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做的事
寶寶發(fā)燒時,做對事情能讓疾病盡快好轉。
寶寶發(fā)熱時休息非常重要,因發(fā)熱會使寶寶煩躁,呼吸和心跳加快,心血管負擔加重,對氧和體內營養(yǎng)物質的消耗加大,適當多休息會有效保護機體重要臟器。要為寶寶創(chuàng)造安靜舒適的休養(yǎng)環(huán)境,保持室內安靜,不宜有人喧嘩和來回走動;適當打開窗門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
發(fā)熱時寶寶體內水分丟失較多,必須及時予以補充。多飲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有助于排汗,從而降低體溫,還可以通過增加排尿次數排除體內的廢物和毒素,有利于疾病盡快好轉。
在炎熱的夏季,氣溫很高,嬰兒自身調節(jié)體溫的能力又差,媽媽抱著嬰兒時熱氣不易散發(fā),使體溫升高。但是這種發(fā)熱一般時間不會太久,再給寶寶放在涼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給寶寶飲一些清涼的水果汁,或給寶寶洗個溫水澡,幾小時后體溫就會降到正常。在冬季,如果室內溫度過高,嬰兒又包裹得過多,也會使嬰兒體溫升高。
如果寶寶有這種暫時的、幅度不大的體溫波動,只要他的一般情況良好,精神活潑,沒有其他癥狀和體征,通常也不應該考慮是病態(tài)。
發(fā)燒時寶寶飲食應以清淡為主,便于消化及吸收。以流質或半流質為宜,如米粥、面片湯等,多食蔬菜及水果,尤其要吃些含維生素c的新鮮果蔬,如草莓、獼猴桃等。對發(fā)熱伴咳嗽寶寶,不能進食過多以防嘔吐,少吃海鮮和過咸的食物。
當寶寶發(fā)燒不超過38.5度,建議用溫水擦浴降溫,也就是用37度左右的溫水毛巾擦寶寶的四肢和前胸后背,使皮膚的高溫逐漸降低,讓寶寶覺得比較舒服。這時還可以再用稍涼的毛巾(約25度)擦拭額頭臉部。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這些降溫處理時,如果寶寶有手腳發(fā)涼、全身發(fā)抖、口唇發(fā)紫等所謂寒冷反應,要立即停止。如果寶寶入睡,或是寶寶不配合,也不要強行物理降溫。
超過38.5度要及時用退燒藥 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藥品。在一般情況下,藥物退熱治療應該只用于高燒的寶寶。服用的方法和劑量一定要按醫(yī)生的要求去做。醫(yī)生建議:在體溫超過38.5度 再給寶寶吃退燒藥。如果寶寶以往有高熱驚厥史,不妨在38度時就給寶寶吃退燒藥。
父母最好選用對乙酰氨基酚(百服寧、泰諾林等)、布洛芬(美林等)這兩種兒科醫(yī)生使用最廣,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這兩類退燒藥雖屬兩種不同類型,但作用都是解熱鎮(zhèn)痛。服用時,需注意兩者劑型的差別:對乙酰氨基酚類的百服寧、泰諾林等有滴劑、糖漿、咀嚼片三種劑型:布洛芬類的美林,只有滴劑和糖漿兩種劑型。
1歲之前的嬰兒,最好用滴劑,因為滴劑藥物濃度小、刺激性小。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一般8~11個月的嬰兒,對應體重為5.5~8公斤,用1滴管的退燒藥。12~23個月的嬰兒,體重在8.1~12公斤左右,吃1.5滴管。2歲以上寶寶,最好服用糖漿的退燒藥。再大一點的寶寶可用片劑,這種像餅干一樣的水果味咀嚼片,寶寶不會拒絕服用。用同一種退燒藥過程中,家長要注意24小時不能超過4次,每次間隔最少4小時。
不該做的事
寶寶發(fā)燒時。父母都著急,情急之下,可能做錯事情。
不要捂著
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寶寶發(fā)燒,要用衣服和被子裹得嚴嚴實實,捂出汗來,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寶寶的散熱機制不健全,如果在發(fā)燒日寸捂多了,會導致熱散不出去,令熱度更高,嚴重的還會出現驚厥、脫水等現象。媽媽如果發(fā)現寶寶有點發(fā)熱,最初應該通過一定的物理方法給他們降溫,如適當給寶寶減少衣被,用37℃左右的溫水給寶寶擦身。如果不能有效降溫的話,就要立刻去醫(yī)院,在醫(yī)生的配合下,先找出寶寶發(fā)燒的病因,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不要一發(fā)燒就吃退燒藥
發(fā)燒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防御反應。寶寶發(fā)燒,代表身體正在抵抗病毒或細菌等病原體,身體會自然調節(jié)溫度,暫時不用退燒。發(fā)燒常常是疾病的征兆,家長們盲目地讓寶寶服用退燒藥,容易影響醫(yī)生對寶寶發(fā)燒原因診斷的正確性。當寶寶發(fā)燒時,找出發(fā)燒原因,遠比急著幫寶寶退燒重要。
雖然說寶寶發(fā)燒時不用馬上退燒,但并不代表家長就可以坐視不管寶寶發(fā)燒的原因。許多家長以為寶寶燒退就沒事了,實際上,有些疾病在燒退后沒有接受完整的治療,反而容易使原先的疾病再次復發(fā),或是導致并發(fā)癥的出現。因此當寶寶退燒后又再度發(fā)燒,家長們就要深入了解發(fā)燒的原因。以免延誤疾病的治療!
不要只關注燒多少度
體溫本身并不是觀察兒童疾病最關鍵的方法。他們的身體對溫度的控制還不完善。有的寶寶在感染輕微疾病時,發(fā)燒也可達40℃。寶寶發(fā)燒時,家長更應觀察他的臉色、神態(tài)和行動。如果發(fā)燒時,精神狀態(tài)、飲食不受影響,可能通過多喝水,降低室內溫度就能讓寶寶體溫恢復正常。
不要混用退燒藥
有些父母給寶寶混合使用不同種類的退燒藥物,還有些性急的父母,用了口服藥半小時沒退燒,又加其他退熱藥,然而各種藥物的持久性不同,混用可能使藥效重疊。結果燒退得太猛太急,使得體溫速降至36℃以下。家長可以選定一種退燒藥,使用1小時后再測體溫,不要急于降溫。
不要僅憑手測量體溫
有些家長習慣用手或額頭去接觸寶寶的額頭,以此來感覺寶寶的體溫,看來似乎簡便易行,不過其準確性卻得不到保證,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使用溫度計或者耳溫槍。相對來說。現在的家長更喜歡使用耳溫槍來測量寶寶的體溫,在此提醒家長,當使用耳溫槍測量寶寶體溫的時候,要稍微將寶寶的耳朵拉直,并且要調整好耳溫槍的角度,最好一次測量2次,取其平均值,當耳溫槍有破損時要馬上更換,以免測出的體溫有誤差。
不要急著補充營養(yǎng)
人在進食后體溫會略有升高。這是因為,食物在體內氧化分解時,除了本身釋放出熱能以外,還會增加人體的基礎代謝率,刺激人體產生額外的熱量,食物的這種刺激作用,在醫(yī)學上莉溈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然而,這種作用與進食的總熱量無關,而與食物種類有關。比如進食碳水化合物,可增加基礎代謝率的5%~6%。脂肪會增加基礎代謝率的3%~4%,二者持續(xù)時間只有1小肘左右。而進食蛋白質影Ⅱ獻,可增加基礎代謝率的15%~30%,持續(xù)時間也較長,有的可達10~12小時。雞蛋中蛋白質含量較高,發(fā)燒時食用,不但不能便體溫降低,反而會升高,不利于病情的恢復。鑒于這一點,其他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魚等,也會額外增加身體的熱量,而且加重腸胃負擔,可能造成寶寶嘔吐,不利寶寶疾病恢復。