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閱讀主體和閱讀材料兩個方面來說,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和閱讀體驗。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首先,要相信學生的閱讀潛能。其次,要給學生留足思考的空間。第三,要有等待學生成長的耐心。第四,要讓學生獲得直接的個性體驗和成功感。
關鍵詞:閱讀個性和閱讀體驗; 閱讀主體; 閱讀材料; 閱讀潛能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0)6-003-001
《語文課標》的教學建議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可是很長時間以來,教師或以自己的心得強加于學生;或用教參的答案固定了教學的方向,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或強調閱讀技法,而忽視個體的情感體驗;或以群體閱讀代替?zhèn)€性閱讀;或以作者的感受來人為提升學生的領悟。這些教學行為必然會使學生認為閱讀就是應付教師的提問,而與自己無關,以致迷失了自己,喪失了閱讀的渴望。尊重學生閱讀個性和獨特體驗,這是培養(yǎng)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的基礎,也是進行閱讀反思、閱讀批判的前提。
為什么要尊重學生閱讀個性和獨特體驗呢?我認為,起碼有兩個原因:
首先,從閱讀主體來說,閱讀的主體是學生。他們每時每刻對自然和社會的感受都在變化著(在某一時段或某一層面上是相對固定的),或因自己的需求(知識或情感)而變化著、重復著、深化著、提高著,而且每位主體的感受和別人都是有差別的。當眼前的閱讀材料能觸動他自己的某種感受時,就能調動他的興趣,當他此時需要某種信息時,他對這種刺激特別敏感。每一次閱讀都不一樣,每一次閱讀都有新感悟,目的不同,重點不同,閱讀的方式、對材料的解讀必然不同,所感所悟也不會一樣。
其次,從閱讀材料來說,文學作品本身內容多樣而豐富。文學是人學(高爾基語),是以人物形象表現(xiàn)社會、反映人生的,而人物形象本身就是一個多重性格組合在一起的內涵豐富的多義的復雜個體。因此,文學形象絕不是一個只具有單一性格的“扁形人物”,而是一個具有多重復雜性格的“圓形人物”。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也就決定了文學作品主題的多元化。文學作品一旦問世,就成了一個由作者、作品和讀者構成的“三位一體”的系統(tǒng),它的人物形象和主題就不再屬于作者,其本身在主題和人物性格上就存在著多義性。王夫之論詩時說:“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边@話也適用于其他文學作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歌德也說:“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無論你怎樣探測都是探測不到底的?!边@也說明文學作品可作多角度、多層面的解讀和感悟。
因此,要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學生閱讀個性和閱讀體驗,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
怎樣才能做到尊重學生閱讀個性和閱讀體驗呢?
首先,要相信學生的閱讀潛能。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在母語環(huán)境中學習母語,孩子自幼就有主動學習的潛能,閱讀求知的潛能,表達交流的潛能,探究、創(chuàng)造的潛能。中小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是從零起步,完全可以拿自己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到文本的“銀行”去“匯兌”語義?!安粦撘越處煹姆治龃鎸W生的閱讀實踐”,更不要認為課本、教參或教師自己準備的答案就是唯一正確的答案。那種誘導學生猜測預設答案,“請君入甕”的“啟發(fā)式”提問應該廢止,而代之以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去尋求答案。
其次,要給學生留足思考的空間。授課中有些教師為了趕進度,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常常把學生的閱讀、討論變成走過場,“給你們兩分鐘”。且不說這兩分鐘能不能找到答案,常發(fā)現(xiàn)老師的許諾并不兌現(xiàn),不到一分鐘就把學生叫起來回答問題。課堂上不給學生留足思考的空間,學生只能揣摩老師的意圖去猜測答案,哪里能夠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呢?如果學生的答案超過老師預定的范圍,正確的應該肯定并吸納;即使不那么準確,也要有容人的雅量,通過平等對話引導學生補充、修正,使之臻于完善。
第三,要有等待學生成長的耐心。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同時又是學習中、發(fā)展中、成長中的主體。有的老師恨鐵不成鋼而揠苗助長,有的老師嫌學生耽誤時間而越俎代庖。其實,學生的成長有自己的規(guī)律,任何違反規(guī)律的教學行為都會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敖處熓切燎诘膱@丁”,比喻教師只能為幼苗除草、松土、澆水、施肥,而不能代替幼苗生長,代替桃李開花、結果。當然,等待并不是袖手旁觀,耐心不是不管不問。
第四,要讓學生獲得直接的個性體驗和成功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是繼續(xù)學習的一種動力?!币簿褪钦f,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能自圓其說,教師都應及時選擇恰當?shù)目隙ㄐ栽u價語言進行鼓勵和贊許。特別是當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獨到的見解時,用“你真會動腦筋”、“回答太精彩了”、“見解很獨到”等予以肯定和鼓勵;當學生回答問題特別成功時,用驚喜甚至是贊嘆的語氣予以肯定,或者叫全班同學自覺用掌聲來回應等等。這樣,學生有了思考和回答問題的個體體驗和成就感,見解就多了,回答問題的膽子也大了,就會更有效地對文學作品進行全面的思考和認識。
值得注意的是:在尊重學生閱讀個性和閱讀體驗的同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引領作用,對學生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閱讀體驗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決不能無原則地對學生的思路、認識或見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