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君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現(xiàn)代市民社會與國家對立關系的學理之思
姜正君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近代以降,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對立關系成為眾多政治哲學理論爭論的焦點。爭論的關鍵在于對社會如何進行調控,是主要依靠國家還是主要依靠市民社會。分岐的實質是堅持兩種對立的范式,即“國家范式”和“市民社會范式”。這兩種范式的方法論基礎是強調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零和博弈關系,若將它們推向極致,必定產(chǎn)生國家支配市民社會和市民社會消融國家兩種不可取的理論架構。同時,兩種范式所指涉的國家干預市民社會和市民社會制衡國家的理論架構,也蘊含多重缺陷和誤導,值得深刻反思。
市民社會;國家;對立;自由主義;國家主義
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問題,應當說是既古老而又嶄新的理論與實踐話題。說它古老,是由于自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到洛克、盧梭、孟德斯鳩、康德,再到黑格爾、馬克思,市民社會始終是西方傳統(tǒng)政治哲學理論研究中的一對核心概念[1];說它嶄新,是因為自20世紀70年代末,關于市民社會話語及其相關理論研究,不僅成為90年代我國知識界和國際社會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而且還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全球性社會政治思潮[2]。
近代以降,西方政治思想家們對市民社會與國家對立關系就有見仁見智的理解?;舨妓辜俳枳匀粻顟B(tài)的種種不足論證了建立國家的必要,他的“安全國家”由于具有絕對的權力,結果變成了“無限國家”。自由主義的鼻祖洛克反思“無限國家”的弊端:不受限制的國家權力會被濫用。因此,他將國家視為“必要的惡”,主張嚴格限定其權力的活動范圍。潘恩則不僅贊同洛克限制國家權力以抵御專制的主張,而且明確提出“政府越小越好”的思想。黑格爾洞察了市民社會的非自足性,因此他堅持“國家高于市民社會”的國家觀。可以說,現(xiàn)代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問題是近代任何政治哲學家都不容回避的問題,甚至可以說,全部政治哲學,特別是近代政治哲學的重大問題,是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問題。二者制約與反制約、支配與反支配的博弈關系也成為近現(xiàn)代政治哲學理論自由主義與國家主義、無政府主義與極權主義等派別爭論的焦點。
西方思想家對現(xiàn)代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對立關系產(chǎn)生了重大分岐?;舨妓箯纳鐣跫s的角度強調國家干預市民社會;洛克從發(fā)生學的角度認為市民社會先于國家;潘恩從力量對比的角度主張強市民社會弱國家;黑格爾從倫理地位的角度倡導國家高于市民社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分歧的實質在于對社會如何進行調控,應主要依靠國家還是主要依靠市民社會,或者二者應按何種比例進行搭配。由此,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幾乎所有討論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政治哲學家,依照他們?nèi)绾位卮疬@個問題而被分成不同陣營。我們可以大致將他們分為兩派:一派主張以國家為中心,側重關注國家權力的價值、作用和主動意義;另一派強調以市民社會為中心,重視個人權利和市民社會的能動與自主。沿著這一理論分野,形成了兩條對立的理論范式,即“國家范式”和“市民社會范式”。
“國家范式”更關注國家的角色和作用,市民社會相比國家其作用是可大可小,甚至可有可無。自馬基雅維利始,經(jīng)布丹、霍布斯至黑格爾等繼承的就是這種范式。馬基雅維利認為君主為了國家的利益可以不惜手段,一切權術政治只要有助于君主的統(tǒng)治都是正當?shù)?這一思想被后人稱為“馬基雅維利主義”。布丹則認為國家的主權具有絕對性和至高無上性,任何社會個體都要服從國家主權?;舨妓辜俳枭鐣跫s,認為人們訂立契約時讓渡了全部權利,但主權者卻沒參加契約,可以不受契約的約束。因此人們透過“安全國家”權力運作的圍幕,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無限國家”的陰影。按照霍布斯理論,國家的強大無比是為了履行保護市民社會的使命,但國家權力的無所不及,不僅對市民社會所承諾的安全是那么遙不可及,反而可能會對市民社會進行滲透和支配?;舨妓菇o予國家保護市民社會的角色,同時也使國家獲得了獨尊至上的地位,從而開創(chuàng)了西方國家與市民社會關系理論的另一價值取向,深深地影響了黑格爾。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中充滿了無休止的爭斗和沖突,其特殊性的不足只能通過具有普遍利他性的國家才能得以克服。因此,他不僅將國家置于市民社會的對立面,而且還使國家支配市民社會。黑格爾以更加理論化的語言表達了對國家的膜拜:國家是一種自在自為的存在,個人和市民社會是為國家而存在。他將國家范式幾乎推到了極致。
“市民社會范式”對國家持消極態(tài)度,肯定市民社會對國家的先在性和外在性,否認國家獨尊至上的地位,強調市民社會有自我調節(jié)和完善的力量與機制。從洛克始,經(jīng)亞當·斯密、潘恩、孟德斯鳩,至托克維爾等堅守的都是這種范式。同是源于對個體權利和政治權力的思考,同樣亦以社會契約為邏輯起點,洛克和霍布斯卻得出了迥然相異的結論。斯科特·戈登曾將兩人比作一對連體孿生子,雖然“總是一起出現(xiàn),但他們的面孔卻朝著相反的方向”[3]?;舨妓官x予國家無限、絕對的權力,而洛克對國家權力充滿了極度懷疑,更對個人權利的安全表示擔憂。因此,他強調市民社會的非政治性,雖未明確區(qū)分國家與市民社會,但設定了市民社會先于(外于)國家的理論架構。亞當·斯密認為市民社會乃是一個于某種意義上自組織的、服從自身規(guī)律變化的“獨立經(jīng)濟體系”,他提出“看不見的手”和“自由放任”原則,論證了經(jīng)濟與政治相分離的思想,為后來市民社會和國家學理上的分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潘恩則愈行愈遠,相信自然社會是一種“絕對的良善”,“幾乎所有屬于政府管轄的事情,社會本身都能妥善解決”[4],“社會在各種情況下都是受歡迎的,可是政府呢,即使在其最好的情況下,也不過是一件免不了的禍害。在其最壞的情況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禍害”[5]。對市民社會范式進行系統(tǒng)闡述的是托克維爾。為防止權力壟斷的傾向,他提出了“以社會制約權力”,充分發(fā)揮“社會獨立之眼”抵抗國家專制的思想。他“相信擁有多元的且獨立于國家之外的自組織的市民社會是民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沒有市民社會制約的國家權力總是危險的,它是對專制主義的放縱”[6]。
無論是國家范式還是市民社會范式,顯然它們各有可取之處。若將國家范式和市民社會范式發(fā)揮到極致,國家與市民社會關系的天平就會徹底失衡,必定出現(xiàn)兩極取向:“國家強位”或“市民社會強位”[7]。前者主張國家絕對居于市民社會之上,或者市民社會完全淹沒于國家之中;后者認為市民社會可以消融國家,甚至取消國家實行市民社會自治。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是前者的典型代表,無政府主義(Anarchism)則是后者的標準藍本。
極端國家主義是曾經(jīng)流行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中的一種思潮和體制。它主張用強制將社會的一切,無論是經(jīng)濟的還是文化的都消融于國家權力的光環(huán)下。在政治上,權力絕對集中到國家手中,國家權力又高度集中在一個政黨手中,政黨的權力又高度集中在某人手中。在經(jīng)濟上,它企圖用國家完全取代市民社會,完全依靠國家從事經(jīng)濟活動,一切經(jīng)濟活動都被納入國家強制計劃的范圍。在社會生活中,國家無所不能、無所不及,對市民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進行全面地滲透和嚴密地控制,“一切都從屬于國家,在國家之外不存在任何有人性和精神的東西,更沒有什么意義而言”。簡言之,市民社會詟服于國家權力之下,這就是極端國家主義的價值取向。極端國家主義是一種試圖用國家取消市民社會的典型做法,但實際在實踐中并不能完全實現(xiàn),人類歷史已經(jīng)反復證明:與其說極端國家主義是一種理想,還不如說是一種妄想。雖然有許多政治家企圖達到這種“境界”,但無不以失敗而告終。
無政府主義是曾濫殤于近代西方的一種小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主義政治思潮。它倡導取消國家和政府,建立沒有政治權威、絕對自由的社會。無政府主義者認為當今西方社會的各種弊端都是源于國家的存在,因為國家是以一種強制力量迫使人們屈從,而屈從是產(chǎn)生一切邪惡的根源。因此,必須廢除國家,建立一個以個人自由聯(lián)合為基礎,以小生產(chǎn)者為主體,沒有政府,絕對自由的社會。無政府主義高舉“不要政黨,不要權力,而要個人和公民的絕對自由”[8]的旗幟,相信市民社會“完全可以而且應當在沒有國家強制性權威的條件下組織自愿而有序的生活”[9]。換言之,無政府主義的實質就是主張用市民社會消融國家,回歸人類社會早期的無政府狀態(tài)。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不是‘被廢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盵10]歷史亦證明,無政府主義只是一種美好的政治假設,在現(xiàn)有的歷史條件下,無政府主義實踐必然導致無政府主義狀態(tài)。
無論是極端國家主義的政治理想,還是無政府主義的理論假設,它們雖然價值取向相反,但卻內(nèi)含相通。第一,兩者都深信于人性的樂觀。只不過二者對于這種人性至善的載體不同,前者的載體是國家及掌權者,認為“主權者是不會違約的,更不會對公民造成任何傷害”,“他既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沒有前后不一的地方”[11]。后者則對市民社會和個人充滿信心,人性至善全能的品性讓市民社會足以消弭人們彼此間的沖突并且有足夠的能力實行自治。第二,非此即彼的對立思維。前者只承認國家的作用,后者只看到社會自身的力量。雙方都沒有認識到市民社會和國家作為矛盾雙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發(fā)展,一方的存在和發(fā)展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fā)展為條件??梢?試圖用國家吞沒市民社會的極端國家主義和假設用市民社會取消國家的無政府主義,代表了國家和市民社會關系中兩種極端不可取的架構關系。二者所代表的“國家強位”和“市民社會強位”分別將市民社會和國家角色推向了極點,使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關系猶如失衡的天平在兩端之間激烈地振蕩。歷史上每次極權主義死灰復燃,隨即伴隨無政府主義卷土重來。當這兩種政治哲學理論訴諸于現(xiàn)實之時,必將導致社會動蕩甚至政權更迭乃至社會結構變遷,因此必須進行深刻反思。
與將國家奉若神明的極端國家主義和視國家為無用之物的無政府主義相比,倡導國家干預市民社會的國家主義和堅持市民社會制衡國家的自由主義理論架構,就顯得更為溫婉。所謂國家主義(Statism),本文主要指“國家體制”,即強調國家在國內(nèi)社會生活中的最高權力原則[12]。在這種體制下,主張保留國有經(jīng)濟在國民經(jīng)濟中的主體地位,由國家控制重要經(jīng)濟資源,以國家計劃方式控制國內(nèi)的主要經(jīng)濟活動[13]。一言以蔽之,國家主義的實質就是倡導國家干預市民社會。主張國家干預,甚至支配市民社會的國家主義理論架構盡管遭到自由主義的批判,但實踐證明了它的現(xiàn)實合理性和特殊優(yōu)越性。
在市民社會中,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明顯優(yōu)點就是,通過經(jīng)濟主體的自由選擇和自由競爭,資源可以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達到合理的組合和分配,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有效地利用。但是市場不是萬能的,它有其固有的缺陷:自發(fā)性、盲目性和消極性。市民社會是以肯定不同主體的利益、觀點和價值等差異性為前提,自身具有利己性、差異性和特殊性等特征。因此,在完全不受國家干預的市民社會中,內(nèi)部諸要素之間并不能達到自由主義理論所設想的和諧,而是受盲目導向和因果律支配,會不可避免地陷入種種沖突之中,最終使“社會正處于自我毀滅之中”[14]。市場機制的缺陷表明了市民社會的不完備性。市民社會的非自足性,不僅是國家強制機器產(chǎn)生的原因,也是國家干預的必要理由。
1.壟斷暴力的規(guī)模優(yōu)勢
國家壟斷對暴力的使用權,諸多市民社會成員間的復雜關系就簡化為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由國家來裁決其矛盾和沖突,這樣就可以節(jié)約市民社會成員用于維持多個暴力的社會資源。同時,國家壟斷了暴力使用權,就有一整套強制性力量為后盾,能夠保證國家意志的貫徹執(zhí)行,國家可以單方面強制執(zhí)行某種行為而不一定得到全體市民社會成員的同意。因此,國家能夠在短期內(nèi)迅速調動全社會必要的人、物、財來實現(xiàn)某個目標,而單純靠市民社會實施則需要漫長艱苦的談判、妥協(xié)等過程,效率低下。
2.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優(yōu)勢
市場經(jīng)濟雖然是一種有效率的經(jīng)濟體制,但它卻很難調節(jié)公共物品的生產(chǎn)和公共資源的利用。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公物資源的非競爭性使它無法通過市場競爭而發(fā)揮其最大效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它難以通過市場的等價交換在生產(chǎn)者之間及其與消費者之間發(fā)生聯(lián)系而使投入得到補償。人們都希望自己壟斷公共資源而從中獲利,同時希望別人多生產(chǎn)公共物品,而自己可以“搭便車”。
3.制定宏觀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的優(yōu)勢
社會的宏觀經(jīng)濟以及宏觀發(fā)展不可能由私人或者社團去制定。市場本身也無法解決整個國民經(jīng)濟的平衡問題,只能通過資源浪費和經(jīng)濟危機來實現(xiàn)某些商品的供求平衡。在市民社會中,由于個體理性的有限性和逐利本性,社會成員在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要作出恰當?shù)臋嗪鈺r,往往是力不從心?,F(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危機、貧富分化、社會發(fā)展失衡以及全球問題等,離開了政治國家的理性設計欲得到解決是不可設想的。
由于市民社會的非自足性和政治國家的優(yōu)越性,國家干預市民社會的國家主義模式有著特殊的積極價值,但它也并非是一種完美的理論架構,恰如一把雙刃劍暗蘊著巨大的負面影響。國家干預市民社會試圖彌補市民社會的不足,往往也推動國家的膨脹和擴張,產(chǎn)生了無法預料的后果,這就是人們常見的“不虞效應”。第一,導致國家費用的增加。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制度的維持和運作都是有成本的,國家亦如此。如果國家全面控制市民社會的活動,全面監(jiān)督社會成員的行動,全面取代社會自身的調節(jié)機制,必將花費更多的國家費用。簡言之,國家調節(jié)范圍越廣,國家費用就越多。第二,導致決策有效性下降。國家干預市民社會的范圍擴大,需要決策量便會成倍增加,每種決策要求信息盡可能全面、準確和及時。信息種類繁雜瞬息萬變,如果用國家集中決策全部取代社會分散決策,信息傳遞要經(jīng)過國家層層等級和諸多環(huán)節(jié),決策的時效性就會出現(xiàn)“計劃趕不上變化”的現(xiàn)象,決策質量勢必下降。第三,導致對公共利益的偏離。國家本身是個矛盾體,一方面用強制力來保證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又要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在缺乏保護弱勢集團的制度下,國家權力會異化為強勢集團對于弱勢集團的自主,國家利益會蛻化成特殊利益集團的利益。因此,國家為了既得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就會不惜犧牲全社會的利益。第四,侵害市民社會的權利。國家為了短視的政治目標或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會不惜成本對市民社會進行干預和控制,就會造成國家公共權力的異化。公權的異化既會扼殺市民社會的理性精神,也會扼殺公民的基本權利。人民的公仆會變成人民的公敵,市民社會的守護神會變成市民社會最危險的侵害者。第五,導致國家的合法性危機?!皺嗔σ讓е赂瘮?絕對權力絕對導致腐敗”。當國家惡性膨脹權力濫用,國家行動能力的有效性就會下降,社會成員不會無動于衷而會采取各種方式泄憤。當國家的禍害超出人們的承受范圍而統(tǒng)治階級又不愿改弦易轍時,他們就會以暴易暴,掀起市民社會反抗國家的浪潮。
因此,國家干預市民社會的理論架構并非無懈可擊。盡管威權主義國家有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功績,被眾多學者青睞,被譽為“開明專制”,但最終也會傷及自身。從大到“計劃經(jīng)濟體制”、“福利國家”模式,小到“凱恩斯主義”、“里根——撒切爾經(jīng)濟模式”的社會改造計劃,都是試圖通過國家干預甚至支配市民社會從而整合二者的沖突。但是現(xiàn)實證明,社會整合程度越高,它便越僵硬凝滯,就越缺乏適應變化的靈活機制。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以犧牲個人的獨立和自由、市場的競爭和活力以及社會生活的多樣化為代價換來的共同福利和社會公平并不是越多越好,為控制社會分化而達到的社會整合程度不是越高越好。相反,國家正日益成長為一個龐大的官僚體制。它體系龐大、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和效率低下,更可怕的是它缺乏監(jiān)督無法控制,日益成為與市民社會的實際需要相脫離的“利維坦”。國家干預市民社會的理論架構雖然肯定了國家對于建構市民社會的積極作用,但又在某種程度上否認了市民社會對于型塑國家的正面意義,也否定了自由主義者將神性國家降至于世俗公益機構的正面價值,從而又將國家籠罩于不可挑戰(zhàn)的神性光環(huán)之中。它的最大誤導莫過于認定國家的至尊地位以及一切問題都可最終訴求國家而可獲致解決的觀點,這實際隱含著國家權力可以無所不及和社會可以被完全政治化的觀點,而這種觀點隱含的邏輯極易被用來為極權或集權統(tǒng)治張目。
與倡導國家干預市民社會的理論架構相比,強調市民社會制衡國家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傳統(tǒng)。由于對國家權力的懷疑,自由主義者揮動理性之劍毫不留情地斬斷國家與社會的溫情,對個人權利和國家權力的疆域進行了明確的界分。面對國家不斷膨脹,對于如何制約權力,自由主義各抒己見,提出了三種形式。第一,以權力制約權力。這種在國家內(nèi)部分權的理論從洛克的《政府論》開始,洛克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對洛克的分權理論加以繼承并發(fā)揮的是孟德斯鳩,他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15]。他在《論法的精神》中提出三權分立和以權制權的思想成為當今許多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礎。第二,憲政主義的安排。洛克的分權理念不僅對孟德斯鳩的制權理論產(chǎn)生重大影響,而且對現(xiàn)代憲政制度的形成也是功不可沒。他賦予立法權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同時又對這個最高權力給予某些限制。憲政理論的基本前提是認為政府既可以增進公民的利益,又有可能濫用權力,所以必須確立一種憲政的體制來限制政府。第三,以社會制約權力。洛克認為“市民社會外于國家”,他通過賦予市民社會對國家權力之源的先在性規(guī)定,認為國家權力應該受到政治領域之外市民社會的監(jiān)督和制約。洛克的信徒托克維爾將其發(fā)揚光大,明確提出“以社會制約權力”思想。他認為一個由各種獨立自主的社團組成的多元市民社會,可以對權力構成一種社會的制衡。
以權力制約權力是權力之間的制約,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政治架構;以社會制約權力是從外部對權力的制約,也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社會架構。只有存在著一個多重制約的社會結構,當權力間的制約失效時,才可能使權力不因失去約束而發(fā)生異化。市民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可以構成對國家權力的監(jiān)督和制約,它是遏制權力向專制蛻變的堅實壁壘。但市民社會制衡國家的理論架構單向度地強調市民社會對國家的制約,也隱含著多重誤導。
首先,虛無主義的誤導。不可否認,現(xiàn)代市民社會在擺脫政治束縛、抵制國家權力侵蝕、保障個人自由和民主權利方面可謂功績卓著。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充分發(fā)展,放任的市場權力日趨膨脹,市場崇拜、工具理性成了現(xiàn)代市民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市場萬能主義不僅滲入了日常生活領域,而且反過來侵蝕了國家政治領域,使得政治活動日趨市場化。自由主義強調市民社會制約國家,如果將市民社會制約國家關系無限放大,就將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所可能具有的沖突、妥協(xié)、和諧、合作等多種極為復雜的關系化約成市民社會與國家二元對立的單一關系。與此同時,卻把市民社會本身內(nèi)部多質異構的關系作樂觀低調處理,這進而否定了國家在市民社會內(nèi)部出現(xiàn)影響整個社會事件時應有的干預和制裁角色,這實質上乃是虛無主義的誤導。
其次,民主運動的誤導。市民社會制約國家范式的理論前提是市民社會先于或外于國家。從國家權力之源的規(guī)定上看,本質上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是市民社會對國家享有最高裁判權,這意味著市民社會創(chuàng)造了國家,但國家對市民社會只限于工具性的作用。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觀念,往往趨于導致對市民社會有權自決于國家的天然權利的認定,而且這種權利受到侵犯的場合它不容許折中。無限度的社會和無限度的國家是同樣危險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托克維爾曾說“無限權威是一個壞而危險的東西……不管人們把這個權威稱為人民還是國王。我都要說,這是給暴政播下了種子”[16]。市民社會有權自決于國家的公理往往被某些居心叵測的領導人所用,正如史密斯所說:“事實上,自治的神話可能被蠱惑民心者和極權主義領導人用作一種偽裝;某一運動或黨派及其領導者被認為反映和表達了人民的自決和自主,因為,這種運動或黨派及其領導人體現(xiàn)了民族靈魂和人民的使命?!盵17]曾經(jīng)“全民公投”的鬧劇以及歷史上種種反現(xiàn)行制度的運動正是假“多數(shù)同意”、“人民主權”等之名而趨于極端,將國家吞并于市民社會,而最終對社會穩(wěn)定構成嚴重破壞。
再次,無政府主義的誤導。市民社會外于國家的觀念,實質上是一種非政治化的路徑。國家充其量是“守夜人”,整個市民社會的興衰都取決于盲目性、因果律的“看不見的手”,結果往往導致經(jīng)濟領域間的分配不公而形成貧富懸殊。20世紀30年代初,席卷全球的經(jīng)濟危機打破了市民社會自我規(guī)范和市場自我調節(jié)的“神話”。這種非政治化的趨向若推向極端,也會從根本上抹殺政治這一維度對于人類本身的意義。市民社會乃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被解讀成“市民社會乃是民主政治的充分條件”的邏輯,而實際上,民主政治一定要有市民社會為基礎,但市民社會未必就導致民主政治。市民社會制約國家理論架構中蘊含這樣的一種判斷,即社會民主化進程都源于市民社會力量自下而上的驅動。這不僅否定了國家在政治民主化進程和市民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積極意義,而且意味著對國家在未來市民社會自主目標及民主政治目標實現(xiàn)中所可能做出的正面價值的否定。歷史發(fā)展證明:亞洲“四小龍”的騰飛、發(fā)展中國家的崛起、威權政治的轉型或者社會結構的變遷都是國家和社會合力的結果。
無論是兩種范式的分立還是兩個極點的爭鋒,其理論旨趣雖是截然迥異但其思維方法卻是殊途同歸。首先,它們都以肯定市民社會和國家的二元分立為理論基礎。自由主義堅持用市民社會將國家權力限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無政府主義只不過將這一范圍無限度縮小,直至徹底否定。國家主義提倡國家在一定范圍內(nèi)干預市民社會,極權主義只不過將這一范圍無限擴大,推至極致。從方法論角度講,它們都是絕對主義的思維方法。它們在社會生活中注重國家或市民社會一方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對方的地位和作用,要么單純強調國家對市民社會的安全保障、利益整合和福利供給的作用,最終投入了極權主義的懷抱;要么片面夸大市民社會的自主和自治,以及對國家制衡的意義,結果陷入了無政府主義的泥潭。其次,二者均單向度地注重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對立性而未能關注到他們可能存在的統(tǒng)一性,這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無論市民社會制衡或消融國家,還是國家干預或支配市民社會,其理論架構的實質是強調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零和博弈(負相關)關系,認為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是此消彼長、相互對抗、彼此沖突。從辯證法角度看,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既對立又統(tǒng)一,即使對立關系也是復雜多樣,有許多方面和層次。當今全球化進程加快,社會生活復雜多變,揚棄市民社會與國家二元對立的理論架構,建構二者合作參與、互補互動的新型模式,這是時代賦予政治哲學家的歷史重任。
[1] 汪俊昌.我們今天應當怎樣談論市民社會[J].浙江學刊,1999(3):51.
[2] 袁祖社.社會發(fā)展的自主邏輯與個體主體的自由人格——中國特色“市民社會”問題的哲學研究[J].哲學動態(tài),2001(9):24.
[3] 斯科特·戈登.控制國家——西方憲政的歷史[M].應奇,陳麗微,孟軍,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1:25.
[4] 列奧·施特勞斯.政治哲學史:下[M].李天然,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808.
[5] 潘恩.潘恩選集[M].馬清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1:3.
[6]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8412850.
[7] 龐金友.現(xiàn)代西方國家與社會關系理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61.
[8] 普列漢諾夫.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M].王蔭庭,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0:46.
[9] 戴維·米勒,韋農(nóng)·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0:21.
[10]恩格斯.反杜林論[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1.
[11]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342136.
[12]蔡拓.全球主義與國家主義[J].中國社會科學.2000 (3):16227.
[13]邁克爾·羅斯,金羅伯特·科德,詹姆斯·梅代羅斯,等.政治科學:第6版[M].林震,王鋒,范賢睿,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40.
[14]摩爾根.古代社會[M].楊東,馬雍,馬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261.
[15]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54.
[16]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289.
[17]鄧正來.市民社會理論的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45.
Abstract:The antagonistic relationship betw een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ha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of a number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ories.Their arguments lie in how to regulate the society,rel2 ying on the state or civil society.Two opposing paradigm s“national paradigm”and“civil society para2 digm”have been p roposed,w hose methodology is based on the zero2sum gam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Thismethodology hasm ultip le flaw s and is thusmisleading,calling fo r serious reflections.
Key words:civil society;state;antagonism;liberalism;statism
[責任編輯 勇 慧]
Rational reflections on the antagon 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Jiang Zhengjun
(School of Philosophy,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B035
A
1009-3699(2010)01-0041-06
2009-10-14
姜正君(19792),男,湖南常德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