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讀書,首先要學的便是斷句,所謂“授之書而習其句讀”;其次就是在正確斷句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對于今人而言,這便是翻譯;最后才是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思想與情感,觀點與態(tài)度。
一、關于斷句
斷句,就是明辨句讀,它需要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此,斷句能力的高低,成了文言素養(yǎng)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常見的斷句方法有以下幾種:
1.借助句子成分斷句。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有主語、謂語和賓語。找出句中的這些主干,對文言文的斷句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從文言文的朝代、國名、人名、地名、官職和事物的名稱中找出主語,然后據(jù)主語確定謂語和賓語。如有省略,要弄清楚省略的是什么。還要注意倒裝句中謂語、定語、賓語及介詞結構的位置。
2.借助結構關系斷句。在敘述事情,論述問題時,常常有合(即總提或總括)分(即分述)的結構關系,我們可以借助這種關系斷句。
3.借助固定結構斷句。文言文中有各種固定的結構,如判斷句式的 “……者,……也”,疑問句式的“得無……乎”“何如”“奈何”“如何”“孰與”,反問句式的“何……為”“不亦……乎”“何……之有”“無乃……乎”,等等。斷句時,充分利用句式特點是極為便利的。
4.借助對話關系斷句。文言文中表示人物對話的常用“問”“云”“言”“曰”等提示語。斷句時,我們應充分加以利用。
5.借助語氣詞和嘆詞斷句。如常用在句首的“蓋”“夫”“故”“豈”“且夫”“然”“若夫”,用在句末的“之”“也”“矣”“焉”“哉”“乎”“歟”“耳”“邪(耶)”,還有獨立于句子之外的嘆詞“嘻”“噫”“嗟乎”“嗚呼”等都可以作斷句的參考;語氣詞連用,如“矣哉”“而已矣”“也夫”“也哉”等等,斷句應斷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
6.借助對比、對偶、排比等修辭方法斷句。古人行文常常愛用排比和駢偶句式,以表現(xiàn)文章的語勢和文氣。因此,借助句子的對應關系斷句是極為便利的。
實戰(zhàn)演練
用“/”給下列文言語段中劃線的句子斷句:
1.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毖嘞喟淄?,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舉學者多似此類?!?/p>
(《韓非子#8226;外儲說左上》)
2.貞觀十五年九月,唐太宗對大臣說:“朕有二喜一懼比年豐稔長安斗粟直三四錢一喜也北虜欠服邊鄙天虞二喜也治安則驕侈易生驕侈則危亡立至此一懼也?!?/p>
(《資治通鑒》)
3.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也,災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
(《荀子第二#8226;修身》)
4.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墩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南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8226;先進》)
二、關于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翻譯的常見技法可總結概括為八個字:釋、留、去、替、補、調(diào)、轉(zhuǎn)、套。
1.釋
釋,就是解釋,包括單獨義項詞的直接翻譯和多義詞的選擇最確當義項等。在文言文中,一個詞語都有其固定意義,該怎樣解釋就怎樣翻譯。這種現(xiàn)象在文言文翻譯中用得最多,這就需要我們在翻譯時把它準確直譯出來。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有一個很大的區(qū)別就是單音節(jié)詞占多數(shù)。因此,同學們在進行翻譯的時候,應盡量把原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翻譯成通用的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詞。當然,由于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用法多樣的虛詞的存在,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還必須根據(jù)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正確判斷。
例1 館陶眾庶,合境悲泣,因從而居住者數(shù)百家。(2009年高考全國卷I)
分析:“眾”譯為“許多”,“合”譯為“全”;“泣”本為“眼淚”但這里要選擇另一個義項“哭泣”。全句譯為“館陶縣整個境內(nèi)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隨著去安家的有幾百戶”。
2.留
留,就是保留原文中的一些特殊詞語。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專有名詞,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無法與現(xiàn)代漢語對譯。
例2 與郡丞元寶藏深相交結,前后令長,未有不受其指麾者。(2009年高考全國卷I)
分析:句中的“郡丞”為官名,“元寶藏”為人名,翻譯時均可以保留。全句譯為“與郡丞元寶藏結交很深,前前后后的縣令縣長,沒有不受他指揮的”。
3.去
去,就是舍去或刪除。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虛詞,它們僅有語法作用,而無實際的詞匯意義。這些詞包括:發(fā)語詞、音節(jié)助詞、主謂之間的虛詞、結構倒裝的標志、加強語氣的詞、表句中停頓的詞、表恭敬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復詞中虛設成分等。盡管它們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這些詞語在翻譯的時候,因為沒有相應的詞義可以來表示,所以要刪去。
例3 “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2005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之”在這里是個用于“主謂之間”的虛詞,沒有實在的意義,翻譯的時候就應該去掉。
4.替
替,就是“替換”。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古漢語中有些詞語的詞義發(fā)生了變化。他們或不再使用,或是詞義發(fā)生了諸如擴大、縮小、轉(zhuǎn)移以及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變化或名稱說法已經(jīng)不同等。因此,翻譯時,應該用現(xiàn)代漢語替換的地方必須替換,千萬不能以今義當古義。
例4 “購仰妻子急,蹤跡至通明家?!?2009年高考江蘇卷)
分析:“妻子”古文中的意義是“妻子和兒女”,現(xiàn)代漢語的詞義縮小了。所以,翻譯的時候應該用“妻子和兒女”來替換。
5.補
補,就是增補。文言文中常常有較多的成分省略現(xiàn)象,翻譯時,必須將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這樣翻譯出來的句子才能夠明確、通順、完整。
例5 “及得召見,遂見親信。”(2008年高考江蘇卷)
分析:全句話翻譯為“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其中,加括號的部分就是原文中省略的內(nèi)容,翻譯的時候必須補出。
6.調(diào)
調(diào),就是調(diào)換。文言文中有的句型的表達方式與現(xiàn)代漢語有所不同,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特殊句式。常見的特殊句式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短語后置等。對于這些特殊句式,翻譯時,必須按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加以調(diào)整。
例6 “然而卒無補于明之亡也,何與?”(2009年高考江蘇卷)
分析:“然而卒無補于明之亡也”屬于介詞短語后置,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序,因此,翻譯的時候應該調(diào)整為“然而最終對明朝的滅亡沒有起到補救作用”。
7.轉(zhuǎn)
轉(zhuǎn),就是轉(zhuǎn)譯。文言文中有這樣一些詞語:①詞語產(chǎn)生時運用了比喻、借代、夸張、互文等修辭手法,如秋毫;②詞語本身就含有特定的習慣意義,如乞骸骨;③描繪形象的固定用法的詞語,如“山陵崩”。翻譯時,我們要轉(zhuǎn)譯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的詞語。
例7 明年致仕。以紹興十三年卒。(2008年高考全國卷I)
分析:“致仕”屬于含有“特定的習慣意義”的詞語,意為“交還官職,退休”,翻譯時不能拆開翻譯。
8.套
套,就是套用。 文言文中還有些詞語總是以固定結構的形式出現(xiàn),對于這部分詞語,我們翻譯時要直接套用固定結構的意義。
例8 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09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句中“其……乎”是一個固定結構,翻譯時應直接套用固定結構,譯成“大概……吧”。
實戰(zhàn)演練
將下列文言語段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yè)耳?!笔蓟蚀笮?。①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蛟?“②將軍之乞貸,亦已甚矣?!蓖豸逶弧安蝗弧7蚯赝鯋I而不信人。③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于我,我不多請?zhí)镎瑸樽訉O業(yè)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史記#8226;白起王翦列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甘茂亡秦,且之齊,出關遇蘇子,曰:“君聞夫江上之處女乎?”蘇子曰:“不聞?!痹?“①夫江上之處女,有家貧而無燭者,處女相與語,欲去之。家貧無燭者將去矣,謂處女曰:‘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妨于處女?妾自以有益于處女,何為去我?’處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②今臣不肖,棄逐于秦而出關,愿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碧K子曰:“善。請重公于齊?!蹦宋髡f秦王曰:“甘茂,賢人,非恒士也。③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纑谷,地形險易盡知之。彼若以齊約韓、魏,反以謀秦,是非秦之利也?!鼻赝踉?“然則奈何?”蘇代曰:“不如重其贄,厚其祿以迎之。彼來則置之槐谷,終身勿出,天下何從圖秦?!鼻赝踉?“善?!迸c之上卿,以相迎之齊。甘茂辭不往,蘇秦偽謂王曰:“甘茂,賢人也。④今秦與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賜,故不往,愿為王臣。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賢,得擅用強秦之眾,則難圖也!”齊王曰:“善。”賜之上卿,命而處之。
(《戰(zhàn)國策#8226;甘茂亡秦且之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延年為人短小精悍,敏捷于事,雖子貢、冉有通藝于政事,不能絕也。①吏忠盡節(jié)者,厚遇之如骨肉,皆親鄉(xiāng)之,出身不顧,以是治下無隱情。然疾惡泰甚,中傷者多,尤巧為獄文,善史書,所欲誅殺,奏成于手,中主簿親近史不得聞知。奏可論死,奄忽如神。冬月,傳屬縣囚,會論府上,流血數(shù)里,河南號曰“屠伯”。令行禁止,郡中正清。
時,黃霸在潁川以寬恕為治,郡中亦平,屢蒙豐年,鳳皇下,上賢焉,下詔稱揚其行,加金爵之賞。延年素輕霸為人,及比郡為守,褒賞反在己前,心內(nèi)不服。河南界中又有蝗蟲,府丞義出行蝗,還見延年,延年曰:“此蝗豈鳳皇食邪?”義又道司農(nóng)中丞耿壽昌為常平倉,利百姓,延年曰:“丞相御史不知為也,當避位去。壽昌安得權此?”后左馮翊缺,上欲征延年,符已發(fā),為其名酷復止。延年疑少府梁丘賀毀之,心恨。會瑯邪太守以視事久病,滿三月免,延年自知見廢,謂丞曰:“此人尚能去官,我反不能去邪?”②又延年察獄史廉,有臧不入身,延年坐選舉不實貶秩,笑曰:“后敢復有舉人者矣!”丞義年老頗悖,素畏延年,恐見中傷。③延年本嘗與義俱為丞相史,實親厚之,無意毀傷也,饋遺之甚厚。義愈益恐,自筮得死卦,忽忽不樂,取告至長安,上書言延年罪名十事。已拜奏,因飲藥自殺,以明不欺。事下御史丞按驗,有此數(shù)事,以結延年,坐怨望非謗政治不道棄市。
(《漢書#8226;嚴延年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文言文斷句
1.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痹贫^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舉學者多似此類。
2.貞觀十五年九月,唐太宗對大臣說:“朕有二喜一懼,比年豐稔,長安斗粟直三四錢,一喜也;北虜欠服,邊鄙天虞,二喜也。治安則驕侈易生,驕侈則危亡立至,此一懼也?!?/p>
3.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也,災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
4.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兩華曰:由也問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墩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南也兼人,故退之。
5.客謂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無譬,則不能言矣?!蓖踉?“諾。”明日見,謂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則直言耳,無譬也?!被葑釉?“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彈者,曰:‘彈之狀何若?’應曰:‘彈之狀如彈。’諭乎?”王曰:“未諭也?!薄坝谑歉鼞?‘彈之狀如弓而以竹為弦?!瘎t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說者固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無譬則不可矣?!蓖踉?“善?!?/p>
二、文言文翻譯(參考譯文,需要翻譯的句子用下劃線標明)
1.于是王翦率領著六十萬大軍出發(fā)了,秦始皇親自到灞上送行。王翦臨出發(fā)時,請求賜予許多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等。秦始皇說:“將軍盡管上路好了,何必擔憂家里日子不好過呢?”王翦說:“替大王帶兵,即使有功勞也終究難以得到封侯賜爵,所以趁著大王特別器重我的時候,我也得及時請求大王賜予園林池苑來給子孫后代置份家產(chǎn)吧?!鼻厥蓟事犃斯笮ζ饋怼M豸宄霭l(fā)后到了函谷關,又連續(xù)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予良田。有人說:“將軍請求賜予家業(yè),也太過分了吧?!蓖豸逭f:“這么說不對。秦王性情粗暴對人多疑?,F(xiàn)在大王把全國的武士調(diào)光特地委托給我,我不用多多請求賞賜田宅給子孫們置份家產(chǎn)來表示自己出征的堅定意志,竟反而讓秦王平白無故地懷疑我嗎?”
2.甘茂自秦國逃出后,準備到齊國去。出了函谷關,遇見蘇代(蘇秦之兄),說:“您聽說江上女子的故事嗎?”蘇代說:“沒聽說過?!备拭f:“在江上的眾多女子中,有一個家貧無燭的女子。女子們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貧無燭的趕走。家貧無燭的女子準備離去了,她對女子們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掃屋子,鋪席子。你們何必愛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點余光呢?如果賜一點余光給我,對你們又有什么妨礙呢?我自認為對你們還是有用的,為什么一定要趕我走呢?’女子們商量以后,認為她說的對,就把她留下來了。現(xiàn)在我由于沒有才德,被秦國趕走,出了函谷關,愿意為您打掃屋子,鋪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趕走?!碧K代說:“好,我將設法讓齊國重用您?!?/p>
于是,蘇代先西入關中游說秦王說:“甘茂是個賢能的人,并不是一般人;他在秦國受到惠王、武王、昭王等幾朝重用。由崤山、函谷關直至溪谷,秦國的險阻要沖,他無不了如指掌。萬一他通過齊國,聯(lián)合韓、魏,反過來圖謀秦國,這就對秦國十分不利?!鼻赝跽f:“那可怎么辦呢?”蘇代說:“您不如多備厚禮,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國。他要來了,把他軟禁在槐谷,老死在那里,諸侯又憑什么圖謀秦國呢”秦王說:“好?!庇谑牵o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秦國去迎接他。甘茂推辭不去。蘇代此時又到齊國,對齊王說:“甘茂是個賢能的人,眼下秦王給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卻因為感激您齊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國。如果不加以挽留他,他一定不會再感激大王。以甘茂之才,如果讓他統(tǒng)帥強秦的軍隊,秦國對齊國來說可就難以對付了?!饼R王說:“好?!庇谑牵n甘茂為上卿,讓他留在齊國。
(作者:蘇愛國,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
3.嚴延年身材短小精悍,處事敏捷,就算子貢、冉有精通政事,也不比他高明。盡忠盡節(jié)的下級,他厚待他們?nèi)缤侨?,像親屬一樣對待,不倫出身高低,所以沒有對他隱瞞不報的事情。但是過于仇恨壞人,誹謗他的人很多,嚴延年尤其擅長寫判詞,精通史書,他打算處死的人,親自寫奏章上報,中主簿和親近的官吏都不讓他們知道。如果上級批復犯人可以處死,他行動的非常快。冬天,把各縣的囚犯押解來,集中到郡府,處決犯人流血好幾里,河南號稱他是“屠伯”。令行禁止,轄區(qū)清平,沒有大案。
當時,黃霸擔任潁川太守,以寬恕的政策治理地方,郡中也很清平,多年獲得豐收,鳳皇飛來,皇上認為他很賢能,下詔稱贊他的行為,并多加封賞。嚴延年向來看不起黃霸的為人,同樣是做太守,他獲得獎賞反而在自己前面,內(nèi)心不服。河南地界又發(fā)生蝗災,府丞義出去視察災情,回來向嚴延年匯報,嚴延年說:“蝗蟲是不是鳳凰的食物?”府丞義又說起司農(nóng)中丞(官職名)耿壽昌建立常平梁倉,造福百姓,嚴延年說:“丞相御史不知道這么做嗎(這應該是丞相御史的職責),應當辭職離開。耿壽昌有什么權力這么做?”后來左馮翊(官職名)缺人,皇上打算任用嚴延年,文書已經(jīng)發(fā)出去了,因為他有酷吏的名氣又收回了。嚴延年懷疑是少府(官職名)梁丘賀從中作梗,內(nèi)心懷恨。恰逢瑯邪太守在任上操勞得了很長時間的久病,病了三月后被罷免,嚴延年知道自己要被罷免,對府丞說:“這個人還能免官,我倒不能被免官了?”嚴延年發(fā)現(xiàn)有個獄史清廉,其實他貪污的贓銀不放在身上,嚴延年因為推薦的人不稱職被削減俸祿,他著說:“以后誰還敢再推薦人呢!”丞義年紀大了,頭腦昏憒,一向敬畏嚴延年,擔心被嚴延年誹謗。嚴延年原本曾經(jīng)和丞義一起擔任過丞相史,其實對他非常好,并沒有詆毀他的意思,贈送給他的東西非常多。丞義卻更加擔心,自己通過占卜算成了死卦,郁郁不樂,請假到了長安,上奏舉報嚴延年的十大罪名。丞義上奏完以后,喝毒藥自殺,來表明自己不欺騙朝廷。這事交給御史丞審查,確實有這幾件事,逮捕了嚴延年,以怨恨、誹謗朝廷不遵守臣子之道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