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委婉語
委婉語就是用溫和的、間接的或模棱兩可的表達方式來替換那些被認為是令人討厭的、粗野的或直率的詞語。委婉語普遍存在于各種語言之中,因此,對于我們學好英語,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有很大的幫助。委婉語使用范圍和特征如下:
1.避免僵化,改用積極詞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界也出現了不少委婉語。這些委婉語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品行、成績的評價上,其目的是避免挫傷家長和學生的自尊心,從而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如:用slow learners代替stupid students;用depends on others to do his / her work (靠別人做作業(yè)) 替代cheats in class (課堂上考試作弊)。這些委婉語表面上語義模糊,但具有明顯的鼓勵性,像橋梁一樣溝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有效維護了學生的自尊,還起到了縮小師生間的距離,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的作用。
2.模糊概念,試圖掩人耳目
在某些場合中使用委婉語是故弄玄虛,裝腔作勢,甚至歪曲真相,以達到蒙混欺騙讀者和聽者的目的。如把attack (進攻) 說成active defence (主動防御);把bomb (轟炸) 說成是air action (空中行動)。顯而易見,這些委婉語的使用帶有明顯的意圖和傾向,有的甚至成了掩蓋事實真相的手段。因此,對受話人而言,洞察說話人使用委婉語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
3.諱飾語義,淡化消極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時候不能不觸及一些禁忌事物,如果不加掩飾地直接表達出來,就會令人覺得刺耳、無禮而令人難以接受。對此,人們常常用避忌的方式把那些秘而不宣或令人厭惡、恐懼的事物在語義上進行淡化或泛化。眾所周知,向往健康,忌諱生病是人的普遍心理。因此,對身體的缺陷,人們會把crippled (殘疾) 婉稱為 physically handicapperd,disabled;用 imperfect hearing (聽覺不完美的) 代替 the deaf (聾子);用visually retarded (視力有障礙的)代替 the blind (瞎子/盲人)。這樣既避免了人們不愿提及的詞語,又可清楚地表達人們所要表明的具體內容。
我們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將委婉語使用進行分類。
1.和死亡有關的委婉語
古今中外死亡都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在人生的旅途中,人們最忌諱的應該就是死亡,對“死亡”這種迷信觀念的忌諱已發(fā)展并成為一種難以抗拒的社會習慣,所以,死亡的委婉語成百上千,層出不窮。to go to the heaven (上天堂去了); to pay one’s debt to nature (向大自然還債了);to pass away (去世了);to be gone (走了);to breathe one’s last (咽氣了);等等。死對人們來說是一種不愉快的事情,用委婉語在陳述這一事實時多數用了比喻的手段,表達了人們的良好愿望,要去天堂,要去極樂世界。
2.和疾病有關的委婉語
死亡意味著向生者告別,是一件悲哀的事,然而和死亡相比,一些疾病也令人難過。因此,直接談論這些事往往被視為粗魯和沒禮貌。艾滋病在西方社會已變成一種非常普通的疾病而又苦于沒有治愈方法和控制的有效措施,人們談之色變而避之不及,因此艾滋病被冠以社會疾病 (social disease)。對難以醫(yī)治的癌癥 (cancer) 人們稱之為絕癥 (terminal illness) 或僅用字母C 來替代。其他疾病如麻風病 (leprosy) 被稱為 Hansen’s disease;肺結核 (tuberculosis ) 成了 T. B.;狐臭 (body odor) 被稱為B.O。
3.與年齡、長相有關的委婉語
在英美國家,年齡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尤其對老年人和婦女而言。在美國,人們認為old (老) 是useless (不中用) 的代名詞,因為人老了,他們的職業(yè)生涯結束了,失去了經濟來源。但事實上卻是,在美國,整個人口在老齡化,老年福利很有限,導致很多老年人生活在孤獨、無助和貧困中。因此,他們害怕老,更害怕聽見別人說他們老,于是,由此生出很多好聽的委婉語:老年人被稱為年長者 (the elderly)、the mature (成熟),用來指代老。其它一些間接的委婉表達法如不再很年輕 (no longer very young) 也比old 讓人能接受。甚至一些美國人,尤其是婦女對中年 (mid-aged) 這樣的字眼也很反感,于是,諸如處在某個年齡階段of a certain age的表達也就應運而生。他們希望這些婉轉的表達可以減輕老年對人們的負面影響,然而這些字眼事實上并不能掩蓋感到老去的悲哀感覺。
鞏固練習:
請譯出下列委婉語:
1. to go to a better world 2. soft in head 3. hard up 4. senior citizens
5. heart condition 6. slow of hearing 7. a slow learner 8. pass water
答案:
1.死了 2.腦子有問題 3.身無分文 4.老了 5.心臟病 6.耳聾的 7.笨學生 8.小便
二、典故引用
在英美文學作品、西方報刊的新聞評論中,作者會大量使用典故成語,其中有很多都是源于風俗習慣,這些英語典故生動有趣、寓意深刻,被賦予了濃厚的民族和感情色彩。因此,對廣大英語學習者來說,如果了解和掌握這些成語典故,并能在交談和寫作中恰當地加以運用,一定會大大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收到良好效果。例如:
1.come hat in hand 持帽而來
源自英國民俗。根據當時英國的民間習俗,當一個人窮困潦倒、無以為生時,就可以手持帽子,低聲下氣地向別人乞討,以獲取他人的同情,這是一種非常丟臉的行為,所以一般人除非迫不得已,否則是不會這樣做的。所以,come hat in hand 常用來比喻“走投無路”、“窮困潦倒”、“有求于人”。
例句:Retired workers need not come hat in hand to ask for supplementary allowance. 退休工人就不必卑躬屈膝地請求追加補助費了。
2.free lunch 免費午餐
源自19世紀中葉美國、加拿大等地。免費午餐其實是酒吧和沙龍老板招徠顧客的花招和促銷手段。在提供“免費午餐”的酒吧里,要么收費高,要么供應的飯菜不足。因此,free lunch 常喻指“實際上并不存在的優(yōu)惠”。
例句:Even though voters want tax reductions, they were skeptical of a scheme that sounded so much like a free lunch. 盡管選民希望減稅,但是他們對于一項聽起來像是“免費午餐”的計劃持懷疑態(tài)度。
3.on the cards 在紙牌上
源自歐美常用紙牌算命的習俗。算命時,要求算命的人先從算命先生手里抽出一張牌,然后算命先生便根據這張牌的花色和點數進行預測。由于這些花色與點數是紙牌上本來就有的,所以人們就以 on the cards 來喻指“意料之中的”、“可能會發(fā)生的”。
例句:It’s on the cards that I may go to Japan this year. 我今年可能會去日本。
鞏固練習:
請譯出下列各句劃線部分的典故,最好上網查出其來源:
1. We didn’t know who would put him this delicate question when my friend offered to bell the cat.
2. Nobody will believe he is in trouble because he has cried wolf so many times.
3. I refused to let them come here because I knew they only wanted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答案:
1.自告奮勇去冒險;老虎頭上拍蒼蠅。
2.虛發(fā)警報;慌報險情;危言聳聽。
3.渾水摸魚;趁火打劫;陷于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