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南古道在整個人類的歷史進程中,一直橫亙于我國西南甚至東南亞的茫茫大山之中,歷經(jīng)幾千年。在這條古老的道路上,來來往往的名流顯宦不計其數(shù),留下了許多逸聞趣事,雖然大部分不入正史,但卻讓世代居于古道旁的人們在茶余飯后津津樂道。比如:諸葛亮、林則徐征戰(zhàn)于古道上的傳說;清代著名書法家桂馥在大理永平當了十年縣令的故事;楊升庵楊狀元在永平與老朋友相聚留下千古絕唱的故事;美國著名作家斯諾通過博南古道的行程對中國的了解和情感培植;美術(shù)理論家教育家、世界著名繪畫大師徐悲鴻,在永平,被感天動地的挖路場景激發(fā)靈感,創(chuàng)作國寶巨畫的故事;永平杉陽人羅光普救助美國飛行員,50年后親赴美國相認的佳話;這些都是當?shù)氐娜藗冸y以抹去的記憶。
最鮮為人知的要算是楊升庵和徐悲鴻在博南古道上發(fā)生的故事。
在博南古道上,楊升庵創(chuàng)作千古絕唱《臨江仙》的故事十分具有戲劇性,也不乏現(xiàn)代人生活中的溫馨與感動。
相信大家一定熟悉“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首歌,一定都知道這首歌是《三國演義》的主題曲,但是很少人知道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者是楊升庵,很少人知道這是后人的引用,更是很少人知道這是楊升庵站在瀾滄江畔的有感而發(fā)與真情流露。
那么,這首歌詞是怎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呢?了解了明朝狀元楊升庵創(chuàng)作這首歌詞的整個過程,就能補白一下歷史的不屑和忽略。
楊升庵:四川新都人,我國明代文學家、詩人和歷史學家。明朝正德12年(公元1512年)楊升庵參加殿試。所謂殿試,指的是科舉制度中最高級別的考試,在皇宮大殿上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當年楊升庵因才華出眾,被正德皇帝御筆點為狀元,也就是得了全國第一名。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放到今天,可能紅遍全國,可能會比李宇春、小沈陽還要紅。當時他24歲,正德皇帝親自派他翰林修撰的美差,就是從事文學方面創(chuàng)作和編纂的工作。12年后,到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也就是他36歲的時候,卻被充軍發(fā)配到云南,一直到死。在云南生活的37年間,他的足跡遍布云南的各個地方,雖是戴罪之身,卻依然能夠為民請命,辦了許多惠及百姓的事,同時完成了個人的豐富經(jīng)典著述。在云南的許多地方都流傳著有關(guān)楊升庵的故事傳說。
好端端的狀元,為什么會被發(fā)配云南呢?
因為“議大禮”事件,無意之間卷入皇權(quán)、閣權(quán)、宦權(quán)爭斗中。所謂的“議大禮”事件,簡單地說就是討論嘉靖皇帝以什么血統(tǒng)、什么身分理由繼承皇位才合法的問題。嘉靖皇帝不是太子,但為了有一個合法繼承皇位的名分,所以就發(fā)動了“議大禮”的運動。本來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是因為嘉靖皇帝的名分直接關(guān)系著各派勢力的利益和特權(quán)。各股勢力借機鬧起了紛爭。楊升庵是狀元,可這種政治斗爭不是他的特長,他是一個純粹的文人。在這種情況下站錯隊,說錯話,在所難免。楊升庵就在這件事上觸怒了嘉靖皇帝。他得罪的是皇帝,那可是要命的事。雖然沒有被處死,卻被處以兩次廷杖之刑。讓受刑人剝光衣服,在大庭廣眾之下接受身心的雙重折磨,大部分受刑者含辱而死。所以這種極其殘酷的刑罰一般不會啟用。與楊升庵一起受刑的死了不少。楊升庵被往死里打了兩頓,打得皮開肉綻、奄奄一息。在受廷杖之刑后,還要貶戍邊疆。在家養(yǎng)傷期間,他聽到小道消息說,嘉靖皇帝已經(jīng)決定不給他好日子過。他發(fā)配充軍的地方要么是海南,要么是云南永昌。這兩個地方哪兒艱苦就把他發(fā)配到那兒。楊升庵很想去云南。云南對于楊升庵來說相對熟悉,離老家近一些,而且在云南永昌衛(wèi)有一個叫水寨的地方,(過瀾滄江上的霽虹橋,爬梯云路到達的第一個寨子,離霽虹橋約二十里路。)有他的世交好朋友張含、張合父子。
楊升庵怎么會在遠離京城的地方有朋友呢?
這個張含曾經(jīng)在京城做官,官至侍郎。這期間,雖然與楊升庵的官品級別有差別,但因公務(wù)聯(lián)系,加上兩個人愛好興趣又差不多,所以兩個人工作娛樂、吃飯喝酒、吟詩賦詞都常在一起,一來二往張含和他的兒子張合與楊升庵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張含年紀比楊升庵大14歲,年邁后就回到了老家永昌水寨居住。這時的楊升庵官沒了,想在發(fā)配充軍的地方與老朋友相聚而讓生活有著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楊升庵很想往老朋友家住的地方——永昌。但是往死里整他的嘉靖皇帝怎么會隨他的心愿呢!他也不可能主動向嘉靖皇帝提出請求。
聰明的楊升庵,半生半死之間,玩了個心眼。他強撐起被打得七癆八傷的身體,叫他的媳婦黃娥——黃娥也是明朝有名的詩人、一個十分有才氣的美女,拿來筆墨紙張,揮筆寫下了“愿充海外八百里,莫充永昌牛角關(guān);蚊子有四兩,跳蚤有半斤”的橫幅,并讓下人懸掛在家門口顯眼、容易讓人看得到的地方。朝廷耳目向嘉靖皇帝稟報了此事,嘉靖皇帝為了落實所寫內(nèi)容是不是事實,派出了張光、李明兩名快騎手星夜趕赴永昌衛(wèi)查證。說來也巧,兩名快騎手進入云南后,沿著博南古道往永昌衛(wèi)趕路期間,在翻過博南山時,看到圓鼓鼓的一個東西掛在樹梢,不知是何物,便好奇地用石頭去砸,無意間逗惹了馬蜂窩,被馬蜂群起攻之,還好快馬加鞭,逃得快,只被馬蜂叮咬了幾下,沒有送命。鉆心窩子的疼痛,使兩個人認定叮咬他們的馬蜂就是楊升庵所說的四兩重的蚊子了。過了霽虹橋進入永昌衛(wèi)領(lǐng)地,在牛角關(guān)客站住店時,兩個人又錯把當?shù)乩匣⑹n麻當作是一般的樹葉子(手紙)來使用,被辣得屁滾尿流。半夜起床還見到正在捕捉火亮蟲吃的蛤蟆,更讓兩人驚奇不已??傊@兩個北方人,來到云南,因為天氣炎熱,環(huán)境不熟悉,飲食不習慣等方面的原因,吃盡了各種苦頭,見到了許許多多稀奇古怪的東西,經(jīng)歷了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事,可謂是苦不堪言?;氐骄┏牵匀皇翘碛图哟椎叵蚣尉富实鄯A報:云南永昌是如何如何的蠻荒,生活生存條件是如何如何的艱苦。嘉靖皇帝聽了,正和他的想法一致,立即下了將楊升庵永遠發(fā)配充軍到云南永昌衛(wèi)的詔書。
楊升庵如愿以償,擇日收拾東西,便向永昌衛(wèi)出發(fā),沖著老友一路走來。雖然這些都只是傳說,一些趣話,但楊狀元沿著博南古道,發(fā)配到永昌衛(wèi)卻是不爭的事實。
精神受到極端打擊、身體又傷殘的楊升庵一路走走歇歇,終于來到了博南山。路過博南山上的寧西禪寺,在寺廟主持和尚的竭力挽留下,楊升庵在這里歇住了一段時間。其間打探老朋友(張含、張合)一家的下落,并捎帶口信給他們,為他日相聚做了一些基礎(chǔ)性工作。
歇住期間,他與寧西禪寺的和尚成了朋友,也被博南山的景色所吸引,之后他常常往來于永昌衛(wèi)和寧西禪寺之間,即便是路經(jīng)博南山時,他也總要在這里住上一宿或者兩宿。后人在離寧西禪寺不遠的地方建了一座升庵祠,供奉楊升庵的塑像,以示紀念。在升庵祠的門柱上有著一副被當?shù)厝艘暈榻?jīng)典的對聯(lián):
自號博南山人,唱酬遙寄張公子;
地近寧西禪寺,英魂常依李晉王。
自號博南山人,說的是楊升庵自己覺得博南山幽深恬靜的景色,和他遠離京都鬧市,遠離官場是非之地的心境十分吻合,給自己封了個博南山人的名號;唱酬遙寄張公子,在詩詞酬答中總寄托著對老朋友張氏父子(張含、張合)的念想,哪怕是千古絕唱,《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也都是如此;地近寧西禪寺,交代升庵祠(人們供奉他的地方)在博南山上,與寧西禪寺(永國寺)相接近;英魂常依李晉王,則是把晉王李定國與楊狀元相提并比,兩個人雖然一文一武,但兩個人的英雄氣節(jié)卻有著百分之百的相像:對待朋友,李定國與永歷皇帝,楊升庵與張含父子之間都是情深意長,不離不棄;對待百姓,李定國治理云南期間,楊升庵發(fā)配云南期間,都能為民請命,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的位置。
一副對聯(lián),26個字高度概括楊升庵的生平及人品。誰有這樣的手筆呢?誰善于用對聯(lián)總結(jié)人的一生呢?那就只有一個人,我們大理劍川的文化名人、成都武侯祠楹聯(lián)的書寫者——趙藩。1912年春季,趙藩路經(jīng)博南山,受當?shù)厝说奈?,補寫了永歷帝留下的殘■“■盧寶座”中的“■”字和“座”字,題寫了“永國寺”的寺名,同時到升庵祠前祭拜了楊升庵,有感而發(fā)題寫下了這副對聯(lián),表達了對一代才子楊狀元的緬懷贊譽之情,對楊狀元的敬慕溢于言表。
在寧西禪寺歇住期間,楊升庵的身體在寺院師傅們的照料下,一天天見好。身體的疼痛減少了,思想的負擔卻加重了。隨著離開京城的路程越來越遠,離妻兒老小愈來愈遠、環(huán)境越來越陌生,楊升庵也越來越懷念以前的一切,越對以前榮華富貴進行懷想,他的情緒也就越來越低落。這種低迷到極致的情緒,可以從這期間所寫的一首詩《博南謠》里體現(xiàn)出來?!恫┠现{》中有這樣的詩句:
博南行商叢怨歌,黃金失手淚滂沱;
為客從來辛苦多,嗟我行商奈若何。
詩句表達的意思是:博南山上來來往往的生意人大部分怨氣十足,辛辛苦苦掙來的黃金白銀,眼睜睜的被土匪搶走,傷心之極淚如雨下??妥咚l(xiāng),出門在外人們無論什么時候都充滿了辛苦。哎呀呀!老天呀老天,我們這些行走他鄉(xiāng)的人們怎么辦呢?怎么辦?
字里行間充滿了悲涼和凄愴,充滿了失落失望的情緒,這種失望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聲接一聲的嘆息,一聲接一聲無奈的呼喊老天。從那時起,當?shù)厝司桶旬斈陾钌忠髟娬玖⒌牡胤椒Q作“叫天山”,而且“叫天山”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讓楊升庵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在博南山歇腳的這一段時間,他的世交張含、張合父子兩人已經(jīng)知道了他被發(fā)配貶戍永昌衛(wèi)的消息。張含、張合父子估量著老朋友快來到霽虹橋,于是就準備了野味麂子干巴,自家腌制的臘肉等等上好的菜肴,還有當?shù)刈詈玫奶禺a(chǎn)■酒趕到霽虹橋東岸橋頭,迎候老朋友楊升庵的到來。終于有一天下午,當夕陽灑滿瀾滄江的時候,楊升庵由“九轉(zhuǎn)十八彎”艱難而下。張含和楊升庵這一對老朋友終于在霽虹橋頭相見了。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讓楊升庵感到無比的驚喜:一是驚喜老朋友相見太突然,他沒有想到剛剛進入永昌衛(wèi)就能夠見到了朝思暮想的老朋友;二是驚喜老朋友沒有變,以前是朋友,大家都在官場上混,都享受著榮華富貴,現(xiàn)在自己是戴罪之身,老朋友來到半路迎接自己,這樣隆重熱情,朋友的真摯之情讓楊升庵熱淚盈眶;三是驚喜今后日子有了照應(yīng)處,畢竟是只身一人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沒見到老朋友之前,對于以后的生活,他可是一點底兒都沒有。在雙方一陣噓寒問暖之后,酒菜上好了,那就邊喝邊敘吧!三杯五兩■酒下肚,看著眼前似曾相識的水光山色,想想自己的經(jīng)歷,再加上朋友之間的重逢,讓楊升庵感慨萬千。于是一首千古絕唱《臨江仙》就這樣被催生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魚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詞里“滾”是翻騰滾動;“濁”是濃厚,濁酒指烈酒、高度酒。
理解這首詞的含義,我們首先來理解一下催生這首詞的三個元素:江水山色、酒和朋友。
旅游是現(xiàn)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旅游是好吃好玩。但在古人那里,旅途中的江河山色,自然風光能夠讓人增長見識,陶冶情操,開闊心胸。所以古人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尤其是在大景致面前,比如在大江大海面前,在人們的視力范圍得到擴展的同時,心胸也會隨著得到開闊;許多想不通的道理在這種情形下會想通,許多思想上丟不掉的包袱也會在這種情形下輕松地被甩掉。這就是通過大景致陶冶情操的過程。眼前波濤洶涌的瀾滄江,無以倫比的磅礴氣勢讓楊升庵郁悶壓抑的胸襟得到解放,一下子開闊起來;所以才能看到“浪花淘盡英雄”“青山依舊在”的景致。
酒為何物呢?酒是一種能夠溫熱人的體膚、溫熱人的情緒的飲品。喝酒能夠讓人的血液加快流淌循環(huán)的速度,加快人的思維。說白了這就是一種醉態(tài)。這種醉態(tài)如果僅僅只是體現(xiàn)在思想上,體現(xiàn)在文人上,那么就是酒后思考問題時,往往能夠跳躍式的思維,凡遇到癥結(jié)所在之處就能跳躍過去,顯得無比通暢,什么事都能化繁就簡,什么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這就是一種對社會的容忍和大度,但是如果這種醉態(tài)一旦體現(xiàn)到了行動上,體現(xiàn)在武人上,那就會出現(xiàn)胳膊比大腿粗,駕車能過一切溝坎的行為,后患無窮。楊狀元是個文化人,他的醉態(tài)當然是優(yōu)雅文明的醉態(tài)。酒性極烈的■酒則溫熱了楊狀元極其低迷的情緒,萬念俱灰的情緒,讓他的思維跳過了失去的名利榮耀,顯得無比的寬容大度,所以才能夠具有“慣看秋月春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豁達。
世界上有兩種朋友,一種是熱鬧場上的朋友,一種是孤寂時的朋友。熱鬧場上的朋友誰都不缺,什么時候都不缺;孤寂時的朋友誰都缺,什么時候都缺。熱鬧的朋友錦上添花,孤寂時的朋友能夠雪中送炭,撫慰心靈。張含父子的真摯友誼,撫慰了楊升庵的傷痕累累的心靈,讓他感覺到絲絲溫暖。所以才有“一壺濁酒喜相逢”的情節(jié)和情懷。
所以我們說江河山色,酒和朋友三者加起來,促使楊升庵在霽虹橋頭感悟到了不朽的人生哲理,吟唱出千古名曲《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句是詩詞里邊常有的意境鋪墊手法,可以不是實景描寫,在這里是把記憶中的事物和眼前所見到的景象聯(lián)系起來,烘托氣氛、醞釀所感氣勢,所以大可不必計較長江和瀾滄江之間的區(qū)別。這樣整首詞理解起來就特別的容易。
我們先來看這首詞的前闋意譯:翻騰著滾動著向東流去的長江水,洗凈淘汰了多少雜質(zhì)雜物,這多么像一卷人類長長歷史,把每個金戈鐵馬的英雄豪杰們都作翻來覆去的評說,但最終那些正確的、錯誤的、成功的、失敗的、輝煌的、低迷的……一切的一切還不是蕩然無存。一切叱咤風云的帝王將相,一切轟轟烈烈事件終究要歸結(jié)于平靜。亙古不變的是眼前蔥綠茂盛的山,不知在平靜和孤獨當中享受了多少年多少代的夕陽美景。
結(jié)合楊升庵的處境來看,可以這樣解析:我楊升庵在這滾滾流淌的江水面前,在歷史長河中算得上什么呢?我楊升庵,曾經(jīng)的狀元郎,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為朝廷盡心盡力,哪知不小心得罪了皇上,就變得什么都不是,一文不值。這就是現(xiàn)實,殘酷的現(xiàn)實。但是不管江水在滌洗過程中顯得多么無情,歷史多么冷酷,永久的事物依然存在,而且是在一種平靜、平常的狀態(tài)下存在。我一路從京城走來,過了那么多的江河,翻越了那么多的高山,在河川面前顯得多么渺小,狀元郎的名分算得了什么,五品、四品、三品甚至二品的官位又能算什么呢!
接著來看這首詞作的后闋意譯:眼前江邊小島上,這些又老又苦的漁翁和樵夫們,他們看慣了也習慣了秋天的蕭殺秋風,月冷星稀,當然也看慣了習慣了春天的春風送暖,艷陽高照。在他們眼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他們不會為秋天冷涼唉聲嘆氣,也不會為了春天的溫暖歡欣鼓舞。與老朋友相逢,一邊敘述往事,一邊喝著純正的好酒,借著酒興,古往今來的家事國事天下事,煩心事都當作了助興的下酒菜。
這一部分是一種超脫的思想境界表達,引申開來的意思就是:就連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夠經(jīng)得起大風大浪,那些砍柴的、捕魚的,能把生活的一切艱難險阻都看得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樣自然,我的生活中還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呢?喝吧!和老朋友邊喝邊聊,聊到了過去的事,聊到了現(xiàn)在的事,反正都高興,不知不覺間我那點挫折不知忘到哪去了。
楊升庵一首古詩《博南謠》,一曲古詞《臨江仙》,都寫于充軍發(fā)配的路途中,但所表達的情緒卻有著天壤之別,前者表達出低迷、萬般無奈的情緒;后者表達出來的情緒卻又是無限的灑脫、以及談笑間擺平萬事的生活哲理,成為千古絕唱。為什么前后之間會有這么大的轉(zhuǎn)變呢?這完完全全靠實了朋友的一壺酒,一壺不離不棄、等候重逢和撫慰的酒。這情景過程和今天的一首流行歌曲極其相似,它就是周華健演唱的《朋友》:“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還有傷,還有痛,還要走,還有我?!?/p>
是啊,日子一天一天過,生活中會無數(shù)次撒潑了鮮美的牛奶,何必時時記掛著丟失了的東西呢!往前看,往前走,心存希望便有快樂發(fā)現(xiàn)。
楊升庵從此淡忘了以往的所有傷痛,淡忘了曾經(jīng)擁有的功名利祿,開始了他長達37年的云南之旅,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這期間他雖然一直是戴罪之身,卻能夠為云南老百姓做了無數(shù)件好事實事,所以在云南的很多地方,提起揚狀元,無論老人孩子,野老村夫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雖然從狀元郎變?yōu)榱耸呅∽?,但卻為后人留下了2300多首詩詞,100多種雜著,成為了一個能與李白、蘇軾相提并論的大才子、大詩人。
博南古道上,還走來了徐悲鴻,所見所感,靈光閃現(xiàn),激發(fā)他創(chuàng)作出國寶級的巨幅畫卷《愚公移山》。
徐悲鴻是我國著名的美術(shù)理論家、美術(shù)教育家,繪畫大師,是中央美術(shù)學院的第一任校長。在他的諸多畫作中,以畫馬見長。所以在大多數(shù)人的眼中徐悲鴻只是一位畫馬的大師,對他其他方面的成就知之甚少。事實上,由于徐悲鴻從小接受中國書法繪畫技能技法熏陶和教育,長大后又到蘇聯(lián)、法國等許多國家深造學習。因此他在世界的繪畫史上還有一個巨大的貢獻:那就是把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技法技能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進行創(chuàng)作。國寶巨幅彩墨畫卷《愚公移山》就是這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徐悲鴻走過博南古道的過程,正是這幅國寶巨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
1938年,43歲的徐悲鴻已經(jīng)是一位蜚聲海內(nèi)外的著名畫家。他的美術(shù)理論也已經(jīng)世界聞名。就連當時任印度國際大學校長的文壇泰斗級人物——泰戈爾也對他的繪畫作品和美學理論倍加推崇。這一年初(1938年),泰戈爾正式向徐悲鴻發(fā)出邀請函,邀請徐悲鴻到印度舉辦畫展,并到大學里講課。徐悲鴻稍加思考,就答應(yīng)了泰戈爾的邀請,毅然決定遠赴南洋,印度舉行畫展,開展講座。他爽快答應(yīng)泰戈爾的邀請,有兩個原因:一是,泰戈爾也是世界著名的作家,他發(fā)的邀請函自然要給他面子;第二個原因是徐悲鴻身為世界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他的抗日主張是非常明晰的,抗日行動也是非常堅決的。曾經(jīng)就發(fā)生過因為看不慣國民黨蔣介石消極抗日的表現(xiàn),拒絕為蔣介石畫像的事情。所以去印度可以借講學、舉辦畫展的機會,向愛國華僑同胞們宣傳抗日思想,同時為抗日募集經(jīng)費。
因此這次赴約南洋之行,也是抗日之旅,愛國之旅。
徐悲鴻對這次出行十分重視,通過了一番精心籌備。他于10月份從重慶出發(fā),攜帶了大批作品。
當時,日本為了阻斷我國對外交往,阻止國際抗日援助,對我國的全部海岸進行了軍事封鎖。所以徐悲鴻到南洋和印度的路線僅只一條陸路可走。這條路線就是進入云南后到達大理,沿著博南古道往西,通過緬甸直達印度,再通過印度的加爾各達港口,到達新加坡、吉隆坡等南洋國家。
不久,徐悲鴻就到達大理。行走在博南古道上,他被路邊一處處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色吸引,時不時停下來描繪寫生。到了云龍、永平交界處也叫黑羊箐的地方,徐悲鴻看到了讓他十分震撼的一個宏大勞動場面:成百上千的老人、婦女、小孩、青壯年,頭頂烈日,揮汗如雨,使用落后的工具,開山撬石,運送土石方。這些人衣衫破爛不整,但個個都精神抖擻。深山老林里,他們在干什么呢?徐悲鴻一打聽,才知道這些人是在開挖公路,再一了解,知道永平縣正在舉全縣之力,全民動員,趕修滇緬公路,支援抗日前線。
因為日軍封鎖了我國的全部交通海岸,于抗日戰(zhàn)爭的形勢十分不利。為了粉碎日軍封鎖孤立我國的陰謀,1937年,中國和英國之間簽訂了修筑滇緬公路的協(xié)議。主要意圖就是另辟蹊徑,打開通往印度洋的國際交通線。
其實這條交通線在人類幼年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并且從漢武大帝時期開始,這條道路就正式成為了我國西南一條重要軍事通道,這條道路就是博南古道。只不過隨著人類的發(fā)展,戰(zhàn)爭形式的轉(zhuǎn)變,古道以及馬幫運輸,已經(jīng)不能滿足抗日戰(zhàn)爭戰(zhàn)略物資的運輸需要。從這一點上看,汽車等現(xiàn)代運輸工具的產(chǎn)生發(fā)展,標志著博南古道以及古道上的運輸工具——馬幫將要被淘汰;滇緬公路的建設(shè),則是博南古道將從歷史中隱退沉寂的前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滇緬公路的走向與博南古道的走向一致,并且在很多地方處于重合狀態(tài),這就再一次佐證了這條遠古道路所經(jīng)過的路線,從古至今在軍事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事實上,博南古道在滇緬公路修筑建成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都還在發(fā)揮它的功能和作用。尤其是保山與大理之間,保山與永平之間,永平的杉陽、花橋、曲硐之間的往來,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主要還是依靠博南古道。中英簽訂了修筑滇緬公路的協(xié)議后,云南省很快接到修筑滇緬公路的任務(wù)。云南省用了九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全長547.8公里的道路建設(shè)。在整個公路建設(shè)過程中,政府僅僅撥付了200萬元資金,大部分的工程都是靠當?shù)乩习傩胀豆ね秳诹x務(wù)修建。所以有的公路專家評價說,滇緬公路從耗費資金的數(shù)字低下、以及建設(shè)進度的快捷兩方面創(chuàng)造了紀錄,創(chuàng)造了筑路史上的奇跡。永平縣在這條路的建設(shè)當中承擔了境內(nèi)78公里路段的修筑任務(wù)。因為這段路程起伏大,山高巖層厚,森林茂密,河流密布,所以是整條路當中,工程最為艱巨的一段。永平縣地處大理、保山之間,當時被定為滇西抗戰(zhàn)第二道防線的戰(zhàn)略要地,全縣的抗日政策宣傳活動已經(jīng)早早的深入人心,所以廣大民眾一聽到國家修筑滇緬公路的號召,群情激奮,全縣人民一呼百應(yīng),即刻就組織起了8000多個壯勞力,立即開工(當時全縣總?cè)丝诓蛔?萬人)。整條路線上形成全面開花的局面。無論是在深山箐林、還是在城市鄉(xiāng)村,到處是工地,到處是掘土撬石,開山伐樹的場面。那一段時間,修筑滇緬公路成了永平人民生活中的唯一內(nèi)容,機關(guān)、學校、農(nóng)村所有的人都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到了工程建設(shè)當中,做到了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有物的捐物,有糧的出糧??芍^凡是干的都是與修筑道路有關(guān)的活計,凡是談?wù)摰亩际怯嘘P(guān)公路修筑的話題。在這種良好局勢下,永平負責修筑的路段提前完工,早于整條滇緬公路全線貫通的時間4個月,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之中的奇跡。全縣干部群眾共投入了義務(wù)工100多萬個。由于組織發(fā)動有方,成效明顯,時任縣長的馬秉升還受到了記功升級的嘉獎,并在當?shù)貍鳛榻蚪驑返赖募言挕?/p>
徐悲鴻經(jīng)過永平時,滇緬公路的建設(shè)正處于高峰時期。因為博南古道與滇緬公路走向一致,并且有很多重合的路段。所以徐悲鴻在西行路途中,走在博南古道上卻能夠看到許多修筑滇緬公路的場面。當時這種全民總動員,一家老小齊上陣,豪氣沖天的干勁,深深震撼了徐悲鴻。他一路走來,一路的感動,一路的靈感火花閃現(xiàn),一路拿出畫筆紙張,不斷速寫描摹,描繪記錄熱火朝天的挖山筑路場面。這就是他創(chuàng)作國寶巨畫《愚公移山》最原始的素材。
由于路途遙遠,翻山越嶺的時候還忙于創(chuàng)作,徐悲鴻實在太累了,累病了。在翻過博南山來到杉陽古驛站時,他終于支撐不住病倒了,不能繼續(xù)前行。病倒了就要醫(yī)治,就要調(diào)養(yǎng),就要找地方休息。對于別人來說這個地方要找,找醫(yī)生、投親戚、靠朋友;可是對于徐悲鴻這樣一個蜚聲海內(nèi)外的繪畫大師來說,這個地方是不用找的,因為杉陽驛站上早已經(jīng)有一個人在等著他的到來。等著他到來的這個人,不像等著楊升庵揚狀元到來的張含、張合父子那樣:在之前已經(jīng)認識、并且已經(jīng)是朋友關(guān)系。
等著徐悲鴻到來的這個人是當時永平縣一個比較有名的知識分子,當?shù)厝似毡榉Q他為“楊老太爺”?!皸罾咸珷敗痹麠钭耘啵彝ジ辉?,關(guān)心時事,體察民情,并且喜歡結(jié)交社會各界的名流(很喜歡朋友的一個人)。從小就喜歡寫字畫畫,在詩詞文學、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在遠近比較有名氣。他出生于1881年,比徐悲鴻年長14歲。所以當時雖然徐悲鴻不認識他,而他早就知道徐悲鴻,對徐悲鴻充滿了敬慕之心。用現(xiàn)在的話說,這位楊老太爺早就是徐悲鴻大師的一名鐵桿粉絲。這名粉絲可不是普通的粉絲,他不僅與當時遠近文人墨客經(jīng)常走動來往,還與當時云南政界、軍界上的高層官員有著來往,所以消息來源很廣泛、信息很靈通。他聽說徐悲鴻要路過杉陽,所以早早就思量著準備著如何抓住這次十分難得的機會,結(jié)識這位世界級的大師。他家就住在永平杉陽的博南古道旁邊,又碰巧徐悲鴻到達杉陽時生病,這可謂是老天成全,使得兩個素昧平生的人有緣千里來相會。這樣,徐悲鴻到了杉陽自然而然的住進了楊老太爺家。
楊老太爺請來當?shù)蒯t(yī)術(shù)高超的大夫給徐悲鴻診斷醫(yī)治,好在徐悲鴻只是過于勞累,水土不服,偶染小病而已,沒有什么大礙。在楊自培一家周全的照料下,不幾天徐悲鴻的身體就有了好轉(zhuǎn)。這期間,楊自培不時的向徐悲鴻請教了書法繪畫的很多道理。徐悲鴻與楊自培交談當中,知道了楊自培在書法繪畫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于是兩個人之間有了共同點,有了共同的話題。徐悲鴻逐步對楊自培有了好感,兩個偶然相遇的陌生人逐步成了比較談得來的知己。
這時兩個人無話不談。當然兩個人談得最多的話題還是有關(guān)抗日戰(zhàn)爭的話題。在交談過程中,徐悲鴻詢問了楊自培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日寇入侵對永平的影響。楊自培告訴徐悲鴻,杉陽受到的影響主要是適齡孩子們的就學問題。因為杉陽與保山僅僅一江之隔,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每年到保山接受中等教育的適齡青年比較多;但自從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保山的很多地方多次被日軍飛機轟炸,到處人心惶惶,造成學校停學不上課。杉陽許多到保山讀書求學的青年只有放棄學業(yè)回家。徐悲鴻聽后,給楊自培提了一個建議,籌建一所學校,一來可以解決杉陽青年就學的問題,二來建立一個宣傳抗日思想的陣地。楊自培當場表示堅決采納徐悲鴻的建議,不論以何種方式都要在杉陽建立一所學校,讓年輕人有求學之所。徐悲鴻還向楊自培詢問了另外一個問題:永平人民修筑滇緬公路為什么會有那么高漲的熱情,表現(xiàn)得那么積極主動。楊自培從永平地處抗戰(zhàn)第二防線,抗日宣傳早已深入人心,當政領(lǐng)導縣長馬秉升的組織嚴密,措施得力,當?shù)厝罕娗趧诔钥?,愛國愛家的傳統(tǒng)性格等方面向徐悲鴻作了介紹分析。徐悲鴻聽后,越來越多的受這里普通老百姓自發(fā)的、與生俱來的愛國情緒感染。當然兩個不同層次的有識之士,共同點是愛好書畫,在茶余飯后切磋得最多的是書法畫藝。
在此過程中,徐悲鴻向楊自培提及了一個很重要的想法,說想要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用以表現(xiàn)滇緬公路建設(shè)那種熱火朝天,感天動地的情景、歌頌滇西人民抗日愛國的思想行為。
半個月后,徐悲鴻離開了楊自培家,離開了杉陽,跨過了霽虹橋繼續(xù)西行,繼續(xù)完成他的南洋之旅。
這次邂逅給楊自培的后半生帶來了很大影響。在徐悲鴻的建議和影響下,他傾盡全力做了兩件事,一件就是他籌建了蘭津中學。他在生意受戰(zhàn)爭影響日益虧損的情況下,變賣家產(chǎn),出售田地、騾馬牲口等,率先帶頭捐資作為籌辦學校的經(jīng)費;同時到處奔走號召鄉(xiāng)鎮(zhèn)紳士富豪以及寺院給予資助。那時杉陽的地主富豪屈指可數(shù),但是寺廟眾多。因為地處博南古道咽喉之地,來來往往的僧人眾多,卻又是一個偏僻清靜之地,所以杉陽一直是一個佛教僧侶喜歡的地方,當時方圓幾十里的小鎮(zhèn)居然有寺廟十多個,江頂寺、西山寺、金光寺、觀音寺、永國寺、性華寺、石碑寺、彌陀寺等等都屬于杉陽地域范疇,這種現(xiàn)象很特殊,也很少見。楊自培完全憑著自己個人的威信(人格魅力),成功整合了杉陽地主富豪和寺廟的資金、土地等方面的資源,最終於1942年,在性華寺建立了永平縣第一所私立中學,學校的名稱則借瀾滄江上的蘭津古渡口之名,稱作“蘭津中學”。楊自培還找到了當時任云貴監(jiān)察使的老朋友——李根源,聘請他兼任蘭津中學的名譽校長,并題寫了蘭津中學的校名。
這些舉止行為,足見“楊老太爺”不是浪得虛名,辦事的周密得體可見一斑。其處心積慮,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操至今也讓人們沒齒難忘。
楊老太爺后半生致力的第二件事是書法繪畫,自從接受徐悲鴻的點撥后,楊自培就更加熱愛書法和繪畫,集中精力鉆研,以至于在他的后半生中,生意做得越來越少,朋友也結(jié)交得越來越少,基本是退隱江湖。但是書法繪畫的造詣越來越深,許多書法作品和有關(guān)梅蘭竹馬的作品被縣內(nèi)外的名家收藏,并且視為珍品。
另外徐悲鴻本人在楊自培家的這一段時間,也留下了一些寶貴的畫作。根據(jù)揚自培第四代嫡孫介紹,蘭津中學剛剛開班教學時,由于教材缺乏,楊老太爺曾經(jīng)把徐悲鴻留下的寶貴畫作裝訂成冊,讓學生們臨摹學習。他還說在他的記憶中,他家正房的正對著的照壁上曾經(jīng)有過一幅奔馬圖,落款是徐悲鴻。遺憾的是這些遺作至今不見了蹤影,有待進一步探尋;但更為遺憾的是,問起楊老太爺后人,連徐悲鴻是何許人都不了解,對這些發(fā)生在他們家的典故,居然不知也毫無興趣。想想也不奇怪,因為畢竟博南古道已經(jīng)沉寂,楊老太爺家也幾經(jīng)滄桑變化,后人不知前人事,也無可厚非。
話說徐悲鴻離開杉陽后,沿著博南古道西行,幾經(jīng)輾轉(zhuǎn)來到了印度。在印度期間,在泰戈爾的安排下,徐悲鴻開始按照計劃舉辦畫展,進行抗日募捐活動,很忙碌。但是有一段時間卻一反常態(tài),他把自己關(guān)進房間,很少外出。這個反常的舉動讓泰戈爾形神疑慮:是不是什么地方照顧不周讓這位客人不高興了?或者是他在印度的活動受到阻撓?泰戈爾帶著這些懷疑到徐悲鴻的房間里進行拜訪。一進房間,泰戈爾就全明白了,原來徐悲鴻在潛心創(chuàng)作,滿屋子全部是畫稿,足有一百多份。而且一百多份畫稿全部是一個題材,一個主題。畫面上具體描繪的場景是:在大山的腳下,一個個身強力壯的愚公的子孫們,為打通前進的道路,正豪邁地揮舞鎬鋤,開山劈嶺,搬土運石,挖山不止。國寶巨幅彩墨畫卷《愚公移山》就這樣誕生了。這時候已經(jīng)是1940年。徐悲鴻經(jīng)過了三個年頭的構(gòu)思醞釀才最終完成了這幅不朽的作品。這是徐悲鴻最寶貴的作品之一。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徐悲鴻以畫馬見長,很少人了解徐悲鴻一生最大的貢獻還在于把中國畫與西洋畫完美結(jié)合在了一起,為中國畫的發(fā)展揭開了新的一頁。其中劃時代的作品就是《愚公移山》。這幅作品以中西方結(jié)合的技法和表現(xiàn)形式,采用巨幅的宣紙來表現(xiàn)劇烈運動中的人體,詮釋的是《列子·湯問》里《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是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中西合璧的杰出代表作。畫面上的人物形象全身裸體。
當年泰戈爾到了徐悲鴻的房間去看望他,曾經(jīng)問徐悲鴻為什么要把那些開山挖石的人畫成裸體的,徐悲鴻回答說:
無論是英雄豪杰還是舟子農(nóng)夫,都全靠身上的那幾根骨頭和肌肉的活動,才有飯可吃,有酒可飲,有國可立!所以人民大眾的肋骨是可以頂天立地的。不畫裸體,不足以表現(xiàn)中國人民為贏得抗戰(zhàn)勝利,不怕流血犧牲的鋼鐵意志。
這就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的一種說法,也跟我們今天提倡的國民素質(zhì)中身體素質(zhì)是第一素質(zhì)如出一轍。
歷史源遠流長的博南古道,它所承載的內(nèi)容繁雜豐富,包括政治的、軍事的、經(jīng)濟的,而關(guān)于對它的研究卻十分的匱乏,史料記載也十分零碎單一。如今,這條兩千年前建設(shè)的高等級馬路上的馬幫已經(jīng)遠去,而一串串深淺不一的馬蹄印卻能見證當年的繁忙。希望更多的人走博南古道去,去聽聽名人老故事,去感受古道風情,馬幫遺韻,以及兩千年歷史的滄桑,體驗古人在古道上的瀟灑人生。
【作者簡介】張繼強:1970年生,云南永平人,漢族,大學文化。先后在永平二中,杉陽鄉(xiāng)政府,永平縣廣播電視事業(yè)局工作。由于生活工作都得奔忙在“博南古道”上,耳聞目染,再加一些觸動,于是對“博南古道”上曾經(jīng)的一些事作了收集,并以散文、電視片等形式,零散刊播。2008年,有幸成為大理電視臺《大理講壇》、大理州人民廣播電臺《口述大理》的主講人,對“博南古道”進行了系列介紹、講解。
當前,正著力于“博南古道”文化的進一步發(fā)掘研究。
責任編輯 王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