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東
李衛(wèi)東 天津市南開區(qū)實驗學校
閱讀教學中,文本是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內(nèi)容的主要載體,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使閱讀教學更好地貼近學生實際、促進教學任務完成和學生發(fā)展采取調(diào)整文本進行教學的策略,主要方法包括補充文本、補充文本片段、替換文本等。列舉幾則補充和替換文本進行教學的案例,并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1.補充文本的教學案例。
案例1:《難忘的一課》是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科書的一篇課文。課文敘述了抗戰(zhàn)勝利后,作者在臺灣一所鄉(xiāng)村小學看到一位臺灣教師認真教學生學習祖國文字的情景和在學校禮堂里參觀中國偉人像時的感受,表達了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點是在閱讀課文過程中感受字里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然而,這篇課文中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是學生很難感受到的,因為課文僅僅描述了臺灣人民愛國熱情的具體表現(xiàn),而產(chǎn)生這種情感的原因卻沒有展開敘述。日本在臺灣50年的殖民統(tǒng)治到底是怎樣的情形,學生并沒有感受和了解。知識背景和情感基礎的缺失,使學生閱讀課文時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盡管《教師教學用書》中有背景介紹,但內(nèi)容過于抽象,想靠抽象的介紹觸動學生的內(nèi)心,顯然不可能。因此,有必要出示一篇描述日本在臺灣殖民統(tǒng)治的文本,讓學生感受那一段歷史,感受臺灣人民曾經(jīng)如何屈辱地經(jīng)歷殖民統(tǒng)治,從而理解課文中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產(chǎn)生的基礎。
在教學中,我在學生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出示《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一文和一些歷史照片,供學生課上閱讀。我設計教學流程如下:一是語言導入(略)。二是初讀課文《難忘的一課》,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三是再讀課文,學生提出感到疑惑的地方。四是引導學生閱讀補充文本《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一文,看一些歷史照片。五是結合閱讀《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一文的感受,品讀課文《難忘的一課》中的重點句段,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六是拓展練習(略)。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一文既是獨立文本,又是課文學習的重要補充。雖然學生的閱讀量增加一倍,但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卻降低了,教學效果很好。
案例2:《兩小兒辯日》是一篇淺顯的文言文。由于小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語法特點和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完全不了解,學習難度很大,也可能因此產(chǎn)生畏難情緒。其實,小學生文言文閱讀不是為了進行正規(guī)的文言文學習,而是讓學生接觸文言文,感受什么是文言文,從而為中學學習文言文打基礎,進行鋪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文言文,在教學中,我補充了一篇白話文《兩小兒辯日》(文言文課文的譯文),采用文白對讀法進行教學。其教學流程如下:一是閱讀白話文課文《兩小兒辯日》,包括讀通、理解故事內(nèi)容、練習表演。二是閱讀文言文課文《兩小兒辯日》(文中不加注釋),包括讀通、理解每句話意思、指導朗讀。三是文白對讀,教師讀白話課文,學生一句一句地讀或背課文。四是交流感受,說說讀文言文和讀白話文感覺有什么不同。
這樣的設計把學生讀懂文言文的過程變成了接觸、感受、理解文言文的過程,使學生對文言文的特點、韻味有初步的感受,為他們今后學習文言文作好鋪墊,教學效果非常顯著。
2.補充文本片段的教學案例。
案例3:《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五年級上冊教科書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作者想買一本《青年近衛(wèi)軍》,貧窮辛勞的母親不顧同事勸阻,把辛苦掙來的錢給作者買書的故事。文本的脈絡是:我想買書—到街道小廠找母親—向母親要錢—給母親買罐頭—買到書。估計是因為篇幅限制,原作品中一段對母親工作的低矮潮濕的街道小廠的環(huán)境描寫在入選教科書時被刪掉。
文本描述的是四十年前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那時在奴隸作坊式的街道小廠里掙錢是怎樣艱辛,今天的學生無法直接感知。刪去這段文字,使學生感受母親工作的艱辛程度大打折扣,也使學生讀到作者于幾十個婦女中發(fā)現(xiàn)不了母親這一情節(jié)時感到不合情理,應該讓學生認真閱讀這個被刪去的段落。于是,我從梁曉聲的小說《母親》中找到這一段落,補充到課堂教學中。
讀這段文字時,學生被深深地震撼,感受到作者母親是在怎樣的環(huán)境里為全家掙得一個月27元的生活費,懂得為什么母親“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知道了為什么作者在幾十個婦女中竟然找不到自己的母親。補充的這段文字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場景描寫,對這段文字的閱讀更是促進了對全文的學習。
3.替換文本的教學案例。
案例4:《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備課與教學設計?!毒蕵O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科書中的一篇課文,講的是作者七八歲時寫了第一首詩,媽媽的評價是“精彩極了”,作者得意洋洋;爸爸的評價是“糟糕透了”,作者痛哭起來。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親,還有非常嚴厲的父親非常幸運,認識到兩種看來截然不同的評價所蘊含的共同點,那就是愛。
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以下簡稱“改文”)疑問諸多,我查詢課文原文——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寫的《我的絕妙壞詩》(以下稱“原文”)。我將原文與改文進行了比較,結果如下:①從語言上看,改文存在較多的問題,如,“‘我看這首詩糟糕透了?!赣H把詩扔回原處?!边@里,“糟糕透了”語言和“扔回原處”動作過于情緒化,明顯不符合父親十分理性的性格,令人不可理解。再如,“小心,注意,總結,提高?!边@顯然是領導說給員工或?qū)<艺f給初學者的語言,乏味得很。這樣的問題在改文中隨處可見,而原文卻沒有這類問題。②從文章的主題上看,改文只是告訴學生,父母(或者擴而廣之是所有的師長)的批評和贊揚都是對你的關愛。從原文的主題上看,愛說“真美”的母親和愛說“很糟”的父親,教會“我”學會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從一個更高的角度領悟父母教育智慧和生活豐富內(nèi)涵。教育的價值在引發(fā)思考,而不是老生常談。③改文與原文的不同還是兩種文化的不同。改文實際上是以中國式道德訓誡取代了西方教育方式和教育智慧,并以中國式思維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續(xù)編,但這種道德訓誡與原文主要情節(jié)之間本質(zhì)上格格不入,讀者就越讀越迷惑。我的結論:改文不適合作為課文讓學生研讀。
基于這樣思考,我用原文替換改文來教學,教學流程設計如下:一是初讀《我的絕妙壞詩》一文,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二是學習生字新詞。三是讀課文,體會爸爸媽媽分別是怎么評價“我”寫的詩的。理解爸爸媽媽為什么這樣評價“我”的詩。體會巴德對這兩種評價的感受。理解巴德成名后回憶起這件事的感受。四是拓展練習,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進行比較,改文的中心——告訴我們父母兩種評價雖然不同,但都是源于愛。原文的中心——父母的評價讓我從小開始學習如何對待肯定和否定。你更喜歡哪一篇文章,為什么?
1.閱讀教學中補充和替換文本的實質(zhì)。
閱讀教學中補充和替換文本的實質(zhì)是對語文課程內(nèi)容的補充和替換,是對課程內(nèi)容的再創(chuàng)造。閱讀教學的教學內(nèi)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閱讀課文語言,感受、領悟作者創(chuàng)造的精神世界,言語的形象、意象、情境、思想、精神等等;二是學習與閱讀課文語言有關的語文知識、言語技能和方法,生字、新詞、句式、修辭、篇章、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朗讀、默讀、背誦、理解等。補充和替換閱讀文本,同時也就對文本閱讀中包含的知識、技能和方法進行補充和替換,也就是對課程內(nèi)容的補充和替換。案例1中,學生閱讀《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一文,豐富了學生閱讀的內(nèi)容和閱讀的訓練,同時也使學生閱讀《難忘的一課》時感受、思考的內(nèi)容變得豐富而深刻。案例2中,白話文《兩小兒辯日》的出現(xiàn),不僅使學生多讀了一篇文本,還使教學過程變成了對比、感受文言和白話兩種表達方式的過程,這種對比也是新的課程內(nèi)容。案例3中,母親工作環(huán)境片段的補充閱讀,使得文本的內(nèi)容和文本的閱讀更加豐滿深厚。案例4中,文本的替換,則是對整堂課教學內(nèi)容的全面深化。
2.教師能不能采用補充和替換文本策略。
補充和替換文本策略已經(jīng)被教師應用于教學實踐,新課程改革提供了政策和理論支撐。其一,新課程提出教師要做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這就給教師創(chuàng)新課程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補充和替換文本就是創(chuàng)新課程內(nèi)容的策略之一。其二,新課程強調(diào)教師要用教科書來教,而不能僅僅教教科書。這意味著語文教學中,文本在某種角度上是實施教學的憑借,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需要決定如何使用這個憑借。其三,教師備課的過程,就是根據(jù)課程的需要、教材要求和學生實際進行課程創(chuàng)新的過程,對文本進行補充和替換,就是教師創(chuàng)新課程內(nèi)容的過程。因此,從教師角色、課程實施和備課要求上看,閱讀教學中教師采用補充和替換文本的策略都是可以的,都應該被鼓勵。
3.采用補充和替換文本策略應注意哪些問題。
首先,尊重和遵循教科書編寫思路,慎重、穩(wěn)妥地補充和替換文本。語文教科書不是一篇篇課文的隨意堆放,而是根據(jù)讀寫學習過程的需要來編排的,因此每一篇課文都承擔著一定語文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的任務,同時,課文認識深度也需要與學生的心理、認識、生活實際相符合。教師在補充和替換文本時,應考慮在不影響原文本承擔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進行,通過補充和替換,更好地完成原有教學任務。案例1中,《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一文,促進了學生對課文《難忘的一課》的理解,增加了學生思考的深度。案例2中,文白對讀法的應用促進了學生對文言文表達方式的感受。案例3中,母親工作環(huán)境片段的閱讀,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殷殷的慈母情。案例4中,教師利用原文教學,一樣完成了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閱讀訓練任務,同時,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深度。如果不考慮教科書編寫思路,一味地求異求新,忽略教科書訓練體系,就會使原本系統(tǒng)的語文訓練落空,學生言語水平發(fā)展受到限制。
其次,不斷加強綜合修養(yǎng),防止補充和替換文本時出現(xiàn)疏漏。教師補充和替換文本,需要有編寫教科書的基本功,需要對文本進行再加工,從字詞、句式、表達、邏輯等多種角度進行把關,存在問題應作必要改動。另外,教學中使用文本,應反映正確價值觀和國家、社會、時代的核心思想,與此不相符合的文本不應選用。這些都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語文修養(yǎng)和較全面的綜合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