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肖林,陳 軍,王令充,董 潔,陳志鵬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南京 210029)
藥用高分子材料學教學的幾點思考及其對策探討
畢肖林,陳 軍,王令充,董 潔,陳志鵬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南京 210029)
藥用高分子材料學是現代藥劑學的主要基礎專業(yè),本文就教學內容、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和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質等方面對教學的影響進行了探討,以求能對提高藥用高分子材料學的教學效率提供參考。
藥用高分子材料學;課堂教學
藥用高分子材料學,是適應現代藥學的發(fā)展和教學需要,于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建立起來的一門嶄新的學科,同生物藥劑學、物理藥學、制劑工程學一起構成現代藥劑學的主要基礎專業(y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力求使學生了解藥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識和在藥物制劑中的應用,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筆者通過兩年來的藥用高分子材料學教學實踐,就教學內容、教學態(tài)度、教學方法和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質等幾個方面對教學的影響談談體會,希望能對提高藥用高分子材料學的教學效率提供參考。
目前,我校藥用高分子材料課程采用的教材為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鄭俊民主編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總課時數為36學時,沒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該教材涉及高分子材料的基礎知識,高分子材料的制備、理化性質,各種高分子材料的來源、制法、性質和應用。教材教學內容多,學生在短期內很難掌握整本教材內容。藥劑專業(yè)的學生雖已具備一定的化學背景知識,但學生對高分子化合物的感性認識較少,在課程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此外,教材中有關高分子性質和應用的內容編排得較為松散,學生普遍反映較難記憶。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和積極性。
因此在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教師要依照教學大綱要求,精選教學內容[1],以高分子材料學的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為主線,重點講解常用的藥用高分子材料的來源、結構、理化性質、生產、性能和用途,并能應用這些知識來解釋和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常規(guī)藥物制劑、緩釋/控釋給藥系統(tǒng)和靶向給藥系統(tǒng)的應用。同時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及時補充新輔料及在藥物制劑中的最新應用,擴大知識點深度和廣度,反映科技發(fā)展前沿成果。而對于一些如詳細的數學推導和非主干內容作為學生自學內容或以作業(yè)的形式來完成。此外,在教學內容上注重與藥劑學的銜接,以劑型為載體講述高分子材料,比如說講到可做緩控釋衣膜的包衣材料,要求學生提前準備藥劑學中緩控釋的定義、制備方法。這樣既使課程內容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同時具有先進性。在教學過程中,還可結合實際,將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研究課題的思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
藥用高分子材料因課時少且沒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所以與學生接觸時間少,老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前和課間時間,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既可交流專業(yè)知識,也可以交流學習經驗、人生經驗、為人處事經驗等,以改善由于對老師的不熟悉而產生的對課程的陌生感和排斥感;同時加強與教學督導員和學習委員的聯系,及時了解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傊⒅貙⒓ぐl(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使我們的教學不僅僅是照本宣科,而是深入到學生的心中。
本課程沒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所以課堂教學就尤為重要。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的過程,是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是豐富教學內容,追求新的發(fā)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的過程[2]。采用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習,注重啟發(fā)學生思維,開拓視野。
3.1 合理運用案例教學法,增強感性認識
在介紹高分子材料在藥劑學中的應用時,要多舉例,中西藥的例子都要有,舉好例有代表性、典型的例子,近期發(fā)生的、學生們聽說或熟知的例子。例如,本門課程的第一章概論部分主要引導學生入門,通過介紹高分子材料在藥劑學中的應用,使學生明確多種新型藥用高分子材料的出現,在促進藥物制劑的發(fā)揮著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1964年的微囊,1965年的硅酮膠囊和共沉淀物,1970年的緩釋眼用治療系統(tǒng),1973年的毫微囊、宮內避孕器,1974年的微泵、1978年的透皮吸收制劑,1980年丙烯酸樹脂和纖維素衍生物水分散體的應用,20世紀80年代可注射緩釋制劑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制等都借助于高分子材料的應用等[3]。高分子材料是藥物制劑由第二代向第三和第四代制劑跨越的關鍵載體和核心,可以說,沒有新型的藥用高分子材料的應用,就沒有現代的藥物制劑。再如通過舉國皆知的“齊二藥亮菌甲素”事件,讓學生對藥用輔料的重要性、安全性有感性的認識。通過例子的介紹,使學生意識到看似高深的高分子材料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2 注重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
采用問題教學和主題討論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與學生的交流。有些概念,比如說什么是牛頓流體,不會占用較多的課程時間來解釋,而是作為作業(yè)布置下去,采取課堂提問的形式,以督促和考察學生的理解狀況和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課前設定一些問題如“藥用高分子材料和藥用輔料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講,也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設定主題,小組討論,各小組推選代表上講臺講述,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思考問題。
3.3 利用多媒體課件,增強教學直觀性
藥用高分子材料涉及高分子的來源、制法、應用等,學生沒有機會到藥廠或輔料生產企業(yè)實習或見習,利用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如彩色、實物圖片,或Flash制作輔助教學,展示原輔料實物和已制備成功的某種制劑,形象、生動地說明高分子材料在藥劑中的應用,可使教學內容真實、立體、直觀,易理解,彌補書本知識的局限性。
3.4 重要知識點的講授注意分類比較與歸納總結
首先應為學生建立一個清晰的學習思路,明確學習目的和任務。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分類比較與歸納總結[4],將教材中分散的項目,如可作腸溶包衣材料的輔料、可用作高效崩解劑的輔料等歸類在一起,將有一定的共性又各具特點的內容,如加聚反應和縮聚反應的特點、逐步聚合和連鎖聚合的特點,采用表格比較分類的方法講解,一目了然,便于學生記憶。
3.5 采用寫綜述論文的考查形式,加深理解
教材中“合成藥用高分子材料”和“天然藥用高分子材料”是全書的重點,藥物制劑中常用的藥用輔料以及正處于研究階段的新型輔料都有介紹。因此筆者準備了10個題目,要求學生課后上網查閱其中一種藥用高分子材料研究與應用現狀的資料,完成一篇較為規(guī)范的綜述。在資料查閱與整理過程中,學生們擴大了知識面,實現了對教材知識的再認識,鍛煉了其發(fā)現問題與綜合歸納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實際應用能力,通過這次鍛煉,學生可以把主要的學習精力放在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上,從考查學生能力的角度講,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的閉卷考試。
現代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專業(yè)素質,主要由下列幾個層面構成:任教學科的專業(yè)知識;任教學科的相關知識;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法等教育學知識[4]。具備優(yōu)秀專業(yè)素質的教師,其顯著特征是:專業(yè)知識扎實精深、功底深厚,教學方法靈活多變、技術精湛、深受學生愛戴等。
藥用高分子材料是藥劑學領域中新建立的專業(yè)基礎課,因此藥用高分子材料的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材料學的知識,而且還應具備扎實的藥劑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吃透教材,才能對教材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和擴展,才能準確地把握教學重點,才能對難點的講述深入淺出,才能自信地走向講臺,從容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使學生對學好藥用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和學好的信心。當今是藥劑學研究發(fā)展迅速的時代,藥劑學的快速發(fā)展必然離不開藥用高分子材料的快速發(fā)展,反過來藥劑學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藥用高分子材料學的快速發(fā)展。藥用高分子材料學的教師應經常查閱文獻,廣泛收集最新科研信息,及時了解新型藥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發(fā)和制備及在促進藥劑學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藥用高分子材料的教師應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在科研中獲得的經驗、失敗的教訓以及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的有效方案,是在任何文獻中難以全面獲得的,將其以適當的形式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水平,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6]。
總之,通過兩年的藥用高分子材料學教學實踐的探索,筆者體會到藥用高分子材料學的知識具有涉及專業(yè)知識面廣、既有抽象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與藥劑學聯系密切的特點。因此,要搞好藥用高分子材料學的課堂教學,教師除了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外,還應根據教學大綱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并靈活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注意營造寬松、活潑、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1]蘭婷,孫曉莉,姜茹,等.藥用高分子材料學教學初探[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10(6):673~675.
[2]陳桂萍.依托課題研究提升課堂教學質量[J].寧夏教育科研,2008,93(1):34-35.
[3]鄭俊民.藥用高分子材料學[M].3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9:4.
[4]石心紅.藥用高分子材料學教學心得[J].藥學教育,2006,22(4):41-42.
[5]劉大宇.現代教師素質和能力略談[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1,9:27.
[6]王勤,李華文,彭新生.藥劑學教學改革的幾個問題[J].南方醫(yī)學教育,2009,2:25-26.
G642
C
1673-7210(2010)09(c)-103-02
2010-06-11)
畢肖林(1977-),內蒙古包頭人,女,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新型給藥系統(tǒng)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