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固定句式等?!安煌挠梅ā睂V冈~類活用。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一般用“……者,……也”“……,……也”“……者,……”“……,……者也”、“……者,……者也”表示判斷,有時也用“乃、為、則、皆、是”等表示判斷,表示否定判斷用“非”“未”“無”“莫”等。
古漢語中的被動句有四種類型:一是用介詞“見”“于”“見……于……”表示被動,二是用“為”“為……所……”表示被動,三是用“被”表示被動,四是沒有任何標志,只是從意義上來判斷。
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等等。倒裝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都要調(diào)整語序,前置的賓語要放到謂語后面或介詞的后面,后置的定語要放到中心語的前面,后置的狀語要放到謂語的前面,主謂倒裝句的謂語要放到主語的后面,這樣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文言文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精練、簡潔,由此也造成了文言文的省略現(xiàn)象。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其中主語和賓語的省略更為常見。
文言文固定句式常見的有表疑問的、表反問的、表測度的、表感嘆的和表判斷的等六種。翻譯時首先要掌握固定句式的含義,把文言文固定句式轉(zhuǎn)換成現(xiàn)代漢語句式,然后在翻譯時套用這個句式即可。
詞類活用是指甲類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備了乙類詞的語法特征,進而產(chǎn)生出某一新的意義的語法現(xiàn)象。主要分為四種情況:一是動詞、形容詞、名詞作使動,二是形容詞、名詞作意動,三是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四是名詞用作狀語。
對“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僅僅識記住空洞的語法規(guī)則無異于“紙上談兵”,必須將其與典型例句的理解有機結(jié)合起來,即把語法規(guī)則帶進典型例句中去闡釋,從對典型例句的剖析中總結(jié)出語法規(guī)則,互相印證,相得益彰,才能真正理解。
對于文言句式和用法的復習,同學們應該在平時的演練中要學會逐步分解,不斷積累,直至滲透。大家知道:知識點在課內(nèi),考題在課外。這是高考命題的規(guī)律。
強化練習
1.選出與其他三句不同類的一句()
A.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
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C.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D.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2.與“操軍破,必北還”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懷王)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B.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C.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
D.血色羅裙翻酒污
3.按要求給下列倒裝句分類。
①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②是社稷之臣,何以伐為
③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④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⑤勖哉,夫子
⑥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⑦捷禽鷙獸應弦而倒者不可勝數(shù)
⑧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A.主謂倒裝句有_______________
B.賓語前置句有_______________
C.定語后置句有_______________
D.介賓后置句有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省略對象有別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B.席不肯入,冥王立拘質(zhì)對
C.相如聞之,不肯于會
D.元世祖素知天祥賢,將付以大任
5.為下列各句選擇恰當?shù)膶ψg格式。
①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②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③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④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⑤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⑥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⑦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⑧其李將軍之謂也。()
A.難道……嗎?
B.說的就是……吧。
C.恐怕……呢?
D.莫不是……吧?
E.為什么……呢?
F.……與……比,哪一個(更)……?
G.是……還是……?
H.……什么原因呢?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漢自中平(靈帝年號)黃巾之亂,天下震擾,士大夫莫不擇所從,以為全身遠害之計,然非豪杰不能也?!懿倌羶贾?,陳留太守張邈與之親友??な扛呷岐氁詾殄惚爻碎g為變,率鄉(xiāng)人欲避之,眾皆以曹、張相親,不然其言。柔舉家北遷,邈果叛操。
(選自洪邁《容齋隨筆》)
(1)下列句中,加點詞與“曹操牧兗州”中的“牧”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沛公軍霸上
B.市中游俠兒得佳蟲籠養(yǎng)之
C.燕雀烏鵲,巢堂壇兮
D.范增數(shù)目項王
(2)下列句中,與“柔舉家北遷,邈果叛操”中的“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常以身翼蔽沛公
B.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C.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D.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孫泰,山陽人,少師皇甫穎,操守頗有古賢之風。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為托,曰:“其長損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币套洌┤⑵滏?。或詰之,泰曰:“其人有廢疾,非泰不可適。”眾人皆伏泰之義。嘗于都市遇鐵燈臺,市之,而命洗刷,卻銀也,泰亟往還之。中和中,將家于義興,置一別墅,用緡錢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吳興郡,約回日當詣所止。居兩月,泰回,停舟徒步,復以余資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時睹一老嫗,長慟數(shù)聲。泰驚悸,召詰之,嫗曰:“老婦常事翁姑于此,子孫不肖,為他人所有,故悲耳?!碧撊痪弥?,因紿曰:“吾適得京書,已別除官,不可駐此,所居且命爾子掌之?!毖杂?,解維而逝,不復返矣。
(選自王定?!短妻浴?
(1)下面各句中加點的詞的用法,全與“將家于義興”中的“家”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①吾得兄事之 ②沛公軍霸上 ③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④諸越則桃李冬實 ⑤貴以近知遠 ⑥道中手自抄錄 ⑦履至尊而制六合 ⑧外連衡而斗諸侯
A.①⑥⑦B.②④⑦
C.②④⑧D.①⑥⑧
(2)下面各句,與,“子孫不肖,為他人所有”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操軍破,必北還
B.句讀之不解 惑之不解
C.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D.察今則可以知古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景公問晏子曰:“古之盛君,其行何如?”晏子對曰:“薄于身而厚于民,約于身而廣于世;其處上也,足以明政行教,不以威天下;其取財也,權(quán)有無,均貧富,不以養(yǎng)嗜欲;誅不避貴,賞不避賤;不淫于樂,不遁于哀;盡智導民,而不伐焉,勞力歲事,而不責焉;為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行教尚相愛,故民不以相惡為名,刑罰中于法,廢罪順于民。是以賢者處上而不華,不肖者處下而不怨,四海之內(nèi),社稷之中,粒食之民,一意同欲,若夫私家之政。生有遺教,此盛君之行也。”公不圖。晏子曰:“臣聞問道者更正,聞道者更容。今君稅斂重,故民心離;市買悖,故商旅絕;玩好寵,故家貨殫。積邪在于上,蓄怨藏于民,嗜欲備于側(cè),毀非滿于國,而公不圖?!惫?“善?!庇谑橇钔婧貌挥?,公市不豫,宮室不飾,業(yè)土不成,止役輕稅,上下行之,而百姓相親。
(選自《晏子春秋#8226;卷第三》)
(1)下列各句中,與“薄于身而厚于民”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予羈縻不得還
B.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
C.國胡以相恤
D.請其矢,盛以錦囊
(2)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用法,全與“足以榮汝身”中的“榮”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①其處上也,足以明政行教 ②權(quán)有無,均貧富 ③誅不避貴,賞不避賤 ④積邪在于上,蓄怨藏于民 ⑤嗜欲備于側(cè),毀非滿于國 ⑥止役輕稅,上下行之
A.①②④B.①②⑥
C.②④⑤D.②⑤⑥
9.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予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也,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語氣。其他表判斷語氣。)
2.B(題干中的例句是被動句,B項的“于”,是介詞,向,不表示被動。)
3.A③⑤ B②⑥ C①④⑦ D⑧
4.C(介詞賓語省略,其他三項都是動詞的賓語省略)
5.①(E)②(G)③(D )④(F)⑤(A)⑥(H)⑦(C)⑧(B)
6.(1)B(籠,名詞作狀語,用籠子。其余都是名詞用作動詞,A駐扎,C做巢,D用眼睛示意)(2)C(禮,名詞用作動詞,禮待。例句與A、B、D三項中加點詞都是名詞作狀語。)
7.(1)B (①中的“兄”字是名詞活用作狀語,當“像對待兄長一樣……”講。③中的“屈”字是動詞的使動用法,當“使……屈身”講。⑤中的“近”“遠”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當“近處的”“遠處的”講。⑥中的“手”是名詞活用作狀語,當“親手”講。題干中的“家”是名詞活用作動詞,當“安家”講。②④⑦中的“軍”“實”“履”的用法與題干中的“家”相同,分別作“駐扎”“結(jié)果實”“登上”講。)(2)A(B項是賓語前置句,C項是判斷句。D項是省略句。題干中的句子和A項均為被動句。)
(作者:董志鳳,江蘇省東海高級中學)
8.(1)D(A項是被動句式。B項是省略句。C項是賓語前置句式。題干和D項中的句子均為狀語后置句。)(2)B(③句中的“貴”“賤”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當“高貴的人”“低賤的人”講。④句中的“邪”“怨”是動詞活用作名詞,當“邪僻的做法”“怨恨的情緒”講。⑤句中的“毀非”是動詞活用名詞,當“毀壞非議的話”講。題干中的“榮”是形容詞活用作使動詞,當“使……榮耀”講。①②⑥句中的“明”“均”“輕”均為形容詞活用作使動詞,分別作“使……清明”“使……均勻”“使……減輕”講。)
9.(1)我寫這篇序文,是為了痛悼死去的先烈,并且以此來勉勵讀這本書的人們。(2)到了太子丹把(派)荊軻(刺秦王)作為計策,才招致禍害。(3)又怎么能使英雄豪杰折服,使他們在五人的墓道上扼腕嘆息,盡情抒發(fā)自己作為有志之士的悲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