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應當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熟練的職業(yè)技能,扎實系統(tǒng)的專業(yè)應用知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實現課程評價新理念下美術課堂教學的轉型,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職校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美術; 教學; 應用化轉型; 能力化轉型; 項目化轉型; 效果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0)6-112-002
按照職業(yè)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中、高等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應當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熟練的職業(yè)技能,扎實系統(tǒng)的專業(yè)應用知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蘇志剛主編的《高職教改系列叢書》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新內容,對課程評價提出了三個新的原則,即:能力目標、任務訓練和學生主體,成為指導當前國內職業(yè)學校課程改革的權威理論。為在美術教學中更好地體現這些新的教育目標和理念,筆者認為,我們必須著力實現課程評價新理念下美術課堂教學的轉型。為此,筆者在近年的美術教學實踐中,從以下四個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
一、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實現教學內容的應用化轉型
傳統(tǒng)的美術課堂教學,一般都以現成的教科書為教學內容,廣大教師根據全國、全省統(tǒng)一教材備課、上課,學生或按范圖臨摹,或按實物寫生,或按教材要求設計作業(yè),因而,學生對美的感受往往與社會、與實際生活嚴重脫節(jié)。隨著科技水平的突飛猛進,社會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愈來愈高。讓學生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需求,才是當代美術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動力。因此,傳統(tǒng)意義上的照本宣科、過分追求專業(yè)大而全、重理論教學輕動手能力等教學觀點與教學理念必須轉化到注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以多種途徑努力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上來。因此,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僅要密切聯系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與當地相關行業(yè)的實際需要,還要切合教師和學生自身的特點。注重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提高專業(yè)、職業(yè)素養(yǎng)。
案例一:《標志設計》,首先安排一定的課時讓學生根據導學要求收集、查找生活中常見、給人印象深刻的各種標志若干。學生在收集的同時能積極探究、整理知識,且能結合案例總結出標志設計的一些要點。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組織課堂和做一些必要的補充。接著就是模擬實踐: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怎么做?一般是給學生一兩個本地知名企業(yè)(例如:滬寧鋼機有限公司、遠東電纜等),請學生查看它們的企業(yè)文化、標志設計內涵和設計形式。通過“你”的理解修改原有標志或者重新設計標志再展示。對于這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學生討論積極,探究興趣濃厚,往往都有比較好的創(chuàng)意出現。針對學生語言表現不夠豐富、內涵挖掘不深、表現力欠缺的情況,教師可以這樣鼓勵他們:真正的設計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要有縱橫知識的能力。
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體會成功感并產生積極向上的進取心。要強調應用,不要單純灌輸知識。應該構建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讓美術與生活溝通起來,營造廣闊的美術教學空間。
二、操作實踐,強化能力,實現教學目標的能力化轉型
傳統(tǒng)的美術課堂教學往往只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卻相對忽視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而課程評價新標準的第二條就是職業(yè)教育課程應當突出“能力目標”。因此,教師在單元課程設計時,首先要準確地描述課程的能力目標,然后確定相應的知識目標、情感目標、素質目標等。最后根據這個能力目標設計本課程能力訓練的項目或任務。在教學設計的思路和方式上要努力轉變,設計的主體不是由課本知識體系引出的,而是由學生專業(yè)水平不足引出的。要讓學生在操作實踐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即要能力,不要單純理論。
案例二:《茶葉包裝方案設計》,首先確定本課的能力目標:通過團隊合作,完成“茶葉包裝”方案設計。然后確定相應的知識目標:掌握“茶葉包裝”設計方案的制作過程;情感目標:讓學生接受并適應廣告業(yè)務流程。最后,根據以上的能力目標設計本課程能力訓練的項目:結合廣告業(yè)務流程,通過“接單”、“設計”、“展示”三個環(huán)節(jié),完整模擬廣告公司設計業(yè)務的一般流程。“接單”環(huán)節(jié)通過“情景設置”模式達成,即教師扮演客戶,學生扮演業(yè)務員,學生在問答中了解客戶需求,確定創(chuàng)作思路;“設計”環(huán)節(jié)通過“團隊協(xié)作”的模式,讓學生分組合作共同完成設計方案;“展示”環(huán)節(jié)通過“小組競賽”模式,由小組代表展示并解說設計方案,客戶挑選滿意的方案。
本案例突出能力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明白:知識是為社會生活服務的。學生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實踐,對每個環(huán)節(jié)所需具備的能力和注意事項將會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為學生走向社會做好必要的鋪墊。
三、邊做邊學,先做后學,實現教學方式的項目化轉型
傳統(tǒng)美術課堂教學是教師講解、演示操作方法、步驟,把知識講深、講透,學生按部就班地機械照搬,教學過程程式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得不到體現,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在思維上形成惰性、操作上構成依賴。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的人才,是技術應用型、技術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為此,職業(yè)教育要打破單純傳授知識,盲目積累知識的教學方式。要實現真正的互動,給學生真正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鍛煉能力、探索知識、總結經驗。因此,采用項目教學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能力在美術專業(yè)課堂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案例三:《會員卡的制作》, 以“會員卡的制作”作為項目,設置情境、組織教學,讓學生在任務訓練中掌握技能。首先是情景設置、導入項目。接著在“找茬”項目中,給予學生兩張會員卡進行“找茬”分析并修改,讓學生在“找茬”中不斷地練習I11ustratorCS2軟件基本工具的使用,提高他們熟練使用該軟件的能力。最后在實施項目中,學生均能運用該基本工具進行設計,通過學習、做事,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yè)技能,為今后的就業(yè)進行扎實的原始積累。
本單元任務的制訂切合學生興趣和時代特點,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以指導、點撥為主,引領學生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掌握正確的方法和熟練的操作技能。由此可見,在實際運作過程中,讓教師和學生高度參與其中,可確保突出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和教學成果的實際應用性。
四、多維評價,張揚個性,實現評價方式的效果化轉型
課程優(yōu)劣的最終評價標準就是教學效果,課程的效果首先要看學生,看學生“學”得好不好。學生有興趣,積極參與動手動腦,課后在能力上得到實質性提高,這才是好課。通俗地說就是:學生喜歡,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傳統(tǒng)美術的評價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形準不準,或者說像不像,它忽視了藝術學科評價的多樣性等特征。在新的課程評價的理念下,要充分調動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教師可以靈活運用評價手段,采取將學生的自評、同伴之間的互評、教師的評價三者相結合的方式,達到使學生深刻思考、發(fā)揮集體力量、提煉精華,鍛煉思維、開發(fā)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案例四:《VI應用系統(tǒng)》作業(yè)是以自由組合,四人為一組設計、制作的。最后的作業(yè)展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小組A展示的作業(yè)全部是在電腦上利用photoshop軟件完成設計圖稿,然后打印出來,再手工完成部分信封、檔案袋等包裝作品。作業(yè)顯得精致,無論是在色彩配合上,還是布局安排上都是比較上規(guī)格,立即贏得了一片掌聲。這些小組的學生非常有成就感,都搶著說:這可花費我們好多工夫的呢,首先是選擇基礎設計要素中最好的一組,然后通過分工協(xié)作上網查找相關應用部分的資料和一些實物,再確定分工。使用軟件設計時更是花心思,有時候由于使用軟件不熟練,怎么也搞不出來。不過,現在我們組員都能熟練地在電腦上設計了。這次學習不僅強化了我們軟件操作的熟練度,而且在小組合作、藝術設計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小組B展示的作業(yè)是純手工繪制的,看得出來很花了一些工夫,效果也還可以。但是看了A的作業(yè),他們還是很不好意思,雖然他們的創(chuàng)意很好,造型能力也很強,但是限于表現還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手工繪制非常費時間。因為軟件操作很不熟練,做了一半又放棄了。他們表示:短期內一定要加班加點,熟練應用電腦設計。
本案例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掌握單純的專業(yè)技能,而是要求學生掌握技術、知識,去完成某種指定的學習活動和工作。這里不但要有人的主動性、目的性,運用技術技法解決問題、實現目標的能力,而且還包括許多非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保證學生走上社會之后的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參考文獻:
《高職教改系列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