”是十分重要的。從韋皋開始,唐朝直至五代任命為“西山八國使”見于兩《唐書》、兩《五代史》、《資治通鑒》者,有唐憲宗元和元年(806)九月的高崇文、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十月的李德裕、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四月的白敏中、唐昭宗龍紀元年(889)春和大順二年(891)十月的王建、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十二月和明宗長興四年(933)二月的孟知祥。既然設置了“西山八國使”,就說明唐朝以至五代時的后唐對西山八國有統(tǒng)屬的關系。
在此期間,吐蕃占領的維州在大中三年杜悰鎮(zhèn)蜀時才重新歸屬唐朝。[20]《舊唐書·李德裕傳》記李德裕奏論大和五年唐朝不受吐蕃將領以維州城投降之事說:“況西山八國,隔在此州,比帶使名,都成虛語。諸羌久苦蕃中征役,愿作大國王人?!边@是說與吐蕃連界的西山八國有時并不完全受唐朝統(tǒng)轄,即上面提到的“兩面羌”之一例;八國之人又苦于吐蕃的“征役”,愿意接受唐朝的統(tǒng)治。又《新唐書·路巖傳》:“俄罷巖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承蠻盜邊后,巖力拊循,置定邊軍于邛州,扼大度,治故關,取壇丁子弟教擊刺,使補屯籍,由是西山八國來朝。”路巖于咸通十二年(871)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此時的吐蕃已經(jīng)衰落,路巖又增強了守備,西山八國不再受吐蕃的侵擾,故爾再度來朝。
以后到五代,據(jù)《資治通鑒》卷二六八乾化二年(912)四月:“維州羌胡董琢反,蜀主遣保鑾軍使趙綽討平之。”這個反叛唐朝的“羌胡董琢”可能是西山八國的部落酋長。后唐長興四年以后,唐五代史籍中不再見與西山八國有關的記述,可能到五代末,唐初對西山八國仍然保持著羈縻、臣屬關系。
以下簡單敘述西山八國之地同唐朝和吐蕃交通的地勢。
藏嶸《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2]第十一章“唐朝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郵驛”說:“唐朝從四川通達吐蕃的驛路有好幾條:一條稱為西山路,由成都經(jīng)灌縣、蠶崖關、當風戍、汶川(今縣同)、西山八國,再沿梭磨河北上,進抵柘縣(在唐柘州境內(nèi),今四川黑水縣南),越過柏嶺(在今黑水縣西),至白崖驛(在柏嶺之北),進入吐蕃界(《元和郡縣圖志》)?!卑矗盒Q崖關在四川都江堰西?!斗捷泟儆[》卷五五《成都府路》永康軍:“蠶崖關,在導江縣(今都江堰市灌口鎮(zhèn)東約十公里)西五十里,以振西山之走集。”又《新唐書·地理志》彭州蒙陽郡:“有當風戍?!逼涞禺斣诮袼拇ㄣ氪h南。梭磨河即唐索磨川。《資治通鑒》卷二一五天寶八載閏六月:“乙丑,以石堡城為神武軍,又于劍南西川索磨川置保寧都護府?!焙ⅲ骸爸帽幎甲o府,以領牂柯、吐蕃。”方國瑜先生《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中未提到唐代這一條“西山路”的記述,然確系唐朝劍南節(jié)度與吐蕃之間的重要道路,西山八國正處在這條道路的中間。上文已述及的唐朝同吐蕃在西山八國地界多次軍事沖突即可說明其地勢的重要。茲再舉數(shù)事以明之。
《舊唐書·高適傳》:“劍南自玄宗還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節(jié)度,百姓勞敝,適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論之曰:[21]劍南雖名東西兩川,其實一道。自邛關、黎、雅,界于南蠻也;茂州而西,經(jīng)羌中至平戎數(shù)城,界于吐蕃也。臨邊小郡,各舉軍戎,并取給于劍南?!袼缤罗潜ざS谑袢?,不過平戎以西數(shù)城矣。邈在窮山之巔,垂于險絕之末,運糧于束馬之路,坐甲于無人之鄉(xiāng)。以戎狄言之,不足以利戎狄;以國家言之,不足以廣土宇?!盵22]平戎城原名安戎城,在唐恭州境內(nèi),今四川理縣西北,以西便是吐蕃領地?!杜f唐書·吐蕃傳》開元二十八年:“詔改安戎城為平戎城?!备哌m此論主張應放棄唐朝在西山三城的戍守,殊為失計?!顿Y治通鑒》卷二二三廣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維、保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節(jié)度使高適不能救,于是劍南西山諸州亦入于吐蕃矣。”胡注:“開元二十八年,以維州之定廉置奉州云山郡,天寶八年,徙治天保軍,更曰天保郡,是年沒吐蕃。至乾元元年,嗣歸誠王董嘉俊以郡來歸,始更名保州。又按天寶八年分定廉置云山縣,時蓋于縣新筑二城也?!盵23]有可能,定廉一城加上所新筑二城,即是西山三城。這一帶正在西山八國地界內(nèi),因守備不力,終陷于吐蕃。
按《舊唐書·吐蕃傳》:“劍南西山又與吐蕃、氐、羌鄰接,武德以來,開置州縣,立軍防,即漢之笮路?!贝宋魃疆斒遣δ衔鞔ㄖ荷?、邛崍山而言。西山八國在岷山以西,邛崍山以南,則是唐雅、黎、雟州,為唐朝通往南詔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吐蕃自北向南控制南詔的要路?!缎绿茣つ显t傳》詳細地記述了韋皋在貞元十七年經(jīng)略云南的相關背景,可進一步認識西山八國之地對唐朝和吐蕃都具有重要性:
吐蕃君長共吐,不吐卒州,吐吐吐,吐為兩頭蠻挾唐為輕重,謂南詔也。會虜薦饑,方葬贊普,調(diào)斂煩。至是,大料兵,率三戶出一卒,虜法為大調(diào)集。又聞唐兵三萬入南詔,乃大懼,兵戍納川、故洪、諾濟、臘、聿赍五城,欲悉欲出西山、劍山,欲卒州以欲南詔。皋即上上上“上上上上上明上上,上斂上,卒、上上萊,可困虜入。”皋遣將邢毗以兵萬人上南、北路,趙昱萬人戍黎、雅州。異牟尋謂皋曰上“虜聲聲卒州,聲聲云南,聲武聲卒軍進聲聲聲。若虜不出者,聲以來年二月深入?!睍r虜兵三萬攻鹽州,帝以虜多詐,疑繼以大軍,詔皋深鈔賊鄙,分虜勢。皋表上“賊精鎧多置南上,今向鹽、夏非全軍,欲掠河曲黨項畜產(chǎn)耳?!倍砺勌斊器胫?,皋卒上將分道出,或自西山,或由平夷,或下上陀和、石門,或徑神川、納川,與南詔會。是時,南南、太原、卒寧、涇原軍獵其北,劍南東川、山南兵震其東,鳳翔軍當其西;蜀、南詔深入,克城七,上堡百五十所,斬首萬級,獲鎧械十五萬。圍昆明、維州不能克,乃班欲。振武、靈武兵破虜二萬,涇原、鳳翔軍敗虜原州。惟南詔攻其腹心,俘獲最多。帝遣中人尹偕尉異牟尋。而吐蕃盛上昆明、神川、納川自守。異牟尋比年獻方物,天卒禮之。
吐蕃要“悉師出西山、劍山”,希圖斷絕南詔同唐朝的交通;韋皋則采取一邊從西山出擊,以攻取為吐蕃占領的西山八國故地(如維州),阻斷吐蕃自西山八國南下之路,一邊在雅州、黎州加強守備,保衛(wèi)雟州,以阻止吐蕃的力量到達南詔的策略,達到“與南詔會”的目的。[24]這時唐朝與南詔以及吐蕃的關系,查爾斯·巴克斯《南詔國與唐代的西南邊疆》講得很清楚:“為清除吐蕃在這一地區(qū)的威脅,唐朝下令韋皋在西南地區(qū)展開反擊。唐朝動員了成千上萬的士兵投入戰(zhàn)斗,這些士兵包括西南地區(qū)的新盟友,特別是南詔、東蠻、麼些諸部的軍隊,各方面的軍隊協(xié)同一致地配合作戰(zhàn),把吐蕃軍隊趕出了他們占踞的唐朝西南邊境的全部地區(qū)。”從唐朝貞元年間致力于南連南詔、北御吐蕃這一事件也可看到西山八國在唐代西南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總結上文:西山八國因其部落酋長從唐初就接受了唐朝的官職封號,實際上為唐朝所羈縻;由于其地勢甚為重要,在廣德元年相繼被吐蕃攻占后,唐朝在貞元年間收復失地,西山八國因而率其部眾內(nèi)附,所以唐代史籍中開始出現(xiàn)西山八國的稱謂;唐朝自貞元年間始置“西山八國安撫使”,說明唐朝對西山八國地勢的重視;而吐蕃要進攻唐劍南西川或維持對南詔的控制,故爾屢次同唐朝發(fā)生對西山八國的爭奪戰(zhàn)。
注 釋:
①據(jù)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劍南道北部”、“吐蕃”,西山八國的領地,開元二十九年約在唐松、茂、維、翼、當、悉、靜、奉、柘、恭等州地界,各州名稱及地界前后屢有變化。另據(jù)《資治通鑒》卷二三四胡注上“自哥鄰以下上種(指東女國以外的哥鄰、白狗、弱水、南水、悉董、清遠、咄霸及逋租),皆散居西山。西山即雪山。今威州保寧縣有雪山,連乳川白狗嶺,有九峰,積雪春夏不消。白狗嶺與雪山相連。威州,唐之維州也?!奔s當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汶川縣以西,甘孜州、阿壩州大部地區(qū)。
②西山八國的具體名目,上書所記不一,另記有咄霸一國。霸見《舊唐書卒德宗霸》貞元十一年九月、《韋皋皋》、《南蠻西南蠻卒女國皋》,《新唐書卒韋皋皋》、《西域皋》之《東女國皋》,《唐會要》卷九九“東女國”、《資治通鑒》卷二三二貞元三年“八國生羌”胡注、卷二三四貞元十年正月“八國”胡注。
③見《舊唐書卒地理志》維州。
④東女國的女官稱“高霸”。見《舊唐書卒南蠻西南蠻卒東女國皋》、《太平廣記》四八一“東女國”。
⑤霸見《唐會要》卷九九“東女國”。
⑥《新唐書卒地理志》作“二十一年”。
⑦兩兩又見《新唐書卒地理志》、《太平兩兩記》卷八一。
⑧又見《太平兩兩記》卷八O。
⑨見《舊唐書卒見宗霸》下,《資治通鑒》卷二一四。
⑩《文物》1961年8期《石刻雜談》所引略同。
[11]據(jù)《舊唐書卒南蠻西南蠻卒女國皋》、《新唐書卒西域卒東女國皋》、《唐會要》卷九九“東女國”,西山八國之董姓者有哥鄰國王董臥庭、弱水國王董辟和、咄霸國王董藐蓬。又《王史卒蠻夷》四“威茂蠻”上“威州保霸蠻者,唐保、霸二州也。天寶中所置,后陷沒。酋董氏,世有其地。與威州相錯,因羈縻焉?!?/p>
[12]兩又略見《舊唐書卒事卒皋》。
[13]可能還有其它部落首領,俟考。
[14]《新唐書卒地理志》上“保州天???,下。本奉州云山郡,開元二十八年以維州之定廉置?!?/p>
[15]又見《舊唐書卒吐蕃皋》。
[16]其兩另見《舊唐書卒德宗霸》貞元九年七月,《新唐書卒東女國皋》,《資治通鑒》卷二三四貞元九年七月。
[17]據(jù)《舊唐書卒德宗霸》,女國國王于貞元十二年十二月又到長安朝貢。
[18]維州全境已為吐蕃占領,直至唐大中年間始欲復。霸見兩《唐書卒事卒皋》。
[19]另見《新唐書卒韋皋皋》。而《資治通鑒》卷二三四系韋皋領使時為貞元十年正月,吐詳何據(jù)。
[20]見兩《唐書卒事卒皋》,《資治通鑒》卷二四八大中三年十月。
[21]據(jù)周勛初《高適年譜》,其兩在乾元三年(760)。
[22]《新唐書卒高適皋》略同。
[23]其兩的具體時間有霸上文引《舊唐書卒其宗霸》廣德元年十二月。
[24]此節(jié)本兩,另霸見上《舊唐書卒吐蕃皋》引文。
[1][美]查爾斯?巴克斯.南詔國與唐其的西南邊疆[M].昆明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2]藏嶸.中國古其驛站與郵皋[M].上海上商務印書館,1996.
On the Relationship of Southwest Tang “Western Hill Eight Countries”and Tang Dynasty
HE Xi-gu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404100, Chongqing)
The western hill eight countries in southwest of Tang Dynasty were conferred the official title by Tang Dynasty, accepting its rule. Because of their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Tibet, they were occupied one after another by Tibet in Guangdei period and reclaimed by Tang Dynasty in Zhenguan period and re-accepted its rule. The name of western hill eight countries appeared in Tang historical records since then. Since Zhenguan period those counties were conferred the official title “An Fu Shi”. However,Tibet wanted to control Nanzhao and to aggress west Sichuan, so many times it fought with Tang Dynasty for the rule of western hill eight countries.
western hill eight countries; southwest; relation; Tang Dynasty
K242
A
1009-8135(2010)04-0070-07
2010-02-22
何錫光(1953-),男,四川南溪人,文學碩士,重慶三峽學院文新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上張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