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技巧二:抒情方式
古典詩歌的抒情方式有兩種: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把內(nèi)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例:
十二月帶堯民歌#8226;別情
王實甫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
詩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別從“怕黃昏”、“不銷魂”、“新啼痕”、“斷腸人”等四個角度將少婦的相思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又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游天姥呤留別》)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陸游《示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以上詩句都是直接表達詩人的情感傾向和人生意愿的,屬直接抒情。這些詩句,情感強烈,識別和理解起來也比較容易。
◆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是指詩人將感情寄予一定的載體(景物或事件、史實)而不直接表露思想感情的一種抒情方式,常用的方法有借景抒情、敘事抒情、議論抒情、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和借古諷今。
(1)借景抒情
借描寫景物來抒發(fā)情感。
例:
鷓鴣天#8226;送人
辛棄疾
①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②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③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④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第②句“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寫水天相連,流水好像將兩岸的樹木送向無窮的遠方,烏云挾帶著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兩句都從遠望角度寫景,前句以流水送無窮樹,寫出了作者對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后句營造了路途艱難之境,山高水長,寫出了作者對友人祝福平安的關切之情和對前程迷茫的郁悶之情。兩句采用比喻、寓情于景的寫法,寫得形象而又含蓄蘊藉。
又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2)敘事抒情
把情感寄寓于事件中,寓情于事。如辛棄疾《鷓鴣天#8226;送人》中第①句就是敘事:(我)唱完《陽關三疊》后,眼淚還止不住地往下流,離別后,勸君莫要在乎功名,而要多多保重身體,前句化用典故《送元二使安西》,表達難舍離情和自己的凄苦心境;后句勸友莫重功名,實為反語,表達個人一生追求功名未果的激憤,表情達意委婉、蘊藉。
(3)議論抒情
把情感寄寓于議論中,如辛棄疾的《鷓鴣天#8226;送人》中第③④句就是議論:古往今來使人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萬般,難道只有離別使人悲哀,聚會才使人歡樂嗎?江頭風高浪急,十分險惡,但哪有人間行路難呢!作者把“恨”放到久遠的歷史長河中來作論述,增加了悲歡的沉重感,并用對比,突出世路更為險惡,表達作者的憤恨之情。內(nèi)蘊豐富,寄情高遠,超出常境。
(4)化用典故抒情
古詩很講究援引史實作為典故,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nèi)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抒發(fā)情感也多用這種方式。
例:
南園其五
李 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詩的后兩句中的“凌煙閣”就是用典。唐太宗曾在長安凌煙閣上畫開國功臣24人的畫像。像能為皇帝所畫,此人是何等人?詩人恰是有此感慨:請君暫且登上凌煙閣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過萬戶侯的有哪一個是書生呢?表達自己渴望投筆從戎,為國獻身,做出一番豐功偉業(yè)的豪情壯志,表達委婉含蓄。
(5)托物言志
詩人借自然界中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來抒寫自己或他人的某種志向或情感,即以物自況,或評價他人。
例:
梅 花
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詩歌通過刻畫梅花凌寒而開和嚴寒中播送暗香的特點,表現(xiàn)梅的傲骨和高潔的品格,這也是詩人自身志趣的寄托。
(6)借古諷今
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或借古跡或歷史來寄托詩人的情思,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抒情方式。
例:
楚 城
陸 游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詩歌依托楚國古城和屈原祠,抒發(fā)對歷史上楚王昏庸誤國的感慨,對屈原壯志難酬的同情,更為當朝(南宋)愛國志士的遭遇而悲憤。借古傷今,當然也有詩人自己深深的傷懷。
注:對詠古詩的鑒賞不能停留在對歷史的評價上,應重點挖掘其現(xiàn)實意義。
實戰(zhàn)演練
1.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問題: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的詩篇。從內(nèi)容看,都是寫_____________;從抒情手法看,李詩____________,王詩____________ 。
2.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柳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詠柳
曾 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銷魂。
問題:兩首詠柳詩中,李詩以柳自喻,曾詩以柳喻人(喻指社會上的某種人),請簡要分析兩首詩的抒情方式的不同。
3.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九日齊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注:春秋時,齊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問題: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郁之思以曠達出之”。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試說明你的理由。
4.閱讀下面的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踏莎行
賀 鑄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注:回塘:意即曲折回環(huán)的池塘。別浦:即江河支流的水口。
問題:“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送別/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李詩重在間接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襯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現(xiàn)對秋柳也是對自己的悲嘆之情;曾詩重在議論抒情,表達了對倚勢猖狂、得志一時的小人的憎惡之情。
3.同意。詩人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的情緒,但詩人在最后借用齊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達出淡然的心境,顯示了曠達的情懷。(或答:不同意。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結,但詩人不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xiàn)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兩種情緒)
4.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詩人借助對“蜂蝶”、“紅衣”的描寫,想象能飛的蜂與蝶該是可以來的吧,但是不幸的是,這些蜂和蝶,卻不知幽香之可愛慕,斷然不來。這里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斷然不來,比統(tǒng)治者對自己的不欣賞,到頭來得到的只能是凋零、“苦”悲的結局。
(作者:陳蒙,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