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后亮,賈彥艷
(1.山東經(jīng)濟學院外語學院,山東濟南 250014;2.山東經(jīng)濟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山東濟南 250014)
生態(tài)社會主義視角下的《烏有鄉(xiāng)消息》*
陳后亮1,賈彥艷2
(1.山東經(jīng)濟學院外語學院,山東濟南 250014;2.山東經(jīng)濟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山東濟南 250014)
作為19世紀末著名的作家和社會主義者,威廉·莫里斯在其小說《烏有鄉(xiāng)消息》中表達了非常豐富的生態(tài)社會主義構想。他揭示了生態(tài)破壞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指出私有財產(chǎn)制和異化勞動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生態(tài)惡化、人性扭曲的根源。只有通過革命斗爭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莫里斯對今天的生態(tài)社會主義學說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資源,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也頗具啟發(fā)意義。但他的思想中空想色彩過于濃厚,距離現(xiàn)實實踐太遙遠,最終不免陷入悲觀主義。
威廉·莫里斯;生態(tài)社會主義;烏托邦;異化勞動
生態(tài)社會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產(chǎn)生于西方的一場綠色運動,并于20世紀90年代逐步走向成熟。它試圖把馬克思主義學說與生態(tài)運動相結合,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找到一條既能克服生態(tài)危機、又能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八暮诵膯栴}是論證現(xiàn)代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資本主義制度根源和未來社會主義社會與生態(tài)可持續(xù)性原則的內(nèi)在相融性。[1]”生態(tài)社會主義者剖析了當代資本主義生產(chǎn)的本質(zhì),指明了生態(tài)危機形成的深層原因及其實質(zhì),并提出一些對社會發(fā)展頗具參考價值的思想,因而具有十分進步的意義。
隨著生態(tài)社會主義研究的深入,一位以往不太受人關注的英國作家逐步顯現(xiàn)出來。他就是19世紀末維多利亞時期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威廉·莫里斯。他于1834年3月24日生在英國埃塞克斯郡一個殷實的商人之家,1896年10月3卒于凱爾姆斯科特莊園,是當時非常著名的詩人、小說家、藝術設計家和社會主義者。莫里斯經(jīng)常為人提起的是由他引領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試圖通過恢復中世紀手工藝術來對抗毫無美學、人文追求的現(xiàn)代工業(yè)化大生產(chǎn),讓藝術重新回到作為手工業(yè)者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在現(xiàn)代藝術史上具有相當?shù)挠绊憽F鋵?莫里斯更是一位偉大的社會主義者。他從1882年就開始系統(tǒng)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并正式宣布自己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他參加并親自領導了許多社會主義團體,積極宣講馬克思的共產(chǎn)主義學說,極力號召大家通過革命手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國家,“其社會影響一度甚至可與馬克思、恩格斯相提并論。[2]”
《烏有鄉(xiāng)消息》被視為莫里斯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說中,莫里斯從一個社會主義者的角度出發(fā),深刻抨擊了資本主義制度內(nèi)在的反人性、反生態(tài)邏輯,表現(xiàn)了同時代小說家少有的真知灼見。他還幻想了一個未來社會主義烏托邦——烏有鄉(xiāng)。在那里由于徹底廢除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人與自然終于達成徹底的和解,人性得到最完滿的張揚,自然也得以恢復最具活力的生態(tài)。近些年來,莫里斯以及他的這部小說受到生態(tài)社會主義者的廣泛關注①比如在戴維·佩珀的《生態(tài)社會主義——從深生態(tài)學到社會正義》、詹姆斯·奧康納的《自然的理由——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以及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的《馬克思的生態(tài)學——唯物主義與自然》等著作中,均對莫里斯生態(tài)社會主義思想做了較多討論。。英國學者歐·蘇立梵認為:“他的作品詳細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為什么、以及如何導致了環(huán)境破壞問題,闡釋了一場社會經(jīng)濟基礎的革命如何可能引起生態(tài)的、自然景觀的,以及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改變。[3]5”
在19世紀,工業(yè)革命的的浪潮席卷整個歐洲,英國更是站在這場巨大變革的最前列。各種現(xiàn)代化大型工業(yè)機械的發(fā)明運用極大促進了生產(chǎn)力發(fā)展,使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得以迅速膨脹。特別是英國在很短時間內(nèi)便竄升為世界頭號工業(yè)帝國。但在物質(zhì)財富快速積累的同時,一系列社會的、生態(tài)的危機也接踵而至。一方面,工業(yè)革命強化了勞動分工,產(chǎn)生了兩個相互敵對的階級——資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且因貧富懸殊導致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另一方面,資本家出于追求利潤的天性,往往根本不顧及自然生態(tài)的承受力,一味靠提高生產(chǎn)效率和降低成本來從環(huán)境和勞動者兩方面拼命榨取更多剩余價值,導致人的異化和生態(tài)破壞。正如狄更斯曾經(jīng)在《艱難時世》中為我們描繪的:“這是一個到處是機器和煙囪高聳的城鎮(zhèn)。無窮無盡的長蛇般的濃煙,連綿不斷的從煙囪里冒出來,…鎮(zhèn)里有一條黑色的水渠,還有一條河,里面的水已被難聞的燃料沖成了紫色。許多建筑物上開滿了窗戶,里面整天都傳出嘎拉嘎拉的震顫聲,蒸汽機的活塞單調(diào)地上下移動著,就像一個處于憂郁狀態(tài)中的大象的頭?!锩孀〉木用褚部雌饋韨€個相似,他們都在同一時間進進出出,走在同一條街道,發(fā)出同樣的聲音,做著同樣的工作,而且,對于他們來說,每一天都與昨天、明天沒什么差別,每年也都與去年、明年一個樣。[4]”
因工業(yè)發(fā)展導致的生態(tài)惡化讓莫里斯十分不滿。他認為,自然是美的根源,人類無權去破壞它?,F(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因而必須受到譴責。另外自然不是私有財產(chǎn),任何人都擁有享受自然之美的權利,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是今天的人還是未來的人。在《我們?nèi)绾紊?我們又應該如何生活》一文中,莫里斯曾表示,一個美麗宜人的自然環(huán)境是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懊總€人、每個家庭都應該被妥善地安置住處;每個孩子都應該能夠在靠近父母住所的花園中玩耍;所有房屋的外觀應該雅致、有序,能夠成為自然環(huán)境的美麗裝飾,而不是有煞風景;因為適度的雅致和有序最能確保建筑物的美觀。[5]”
在《烏有鄉(xiāng)消息》中,莫里斯借助老哈蒙德之口,嚴厲譴責了資本主義只顧追求利潤、忽視生態(tài)后果的行為:“接近19世紀的末期,鄉(xiāng)村都差不多被全部消滅了,除非它們成了制造業(yè)區(qū)域的附屬地帶,或者本身變成了較小的制造業(yè)中心。人們聽任房屋損壞傾覆;為了粗劣的木柴能換到幾個先令,人們肆意砍樹。建筑物變得難以形容的丑陋難堪。
…所有一切鄉(xiāng)村生活的小技藝過去曾使鄉(xiāng)村居民得到一些小樂趣,這時都已失傳了?!r(nóng)場和田野到處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貧困和艱苦的情況。[6]89”主人公格斯特白天穿越的倫敦市區(qū)也處處是讓人厭惡的景象,比如丑陋的吊橋、臭氣熏人的車廂、如蒸籠般的地下鐵道、破舊的郊區(qū)等等。
如前所述,莫里斯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正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也是一片繁榮。絕大多數(shù)的資產(chǎn)階級學者對社會的進步持非常樂觀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憑借無所不能的科技手段,人類一定可以從容應對所有自然和社會問題。只要技術進步了、生產(chǎn)發(fā)展了、財富增加了,那么即使暫時付出一定生態(tài)代價也在所不惜。莫里斯卻敏銳洞察出隱含在這種觀念下的社會不公正。財富的增加帶來的卻是工人的赤貧;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是工人在生產(chǎn)中更加的不自由;最直接面對生態(tài)惡化的是貧窮的下層人民,而不是有錢的資產(chǎn)階級。因此,如何把生態(tài)問題與階級問題和社會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考慮是莫里斯所要去做的。
在莫里斯之前的浪漫主義者們,如盧梭、華茲華斯、梭羅和羅斯金等,也曾表達過對工業(yè)發(fā)展所導致的環(huán)境破壞的不滿。但他們往往只是從資產(chǎn)階級抽象人性論出發(fā),把生態(tài)破壞的根源歸結為人類的貪婪本性,認為正是由于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私、傲慢和侵略性等導致人們對待自然時的殘酷無情,向自然過度索取資源和財富。因此他們一方面批判人性的惡,另一方面積極倡導人們返回簡單生活,不追求過量的物質(zhì)享受,而以內(nèi)心世界的豐富和自由作為真正的幸福。比如梭羅就呼吁人們:“…我確信,如果我們愿意生活得簡單而明智,那么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就非但不苦,而且還是一件樂事。[7]70”“我們?yōu)槭裁床荒馨盐覀兊纳钭兊门c大自然同樣簡單呢?[7]88”“…簡單些吧,再簡單些吧![7]91”“我們?yōu)槭裁匆畹眠@樣匆忙,這樣浪費生命呢?[7]93”
早年的莫里斯也曾深受這種浪漫主義自然觀的影響。他曾寫道:“我自己也很認同與那種仍不算稀奇的情感,有些時候也會渴望逃避到純粹的自然中去?!瓕τ谀切┮騾捑肓藟m世噪雜而投身自然懷抱的人,我深表理解。每天只需面對田園野風,四季輪回,以及各種動物,不管是野生的還是家養(yǎng)的,然后只為必要的生活用度勞作,剩下時間便休息,享受像天真的動物一般的愉悅。[8]”然而,這種消極的懷舊自然觀并沒有長久地困擾莫里斯。中年以后,隨著他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了解,以及親身參與一些無產(chǎn)階級運動,莫里斯逐步認識到生態(tài)危機的根源并不在人的自然本性,而在于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正如當代學者戴維·佩伯所說:“階級關系是經(jīng)濟、社會和政治剝削的來源,而這些又導致生態(tài)掠奪和破壞。[9]”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分裂為兩個對立階級,資產(chǎn)階級占有財富和生產(chǎn)資料,無產(chǎn)階級只能出賣自由勞動力。資本的本性就是追求利潤,使自身在最短時間內(nèi)實現(xiàn)最大增殖。這就注定了資本家不可能成為關心工人身心健康和社會公共福利的慈善家,而只會以最無恥的手段從工人和自然兩方面榨取更多剩余價值。恩格斯曾說:“當一個資本家為了直接的利潤去生產(chǎn)和交換時,他只能首先注意到最近、最直接的后果。一個工廠主或商人在出賣他的商品之時,只要獲得普通的利潤,他就心滿意足,不再關心以后的情形了。[10”
日本當代學者巖佐茂指出,生態(tài)危機與提倡“大量生產(chǎn)——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直接相關。其中“大量生產(chǎn)”是這種生活方式的基礎,因為只有這樣資本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利潤。為了實現(xiàn)大量生產(chǎn),資本主義便鼓吹大量消費的生活觀,讓人們把商品消費的數(shù)量與生活品質(zhì)相等同。資本主義生產(chǎn)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是為了刺激人的消費欲望,從而獲取更多利潤,這必然導致許多不必要的浪費。因此,這種“大量生產(chǎn)——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現(xiàn)代生活方式既遮蔽了人的真實需要,又帶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巖佐茂認為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便是“追求利潤、讓自身增值的資本的本性。[11]169”因此他說:“在社會主義社會廢除以獲得利潤為目的來主導生產(chǎn)的資本的邏輯,讓其不能貫徹,是必不可少的。建立資本的邏輯被廢棄、不能貫徹的社會,對任何社會主義來說,只要它還是社會主義,就應該說是必須完成的一項課題。[11]174”
巖佐茂的論點是在生態(tài)社會主義運動廣泛開展的今天才提出來的。與之相比,莫里斯早在19世紀末便提出相似看法,顯得尤為可貴。莫里斯也敏銳洞察出資本的逐利本能與生態(tài)保護的內(nèi)在不相容。他說:“在我們周圍除了追逐利潤就沒有別的事了。正是為了利潤,人們才被驅(qū)趕到那些難以控制的龐大城鎮(zhèn),擁擠在既沒有花園,也沒有開放空間的角落里;為了利潤,人們才連最起碼的預防措施也不做,就讓一整個地區(qū)被含硫煙霧包圍;為了利潤,人們把美麗的河流變成臭水溝,讓富人之外的所有人生活在那樣惡劣的居所,往好了說是極端的擁擠破爛,往差了說就是無可名狀的痛苦。[5]”
在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啟發(fā)下,莫里斯還意識到,資本主義不單單是反生態(tài)的,還是反人性的。在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下,為了提高生產(chǎn)率,勞動分工變得越來越細。亞當·斯密曾把這看作是現(xiàn)代生產(chǎn)方式的奠基石,因為它有效提高了工人的技術熟練程度。分工過細帶來的代價便是人在生產(chǎn)過程中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被降低,機器成了主人,人卻成了奴隸。在《文明的希望》一文中,莫里斯寫道:“新制度就是所謂的勞動分工,…勞動的單位不再是個人,而是集體;作為個體的工人終生都被限制在做非常微不足道的工作環(huán)節(jié)上,這樣便于他快速掌握技術,剩下的就是在與工友們的競爭壓力下,迫使他不斷提高自己的熟練程度,直到成為一架完美的機器,…因為要是不這樣,等待他的要么是死亡,要么是貧窮。[12]”
從表面上看,機器似乎是提高了勞動效率,減輕了人們的勞動負荷,節(jié)省了勞力,為人們贏得更多休閑時間。但事實上,它將人們帶入更高強度的機械勞作中,每個人都被桎梏在一道工序,重復著異常單調(diào)的動作,使勞動變得徹底無趣。莫里斯再一次借老哈蒙德之口說道:“為了達到這種所謂的‘廉價生產(chǎn)’的目的,一切全部犧牲了:工人在勞動中的快樂,他的最起碼的安適和必不可少的健康,他的衣、食、住、閑暇、娛樂、教育……總而言之,他的全部生活。…事實上,整個社會都被拋入了這個貪得無厭的怪物(世界市場所造成的‘廉價市場’)的血盆大口之中。[6]118-119”當然,馬克思在他著名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對這種資本主義生產(chǎn)條件下的異化勞動揭示的最為深刻。他說:“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zhì)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虼?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它不是滿足勞動的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其他需要的一種手段。[13]17”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勞動本是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物質(zhì)實踐活動。人通過這種活動將自己的本質(zhì)力量對象化、客體化,一方面改造了自然界,使自然人化;另一方面改造自身,使人自然化。因此,勞動也是實現(xiàn)和發(fā)揮人的一切潛能,滿足人的肉體、精神和社會需要的基本手段。勞動使人成為人,成為社會的人。但是異化勞動卻將人對勞動的根本需要變?yōu)樘颖?工人的勞動不再是為了直接滿足自身需要,更無法在自己的勞動產(chǎn)品中體驗作為自己本質(zhì)力量對象化的創(chuàng)造性的快感。他所能獲得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工資。這樣,異化勞動的最終結果就是人的異化。“人的類笨質(zhì)(無論是自然界的,還是人的精神的、類的能力)變成人的異己的本質(zhì),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質(zhì),他的人的本質(zhì)同人相異化。[13]21”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資本主義社會懶惰會成為人們易患的精神病。
莫里斯和馬克思一樣,都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方式內(nèi)在地違背了人的本質(zhì)。它讓本該是快樂有趣的勞動變成單調(diào)乏味的苦役,把工人降低為機械呆板的奴隸,也讓資本家退化為慵懶的社會寄生蟲。人的本質(zhì)特征(如自由、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等)都遭到了否定,以至于人們簡直就是“生活在大糞中。[6]119”
小說《烏有鄉(xiāng)消息》的中心是為我們設想了一個未來生態(tài)社會主義社會的面貌。主人公格斯特夢中穿越時空,來到2151年的英國。此時的英國已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處處山明水凈、鳥語花香。人們自愿放棄了過去因科學盲目發(fā)展為人類帶來的不必要技術,重新?lián)炱鹪S多古老的手工技術,采用既符合人的本質(zhì)需要、又不傷害自然生態(tài)的生產(chǎn)方式。就像格斯特所看到的:“肥皂廠和它吐著濃煙的煙囪不見了;機械廠不見了;制鉛工廠不見了;西風也不再由桑奈克羅弗特造船廠那邊傳來釘打捶擊的聲響了?!萸岸加谢▓@,花園一直伸展到水邊,園中百花齊放,在奔流的河水上散發(fā)著一陣陣夏天的香氣。[6]9-10”“這個國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一個花園了。這里沒有浪費,沒有破壞,只有必要的住宅、小屋和工廠,所有房子都是又整齊又干凈又漂亮。[6]90”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個個都顯得漂亮、高貴、健康、快樂。就連清潔工人也氣度不凡、從容優(yōu)雅,衣著華麗的“如同中世紀的男爵”[6]26,還可以“像抒情詩人那樣文雅的鞠躬”[6]27。所有這些讓習慣了舊時代的格斯特感到非常驚訝。
經(jīng)過了解,格斯特才知道這一切都是靠1952年的一場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才得以實現(xiàn)的。工人們通過武裝斗爭,推翻了資本主義社會,并經(jīng)歷約50年的轉(zhuǎn)型后使英國成為了一個完全消除了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和生態(tài)矛盾的理想國家。資本主義時期的工廠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聯(lián)合工場。人們因共同的利益組織起來,自愿在一起十分愉快地勞動,不需要任何物質(zhì)報酬。這是因為,一方面私有制已被徹底消除,人們完全按照自己的真實需要生產(chǎn)最美觀實用的產(chǎn)品,只需按需領取,不用交易。另一方面,人們已經(jīng)從根本上消滅了異化勞動,不再是為了維持生計而出賣勞動力,而是真正出于對創(chuàng)造性勞動以及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需要而參與勞動。對于烏有鄉(xiāng)的人來說,“勞動的報酬就是生活,是創(chuàng)造性的報酬?!磺袆趧蝇F(xiàn)在都是快樂的,…勞動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愉快的習慣。[6]116-117”勞動已經(jīng)成為人們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再也沒人會偷懶,反倒是害怕有一天會無事可做。用船夫小哈蒙德的話來說:“試想世界上居然有不喜歡勞動的人!——那簡直太荒謬可笑了![6]49”
莫里斯認為,正是由于社會制度的變遷而產(chǎn)生的這種勞動觀念的變化,其它一切改變才成為可能。如前所述,生態(tài)危機無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得以解決,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于勞動恢復成為人實現(xiàn)自身本質(zhì)的手段,人們勞動的產(chǎn)品,以及整個被人改造的自然界也就不再是被異化了的、與人的本質(zhì)相敵對的外在事物。以往人們被異化為非人,人出于其類本質(zhì)的需要,如審美的、精神的、道德的需要,都被動物的生理需要所壓制,一味破壞環(huán)境,追求生理滿足。而現(xiàn)在,“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zhì)。[13]34”需要和享受失去了利己主義的性質(zhì),自然界也就不再以純粹有用性面向人。這時人們才可以面對自然打開全部人的感官。如同格斯特所注意到的:“人們把整個田野弄得像個花園,讓所有的人不但可以靠它來維持生活,而且也可以從中享受人生的樂趣。[6]238”
莫里斯所構想的烏有鄉(xiāng)不但實現(xiàn)了馬克思所說的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也讓每一個人在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得到最全面的價值實現(xiàn)。老哈蒙德自豪地說:“我們的身體是健康而強壯的,生活也很舒適;我們在同大自然進行合理的斗爭中過日子,不但在一個方面發(fā)展,而且也在每個方面發(fā)展;我們對世界上的一切活動都有強烈的愛好。[6]72”尤其讓格斯特感到驚奇的是,這兒的紡織工人居然還是精通數(shù)學的專家,同時還在寫一部有關19世紀的歷史著作!這都是因為在烏有鄉(xiāng)社會,人們從小接受的不再是過去那種單純的知識灌輸,把人一個個塑造成一技在身、只會養(yǎng)家糊口的專門人才,而是更注重人的身心全面發(fā)展。學習不再是苦役,而是變成讓每個兒童任憑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的愉快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人的身心發(fā)展不走向畸形。
在烏有鄉(xiāng),藝術也已融化為人們?nèi)粘I畹挠袡C組成部分。老哈蒙德說:“我們現(xiàn)在沒有藝術品這個名稱,因為藝術已經(jīng)成為每一個生產(chǎn)者的勞動的必然組成部分了?!椰F(xiàn)在所談到的這種藝術,或者應該稱為工作的樂趣,看來幾乎是從人們的本能中自發(fā)地產(chǎn)生出來的。這種本能就是希望把自己手里的工作盡量做好,希望能夠作出優(yōu)良的產(chǎn)品。[6]165”莫里斯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主張,而是認為真正的藝術應該是“由人民創(chuàng)造的、為人民服務的,對于創(chuàng)造者和欣賞者來說都是一種快樂。[14]108”在《社會主義的藝術理想》一文中,他認為,藝術就是勞動中的快樂表達?!吧鐣髁x者不認為藝術是特權階層的奢侈品,而是聲稱它是人類生活中的必需品,社會無權從任何公民手中剝奪它。為了確立這一點,人們應該有一切機會去從事自己最適合的工作,這樣不但是盡可能地減少了人力浪費,而且使所有的人力都是在快樂中付出的。[15]”
正如有論者指出的:“莫里斯的社會主義精神是對人性、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尊嚴的關注和高揚的精神,是關于人生的一種終極關懷和價值取向。[16]”作為一個有浪漫主義情懷的詩人、作家和社會主義者,莫里斯終其一生都在不斷探尋著如何才能實現(xiàn)更符合人性的社會生活,這其中包括健康的體魄、愉快的勞動、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和平等的地位。他幻想有那么一天,“直到我們的頭頂現(xiàn)出清澈的藍天,腳下長出茵茵的綠草;直到我們的工人不再受困于冬之苦惱、夏之倦怠,而是同樣可以享受美好的四季的戲劇;直到我們的博物館與藝術學校不再是有錢人的消遣,…直到大地之美被重新交還給大眾。[17]”尤為可貴的是,莫里斯深刻認識到了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認識到人類破壞自然并非出于惡的本能,而是由于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要想從根本上實現(xiàn)人與自然生態(tài)的和諧相處,就必須通過革命手段來推翻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莫里斯著力向我們揭示資本主義如何內(nèi)在地反生態(tài)、反人性,并試圖說服人們相信,社會制度的變革一定可以帶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觀,而這正是今天生態(tài)社會主義者們的論點。歐·蘇立梵稱贊他道:“莫里斯是最偉大的生態(tài)思想家之一,他為今天的綠色生態(tài)運動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知識資源?!沂玖送ㄟ^消除人對人的壓迫,進而彌合勞動與閑暇之間的差別,產(chǎn)生的將不僅是社會主義,還可以消除浪費,并降低人類對于自然的影響。在《烏有鄉(xiāng)消息》中,…莫里斯為環(huán)境思考、也為我們所有人的未來,都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3]8”
當然,莫里斯也有相當?shù)臍v史局限性。他雖然洞見了資本主義內(nèi)在的生態(tài)矛盾,卻找不出真正切實可行的現(xiàn)實解決辦法。他有關生態(tài)社會主義的設想還太過理想化,顯示出他沒能完全擺脫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比如他幻想在烏有鄉(xiāng),政府和議會將被取消,也沒有刑法和民法,更不用提警察、監(jiān)獄和法庭了,因為人們之間已沒有任何糾紛,即使有人犯了過失也只需要公開承認錯誤就夠了,人人都已成了高度自覺的道德主體。其實這與當代西方仍在流行的綠色無政府主義運動有著頗多相似之處。過度的空想色彩往往會因?qū)嵺`的無望而讓人陷入悲觀主義。在一次社會主義者的聚會上,莫里斯無奈地反問自己:“如果革命明天就將來臨,那么后天,身為社會主義者,我們還能干什么?[14]133”在沉思良久之后,他的回答是:“我們統(tǒng)統(tǒng)將被絞死,因為我們給予了民眾太多的、無法實現(xiàn)的許諾。[14]133”因此,莫里斯的作品既深化了我們對生態(tài)破壞與社會制度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認識,又可以提醒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設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的過程中,應該少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多幾分更具操作性的現(xiàn)實關切。
[1]郇慶治.西方生態(tài)社會主義研究述評[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5(4):91-94.
[3]O’Sullivan,Paddy.Struggle for the Vision Fair:Morris and Ecology[J].Journal of William Morris Studies,1990(Spring).
[4]查爾斯·狄更斯.艱難時世[M].馬建華,周琦,譯.???南方出版社,1999:25.
[5]Morris,William.How We Live and How We Might Live(1884)[EB/OL].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morris/works/1884/hwl/hwl.htm.
[6]威廉·莫里斯.烏有鄉(xiāng)消息[M].黃嘉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7]Thoreau,Henry David.The Walden Pond[M].Princedon:The Princedon University Press,1971.
[8]Hampton,Paul.William Morris:Ecology and the Shift to Socialism[EB/OL].2009-02-12.http://www.work ersliberty. org/story/2009/02/12/ecology-and-shift-socialism.
[9]戴維·佩珀.生態(tài)社會主義——從深生態(tài)學到社會正義[M].劉穎,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320.
[10]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唐正東,臧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96.
[11]巖佐茂.環(huán)境的思想[M].韓立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
[12]Christopher Shaw.William Morris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ur:The Idea of Work in News from Nowhere[J].The Journal of William Morris Studies,1991(Autumn):20.
[13]楊炳.馬克思恩格斯論文藝和美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2.
[14]Naylor,Gillian.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A Study of Its Sources,Ideals and Influence on Design Theory[M].London:Studio Vista,1971.
[15]Morris,William.The Socialist Ideal:Art(1891)[EB/OL].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morris/works/1891/ideal.htm.
[16]于文杰,楊玲,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重新設計世界——論威廉·莫里斯情感社會主義的歷史觀念[J].學術研究.2006(1):103.
[17]Morris,Williams.The Revival of Architecture(1888)[EB/OL].http://www.marxists.org/archi ve/morris/works/1888/revival.htm.
An Eco-socialist Interpretation of William Morris’s News From Nowhere
CHEN Houliang1,JIA Yanyan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2.Dept.of English Teaching,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As a very famous writer and socialist in the 19th century,William Morris expresses quite rich eco-socialist thoughts.By laying bare the inbor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abuse and capitalism,he argues that private ownership,together with alienated labour,is the root cause of ecological and human degradation.Only after the elimination of capitalism by means of revolution,and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ism,can we achieve the ultimate harmony with Nature.Morris has provided a rich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today’s eco-socialism,as well as for us to build up our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However,Morris’thoughts are over-idealistic,many of which are too impractical,thus he innevitably falls into pessimism at last.
William Morris;eco-socialism;utopia;alienated labour
I106.4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5.014
1673-1646(2010)05-0066-06
2009-12-23
陳后亮(1979-),男,講師,博士生,從事專業(yè):英美文學及西方文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