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音樂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不斷深入,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新課程理念與課堂教學魅力彰顯,但欣喜之余,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一些課堂誤入了新課程改革的時尚誤區(qū),患上新課程“流行病”,導致課堂教學從一種低效走入另一種低效。這是與音樂新課程改革的本意背道而馳的。
關鍵詞:音樂課堂; 新課程改革; 時尚誤區(qū)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0)6-064-001
病相之一:“為多媒體而多媒體”,舍本逐末
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相比,在音樂課程中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而某些音樂課堂片面追求這種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一個課件接一個課件,課堂幾乎變成了課件展示會。課堂上,一遍遍的跟音樂“無師自通”代替了“跟琴教唱”。個別老師甚至言之鑿鑿:“跟琴教唱”是上世紀的教法了,早過時了。豈不知歌曲教學中的重、難點,尤其音準就是用琴等樂器一點點解決的。再說,過多地用多媒體呈現(xiàn)音樂,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干擾了他們憑借本能進行音樂表現(xiàn)和音樂創(chuàng)作的自由。
那么,多媒體課件就不能用了嗎?不是的?!坝谩币獜慕虒W手段的目的出發(fā),發(fā)揮其獨到的優(yōu)勢,將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問題,由易到難,由直觀到抽象的一一展示,做到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象,展示解決問題的過程。
病相之二:雙基受忽視,教學目標定位失衡
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是新課程倡導的三維目標。傳統(tǒng)教學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目標,而忽略了其他兩個方面的教學目標。但在新課程實踐中我們又看到許多過分強調(diào)后兩者目標而忽視知識技能目標達成的教學現(xiàn)象,有的課學生只是隨著音樂或跳動著或玩耍著,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技能的訓練輕描淡寫,導致學生演唱能力、樂理能力、表演能力的削弱。
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課堂教學中如何靈活的運用三維目標。既要致力于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行為,又要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行為。認清和把握音樂學科的特點,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病相之三:避重就輕,當講不講
傳統(tǒng)教學的重要教學模式就是講授。在新課程推行之后教師在課堂上便忌諱講授,能少講則少講,能不講則不講,甚至在“學程導航”范式里認為老師講得越多學生學得越少,課堂效率越低下,有“滿堂灌”之嫌。這一思維也影響了一些音樂教師。許多音樂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中,當學生的思考、探究陷入困境時,教師仍然欲言又止,“猶抱琵琶半遮面”,最終導致理論升華不到位,學生對知識點掌握模糊不清。如有這樣一節(jié)課,教師讓學生通過聆聽多個曲子對比感受休止這一知識點,學生們回答如下:“休止就是沒聲音”、“休止就是音樂斷開了”、“休止就是停止”。教師肯定了前兩者否定了后者,但始終沒有給學生們描述一個正確的完整的休止的概念,學生如墜云里霧中。
我認為音樂課也要像語數(shù)課那樣當講則講,這里的講并不是“滿堂灌”,而是精心設計的“講點”。不能什么都講,而是要把握講的方法、講的分寸、講的火候、講的實效,在適當之處作必要的點撥和精要的講解。如何準確探明課堂中的講點呢?我的體會是:要講在學生“體驗”不到位時,講在學生探究良久得不出結論時,講在理論升華不到位時。
病相之四:合作學習簡單化,缺乏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
新課標倡導學生合作學習,幾乎所有的新課堂都有小組合作這一環(huán)節(jié),少則每堂課一兩次,多則三四次。這幾乎成了新課堂的標志。有的教師一提出問題,學生尚未思考,就馬上組織學生合作討論。有的教師一發(fā)現(xiàn)問題,不考慮學生的能力基礎,就馬上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一位教師上《對鮮花》一課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創(chuàng)編舞蹈,因為對歌曲的理解浮于表面,結果學生在編排時雜亂無序,表演的“舞蹈”無論節(jié)奏還是動作造型與歌曲精神全然對不上號。這樣的課堂看似熱鬧,其實是蜻蜓點水。這種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當然收效甚微。
怎樣才是有效的合作學習呢?首先,我們要明白,合作學習是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來達成目標的,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合作才能解決。因此,我們要選擇思考性、開放性較強,憑一個人力量難以考慮周全的問題安排給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合作活動時,教師要奏好四部曲:第一部“啟”:讓學生明確合作的要求即干什么和怎樣干,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有必要把要求講清或明示在黑板或屏幕上。第二部“承”:合作交流前,要留有空白,讓學生有一定的時間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發(fā)現(xiàn),那么小組合作時就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合作的實效。第三部“轉”:交流合作、組內(nèi)分工。第四部“合”:全班匯報、表演。
病相之五:課堂表揚隨意化,課堂評價形式化
新課程強調(diào)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于是有的課堂便不管學生表現(xiàn)如何,都一味給予表揚,正如一味批評不可取一樣,一味的表揚同樣弊大于利。過多的表揚會讓學生習以為常,無動于衷。尤其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表揚不僅不能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影響,長此以往,還會使學生變得沾沾自喜、浮躁應付,不會在乎是否得到表揚。如此,表揚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激勵作用。
對于學生的評價要做到表揚和批評相結合,無論表揚和批評,都以不傷害學生自尊為前提,對事不對人,以激勵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為目的。多一點真實,評價才會多一些價值,學生也會倍加珍惜,這樣的評價才會更有實效性。
以上這些課堂教學問題的出現(xiàn) 是因為“度”的把握有失分寸。相信在經(jīng)歷了這些形式化的低效教學之后教師的感悟會有一個升華。新課程的實施并非“零起點”,并非摒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精髓,而是要尋找繼承傳統(tǒng)教學與新課程改革的最佳結合點,使教學與生活完美的融合,以達成有效的課堂教學的行為。其最終目的是在確保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個性的發(fā)展。讓我們在新課程音樂教學實踐中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踏實的作風,少一些形式主義,少一些急功近利。讓我們走出音樂課堂教學誤區(qū),實施有效的音樂課堂教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