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先生,您好,您是泰華文壇上非常活躍的老作家和批評家,對泰華文學的發(fā)展歷程比較熟悉,請您談談。
▲答:泰華文學有八十多年歷史。要細談是不可能的,只能做個簡單的回答。
泰華文學的源頭,在于中國移民,沒有大批中國移民,就不可能產生泰華文學。在中國五四運動之前,泰國雖有中國移民,但多數是出外謀生的勞動人民。五四運動以后,便有一批知識分子南來,給泰國這片黑土地播下了華文文學的種子。
最早的華文文學著作應是1933年林蝶衣的新詩集《破夢集》、短篇小說集《扁豆花》、符開先的新詩集《萍》、鐵馬的雜文集《梅子》等,這四本同一年出版的著作都是白話文體。此跡象可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泰華文學是受到中國轟轟烈烈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和影響。當年呱呱落地的新生兒主要是新詩,這與中國五四運動時期,“新詩體解放成了這場文學革命的開路先鋒”大體上相似;二是泰華文學與泰國文學不是同時期產生的。泰國文學在七百多年前于素可泰時代便誕生了,分為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而泰華文學是自20世紀2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才形成的。這與泰國文學的近現代分期,即1928年以后為現代文學是相一致的。因此,泰華文學沒有古代文學、近代文學,只有現代文學。
泰華文學的發(fā)展是波浪式的,經過了三起二落。
第一“起”: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泰華文學處于萌芽成長期。已出版的有新詩、短篇小說、雜文、文史、短評等,其中以新詩為強項。
第一“落”:20世紀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末,泰華文學處于地下苦戰(zhàn)期。此十年間,原來強項的新詩變成弱項,未見有新詩集再出版,只見有幾本小說、散文、文史著述等。
第二“起”:20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泰華文學處于潮漲波峰期。在小說、散文、詩歌、文史、翻譯等方面,以長篇小說見長。
第二“落”:20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泰華文學處于沉潛寂靜期。因為出版著作受到嚴查,只有少量著作在本地出版,而一部分小說、散文、譯作轉到香港、臺灣、新加坡出版。
第三“起”: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泰華文學處于金秋豐收期。這期間出版的著作,超過泰華文學以前出版著作的總數。尤其以散文和微型小說的成就更為突出。無論從數量看,還是從質量上看,都應該說是登上了一個歷史的新高度。
第三“落”: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至二十一世紀前十年,泰華文學處于青黃不接期。第二代泰華作家走了一批人,剩下的“多是人間七十翁”了。第三代的作家群尚未形成,因此,近乎出現了 “泰華文學就要中斷了”的嚴冬現象。
■我知道您是泰華小詩的主創(chuàng)人員之一,又是小詩磨坊的召集人。請您談談泰華小詩的大致情況及對小詩的理解,好嗎?
▲答:好的。在泰華80多年的歷史中,不斷有人寫小詩。林蝶衣的《破夢集》里有一些小詩,但未成氣候,既沒有寫小詩群體的出現,也沒有小詩專著流傳。泰國小詩群體的出現是在2003年初。當年整個文壇正處在蕭條寒冬季節(jié),《世界日報》副刊主編林煥彰,精心策劃,從當年元旦起,對《湄南河》副刊進行改版,其中增設了一個“專欄”,叫“刊頭詩365”,即一年365天,每天在刊頭左上角刊登一首6行之內的小詩。每天一首小詩,這在泰華報紙的副刊上是首創(chuàng)的?!翱^詩”在副刊中,像一雙漂亮的眼睛。它占的版面只有一塊豆腐干大,卻讓整個副刊精神起來。首首小詩,就像蒼穹的星星,林中的黃鸝,海里的珊瑚,令人耳目一新,吸引了不少詩人投入到寫小詩的行列,形成一個寫小詩看小詩的熱潮。當年一批老中青作家、詩人紛紛“出山”,奮筆寫小詩,形成一支重新組合而崛起的新隊伍,如金沙、田茵、摩南、老羊、周天曉、陳達瑜、嶺南人、陳穎杜、許文謙、梁自元、馬凡、曾心、楊學賢、符征、范模士、劉舟、博夫、苦覺、今石、楊玲、藍焰、若萍、游魚、滕子、思筑、周飏等幾十位,在短短三年內刊登了一千多首“刊頭詩”。大陸、臺灣詩人、評論家,如落蒂、古遠清、龍彼德、趙朕、計紅芳等也發(fā)表了不少有關六行以內的小詩評論和點評。這在泰華文學史上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異?,F象。
中國小詩的出現是在20世紀20年代初,它是一種中國新詩體,一般在1行至10行之內。小詩的特點是短、精、深,謂之“螺螄殼里做道場”。小詩的內容可大可小,小至一粒沙,大至一個宇宙。小詩的本質,以抒情為主,表現詩人瞬間的體驗,剎那的感悟,寄寓一種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冰心、周作人、康白情、汪靜之、馮雪峰、宗白華等是推動小詩運動的主將。冰心的《繁星》、《春水》奠定了小詩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的地位。上個世紀80年代,小詩再度在大陸、臺灣掀起高潮。近一二十年,小詩的重鎮(zhèn)在四川重慶,他們提倡寫三行以內的微型詩。泰國小詩由林煥彰倡導的以六行以內為基本形式,為泰華小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小詩美學新詩體?!靶≡娔シ弧本褪窃谶@種濃郁的小詩氛圍中應運而生的。
■看得出來,“小詩磨坊”是泰華小詩的生力軍,那能否給大家介紹一下“小詩磨坊”的來歷以及各成員的情況。
▲答:小詩磨坊在2006年7月1日成立,林煥彰和我是發(fā)起人,成員(按年齡排列)有嶺南人、曾心、林煥彰(臺灣)、博夫、今石、楊玲、苦覺、藍焰。成立地點在我家新落成的“小紅樓”庭園中的一座六角涼亭里。由于該亭已作為小詩磨坊的詩友不定期聚會、切磋的固定場所,大家提議將該亭取名為“小詩磨坊亭”,由詩人林煥彰題字、詩人苦覺鏤刻的精美橫匾懸掛在亭子里。
我們自稱“7+1”,是因七位住在泰國,一位住在臺灣,并且規(guī)定這個組織只限制在八位。它象征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共同探討六行以內的小詩新美學。
中國駐泰王國前大使張九桓閣下欣悉也前來涼亭喝茶談小詩,留下墨寶:“精彩在多磨”,還在留言簿上寫了一首即景詩:“精彩百年何處求/繁華似錦巧藏幽/筆遲難作六行詠/復命還須第二秋?!毙≡娔シ怀闪⑷甓鄟恚磕瓿霭嬉槐尽缎≡娔シ弧泛霞?,匯集選出每位同仁每年新作30首(附“詩外”),由林煥彰主編,至今已出版了三本,分別由龍彼德、計紅芳、張默先生(臺灣)寫《序》,于留中大學總會文藝寫作學會每年舉辦文學講座會和新書發(fā)布會上,同時舉辦年度《小詩磨坊》詩集發(fā)布會及小詩研討會,共三次,出席者都達二百名左右?!?010年小詩磨坊》將于今年7月1日前出版,并請呂進先生寫《序》。
■剛才您說到“小詩磨坊”的成員人數限制在八位,象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那么您能不能談談這八位同仁不同的藝術風格呢?
▲答:談到小詩磨坊八位同仁的不同藝術風格,中國有兩位評論家都作過評介。龍彼德編審說:“嶺南人的睿智,曾心的沉靜,林煥彰的童趣與禪心,博夫的豁達,今石的奇峭,楊玲的清麗,苦覺的灑脫與形式美,藍焰的哲思,恰似八花爭艷,連成了一片春色?!庇嫾t芳博士認為:“嶺南人的睿智、曾心的質樸、林煥彰的童趣、博夫的豁達、今石的豪爽、楊玲的清新、苦覺的瀟灑、藍焰的激情,猶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眱晌辉u論家基本上說出了我們八位的不同藝術風格,可作參考。學書法要臨摹,寫詩不提倡仿照,要保留自己風格。沒有自己的風格,就沒有自己的好詩。風格的形成是與個人的出身、環(huán)境、經歷、個性、修養(yǎng)、愛好、學識等分不開的。
■您還提到,“小詩磨坊”成立三年多來,每年出版一本詩集,至今已經出版了3輯,那就內容和題材來說,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答:我曾寫過一篇《泰華小詩的崛起》,對內容和題材做過歸類:有詠史詩、政治詩、詠物詩、愛情詩、哲理詩、山水詩、田園詩等7種,現還要增加3種:環(huán)保詩、懷鄉(xiāng)詩和懷人詩,共10種。
■據說,這種7+1的小詩發(fā)展模式已經推廣到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地,你們對小詩的未來發(fā)展有什么構想嗎?
▲答:林煥彰先生說過:“在6行以內的有限篇幅,展現個人內在蘊含的能量,存在著極大的可能性,而大多數詩人也都樂于接受挑戰(zhàn)?!币虼耍瑤啄陙?,在林煥彰先生的推動下,6行以內小詩詩體在東南亞各地逐漸得到認可、推廣和發(fā)展,并按照泰國“小詩磨坊”“7+1”的模式,先后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成立了“小詩磨坊”。新加坡、馬來西亞已先后出版了新華卷、馬華卷《小詩磨坊》,印尼卷在編輯中。最近據林煥彰先生的電郵獲悉:臺灣也成立了“小詩磨坊”。按林煥彰先生的構想,幾年內將在東南亞有條件的國家都建立“小詩磨坊”,并分成幾個大板塊,連成一個跨國界的“小詩磨坊”網。
■現在網絡資訊極其發(fā)達,那么泰華小詩有沒有利用網絡優(yōu)勢進行廣泛的文學交流活動呢?
▲答:小詩磨坊剛成立兩個月(2006年9月),便決定向空中網絡發(fā)展,把我們的小詩推出湄南河,與世界華文文學接軌。此任務首先交給博夫,他考察了多個網站的博客,覺得新浪網的博客較理想,貼文章的空間大,可以配圖,可以評論,可以留言,便立刻在網上注冊“小詩磨坊博客”,設計了小石磨標志。由博夫和楊玲負責把8位同仁的作品貼到博客上,配上高雅精美的圖片。堅持每天更新小詩,也刊登有關小詩的評論,兼轉載一些博友的小詩與評點,讓博友也有所參與感。博友們見到有合自己心意的小詩,經常留下“評語”,還轉貼到自己的博客上,可見小詩磨坊的博客很受歡迎?,F在,小詩磨坊參加了100個圈子,成為70個圈子的資深圈友,在文學博客圈子的精華博文排名榜上,榮登前十名內,點擊率已近破十萬大關。順告小詩磨坊博客網址(http://blog.sina.com.cn/mofang2007)。借此機會謝謝各位博友對小詩磨坊的關愛,祝博友們“博”得開心!
■博客的點擊率如此之高,可見讀者對小詩的喜愛,請您談談小詩的審美價值。
▲答:審美價值在于小詩的本身。我覺得,小詩磨坊的小詩含有以下七個層面:(1)大題材,從側面切入。如今石的《官》:“烏紗帽下/張大的/兩個口//一個吐/一個吞?!惫賵錾系呢澒傥劾羰莻€問題,此詩沒從正面寫,只從裝錢的“兩個口”切入,形象、生動。(2)創(chuàng)造意象,飽含暗示。如嶺南人的《雪人》:“精雕細刻/一尊美人如玉//太陽一出/一灘濕漉漉的/濁水?!薄把┤恕钡囊庀螅o人暗示:世界萬物,包括人生美好的東西,都是短暫的,都將很快成為過眼云煙。(3)含蓄,而不晦澀難懂。如博夫的《醉臥東籬》:“燭火燃盡愁緒/歷史醉臥在長河的旋渦里//異國也有東籬/若干年后/我生命中/多了一個你?!边@首詩寫得較含蓄,尤其最后一句“多了一個你”,雖有多義,可作不同的理解,但不覺晦澀。(4)詠物,若即若離。如楊玲的《月光》:“蘸月光寫詩//月光淡淡詩也淡淡/月光朦朧 詩也朦朧//月光如水/詩如水上的月光。”此詩是寫月光,又不是寫月光;詩人借如水的月光,寫出“如水的月光”之詩。(5)有情味、韻味、也有異味。如苦覺的《別》:“你走的時候/下著雨/我把墻上/掛了多年的帽子給你//在遠處的釘子上/我發(fā)現/取不下來的白帽子。”整首詩有離別情味、韻味,尤其最后一句“取不下來的白帽子”,令人產生無限的離愁別緒。(6)寫風花雪月,沒有無病呻吟。如藍焰的《雪》:“你告別南方而歸化北國/帶著云的碎片及鳥的羽毛/染白了山川野礦//一切回歸于/無……”寫了潔白的雪的終極,歸于“無”。詩人不是為雪“呻吟”,而是道出了一個佛理:人生中,一切“好”就是“了”,一切“實”就是“空”。(7)六行內,形式美。如林煥彰的《雨天》:“一只老甕/裝著全家人的/心,放在屋漏的地方/接水/彈唱一家人的//辛酸……”全詩分兩段,前段五行。尾行:“辛酸”是詩眼,單獨一行,顯得很逗眼,很有美感。
■您自己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小詩,結集出版的就有《涼亭》等,反響很大,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地都獲得好評,請談談您創(chuàng)作和評論的具體情況。
▲答:我上世紀90年代初踏入泰華文壇,開始寫詩,寫了不少,沒有詩味,不敢出集子。寫了一段時間,越寫越覺得自己沒有詩才,個性不浪漫,不宜于寫詩,便投入寫散文、微型小說和評論。出版了散文小說合集《大自然的兒子》、散文集《心追那鐘聲》、微型小說集《藍眼睛》和文論集《給泰華文學把脈》等6種。2003年香港詩人張思劍主編龍香詩叢系列,選了我35首輯為《曾心短詩集》,由(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了中英對照本,并列為“中外現代詩名家集萃”之一。2003年初,林煥彰在《世界日報》開了“刊頭詩”專欄,當年我剛應聘泰國留學中國大學校友總會辦公室主任,俗務繁多,沒有時間寫文章,便把注意力轉移到“刊頭詩”上。開始是讀者,漸漸成為作者,再漸漸到“走火入魔”,如癡似醉。寫了三年,共得180首,出版了小詩集《涼亭》(中英對照)。司馬攻先生說得好:“曾心小詩集《涼亭》是林煥彰先生催生出來的,這個小詩集是湄南河副刊‘刊頭詩’累累成果之一。”過了兩年,我又寫了160多首。西南大學呂進教授在這三百多首詩中選了160首進行點評,2009年11月由林煥彰主編、臺灣秀威資訊公司出版了《玩詩,玩小詩——曾心小詩點評》(159首),同時由泰國留中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曾心小詩點評》(160首)。這兩本書出版后,有一定反響,在國內外報紙和雜志見到一些評論文章。如呂進的《寓萬于一,以一駕萬——漫說曾心》(《中外詩歌研究》),古遠清的《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評泰國曾心的<涼亭>》(《華文文學》),落蒂的《窺情風景,鉆貌草木——讀曾心短詩集<涼亭>》(《世界日報》),趙朕的《“壓縮的才是精華”——讀曾心小詩漫談》(《華文文學》),李潤新的《漫天繁星,流光溢彩——評曾心小詩集<涼亭>》(《新中原報》),林承璜的《宣言立身處世之道——讀泰華作家曾心小詩集<涼亭>有感》(《世界日報》),周婷的《詩香遍地——讀<曾心小詩點評>》(《新中原報》)等。
■人類現代化的過程中,物質主義的侵蝕導致精神和信仰的缺失,于是詩歌承擔著凈化靈魂、完善人格的責任和使命,遺憾的是在消費文化流行天下的時代,詩歌依然是“票房毒藥”,在這種形勢下,小詩磨坊同仁將如何堅守這塊精神家園呢?
▲答: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小詩的興起和發(fā)展迎來了最好的契機。從好的方面想,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能一枝獨秀,擺脫“票房毒藥”的厄運,出現“票房靈藥”的好運,給文壇一個驚喜。不過小詩磨坊是個小小的組織,目前恐怕還不能獨自堅守,還要爭取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一是聘請大陸、臺灣、香港、泰國著名詩人、作家、評論家任資深榮譽顧問(張九桓等)、榮譽顧問(張默、司馬攻、夢莉、呂進等)、顧問(龍彼德、落蒂、陶然、計紅芳等),在精神上獲得支撐;二是聘請關心支持文藝界的僑領任榮譽主席(伍啟芳、蔡志偉、陳漢濤、羅宗正、廖錫麟、鄧玉清、張祥盛、賴錦廷等),在經濟上獲得大力資助。三是“大樹底下好乘涼”,我們八位同仁(除林先生外)都是留中文藝寫作學會的理事,一些活動獲得該學會的大力支持,省力、省錢,效果好。以上三點對我們能堅守這塊精神家園起了很大作用。我們八位同仁,目前多數還在為五斗米折腰,但他們都樂意耕耘這塊精神“自留地”。我們不追求“票房”,也不問它是“毒藥”還是“靈藥”,只一心不停地推磨。我曾寫了一首小詩《龜的決心》:“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龜戴著帽子/拄著拐杖/拿起測量儀器/決心做一次驚天動地的勘察?!边@也許可以代表小詩磨坊八位同仁的決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