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論述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說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輔助聽力材料選擇的影響,以及筆者所做出的一些嘗試,旨在使英語教師更加重視該學說的實踐性以及其對教學活動的影響。
關鍵詞:語言輸入說; 輔助性聽力材料; “i+1”的概念
中圖分類號:H319.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10)6-121-001
聽力技能是語言最重要的應用性技能之一,是進行外語交流的必備條件。然而就我們學校的現(xiàn)狀而言,大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并未進行過系統(tǒng)的聽力訓練,聽力水平較差,聽力能力的提高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大學英語教師隊伍中的一員,筆者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實踐中,不斷地學習英語教學理論,同時結合學校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長期致力于探尋英語技能培養(yǎng)的良好有效的教學方法,重視聽、說等技能的訓練和培養(yǎng),尤其關注對聽力課堂上的輔助性聽力材料內(nèi)容使用的科學性。
一、教學現(xiàn)狀
學校目前使用的聽力教材為浙大版的新編大學英語系列叢書。該聽力教材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短文數(shù)量較多,趣味性強,同時吸收了情景教學的先進理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是,按照教學進度,教師應當在每一次聽力課上(每兩周兩個課時)講解完一個單元,任務量較大并且效率較低,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提高聽力課的效率,經(jīng)教研室統(tǒng)一討論,通常會節(jié)選其中的一些篇章進行講解。這樣每位教師都會有一定量的課上時間自由支配。在這一時間段,教師可以自由節(jié)選課外的聽力材料配合正常聽力教學,這些材料我們稱之為輔助性聽力材料。
二、理論背景及具體應用
聽力能力不僅僅是日常交際中最基本的技能,它還是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途徑。語言學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理和心理過程,眾所周知,當語言學習者有足夠的目標語言的輸入時,語言學習就可以發(fā)生。雖然輸入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很多語言學家堅定地表達了這一觀點:在語言學習中,如果輸入想取得一些效果的話,那么輸入必須是可以理解的。Krashen的語言輸入說認為,學習者掌握語言是理解了輸入的結果。據(jù)此Krashen本人提出了“i+1”的概念,即語言輸入的內(nèi)容應與語言學習者現(xiàn)有知識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大部分的輸入內(nèi)容對于語言學習者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即Krashen 所指的 i), 但仍有一小部分的內(nèi)容“1”對于學習者而言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換句話說,語言學習者學習的空間在于:語言學習材料應當超出學習者本身現(xiàn)有水平,但是經(jīng)過學習者的努力即可理解。按照Krashen的觀點,在實際的教學中會很自然地生出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nèi)绾未_保備選的輔助聽力材料和學生的聽力水平之間是“剛剛好”的距離?
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對輔助性聽力材料的選擇至少應當滿足以下三個標準:
第一,備選的聽力材料必須具有明顯的、連貫的層次性。這里使用連貫的層次性這一短語主要是為了強調(diào)材料之間難度差別不要太大。
第二,每一個層次中的文章應該是多篇的而非一篇。這樣可以使教師很方便地從中選擇一篇為模板進行測試評估,其余的材料可以讓學生課下練習。
第三,學生的水平應當能夠?qū)絺溥x材料中某個層次。這樣有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不斷進步中堅定學習英語的信心。
滿足以上標準的聽力材料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使我們很快捷地判斷出學生的水平,并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學生一段時期的學習效果。筆者最近兩年一直從事大學英語第一、二冊的授課工作,在教授聽力課的過程中,經(jīng)過不斷地反復實踐,最后選用新概念英語第二冊作為聽力教學的輔助教材。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新概念課文的編排具有明顯的層次性。每個單元一個等級,層次性主要體現(xiàn)在句法結構的難度以及詞匯方面。層層之間的差別不會太大,這樣有利于學生逐步提高,符合Krashen的輸入理論主張。
其次,篇幅長度適中,能夠在較短時間內(nèi)使教師判斷出學生聽力水平所處的大概層次。通過選用這種層次型的聽力材料,可以讓我們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如果以前聽不懂的某一層次上短文在經(jīng)過學生的練習后達到了可以理解的程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的聽力水平就在提高,通過這種“看得見的”的進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最后,相對于聽力課本身在提高學生聽力水平方面的作用而言,筆者在教學的實踐中特別地強調(diào)聽力課對學生課下聽力練習效果的評估作用。具體做法是:在每一次的聽力課后布置其余幾篇同層次的文章讓學生課下按照課上進行的訓練方法完成,以便鞏固提高。
英語技能的培養(yǎng)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聽說讀寫譯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即使我們在某一個時刻會對某項技能進行專項訓練,但這也并不能從根本割裂了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聽說讀寫譯技能雖然各具特性,訓練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根基,即深層語言結構。任何一種技能的鍛煉從深層意義上而言都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語言能力,語言能力的提高反過來通過各種技能表現(xiàn)出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深刻地認識到,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在于在自己的工作中合理地選擇適合自己教學環(huán)境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達到最優(yōu)的學習效果。任何理論都不是萬能的,關鍵是教師應如何利用它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而取得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2]Krashen.s.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