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 200433)
阿諾德·沃爾弗斯(Arnald Wolfers)認為,研究國際關系最重要的是認定國際舞臺上的主要角色。如果仍堅持國家為唯一的角色就會忽略作為個體的人的作用。他主張采取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個人作為國際政治的角色。這有兩層含義:一是將個人置于國際舞臺的中心地位;二是強調個人的組合角色,特別是跨國公司與國家并存[1]。從最近力拓公司撕毀同中鋁的收購協(xié)議案以及微軟公司切斷古巴、伊朗、敘利亞、蘇丹和朝鮮五國的MSN即時通訊服務端口等行為可以看出,當全球生產方式、消費與產品結構演化到一定程度時,跨國公司就可以獲得以往一個民族國家內的企業(yè)所沒有的影響力,其作用早已超出傳統(tǒng)理論所講的“對東道國的影響”??鐕静倏v東道國的政治經濟,充當母國的外交工具,已成為影響全球秩序的巨大力量。同時,在一定條件下,跨國公司為組織跨國生產、銷售而形成的全球網絡和產品,也有可能成為國際公共產品的催生者和推動者,甚至在特定條件下成為國際公共產品的提供者。
跨國公司的迅速崛起在世紀之交顯得尤為突出。根據聯合國貿發(fā)會議(UNCTAD)的最新資料,目前約有77 000家跨國公司在全球有約780 000家子公司。在全球100個最大的經濟實體中(含國家和地區(qū))有29個是跨國公司。單就經濟實力而言,跨國公司已發(fā)展到與國家并駕齊驅的程度。因此,國際關系研究必須密切關注跨國公司這一當代重要國際現象。
跨國公司本是一種企業(yè),一種營利性或盈利性組織,其根本宗旨應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從這個角度看,跨國公司首先是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生產經營的經濟實體,它的理想目標是最有效地配置資本、技術、資源與勞力,以獲得最大限度的商業(yè)利潤。因此,以往的跨國公司理論,無論是微觀還是宏觀分析,其焦點都集中在跨國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這一根本動機上,如美國學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Hymer)的壟斷優(yōu)勢理論和雷蒙德·弗農 (Raymond Vernon)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以及英國學者巴克萊(Peter J. Buck ley)與卡森(Mark Casson)的內部化理論和鄧寧(John H.Dunning)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日本學者小島清(K.Kojima)的“小島清”模式,以及美國學者保羅·克魯格曼(Paul K rugman)的垂直一體化理論等。
但跨國公司的傳統(tǒng)理論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在主權國家林立紛爭的國際領域,世界市場的發(fā)育是不完全的,經常受到國家政策的干擾,甚至受到國家間政治軍事沖突的破壞??扑梗≧onald Coase)在其1937年發(fā)表的《論企業(yè)的性質》一文中就曾經指出,由于市場失效等市場不完全,會導致企業(yè)的交易成本增加[2]。因此,從經濟利益出發(fā),跨國公司具有參與國內政治、國家間政治的內在動力。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跨國公司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力就已經出現,有的政府甚至認為自己已經喪失了對國民經濟的若干主權。在這種情況下,當“這些公司在世界上的作用的擴大和暴露出來的這些公司的不正當行徑的事例,也在各國國內和國際上引起了對它們在經濟發(fā)展和政治、社會事務中的消極影響的日益嚴重的憂慮”[3]時,分析跨國公司的活動問題就不能簡單地從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角度出發(fā),而應關注與之相關的各國際關系實體的行為及其意圖[4]。
最近的典型案例有,微軟公司2009年5月30日在其網站上宣布,該公司依從美國政府的禁令,切斷了古巴、伊朗、敘利亞、蘇丹和朝鮮五國的MSN即時通訊服務端口使這五個國家的公民不能正常登錄MSN服務了[5]。2009年6月5日,澳大利亞力拓礦業(yè)有限公司取消了同中國鋁業(yè)公司價值195億美元的合作協(xié)議,轉向實行配股融資152億美元并同必和必拓公司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力拓礦業(yè)有理公司總裁杜立石在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與中鋁的協(xié)議現在結束了,力拓將支付1.95億美元的違約金。這也令中國迄今為止最大規(guī)模的海外投資計劃宣告失敗。有評論認為,力拓的做法有可能使澳大利亞和中國的政治關系受到損害。近年來,澳大利亞在總理陸克文的領導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關系不斷增強。中國現在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但這次中鋁和力拓合作不成有可能對正在經受考驗的關系再增一層緊張??梢姡鐕窘杞洕蚧拇蟪币呀洺蔀閲H關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行為主體,其作用早已經越出傳統(tǒng)理論中所講的對東道國的影響,操縱東道國的政治經濟,充當母國的外交工具,成為了影響全球秩序的巨大力量。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雷蒙德·弗農認為,跨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縱橫捭闔已使 “主權國家陷入困境”[6]。過去,政府通過控制國內市場的進入,對干擾、管理或者扭曲貿易保有相當大的權力,而現在,他們無法輕易控制面向國際市場并且不一定就在他們領土上進行的生產。比如,當巴西政府實施信息產業(yè)法阻止國際電腦企業(yè)在巴西生產,就給那些需要利用最新最好的電腦與競爭者保持同步的本地企業(yè)造成了很高的成本。盡管談判的結果可能對政府有利,或對跨國企業(yè)有利,但仍然只能進行談判。[7]
1991年,英國學者蘇珊·斯特蘭奇(Susan Strange)與約翰·斯托普福德(John M.Stop ford)合著的《競爭的國家,競爭的公司》提出了國際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三角外交關系。傳統(tǒng)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現在加入了公司與公司和政府與公司另外兩條邊,把三邊聯結在一起則形成了一種相互關聯的討價還價模式,由此確立了博弈規(guī)則。1994年,斯托普福德發(fā)表 《跨國公司與政府日益發(fā)展的依存關系》一文,明確提出政府在與跨國公司的博弈中要提高東道國政府的討價還價能力[8]。事實上,跨國公司與主權國家博弈的結果是跨國公司獲得其全球要素配置帶來的超額利潤,主權國家獲得跨國公司技術溢出的外部效應、全球籌供所帶來的互補性資源以及就業(yè)、稅收等方面的好處,因而雙方的博弈應該說是一種“正和博弈”。由于雙方之間博弈的長期性和動態(tài)性,雙方在博弈過程中實際上無所謂強弱之分[9]。
盡管跨國公司與主權國家間誰占據主導的爭論永遠不會停息,但跨國公司在國際政治、經濟事務中話語權不斷增長已是不爭的事實[10],跨國公司本身既是除國家之外的重要國際經濟關系行為主體之一,又是一個國家同另一國家宏觀主體之間的特殊媒介,其特殊地位及其獨特的活動經營戰(zhàn)略都使其成為世界經濟及當代國際經濟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仍從傳統(tǒng)的經濟學角度研究跨國公司,例如壟斷優(yōu)勢、內部化、產品生命周期和邊際產業(yè)擴張等,顯然無法反映和說明跨國公司發(fā)展對國際關系有重大影響的現實。正如管理問題研究專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所說,今天世界經濟已經“受到控制”,戰(zhàn)勝了民族國家宏觀經濟學。而許多經濟理論——不管是凱恩斯主義,還是貨幣主義,已經落伍于時代[11]。
根據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的歸納,國際政治經濟學界關于跨國公司的理論可以被分為三大模式,即自由主義、依附論和重商主義。進入21世紀,跨國公司的新發(fā)展和新特點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這三大理論模式產生了影響,使傳統(tǒng)的跨國公司理論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和轉型。
按照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傳統(tǒng)理論不能反映二戰(zhàn)以后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影響全球秩序的巨大力量這一現實。例如,自由主義認為,跨國公司在與民族國家的博弈中無疑占了上風,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斯特蘭奇的國家主權銷蝕論。她從其創(chuàng)立的安全、生產、金融和知識四種結構性權力說出發(fā),認為跨國公司掌握了生產結構中的三個關鍵因素,即技術、資本和銷售網絡,意味著跨國企業(yè)可以與國家一道對民族和全球經濟發(fā)展進程發(fā)號施令[12]。斯特蘭奇認為,國際社會主要存在兩種權力:聯系性權力和結構性權力,她認為在國際關系中結構性權力更重要。其一,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越來越難以區(qū)分。一個人或一個國家有了金錢就可以購買或壟斷一種商品。一個人或一個國家控制了權力就可以迫使別人或其他國家來順從他或他的偏好。其二,結構性權力是分散和隱含的,是由安全、生產、金融和知識四個各不相同但互有聯系的結構組成。權力就是通過這四種結構對特定關系產生影響的。斯特蘭奇認為,結構性權力是不太容易看出來的,權力擁有者能夠擴大或縮小其他人面臨的選擇范圍。與聯系性權力事事要通過運用軍事政治的強制手段迫使別國就范相比,結構性權力是在強制性力量尚未發(fā)揮作用之前已經由對方做出了符合自己需要的選擇[13]。
在國際生產結構中同樣也存在著這種結構性權力,充分體現了全球生產體系中跨國公司的強大力量,而這也是傳統(tǒng)的跨國公司理論在闡述投資問題時所沒有涉及的??鐕菊莆樟巳蛏a結構中的三個關鍵因素,即技術、資本和全球營銷網絡。斯特蘭奇指出:“主要適應于為本國市場服務的生產結構,逐漸地、不平衡地而又顯然不可抗拒地由主要適應于為世界市場服務的生產結構所取代?!币虼耍霸S多作者全神貫注于跨國公司的興起,同時謀求找到一個關于這種占支配地位的生產組織機構性質變化的解釋。 ”[11]
跨國公司在國際生產結構中所具有的結構性權力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生產領域,跨國公司在建立全球生產網絡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公司內國際分工體系,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公司內國際市場。為了避免不同國家的子公司之間進行自我競爭,跨國公司必然要求分處不同國家的子公司之間在生產銷售上進行專業(yè)化分工。國際分工的細化產生以下兩種情況:一是產品價值鏈被分解成若干獨立環(huán)節(jié)而處于不同企業(yè)的控制之下;二是盡管這些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仍處于同一企業(yè)(如跨國公司)的控制之下,跨國公司也必然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將價值鏈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放到最有利于獲得競爭優(yōu)勢的地點??鐕镜纳a率一般都會遠高于相似領域的本地企業(yè),沒有多少本地企業(yè)能夠和跨國公司競爭,許多本地企業(yè)都遭遇破產,要么被新的投資者收購。外國投資者可以為本土工人提供更多的工資和福利,以及更多的便利條件;常常會卷走一個國家的最有才能的勞動者。通過這個方式,跨國公司就控制了重要的、實質性的經濟發(fā)展[14]。
2.在技術領域,跨國公司作為全球先進技術的研發(fā)基地和前沿技術的主要創(chuàng)新者,占據了全球技術的壟斷地位和技術擴散的主導地位,是國際技術轉移的主要推動者和全球技術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量。目前,跨國公司在全球技術轉讓以及新技術和新工藝開發(fā)中已占有80%以上的份額、國際技術貿易的60%-70%、產品研究和開發(fā)的80%-90%??鐕緦ζ鋲艛嗉夹g的全球性競爭利用,已使跨國公司在全球石化、制藥、汽車、飛機制造等行業(yè)的生產和市場集中度達到了空前地步。跨國公司對其先進技術的自然壟斷、法律壟斷及經營與利用的壟斷,是其時刻傲視全球的殺手锏。因為:(1)技術的全球壟斷通過市場空間的倍增效應與市場進入的壁壘效應,可以創(chuàng)造財富奇跡;(2)技術的全球壟斷可以鎖定、左右與控制技術發(fā)展路徑、方向、速度與類型,目的是扼制東道國競爭對手,要么使其技術與市場地位邊緣化,要么致對手于死地或消滅競爭對手;(3)技術的全球壟斷還是跨國公司與發(fā)展中東道國政府“討價還價”的籌碼與利器[15]。
3.在資本方面,眾所周知,跨國公司為克服國際市場上存在的缺陷,必然依靠較大的壟斷優(yōu)勢來獲得更強的本土化經營能力,這就意味著跨國公司除了具有較大規(guī)模的實物資產外,還必須擁有更多的無形資產優(yōu)勢。例如,金(Kim)和林恩(Lyn)1986年運用托賓Q值進行測算,發(fā)現跨國公司確實擁有超額的市場價值,而這些價值就來源于跨國公司所擁有的壟斷優(yōu)勢[16]。除此以外,跨國公司國際生產經營各環(huán)節(jié)的內部化,也能獲得東道國的融資支持,增強對資本來源的控制力??鐕景焉a過程的所有環(huán)節(jié),依據各國各地的比較優(yōu)勢來組織全球性生產。從原料和零部件產品到成品價格都置于總部的控制之下。跨國公司的融資優(yōu)勢與其規(guī)模、跨國化程度呈正相關關系??鐕驹谌蚍秶鷥扰渲觅Y源,在成本最低的地方借款,在預期收益最高的地方投資。大型跨國公司具有較高的資信等級、很強的利用不同區(qū)位利率和成本差的能力,能及時地以較低的成本籌措所需的資金[17]。
目前,全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100個經濟體中,有一半是國家,另一半則是公司。許多跨國公司的財富超過了它們所投資的國家。而且,跨國公司提供的東西是許多國家夢寐以求的資金、技術、管理技能以及進入國外市場的渠道。如果某個政府對一家跨國公司的財產實行了國有化而沒有給予賠償,其他跨國公司就會害怕投資于該國。于是該國的發(fā)展將蒙受損失,將失去由那些潛在外國投資創(chuàng)造的潛在的就業(yè)機會、財富、管理技能、市場準入渠道和技術。因此,跨國公司有著巨大的討價還價的力量。同時,利益受損的公司也將游說其母國政府向對其財產實行了國有化的國家的政府施加壓力,要求賠償。例如,在危地馬拉政府對聯合果品公司擁有的土地實行了國有化,以及智利對美國國際電話電信公司的投資實行國有化之后,這些公司向白宮施加了壓力,最后美國支持了這些國家的軍事政變。
筆者認為,以上跨國公司研究的一些新的視角并沒有在根本上改變國際政治經濟學關于跨國公司研究的基本范式。安全、財富、自由和公正這四種基本價值觀念仍然主導著跨國公司研究的價值取向。國家與市場、自由與公正、霸權與財富、跨國公司與國家主權,這一系列關系仍然決定著國際政治經濟學關于跨國公司研究的基本范疇和理論分野[18]。
曾幾何時,跨國公司曾經被看作是國際壟斷資本的罪惡的象征,“帝國主義的危險的代理人”[19]。有專家甚至認為20世紀末,幾十個大的跨國公司在實際上控制了世界經濟(Volker,2001)[20]。正是由于圍繞著跨國公司問題的斗爭日益尖銳復雜,引起了有關國際組織的重視。1974年8月,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作出決議成立跨國公司專門委員會,并設立跨國公司中心,作為該委員會的業(yè)務執(zhí)行機構,研究跨國公司的作用和對發(fā)展進程的影響,以及所涉及的國際關系問題等等。但與過去相比,今天的跨國公司畢竟發(fā)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不僅發(fā)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在數量上、規(guī)模上繼續(xù)增大,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也開始從發(fā)展跨國經營著手,興辦自己的跨國公司?,F代跨國公司所涉足的業(yè)務領域不只是制造業(yè),更不是最初的那種以獲取廉價原料為目的,而是擴大到貿易、金融、保險等服務行業(yè)。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部門的跨國經營出現了增長的趨勢??鐕镜耐顿Y方式已經由傳統(tǒng)的國外投資開辦新的廠礦、子公司為主,更多的轉變?yōu)槭召彙⒓娌⑼鈬F有企業(yè),或與東道國創(chuàng)辦合營企業(yè)的方式,股份參與和非股權安排在世界跨國公司的發(fā)展中得到廣泛的運用。
在以上背景下,有些學者把跨國公司描繪成為“最大限度地促進世界福利的關鍵性工具”[21]。其理論來源是喬·B·史蒂文斯在其《集體選擇經濟學》一書中對公共物品供給行為用曼庫·奧爾森(Mancur Olson)的理性選擇方法和霍克曼·羅杰斯等人的利他主義動機所進行的解釋。他認為,人們提供公共物品有的是為了獲得某種私人物品或選擇性激勵,有的則是當自己收入自愿地再分配給窮人時自己會由此獲得效用。換句話說。,實際生活中的人并不總是“經濟人”,因此人們并不總是“免費搭車”。世界上每年都有數以億計的美元捐贈給慈善事業(yè)和各類團體,這種非贏利性行為下的公共物品可以由私人提供。西方近代的“共同體”,中國歷史上的宗族公益組織、宗教寺院的公益組織,以及現代國內外普遍存在的志愿者行動,企業(yè)的捐贈行為,都可視為非贏利性行為下民間公益的公共物品供給范疇。因此,對于公共產品,提供和生產就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如表1)[22]:
表1 公共產品提供和生產的不同組合方式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公共產品的提供和生產可能有六種組合方式:
(1)私人提供、私人生產。即私人為產品付費,私人生產或建造。
(2)集團提供、私人生產。即集團為產品付費,私人生產或建造。
(3)政府提供、私人生產。即政府財政為產品付費,私人生產或建造。
(4)私人提供、政府生產。即私人為產品付費,政府通過政府的企業(yè)來生產或建造。
(5)集團提供、政府生產。即集團為產品付費,政府通過政府的企業(yè)來生產或建造。
(6)政府提供、政府生產。即政府為產品付費,政府通過政府的企業(yè)來生產或建造。
對于以上問題我們應客觀看待。一方面對于跨國公司來說,財富是不管以投資的形式還是以消費的形式存在的可以產生效用的東西??鐕颈厝粫非髾嗔σ跃鹑「嗟呢敻?,又以財富為手段鞏固和擴大其權力;另一方面,跨國公司為組織跨國生產、銷售而形成的全球網絡和產品有可能成為國際公共產品的催生者和推動者,甚至特定條件下提供特定的國際公共產品。
促使跨國公司在國際公共產品提供中發(fā)揮作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資本對利潤的永恒追求促使經濟技術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最優(yōu)配置,這種追求在客觀上導致了生產、技術、資金和信息資源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更有效配置,其結果是各國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聯動,迫切要求制定行為規(guī)范和游戲規(guī)則。而跨國公司的跨國生產特性要求它應盡力影響規(guī)則的制訂。
第二,民族國家主權受到內外兩個方面的挑戰(zhàn)。在上述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國家主權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世界政治出現了日趨“縮小”和“碎片化”的態(tài)勢。各種團體和利益集團獲得了自我表達的機會。
第三,技術的進步為非國家行為主體發(fā)揮作用提供了物質手段。電子通訊的發(fā)達、互聯網的出現、交通運輸手段的改進等技術進步使信息傳播和交流、跨國聯系和合作變得迅捷而高效。不僅對于跨國公司和政府間國際組織來說,這是開展工作的必須保障,而且對于那些甚至只有兩名經濟學家和兩個筆記本電腦的非政府間國際組織來說,介入國際活動的成本也變得低廉而高效。[23]
第四,跨國公司廣泛的國際化生產和網絡直接影響著全球政治的形成 (公司生產和全球網絡是跨國公司經營的主要特點)。生產和貿易的全球化最直觀和制度化的形式是巨型跨國公司的跨國商業(yè)活動,這種活動是借助于在不同國家擁有子公司來實現的。而尋求經營當地化和全球一體化的均衡是跨國公司的歷史使命,因此,跨國公司成為全球化形象的代表,它的活動也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它們每到一地投資,無論是跨國并購還是新設子公司,都會對東道國的經濟、就業(yè)增長產生深刻的影響,進而對東道國的政治、文化及倫理等意識形態(tài)領域產生強烈影響。
與此同時,國際范圍內公共產品的供給是不足的,導致國際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因為國際公共產品的公共屬性,消費國“搭便車”問題抑制了國際公共產品的生產。一個國際公共產品供應不足的典型案例是傳染病的控制問題。2001年,全球4000萬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艾滋?。℉IV/ AIDS),并導致300萬人死于此疾?。化懠苍?000年奪去了110萬人的生命;肺結核在2000年奪去了170萬人的生命。二是因為過度使用。國際公共產品的過度使用是由于過量使用諸如全球自然共有物這樣的產品而引起。大氣層是全球的共享資源,是污染的排出通道,由于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這種國際公共產品已經并仍在被過度使用,直接導致了氣候穩(wěn)定這一國際公共產品的供應不足。三是國際公共產品供應的決策機制不民主。國際公共產品供應決策權的分配是極不平等的,決策機制由少數經濟發(fā)達國家的集團決策把持,甚至只是由個別霸權國家來專斷決策。這些國家追求本國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傾向勢必使得大部分國際公共產品配置于這些國家或者配置于滿足這些國家需要的公共產品方面,在許多情況下,個別霸權國家的利益和意志就支配了國際公共產品的生產結構,這既造成了國際公共產品供應結構處于無序狀態(tài),也造成了國際公共產品生產資源地區(qū)配置結構的不合理。
全球化正在使得地區(qū)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外溢性提高,即會產生負的外部性,由此造成國際社會對國際公共產品持續(xù)的需求。因為國際公共產品可以通過影響單個國家個體的生產函數或消費函數的方式而使普遍的福利提高,即提供正的外部性。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國際組織、跨國公司需要扮演召集人的角色,把利益相關的各方召集到一起,利用金融發(fā)展所帶來的融資方式的變革,為增加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提供合適的資金分配方案。而跨國公司也可以通過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方式,來影響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
目前一些具體的國際公共產品供應不足的數據是:對于所有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每年大約至少需要有5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用以支持健康、環(huán)境、知識創(chuàng)造和傳播、維護和平等領域的項目,以便使多個國家受益。另外,每年有大約還需要110億美元官方資金幫助一些國家建設國內基礎設施,以使其有能力消費國際公共產品。而全球或者地區(qū)性托管資金——即私人慈善基金會和官方捐助者通過信托基金注入的資金——只有30億美元,通常以無償援助形式發(fā)放??梢?,私人基金會和官方的資金數量有限,而需求量是很大的。所以有效利用這部分資金,動員更多資源,將會為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儲備更多資金量。這種杠桿效應的目標在于吸引商業(yè)化導向的資金。它要求在可行的監(jiān)管措施的支持下,建立和維護復雜的公共部門——私人部門合作關系,因為從理論上講,私人基金會和官方的資金能夠產生杠桿效應,以吸引參與者。例如發(fā)現治療艾滋病的藥物,就可以通過設立獎金或者承諾給予補償建立起來的激勵機制能夠把產品研制的風險轉移給跨國公司等私人部門。
實踐中,在為一系列的國際公共產品提供融資方面,跨國公司與部分國際組織管理的信托基金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因為從理論上講,具有一定排他性的非純粹公共產品,排他性提高了自愿融資的激勵,產生某種類似俱樂部的結構,可以促使和方便由私人部門或跨國公司通過市場方式提供這類公共產品。比爾·蓋茨的基金組織(The Gates Foundation)已經承諾為根除脊髓灰白質炎、提高兒童免疫和為學校購置計算機提供大量資金。它已經向全球疫苗和免疫聯盟捐款7.5億美元,向國際艾滋病疫苗行動捐款2500萬美元,另外它還出資7500萬美元發(fā)起了虐疾疫苗行動組織。美客(Merk)公司就向非洲的河盲癥控制計劃捐贈了伊維菌素藥物。諾華(Novartis)基金會在全球消除麻風病聯盟中就起著重要作用。私人基金會和跨國公司在為新疫苗創(chuàng)造市場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發(fā)現自己比政府更容易承諾購買未來疫苗。在繼續(xù)資助其他項目的同時,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激勵疫苗研究,其方式便是承諾如果一種疫苗實際上被開發(fā)出來,它們將購買并在發(fā)展中國家進行分配。例如,擁有220億美元資產的蓋茨基金會非常關注發(fā)展中國家兒童健康與疫苗,它對疫苗購買進行了慷慨的承諾。[24]
在提升環(huán)境質量方面,近年來,跨國公司異軍突起,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參與公司投資地的環(huán)境活動。美國杜邦公司每年平均花費5億美元左右用于環(huán)境保護的改進和開發(fā)。IBM、英特爾、思科、耐克、沃爾瑪等著名跨國公司都正向社會公開發(fā)布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采取“三重底線”的信息披露方式,不僅披露公司經營情況,還披露公司在環(huán)境與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現。帝國化學公司十分重視環(huán)境保護,并把它與銷售、科研并重,1996年度投在安全、健康和環(huán)保上的費用為5億英鎊,其中2億英鎊用于環(huán)保。[25]最近的一個案例是在北京南部一個正在不斷擴大的沙漠地區(qū),某國際著名飲料公司為一個面積為315公頃的植樹造林工程提供了資金。這些資金用于購買杏樹、柏樹和葡萄樹等。據悉,這個植樹造林工程完成后,將在該地區(qū)構成一個防沙帶,同時還能防止土壤腐蝕。
國際社會需要為正在解決的跨國界問題做出制度和組織框架安排。在這個領域里,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必須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可以通過提供資金、轉移知識、開展全球談判和制定規(guī)則來對公共產品的供應發(fā)揮作用。某種程度上,國際組織自身就是國際公共產品。但是,為了更富有效率,并體現上述各種不同種類資金的作用,國際組織必須改進制度框架和操作方法。它們必須與跨國公司合作,以確定任務的緊迫程度、設定標準和采用示范項目以獲得行動所需的知識。同時,利用公共資金吸引私人資金,制定與之相關的框架和激勵機制以提供國際聯合行動的平臺。
[1]Arnald Wolfers: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2,4.
[2]滕維藻,陳蔭仿.跨國公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34.
[3]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三論世界發(fā)展中的跨國公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59.
[4]董有德.關注國際關系中的跨國公司[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3,(4):7.
[5]和靜鈞.微軟切斷五國MSN初顯網絡常規(guī)戰(zhàn)端倪[N].東方早報,2009-06-02,A23.
[6]Raymond.Vernon,Sovereignty at Bay,New York:Basic Books[A].樊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90.
[7][英]約翰·斯托普福德,蘇珊·斯特蘭奇.競爭的國家,競爭的公司[M].查立友,鄭惠群,李向紅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6.
[8]Raymond Vernon,In the Hurricane’s Eye:The Troubled Prospect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New York,Basic Books,1998.
[9]洪涌.跨國公司與東道國關系制度分析[J].商業(yè)研究,2003,(23):27.
[10]樊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80.
[11][英]蘇珊·斯特蘭奇.國家與市場[M].楊宇光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63.
[12][英]蘇珊·斯特蘭奇.全球化與國家的銷蝕[A].樊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89-290.
[13]樊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5.
[14]Oswaldo Sunkel,“Big Business and‘Dependencia’”,Foreign A ffairs 50(1972):523;Volker Bornsehier and Christopher Chase-Dunn,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Underdevelopment,(New York:Praeger,1985).
[15]曾繁華,彭光映.跨國公司全球技術壟斷性利用及其啟示[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2):65.
[16]韓忠雪,朱榮林.跨國公司國際化經營與債務融資成本[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11):13.
[17]陳繼元.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財富與權力效應[J].湖北社會科學,2004,(4):45.
[18]余萬里.跨國公司的國際政治經濟學[J].國際經濟評論,2003,(3):50-53.
[19]聯合國秘書處經濟社會事務部.世界發(fā)展中的多國公司(中文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3.
[20]韋正翔.跨國公司的全景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4,(4):11.
[21]卜東新.跨國公司理論和實踐的演變[J].南方經濟,1995,(6):38.
[22]馬勝杰,夏杰長.公共經濟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55.
[23]樊勇明.全球化與國際行為主體多元化[J].世界經濟研究,2003,(9):6-8.
[24]Antoni Estevadeorda& Brian Frantz,Regional Public Good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the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2002,pp.180-183.
[25]于世海,王洪國.跨國公司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協(xié)同策略研究[J].當代經濟,200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