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秀麗
(泰山學院圖書館 山東 泰安 271021)
名人圖書館就是以名人名字命名的圖書館。自上世紀初,隨著近代圖書館引入中國,我國就開始出現了名人圖書館,到本世紀初,名人圖書館在我國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據有關學者研究,名人圖書館一度興盛于上世紀20-30年代,40年代趨于平淡,新中國成立后,名人圖書館一般并入各級政府管轄的公共圖書館[1]。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我國的圖書館事業(yè)走上了新臺階,特別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名人圖書館進入了大發(fā)展時期。
有的名人圖書館建在名人長期工作或生活的地方。如新中國成立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為爭取和平、推動國統區(qū)的愛國民主運動,曾多次在江蘇省南京市進行艱苦的斗爭。1998年,江蘇省暨南京市為紀念周恩來百年誕辰,建立了周恩來圖書館。
有的名人圖書館建在名人的母校。如上海交通大學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母校,目前正在籌建錢學森圖書館。
大多數的名人圖書館選擇建在名人的家鄉(xiāng),這和中國人濃濃的鄉(xiāng)土情結是分不開的,因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2]。如毛澤東的家鄉(xiāng)湖南省韶山市建立了毛澤東圖書館,鄧小平的家鄉(xiāng)四川省廣安縣建立了鄧小平圖書館,葉劍英的家鄉(xiāng)廣東省梅州縣建立了劍英圖書館,羅榮桓的家鄉(xiāng)湖南省衡東縣建立了榮桓圖書館,孫中山的家鄉(xiāng)廣東省中山市建立了中山圖書館,劉少奇的家鄉(xiāng)湖南省寧鄉(xiāng)縣建立了劉少奇圖書館,蔡暢的家鄉(xiāng)湖南省雙峰縣建立了蔡暢圖書館,林伯渠的家鄉(xiāng)湖南省臨澧縣建立了林伯渠圖書館, 陶鑄的家鄉(xiāng)湖南省祁陽縣建立了陶鑄圖書館,張元濟的家鄉(xiāng)浙江省海鹽縣建立了張元濟圖書館,嚴濟慈的家鄉(xiāng)浙江省金華市建立嚴濟慈圖書館,沈從文的家鄉(xiāng)湖南省鳳凰縣建立了沈從文圖書館,葉君健的家鄉(xiāng)湖北省紅安縣建立了葉君健圖書館,戈寶權的家鄉(xiāng)江蘇省東臺市建立了戈寶權圖書館,等等。
有的名人圖書館的命名對象是在文化、科研事業(yè)上有突出成就的人。如浙江省海鹽縣的張元濟圖書館是以著名出版家張元濟的名字命名的;浙江省金華市的嚴濟慈圖書館是以中國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嚴濟慈的名字命名的。
有的名人圖書館是以捐資興建圖書館的海內外知名華人的名字命名的。如著名香港實業(yè)家、慈善家邵逸夫,他先后共向內地捐贈了30多億港元,興建了5 000多個教育和醫(yī)療項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化藝術、醫(yī)療設施遍布中國各地,這其中就包括寧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邵逸夫圖書館。
有的名人圖書館則是以為學校發(fā)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為命名對象。如臺灣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是為紀念本校已故董事長張靜愚而命名的。
大多數名人圖書館是以去世的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為命名對象的,如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葉劍英、羅榮桓、陶鑄等,都有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圖書館。
目前,我國約有100多座名人圖書館,由于所在地區(qū)的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程度不同,導致名人圖書館發(fā)展有較大差異。
從名人圖書館的分布情況看,南方大部分省、市、自治區(qū)都建有名人圖書館。比較多的有湖南、上海、臺灣、廣東、浙江、江蘇等地。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迅速,且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些地區(qū)圖書館的發(fā)展速度較快,對新技術、新成果的采用也較迅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建在湖南省韶山市的毛澤東圖書館,建筑面積5 500平方米,收藏圖書10萬余冊、書畫作品600余幅、影碟3 000多張。圖書采購、分編、流通借閱等業(yè)務都實現了自動化,并已建成一個近4萬條數據的毛澤東文獻書目數據庫[3]。北方地區(qū)的名人圖書館數量較少,僅在北京、山西、陜西等地建有名人圖書館,且發(fā)展速度也相對較慢。
有的名人圖書館在原有基礎上僅僅是借用名人的名氣,功能定位沒有變化,也不注重收集特定的名人資源。
有的圖書館在以名人的名字命名的同時,在原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增加了紀念性專業(yè)圖書館的功能,注重對命名對象資源的收集,并開展一系列研究,舉辦專題展覽、研討會等。如張元濟圖書館除了具有一般縣、市級圖書館的功能外,還具有自身的兩大特色:一是專設了張元濟先生紀念室,旨在收集、保存、整理、使用張元濟先生的著作、手稿和生平事跡資料供研究參考之用。二是設立了商務印書館版本閱覽室,旨在收集、整理、保存和陳列商務印書館近百年來的出版物,已收集版本6 000多種,1萬余冊[4]。還有的圖書館在注重收藏名人資源的同時,進而收藏其他相關名人資源,并建有名人專室,結合其他館藏綜合利用。如湖南省臨酆縣的林伯渠圖書館,除收集有關林伯渠文獻外,還收集丁玲等臨酆籍作家、高級文教科技人員的文獻,形成了具有臨酆特色的藏書體系[5]。有的圖書館專門為紀念某位名人建立,其唯一的功能就是紀念性專業(yè)圖書館,如毛澤東圖書館、周恩來圖書館等。
根據不同的社會需要,圖書館有不同的類型。按圖書館的管理體制(隸屬關系)劃分,我國的名人圖書館主要有3種模式[6]:(1)由政府部門管轄的專門圖書館。如毛澤東圖書館隸屬于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業(yè)務上受湖南省文化廳指導,服務對象是游客、當地的居民和少量的研究者。魯迅圖書館由陜西省政府辦公廳管理,服務對象是省政府各部門的公務員。(2)與公共圖書館相結合建立的名人圖書館,有中山圖書館、劉少奇圖書館、蔡暢圖書館、沈從文圖書館、林伯渠圖書館、陶鑄圖書館等,這種模式的圖書館占據名人圖書館的多數,其服務對象是當地的各階層居民。(3)與大學相結合建立的名人圖書館,如錢學森圖書館、邵逸夫圖書館、包玉剛圖書館、包兆龍圖書館等。高等院校的圖書館具有豐富的館藏和先進科學技術信息,又有良好的硬件設施、服務條件和人才優(yōu)勢,這種模式的名人圖書館呈現增多的趨勢,其服務對象主要是本校的教師和學生。
面對知識更新和信息產業(yè)的迅速崛起,人們對名人圖書館的利用率和需求值也不斷升高。如上所述,目前我國的名人圖書館存在3種管理模式,分屬于不同的系統。不同管理模式下,名人圖書館事業(yè)的經費來源、建筑標準、藏書范圍與規(guī)模、館級領導和專業(yè)人員的素質要求等都有不同的規(guī)定和指標。各系統圖書館的體制一時無法理順,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發(fā)展過程中既缺乏長遠規(guī)劃,又缺乏宏觀調控,嚴重地阻礙了名人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因此,通過立法和規(guī)范調整圖書館事業(yè)的統一領導,規(guī)劃名人圖書館的總體結構,是當前名人圖書館發(fā)展的迫切需要。
名人圖書館建設走在世界前列的是美國。美國的名人圖書館建設中比較突出的是總統圖書館。195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總統圖書館法》,使總統將歷史材料捐贈給國家成為可能也更加合法化。1978年又通過了《總統案卷法令》,對總統的檔案、文件的定義和對公眾的開放范圍作出了規(guī)定。1986年,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簽署一項法令,規(guī)定自他以后,總統圖書館的館建規(guī)模和個人捐款數額應有所限制。正是這些立法保證了美國總統圖書館的規(guī)范、健康發(fā)展,也為世界名人圖書館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7]。
名人圖書館最為吸引讀者的應是那些有特定意義的資料和藏品。這是名人圖書館同其他圖書館的差別優(yōu)勢,是吸引讀者的關鍵,更是名人圖書館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名人圖書館注重對特定名人資源的收藏,不僅能收集到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可以安全、有效地保存和利用這些寶貴的歷史財富,最大限度地弘揚名人熱愛祖國、艱苦創(chuàng)業(yè)、敬業(yè)樂群、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范,同時傳播他們的科技、文化成果。
在收集特定名人資源的基礎上,還可籌劃與名人相關的口述歷史項目,搜集各種類型的與名人相關的口述資料,采訪名人的親朋好友、同事、學生,記錄他們對名人的印象,通過口述歷史訪談保存即將消逝的信息,以補充文字記錄,保存大量活生生的史料,在更大程度上獲得讀者的認可和信賴。
依托館藏資源、圍繞命名對象開展多視角、全方位的名人專題研究和研討,不僅會在學術層面促進名人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成果的交流,活躍學術氛圍,而且能在精神層面挖掘出名人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思想風貌。如采集編輯、出版名人的學術論文集、科研成果集;用生動的圖片和大量實物適時地舉辦材料翔實、表現方式生動的紀念展覽;通過宣傳文章、名人名言等提醒讀者了解名人文化;邀請名人及其親友、研究者到校舉辦講座等形式,展現優(yōu)秀人物艱苦奮斗的成長歷程及嚴謹治學、開拓創(chuàng)新、誨人不倦、赤誠為祖國奉獻的敬業(yè)精神和優(yōu)秀品格,激發(fā)廣大讀者的榮譽感和責任心,激勵他們以名人為榜樣、學習名人精神而奮發(fā)有為。這些活動使名人圖書館的影響日益擴大,促進了圖書館與社會、公眾的聯系。
經費是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我國的圖書館事業(yè)在發(fā)展中普遍面臨經費短缺、書刊價格上漲等問題,名人圖書館建設也是如此。我們應該利用名人效應向社會進行呼吁,尋求社會上的贊助與支持,尤其是同一些基金會組織結合起來,與社會上的力量一起將我國的名人圖書館事業(yè)向前推進。
由于經費、設備等原因,單個圖書館不可能收集全名人的所有相關資源,借助最現代化的信息和網絡技術實現資源共享,是名人圖書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名人圖書館在收集、整理名人資源的基礎上,首先要實現館藏名人資源的數字化,同時鏈接相關機構網站或名人博客、電子雜志等,進而通過協調和合作,與當地的各種圖書館建立資源共享有效機制,共同開發(fā)利用名人資源,形成一個互相補充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使每個名人圖書館都成為信息網絡體系的一個部分,同時也成為信息網絡資源的共享者,使讀者可通過網絡隨時隨地獲得所需信息。
總之,名人圖書館是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而產生的文化信息機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它以其特有的優(yōu)勢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將來的發(fā)展中,我們還需要積極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繼續(xù)尋求名人圖書館的發(fā)展之路。
[1]殷皓潔. 中國“名人圖書館”的發(fā)展概況[J]. 圖書館建設,1999(6):71-73.
[2]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6.
[3]韶山毛澤東圖書館 [EB/OL]. [2010-01-29]. http: //www.mzdlib.com/sitehtml/lib/ gqxx/bggk.html.
[4]張元濟圖書館 [EB/OL].[2010-01-29].http://www.zyjlib.com.
[5]湖南省臨酆縣林伯渠圖書館[EB/OL].[2010-01-29]. http://www.chnlib.com/ Ggtsg/1480.html.
[6]王開萍, 許玉芹.論名人圖書館的建設[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9(4):13-15.
[7]張素園, 徐 琴. 美國總統圖書館的歷史與現狀[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1(1): 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